一张非常珍贵的明信片_第1页
一张非常珍贵的明信片_第2页
一张非常珍贵的明信片_第3页
一张非常珍贵的明信片_第4页
一张非常珍贵的明信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张非常珍贵的明信片TT-MrT-!-日*■一AA日*吁,・4|1»-m-■i-lrIs3BHr'B235芭心*9-fiff脚下兑嘉无EE0H0E0条膨成沁/2有俱号.M史欢*专成$I耶政编归W(一)

2009年6月13日,是当代客家著名医家,国际著名老中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原福

建省中医学院副院长,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第一批500

名带徒老中医之一的盛国荣逝世六周年。盛国荣(1913——2003年)男,号曙光,中共党员,原籍福建南安市客家人。祖辈八代行医,父亲盛如珠,精通《内》《难》等经典,擅长内、妇科,在闽南一带享有盛誉。盛幼承庭训,7岁即熟背汤头歌诀,药性赋,13岁读完《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并随父习医。1929年2月,在汪精卫的支持下,代表极少数人利益,置人民群众疾病而不顾,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中草医药视为是'封建迷信”“误国误民”“阻碍科技发展”的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通过了“废止中医”的决议,禁止中医行医。时年16岁的盛国荣,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竟然置南京政府卫生部的警令而不顾,犹如中秋的月亮一一光明正大,独自走上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从医之路。早年在南安乡下行医时,出诊病家,对被染上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患者,他皆开方教人自救。由于医术高,医德好,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1946年33岁的盛国荣到厦门行医,同时又得到了中学老师出身的中医大家陆渊雷,章次公的进一步的指点,医术和学识方面是百丈竿头一一更进一步。1947年考取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被推举为厦门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创办《厦门医药月刊》,担任上海光华杂志社厦门分社社长及上海《新中医药月刊》编辑等职。还创办“施医赠药所”,对没有钱治疗疾病的贫困患者给予免费治疗和施药。受到当时厦门人民群众的好评。

1949年人民解放军挺进厦门时,36岁的他是受到重点保护的厦门的高级知识分子。1950年任厦门市中医研究社社长及研究班班主任。1953年应爱国侨领陈嘉庚之邀出任集美医院中医科负责人。1954年任厦门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1956年任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教师,并创办厦门大学华侨中医函授部。1960年任厦门中医大专班教研组组长。1964年起调至福建中医学院,先后担任《内经》教研组主任。《中医基础》教研组主任,1978年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教授,福建中医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内科编委,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誉院长,苏颂学术研究会会长,香港中医诊疗院名誉院长。并历任厦门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及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58年以来,曾多次获得国家卫生部、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高教厅的奖状和奖励。还多次获福建省人事厅的升级奖励。全国第一批500名带徒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教育专家名典》、《东方之子》、《当代福建科技名人》、《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总传》(第一卷),英国《国际名人辞典》、《成功人士》、美国《世界名中医》等。是当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三)盛国荣在长达70余个春秋的行医历程里,治愈病人,救治病人10余万人次。他用药独特,往往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能治他人所不能治愈的奇难怪病。可谓是妙手起沉疴,蜚声海内外。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晚年患有“重听”之病,曾经请过无数的“名医”专家治疗,但是,都没有什么效果。卢为“重听”之病苦不堪言。前几年,他到厦门走访盛国荣。盛国荣经过仔细的望,闻,问,切以后,给他使用中药治疗。卢副主席服药以后,听力大增,十分高兴。卢副主席为了表示感谢之情,泼墨挥毫,写下了“杏林桔芳”四个大字增送给大名医留念。临别时,卢副主席又紧紧地握着盛国荣的手,依依不舍,十分感动地说:“为民造福,为民造福,祝神医高寿!”。旅居菲律宾四十多年的一位老华侨身患癌症,请当地留美名医诊治,花了大量的钱财,病情却日益加重。最后这位西医名医判定老华侨,“最多还可以活三个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家人听了,想到治病的钱没有少花,但是,却越治疗越严重,眼看就要人财两空,十分伤心眼泪涟涟。而老华侨则要求回祖国请中医试试,就是会死也要叶落归根,死在故乡。老华侨心事沉重的回到了祖国,向名医盛国荣求治。盛国荣经过认真的望,闻,问,切以后,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在“片仔癀”中加入其它中药进行治疗。一个月过去了,老华侨的病情未恶化,三个月过去了,病情有好转,半年过去,不但没死,诸疾减轻,明显缓解。老华侨再度出海,轰动当地。经他现身说法,一时“片仔癀”在当地价值猛增百倍。盛国荣老中医的大名也在华侨中广为流传,许多华侨回国请他治病。那位老华侨在〃福建日报〃上撰文称赞说:“我太感谢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和祖国亲人了,是祖国的老中医盛国荣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盛国荣是用片仔癀治疗癌症最早者之一,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各地医师反复验证,证明了片仔癀对癌症确有抑制和缓解的作用。古老的中医药成了海外侨胞治病的神医神药,成了联系世界人民的纽带,增进了我国和国外人民的友谊。香港年近古稀的蔡女士,是医学界一个名流的亲人。蔡女士饱受右侧头痛之苦已经达24年之久。她的病发作时疼痛剧烈,犹如电击,刀割、抽绞。开始时每年发作1、2次,病程约10天。后来则发作频繁,似无间断,疼痛加剧、且拌面部肌肉抽搐、流泪、心悸、呕吐、发汗、坐立不安、彻夜不眠、曾经请过许多名医专家治疗,都诊断为是三叉神经痛,但就是没有办法根治,而且是越治疗越严重。1996年蔡女士慕名来到厦门,求治于盛国荣。盛国荣给她开了A、B两方,分三次服用:一次服药后,当晚可稍睡,病痛减轻;二次服药、睡眠增加,泪减少,痛减轻;三次药后,睡眠正常,没有抽痛。患者大喜过望。经二诊、三诊,带药回香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三周后,蔡女士的亲人,某医学权威人士代她来信,表示感激,信中称赞盛老为不愧为是“大国手”,真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四)盛国荣不但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同时他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常常在临床,教学之余进行医学研究,笔耕不缀,日积月累,写专著或论文。盛国荣的主要专著有:《内经要略》、《伤寒论浅释》、《中医基础学(合编)》、《中医诊断学》(I960年厦门大学出版)、《盛国荣医案选》、《温病条辨表解附歌诀》(1978年厦门医药研究所出版)、《薛生白湿热病篇类释》(1980年7月厦门医药研究所出版)、《茶叶与健康》(福建科学技术1982年3月出版)、《盛国荣论医集》(厦大出社版1989年出版)、《饮茶有益健康》(1989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等十几部,数百万字。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他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和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论文早在I960年就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译成外文与国际交流。他可谓著作,论文等身,为中华医学宝库贡献良多,成为行医、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中医大家,成为名不虚传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之一。他是我们福建的骄傲,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骄傲!盛国荣在防治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痹证、慢性肾炎等方面亦有独到之处。他主持研制的中成药“无价丹”、“降压灵”以及“冠心病电脑诊治系统”广为医家选用。在海外的学生有2万多人。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盛氏晚号松轩,乃寓意对中医事业像青松一样终生坚贞不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并以“不愿世夸声色好,只留滴嗒在人间”勖勉自己像钟表一样,毫不厌倦地、时刻不停地、默默地摆动,为振兴中医事业而奉献一切。盛氏主要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由于自少年时期勤学博览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到了青年时代不仅对《内经》等经典奥旨阐疑阐秘,且多有创见,推陈出新。由于青年时即受到上海陆渊雷、章次公等中西汇通派名师之熏陶,盛氏在学术上无门户之见。常说: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主张无论中西择善而从,提倡中西医取长补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要知古以鉴今,尊古而不泥古,又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五)盛氏认为祖国医学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也是它与西方医学的根本差异之处。认为气化学说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解释生命和精神意识的起源,阐述人体的组成和功能活动,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及阐明证候和治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盛在1951年发表于《北京中医月刊》的《中医所说“气”与“血”的研究》文中及晚年完成的《气的钩沉》书中认为:中医用气化论观点来说明人体的结构时,主要是认为人体的各种“形”是气合而成,但形中有气,形气又是相互转化的。他注重的是气合成形,形化为气的辩证统一,不大重视“形”而重视“气”,更重视的是“形气转化”的关系。盛认为这与西方医学只重视“形”而不讲究“气”有显著的区别,并认为“形气转化”中蕴含着一些深奥学问,有待今后进一步发。(六)盛国荣不仅行医、教学、出国传经,著书立论等事迹感人至深,促人奋进,灿烂辉煌。同时为人处世亦堪称为是后学楷模。1999年,江西《家庭医生报》编辑部的张文彬老师打电话给笔者,说笔者们和老中医比较有缘分,要笔者帮忙动员福建的几个首批的国家级名老中医献一些验方出来,供《家庭医生报》发表,以造福社会,读者。笔者给盛国荣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是一个从小采中草药治疗疾病出身的中学政治老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员。教学的业余时间里,主要是从事老中医处方,医案,民间中医药的研究和宣传。并请求他寄一些验方给我,供《家庭医生报》使用。使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收到了笔者的信以后,及时用他那已经颤抖的手给笔者这个中学老师回了信。在信中,他告诉笔者,自己已经是86岁了,体力,精力,记忆力等方面已经是比较差了,对于一般的约稿,采访都不接受了,病人也一般无法给人治疗了。前段时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派人到厦门,说该社准备出版一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丛书,请他要撰写一本。他已经接受该社的要求,要争取早日交稿。至于笔者就另当别论了。在信里,他还给了笔者一些自己治疗糖尿病,肾病等验方。并叫笔者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和他联系。收到他的回信以后。笔者打电话给他,并又一次告诉他:我是一个中学老师。但是他在电话里却说“这有什么,我年轻时就曾经得到过中学老师出身的大名医陆渊雷,章次公的指点。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的南京中医学院院长的邹云翔不也是一个中小学老师出身的人吗?在以前的中小学老师里,爱好中医药的人是不少的。现在的中小学老师里,象你这样的爱好中医药人是实在是太少了。很难得啊。我现在也应该要回报社会,回报给中学老师啊。不要怕,今后你在中医药方面,有什么疑难问题需要我解答的话,只管打电话来问就是了。只要我懂得的,我都可以告诉你”。后来,笔者提出:想拜他为师,当他的一个关门弟子,不知他的心意如何?盛国荣在电话里非常高兴地给笔者,“可以,可以!欢迎,欢迎!”从此以后,我经常在电话里,向他请教一些中医药方面的难题。每次他都在电话里能够不厌其烦地给我解答。就这样笔者这个中学老师和盛国荣这个早已名扬天下的大名医成为了一个没有见过面的望年交朋友,成为了他的关门弟子。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年高体弱的盛老前辈用已经颤抖的手给民间业余的中医爱好者,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寄来了贺年片,表达了自己对兰福森全家的美好祝愿。几年来,我也没有忘记恩师对我的“要多造福天下百姓”的要求,献出了许多良方妙药,发表在一些报刊上,使许多久治不愈,在疾病中苦苦挣扎的患者解除了疾病痛苦,得到了了解我的编辑,读者的好评。2003年6月13日,笔者尊敬的盛国荣教授因病不幸在厦门乘鹤西行。他的去世不仅是我国中医界的一大损失,而且也使我失去了一位解疑释难、指点迷津的导师。他那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人民群众永记不忘。盛国荣逝世以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来了唁电,对盛国荣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盛国荣先生献身于中医药事业。一生为人民群众诊治疾病,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是著名的专家、学者。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平易近人,深得广大同事和患者的爱戴和尊敬”。中国新闻社总编辑郭招金则作歌哀之:八代业医,君集大成;幼承庭训,少年成名。早岁行医,乡间穿行;活人无数,医名日盛。闽南天地,暑湿相侵;乃攻温病,博览医经。鼠疫霍乱,医人染症;①用药自救,亲验药性。富贵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