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

十思疏魏徵作者介绍

魏征(繁写体为“徵”),唐,(580—643).字玄成,河北人。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反隋的起义军,之后归属于唐,曾封为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以“犯颜直谏”而闻名,所以世称为“诤臣”。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为此民怨沸腾。就在这时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背景介绍读准字音臣长者(cháng)必浚其源(jùn)盖殷(yīn)忧虑壅蔽(yōng)则黜恶(chù)则谬赏(miù)结合注释,大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断句读出语气试梳理出魏征的进谏思路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什么思思些什么提出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习第一段熟练准确朗读;疏通文段,积累文言知识;找出本文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第一段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道德仁义。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本段重点实词积累固根本浚治当胜塞明哲神器域中极天休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2、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3、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5、有本启奏,无本退朝6、若止印三二本《活版》7、此之谓失其本心《齐桓晋文之事》8、本末倒置9、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草本的根或茎干)(根本,基础)(本来,原来)(版本,稿本)(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天赋的善心)(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推究本源、考查)

治1、故治国无法则乱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5、不效则治臣之罪6、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8、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推导提示:“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它情况依此法译之。还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国家太平。(管理,治理)(安定,有秩序)(修理,整饬)(医治)(惩处,处置)(整理)(对付、抵御)(治平;社会安定)

胜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2、刑人如恐不胜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5、予观夫巴陵胜状

推导提示:“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尽)(胜利,战胜,克服)(胜过,超过)(优美的,好的)当

1木兰当户织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3有大石当中流4北邀当国者相见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6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7犯法当死8有狼当道,人立而啼9一夫当关,万人莫开10当是时也,商君佐之11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推导提示:“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对着,面对)(抵,相抵)(阻挡,抵挡)(执掌,主持)(应当,应该)(恰当,适合,合宜)(判处,判罪)(阻,拦)(占据、把守)(值,在,正在)(必然,必定、一定)

思考题:第一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反正排比句排比句↓↑→→↓↑比喻论证简析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二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深慎。奔车所有君主,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如今守成,能力却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只有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简析: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第三段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喜爱的,就想到该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能居于百川之下;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担心一直松懈,就要想到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邪恶小人;施加恩惠,就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思考题: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见欲知足自戒将作知止安人念危谦冲自牧惧溢江海下川乐游三驱为度忧怠慎始敬终虑蔽虚心纳下惧邪正身黜恶恩加因喜谬赏罚及以怒滥刑总十思宏九德简能任择善从智尽谋勇竭力仁播惠信效忠文武用垂拱治何劳苦代百司简析:1提出“十思”的内容:2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垂拱而治.戒奢侈(第1、2条)戒骄傲(第3、4条)戒纵欲(第5、6条)戒轻人言(第7、8条)戒赏罚不公(第9、10条)结合选文及课文看魏徵的劝谏艺术。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1.魏徴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2.不可改。“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臣以为”有自以为是之嫌。3.不可删。“承天景命”也是一种敬辞。4.不能改。“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吻,语气极其生硬。魏徴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