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_第1页
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_第2页
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_第3页
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_第4页
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

一、宋代状元的寿命宋代共出状元118名。其中,已知其生卒年或虽不知其生卒年却知其寿数的共70人,占总数的%。依据这70人的年龄资料所得出的若干统计平均数,也许能接近实际情形。这70人中,80岁及80岁以上的5人,占%:黄裳,87岁郑性之,84岁;阮登炳,82岁;刘章,80岁;胡旦80岁。70岁至79岁的14人,占20%:王嗣宗,78岁;李迪,77岁;留梦炎,77岁;莫俦,76岁;章衡,75岁;许将,75岁;王拱辰,74岁;冯京,74岁;邹应龙,73岁;吴叔告,73岁;刘蒙叟,73岁;柴成务,71岁;宋庠,71岁;方逢辰,71岁。60岁至69岁的15人,占%:杨砺,69岁;张去华,69岁;张九成,68岁;卫泾,68岁;吴潜,68岁;吕蒙正,66岁;张观,66岁;沈晦,66岁;王佐,66岁;陈尧咨,65岁①安德裕,63岁;王曾,61岁;霍端友,60岁;王十朋,60岁;梁克家,60岁。50岁至59岁的12人,占%:汪应辰,59岁;陈尧叟,57岁;蔡薿,57岁;王尧臣,56岁;吕溱,55岁;彭汝砺,55岁;宋准,52岁;蔡齐,52岁;李常宁,52岁;陈亮,52岁;郑獬,51岁;徐元杰,50岁。40岁至49岁的14人,占20%:张师德,49岁;孙仅,49岁;黄公度,48岁;文天祥,48岁;姚勉,47岁;徐奭,46岁;陈文龙,46岁;孙何,44岁;贾黯,44岁;张镇孙,44岁;王昂,43岁;梁灏,42岁;赵逵,41岁;苏易简,40岁。30至39岁8人,占%:何栗,39岁;张孝祥,38岁;许安世,37岁②;刘辉,36岁;姚颖,34岁;李肃,33岁;梁固,33岁,;杨寘,31岁,。不足30岁的2人,占%:王俊民,28岁张唐卿③,28岁。以上70人的平均寿命为岁。分期来看,太祖朝状元15人,已知王嗣宗、刘蒙叟、安德裕、杨砺、李肃、宋准、张去华、柴成务等8人年寿,平均岁。太宗朝8人,已知吕蒙正、孙何、苏易简、陈尧叟、胡旦、梁灏等6人年寿,平均岁。真宗朝12人,已知王曾、孙仅、李迪、陈尧咨、张观、张师德、梁固、徐奭、蔡齐等9人年寿,平均岁。仁宗朝13人,已知王尧臣、王拱辰、王俊民、冯京、吕溱、刘辉、宋庠、许将、杨寘、张唐卿、郑贾黯、章衡等12人年寿,平均为岁。两个不足30岁的都在本朝。英宗朝仅出彭汝砺1人,他55岁。神宗朝6人,仅知许安世、黄裳2人寿,平均为62岁。哲宗朝6人,只知李常宁1人:52岁。徽宗朝9人,已知王昂、何栗、沈晦、莫俦、蔡薿、霍端友6人年寿,平均为岁。以上北宋8朝,除英、神、哲3朝数据太单薄不足为凭外,其余诸朝的统计平均数应该离实际情形不远。北宋状元平均寿命的总数趋势是:太祖朝最高,以后逐渐向下波动至仁宗朝达于低谷,然后又逐渐上升,但始终未超过太祖朝。整个北宋已知年寿的46名状元平均年龄为57.04岁,比两宋平均数低岁。南宋的情形如何呢?高宗朝出状元11名,已知年寿的9人:王十朋、王佐、刘章、汪应辰、张九成、张孝样、赵逵、黄公度、梁克家,平均岁。孝宗朝共9名,仅知卫泾、姚颖2人年寿,平均51岁。光宗朝共2人,已知陈亮为52岁。宁宗朝共10人,知吴潜、邹应龙、郑性之3人年寿,平均75岁。理宗朝13人,知文天祥、方逢辰、吴叔告、徐元杰、姚勉、留梦炎6人年寿,平均61岁。度宗朝3人:阮登炳、陈文龙、张镇孙,年寿全知,平均岁。整个南宋,已知年寿的21名状元,平均年龄为岁。比北宋高出岁。不过,上述南宋6朝,除高、度两朝外,其它各朝资料均嫌不足,也许离真实情形较远。然而,考虑南宋已知年寿的状元中,包括文天祥、陈文龙、张镇孙等,他们都死于国事,未尽天年,加之5个80岁以上的状元中便有3个出于南宋,而已知的10个年龄在40岁以下的状元除张孝祥、姚颖外,其余8个又都出在北宋,就状元的平均年龄而言,说南宋高于北宋,大概不至于背离事实。两宋合起来,年龄在60及60岁以上的共34人,60岁以下的36人,大体持平。透过以上资料,笔者有如下两点思考。其一,状元们的平均年寿与时代的关系:就北宋而言,太祖朝,天下刚由纷乱走向统一,还并不很太平,且经济尚处于恢复期,状元们的平均年龄却最高,而仁宗朝正是北宋较繁荣稳定的时期,状元们的平均年龄反倒最低,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南北宋相比亦如此。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始终处于金人的压迫之下,且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日子一直不太平,而状元们的平均年龄却高于北宋。也许天下太平了,耽于安乐之风便容易刮起来,且逐步影响及全社会,使国民普遍失去紧迫感、危机感,从而放松了生存竞争,其结果是国民生命力、免疫力下降,进而使平均寿命降低?联想历代封建王朝的那些太平时代的守成之君,他们从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而其寿命大多低于开国之君,上述推测当不至谬误。若果真如此,在亦为“太平盛世”的当今,我们的国民当从中悟出一些鉴戒。其二,状元们的年寿与业绩关系:寿命最短的10人中,除张孝祥力主恢复,成了着名的爱国词人而外,其他人都没有突出的作为。何栗官职虽高,位至宰辅,却在北宋末年国家危亡的情况下,畏敌如虎、措置无方,留下了不少笑柄。若不是最后死得还算壮烈,简直要落个千古骂名。寿数最高的5人中,郑性之官至参知政事,黄裳官至礼部尚书,刘章官至权礼部尚书。他们在当时的地位虽颇高,却都没有突出的业绩,对后世的影响不大。黄裳甚至在《宋史》中连传记都没有,其生平资料都难以搜集。阮登炳则生于末世,仅官秘书郎,更是无声无息。唯一被称为名状元的胡旦,他仅官至秘书监,却有多位执宰都是他的学生,因而影响稍大,不少宋人着作中有关于他的事迹的记载,《宋史》将他列入了《儒林传》。宋代最有影响的状元是文天祥,他是被元蒙统治者杀害的,只活了47岁,属非正常死亡,是特殊情况。其它较有影响的状元多集中在60岁至69岁及70岁至79岁这两个年龄段中。如王十朋、王拱辰、王曾、王嗣宗、冯京、吕蒙正、安德裕、许将、李迪、沈晦、宋庠、杨砺、吴潜、张九成、张去华、张观、陈尧咨、邹应龙、郑獬、柴成务、章衡、梁克家等,占这两个年龄段29名状元的%。这些人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都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如王曾、吕蒙正、李迪、宋庠、吴潜、王嗣宗、冯京、许将、张观、邹应龙、梁克家等11人都曾官至宰相、副宰相,而王曾、吕蒙正、李迪、吴潜等4人还曾独掌大权多年。这些人《宋史》都有较详的传记,还都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另外,这两个年龄段中,有南宋的王佐,官至户部尚书;卫泾,官至参知政事;方逢辰,官至侍郎。这三人在当时的地位都不低,且不事权贵,敢作敢为,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而《宋史》无传是不公平的。他们都被收入了《中国历史大辞典》,方逢辰还被收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留梦炎,也是历史名人,只是他晚节不终,屈身事敌,只能作反面教材。加上这4人,则共26人。可以说60岁至79岁的状元几乎都有较大的影响。那么,是否可以说,作为状元,要想有所作为,寿命太短固然不行,而寿命太长也不行?寿命太短,回旋余地小,除个别天才而外,多数人当然是做不出象样的业绩的;寿数太高者,也许是无所用心,或过于“保存实力”了?要有所作为,总要多经历一些困苦磨难,不可避免地会耗损掉一部分天年。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笔者认为:要想干一番事业就不必过于顾惜身体,乃至生命。古今中外的寿星们,碌碌无为的无名之辈太多了。

二、宋代状元的地理分布④两宋118名状元中,目前尚有李景阳、张拱、刘察、刘寅4人籍贯等考,而王整、李釜两人的籍贯尚存疑。其余112人中,北宋63人,南宋49人。由于北宋建都汴京,而南宋建都临安,且两者的疆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必须有分有合地考查其地理分布情形。先看北宋。河南省19名:王尧臣、王拱辰、吕蒙正、安守亮、安德裕、孙仅、孙何、孙暨、刘蒙叟、许安世、李常宁、李肃、宋准、张去华、张师德、时彦、姚晔、贾黯、蔡薿。山东省10名:王俊民、王曾、李迪、苏德祥、张唐卿、胡旦、柴成务、梁固、梁灏、蔡齐。福建省6名:叶祖洽、许将、徐铎、徐奭、章衡、黄裳。四川省5名:马涓、何栗、苏易简、陈尧咨、陈尧叟。江西省5名:马适、何昌言、何涣、刘辉、彭汝砺。江苏省5名:王昂、吕溱、佘中⑤、莫俦、霍瑞友。湖北省4名:冯京、毕渐、宋庠、郑獬。浙江省3名:沈晦、贾安宅、程宿。山西省2名:王嗣宗、张观。安徽省2名:杨寘、焦蹈。陕西省1名:杨砺。湖南省1名:王世则。可见,北宋状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这两省共29名,占63人的%。福建省也较突出。北宋时代,它还算边远地区,状元数亦占近10%。北宋状元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这首先是地利使然。咸平元年孙仅那一样共取进土50名,便几乎都是河南省的举子,而且其中大多数是京城开封府籍的。虽然不排除里面有冒籍应考者,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还有政治因素。太祖开科取土时,建都于杭州的吴越政权和建都于金陵的南唐政权尚未归附,而且前者占有今浙江及江苏的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后者占有今江苏大部、安徽的中南部、江西全省及福建南部、广西北部。南唐还自行开科取土,所以东南几省的一般读书人是不可能到汴京去应试的。到太宗朝,吴越纳土,南唐被灭,但鉴于南唐君臣的荒淫误国,南唐文人作品的浮艳轻靡,朝中大臣又往往看不起南方读书人。直到真宗大中样符八年,拟在蔡齐和萧贯两人中挑选状元之时,知枢密院事寇准还对真宗说,萧贯是“南方下国之人,不宜魁多士”。这种歧视南方士子的观念,自然有利于河南、山东等地读书人参与科举竞争。再者,北宋前期的元老重臣及操选政的大臣多为太祖、太宗从北周带过来的北方人,而“糊名考核”的制度至淳化二年采纳莆田人陈靖的建议方才确立。即使糊了名,考官在感情上也不能说没有倾向性,何况有22科并未糊名。这方面也不利于南方士子。再看南宋。此时,淮河以北大片国土已为金人所有,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都不在版图之内,这些省份的举子当然不可能到临安来参加考试。由于都城在浙江省内,浙江人又得了地利,乃至人和。据《浙江通志》载,仅鄞县一县考中进士的,嘉定七年那一榜有17人,十年那一榜有20人。到宝庆二年那一榜竟达37人。当时,北方人不能过江南下,南方不少省份又因兵荒马乱,不便到临安,好几次考试时,应试者多为江苏、浙江人。鄞县人读书好学的多,所以每榜考上的进土都比较多。具体说来,南来状元地理分布浙江省20人:王十朋、王龙泽、王会龙、王佐、木待问、方山京、方逢辰、毛自知、刘章、刘渭、陈亮、张九成、周坦、徐俨、赵建大、姚颖、袁甫、留梦炎、傅行简、詹騤,占南宋状元总人数的%。福建省13人:吴叔告、余复、陈文龙、陈诚之、邹应龙、郑侨、郑性之、黄公度、黄定、黄朴、梁克家、曾从龙、萧国梁,占26.50%。江苏省5人:卫泾、阮登炳、李易、黄由、蒋重珍,占%。江西省5人:文天祥、汪应辰、徐元杰、姚勉、张渊微,占%。安徽省3人:吴潜、张孝祥、周震炎。四川省1人:赵逵。湖南省1人:王容。广东省1人:张镇孙。这四省共6人,占%。南宋状元分布情况最特别的省份是福建。它并不占地利,也许还占不到人和,但是状元数大大超过了毗邻浙江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人们说江苏的苏州为“状元之乡”,那是明清时代的情形。它在北宋没出一个状元,到了南宋也只有黄由和阮登炳为苏州籍。两宋合起来,状元最多的省是浙江,共23人,占总数的%。其次是福建和河南,都是19名,各占%。再次是山东、江苏、江西,都是10名,各占%。其余省份都较少。若以现在的县为单位,那么出状元最多的是4人,这样的县有两个:福建莆田县:吴叔告、陈文龙⑥、郑侨、黄公度。浙江衢县市:毛自知、刘章、留梦炎、程宿。出3个状元的县有7个:河南汝南县:孙何、孙仅、孙暨;洛阳市:吕蒙正、安守亮、安德裕;睢县:许安世、张去华、张师德。浙江温州市:木待问、周坦、赵建大;鄞县市:姚颖、袁甫、傅行简。福建闽候县:许将、陈诚之、黄朴。山东青州市:王曾、苏德祥、张唐卿。总之,在宋代,福建省的文化教育是比较突出的,因而除都城所在的两个省份外,它出的状元最多。

注释①陈尧咨的生卒年各有关记载均未明说,此为笔者据《东轩笔录》卷三十四及《北宋经抚年表》第35页有关记载推算出来的。②《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2175页指出其出卒年为“1058一—1084”,并说他卒于元丰七年,年仅27岁。然而他夺魁于英宗治平四年,照推则这年仅10岁,显然不合清理。笔者以为“1058”,当为1048”之误,相应的“27岁”亦改为“37岁”。③《宋史》本传作“孙唐卿”,该处《校刊记》指出,《续长编》卷一一四、《通考》卷三二等作“张唐卿”,疑“孙”为“张”之误。《中国文学大辞典》亦作“张唐卿”,此从《校刊记》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④状元们的籍贯主要依据《宋史》、《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宋诗纪事》、《宋词四考》、《宋人轶事汇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