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_第1页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_第2页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_第3页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_第4页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4月19日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文档仅供参考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教材神华集团公司二00七年九月七日目录第一章: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概述1第二章: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8第三章:本质安全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44第四章: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68第五章: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保障体系95第六章:煤矿本质安全文化115第七章: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评价139第八章: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166第九章: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施方案183第一章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概述1.1适用范围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适用于中国所有在建和生产煤矿安全管理。1.2引用标准(1)<煤矿安全规程>(2)<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5)<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7)<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8)<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0)<劳动法>(11)<煤矿救护规程>(1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1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5)<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标准>(1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7)<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暂行规定>(18)<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19)国家有关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及危险化学品存储场所的设计和设施配置要求(20)<人因工程学>中受限作业空间尺寸、通道空间尺寸、限定维修空间尺寸要求(21)中有关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理规定(22)井工矿井的十三种矿图(23)国家有关放射装置的定期检验规定(24)中危险化学品的储运要求(25)中地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26)国家有关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规定(27)国家有关事故调查中对员工的处罚规定(28)中危险废物处理规定(29)国家有关安技措资金的提取标准(30)国有重点煤矿<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标准>(31)有关机电设备防爆标准要求(32)中地面变电所标准(33)中地面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规定(34)防探水钻孔设计要求1.3相关术语(1)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2)风险: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3)危险源辨识: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4)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5)风险预控: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经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的过程。(6)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过程。(7)风险预警:对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8)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9)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10)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11)管理对象: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经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12)管理标准: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能够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对象)标准能够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关标准和企业标准从严制定。(13)管理措施:是指达到管理标准具体方法、手段。(14)PDCA:是戴明提出的一种循环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从管理的计划到改进是一种闭环的管理。1.4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总要求煤矿建设本质安全管理首先要结合煤矿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尽量做到选用先进设备、合理工艺、科学的开拓布局和经济的资源开采,人员整体素质要不断提高,各环节做到科学、合理和优化,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煤矿进行本质安全建设,而且有助于提高煤矿的本质安全可靠性。煤矿最好有质量标准化管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质安全建设。1.4.1体系目标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是经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切断安全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最终实现杜绝已知规律的、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的煤矿本质安全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的本质安全。要求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杜绝人为失误,实现人员的本质安全。实现人员无失误,进而实现人员的本质安全是煤矿本质安全中的基础性环节。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2)设备的本质安全。一方面是对机器设备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要求机器设备具有故障检测和安全防护功能,安全可靠性高;另一方面是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机器设备正常运转不存在安全隐患,达到本质安全管理标准。(3)环境的本质安全。煤矿生产环境应符合安全规程和标准的要求,且作业环境整洁卫生。(4)管理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科学、简洁、完善、高效。管理体系应包括完备的管理标准体系、管理措施体系以及保障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切实落实到位的管理保障体系。管理标准应做到”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只要员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相应的监督保障体系和预警系统应保障:”每一项管理措施都有具体的人员负责,如果责任人失职,能够及时发现、制止,并有反馈信息”。1.4.2体系定位本质安全管理定位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根本目标的,以预控为核心的,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措施为基础的,与传统安全管理相比更有效、更科学、更系统的管理,使中国煤矿安全状况得到根本改进,达到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水平。1.4.3体系文件1.4.3.1规章制度本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是煤矿各类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应建立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各项责任制度,这些制度应该包含现有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应该涵盖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而且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切实保障安全生产的制度体系。本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包括:(1)本质安全目标管理制度;(2)本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包括责任追究);(3)本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4)本质安全管理激励与约束制度(5)本质安全管理专家顾问制度;(6)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7)本质安全监督检查制度;(8)基于本质安全的矿用设备器材管理制度(包括采购、保管、使用、检查、维修、保养、报废);(9)基于本质安全管理的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制度(含人员准入;工作制度;本质安全教育、培训(含不安全行为矫正);入井人员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下井及带班制度);(10)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保障制度;(11)事故应急救援制度;(12)煤矿认为需要制定的其它安全管理制度。1.4.3.2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手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手册包括:(1)<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基本知识手册>(2)<煤矿本质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手册>(3)<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手册>(4)<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手册>(5)<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保障措施手册>(6)<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手册>(7)<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及标准手册>(8)<煤矿本质安全信息管理手册>1.4.3.3程序文件本质安全管理程序文件应该包括: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启动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人员准入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安全运行检查与监测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制定、启动程序;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内部评价程序;1.4.3.4记录煤矿应该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安全记录,用以证实其安全管理工作符合其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取得的实际成果。煤矿应该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安全记录的标识、保存(存放、保护)、检索、存档和处理。安全记录应建立纸质和电子两套记录系统,而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1.5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组成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组织保障管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1.5.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在煤矿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的人员配备条件、机器装备条件、自然地质条件等,综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问卷调查法、标准对照法以及工作任务分析等危险源辨识方法,系统地辨识存在于煤矿上的危险源以及其起因和后果。危险源辨识是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到危险源才能确定管理对象,进而建立本质安全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政策和程序。本质安全管理要求煤矿建立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体系和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如人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辨识、机器设备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辨识、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辨识、管理制度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辨识等)。辨识出的危险源根据风险评估进行分类管理,包括危险源的监测和监控。风险评估另外一层含义是危险源根据动态信息检测对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以确定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范围和程度,进而进行风险预警和预控。1.5.2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辨识出的危险源经过提炼成为管理对象,对过管住管理对象来实现对危险源控制。制定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目的是根据事故发生的机理,运用系统的方法,经过适当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从而将风险消除、降低或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本质安全管理标准是处于安全状态的条件,是衡量管理人员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合格的准绳,是管理工作应达到的最低要求。有了管理标准,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进一步说明如何做从而达到要求,而且运用适当的方法使单位每名员工明确其职责权限及范围,它是员工安全行为的指南。本质安全管理要求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要全面覆盖煤矿的所有危险源。具体地,管理标准应做到”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只要员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1.5.3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也是一种危险源,本部分主要是根据人员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途径和控制方法。1.5.4组织保障管理:组织保障是为了顺利实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煤矿应该设立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岗位职责、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的人员准入和培训机制、良好的安全文化体系等。1.5.5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应进行监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评价和考核,以确保管理体系能够达到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要求。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是检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的效果,经过评价判别是否达到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同时,找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本质安全管理系统,不断杜绝由于人为的、已知规律的、可控的因素而导致的事故,逐渐减少煤矿重大和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煤矿管理长效安全。本质安全管理要求对监督、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陷及时向上级报告,相关部门应及时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完善。1.5.6信息系统煤矿的各个层级都需要借助信息来识别、评估和应对安全风险。信息系统首先应搜集详实的生产安全信息,包括危险源信息、风险程度信息、风险应对信息、生产作业信息、地质条件信息、环境信息、政策落实执行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信息、监管报告等;其次,应具有有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全面性、连续性、针对性;再次,信息系统要保证决策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的各类相关信息。第四,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应具备上下交流的通畅渠道,以便于管理政策的全面贯彻及实施情况的及时和准确反馈。第二章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是煤矿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于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得煤矿生产中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这些风险预先进行识别、评估,进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正是在多年生产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先进管理经验而形成的基于风险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危险源监测、风险预警等。本章主要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危险源监测、风险预警方面的知识。对煤矿来说,风险是永远存在的,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就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然而到现在为止,关于”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和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介绍”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2.1风险的一般定义及其相关问题虽然”风险”一词我们经常遇到,可是当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角度不同,或对风险的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领域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在煤矿安全领域,风险该如何理解呢?2.1.1风险的定义及其分类当前对风险的定义能够归纳为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把风险理解成损失,认为风险能够折算为货币数量,如期望损失,这是以损失数量大小来理解风险的;其二是把风险理解为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是概率风险概念;其三是将风险理解为出现好结果或坏结果的差异性,用方差进行刻划,称之为方差风险概念;其四是抽象风险概念,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其五是认为风险是一种事态(事件或状态),或称局面,用风险分布来描述风险。分析以上定义可知,尽管各学科对风险的定义不尽统一,可是,各学者是将风险定义为两个层次:首先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其次强调风险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本课题中,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煤矿安全风险,在此风险与危险紧密相关,危险的定义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征兆,它是风险产生的前提,没有危险就无所谓风险。因此综上分析,我们定义风险为: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事故是损失发生的直接或外在的原因。按照这种对风险的理解,风险是一个二维概念,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即:风险式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对煤矿安全风险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以便于全面准确地分析风险,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控制。(1)按风险的大小可分为: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2)按照风险可能导致的煤矿事故类型可分为:瓦斯事故风险;水灾事故风险;火灾事故风险;顶板事故风险;机电事故风险;运输事故风险;放炮事故风险;其它事故风险。(3)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可分为:来自人员的风险;来自机(物)的风险;来自环境的风险;来自管理的风险。这里的人员指的是煤矿所有的人员。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所有人员(见表2-1)。机(物)是对系统中设备、设施、材料、工具等的统称。环境(在此指的是环境条件)一方面指的是井下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水文情况、地质构造情况、顶(底)帮情况、地热等;另一方面指人为创造的工作环境条件,包括: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情况、照明情况、供风情况、井下巷道布局情况、工作面布置情况、施工质量情况、巷道路面情况、供电线路布置情况、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情况等。管理在此主要指:组织机构、机构职责、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文件记录、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人员配备等。表2-1煤矿人员层次划分表层级人员特点职责决策层矿领导班子策划、决策对本单位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对安全工作进行总体研究、部署,对重大安全生产问题作出决策管理层矿科室参谋、管理对本业务范围内安全工作负责。按照决策层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进行管理与监控执行层区队长、技术员贯彻、执行按照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安排具体抓好安全工作的贯彻执行工作,对本区队安全工作负责操作层班组长、操作工人操作、落实生产现场的实际操作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对本班组或操作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2.1.2风险的特征风险的特征是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正确认识风险的特征,对于加强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不确定性。风险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综合的产物。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风险何时发生,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不易确定、把握和描述。风险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及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2)客观性。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而使人们遭受不幸或灾难的可能性,而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特征,故而风险也必然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客观存在,它普遍存在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风险的客观性说明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而只能认识和控制风险,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风险,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风险,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3)可测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属性。但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指对客观事物变化的全然无知,并非表明人们对它束手无策。我们能够根据以往发生过的类似事件,立足统计资料和实践经验,经过分析,对某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及其造成损失的程度做出判断,从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衡量。这个过程就是风险评估过程,它对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决策和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损害性。在工程安全领域,凡是风险的发生都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可能是经济上的损失,也可能是人身上的损害。风险的损害性要求我们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必须预先控制防范风险。(5)潜在性。虽然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风险,可是这只是意味着人们时时处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可能。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还有一段距离,还有赖于其它相关条件,这一特性就是风险的潜在性。因此,正确识别、认识风险,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能够达到减小风险、控制和管理风险的目的。总之,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程度,而不可能将其完全消除。这就要求人们主动地认识风险,积极地管理风险,有效地控制风险,把风险减至最小的程度,以保证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运行。2.1.3风险、危险源、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风险与危险源、事故三者各不相同,但关系密切。危险源的英文为”hazardsource”,英文词典给出其词意为”危险的源头”(ASourceofDanger)。危险源的定义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和状态来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管理漏洞和缺陷。危险源最根本的特征是破坏性、潜在性,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复杂性。危险源的复杂性是由于系统实际情况和作业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2)多变性。生产过程中,某些危险源可能随时在发生变化。如每次作业尽管任务相同,但由于参加作业的人员、作业的场所地点、使用的工具以至于所采取的作业方式不同,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也会不同。相同的危险源也有可能存在于不同的作业过程中。(3)可知性。危险源虽然具有潜在性,可是按照辩证的观点来看,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可知的。根据多年生产的经验和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总结分析,能够在生产作业中预先识别出危险源,这也是危险源辨识的基础和前提。(4)可预控性。危险源的可知性决定了人们能够事先识别出危险源,相应地采取有效地措施或利用先进的技术控制危险源。一般对事故的定义为:人们在实现其某一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地或永久地停止的事件。事故是由于客观某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随时间进程产生某种意外情况而显现出的一种现象。事故具有因果性、随机性、潜在性的特征。(1)因果性。因果性,是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依据的两种现象之关联性。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诸原因的结果。(2)随机性。随机性是指事故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3)潜在性。潜在性是指人们在人在生产活动中所经过的时间和空间,不安全的因素是潜在的,条件成熟时在特有的时间场所就会显现为事故。根据危险源、风险、事故的定义和特征,不难看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危险源是风险后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存在导致风险的存在,危险源的潜在性导致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性。而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的实际发生,即潜在的风险变成了实际的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又导致了事故的随机性和潜在性。因此能够说,危险源、风险与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预防事故发生首先必须研究风险,而研究风险又必须以研究危险源为起点。2.2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定义及其相关问题描述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过将其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方面仍属一个较新的课题。2.2.1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风险管理思想的萌芽能够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的生存活动,作为系统的科学,风险管理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风险管理起源于德国。一战后,战败的德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经济衰竭,因此提出了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问题。风险管理兴起于二十世纪30年代。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首先提出风险管理概念,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1932年成立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由纽约几家大公司组织定期的讨论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兴起。风险管理问题真正受到普遍重视并被推广则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企业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变速器装置引发火灾,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其二为美国钢铁行业因团体人身保险福利问题及退休金问题诱发长达半年的工人罢工,给国民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这两件大事促进了风险管理在企业界的推广,风险管理从此得到了蓬勃发展。1963年,美国出版的<保险手册>刊载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洲各国的普遍重视。以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发展迅速,形成了系统化的管理科学。它不但同地质学、生态学、气象学相关,而且与系统工程学、行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风险管理是现代科学领域里的一个综合性巨型工程,正向着更广阔的前景发展。2.2.2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指经过对煤矿生产或生活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以达到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的科学管理方法。由此定义能够看出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由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组成。其中风险识别和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和目的。能够经过以下内容来理解这几个环节的含义,以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程序和内涵。(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对现实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主要任务首先是明确单位或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的种类、可能发生的风险后果,其次是分析各种事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原因。煤矿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上文所述的煤矿八大事故风险(即瓦斯、水、火、顶板、机电、运输、放炮及其它事故风险),分析这些事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原因是风险识别的重点工作,这个工作就是一般的煤矿危险源的辨识。因此,危险源辨识是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工作。(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具体又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小环节。事前控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产生原因——危险源,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使得风险管理”有法可依”。事中控制主要是对危险源的监测过程,事实上也就是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前面工作进行跟进审核的过程。事后控制是在对危险源监测的基础上,经过采集到的危险源动态信息,分析其风险状态,对已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控制,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这三个环节互为前提,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且互相渗透。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补充、更新,对风险的评估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重新进行,因此在风险控制阶段,同时需要识别新出现的风险并及时对其进行评估。2.2.3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化,将风险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杜绝责任事故,减少非责任事故的目的。2.2.4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其鲜明的特点:(1)全方位管理。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管理过程,反映了企业的自组织和预控能力,它要对煤矿生产过程中所有可能的危害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和环境的危害状态、管理漏洞和缺陷等等)进行管理;(2)全过程管理。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贯穿煤矿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从煤矿的设计、建设、生产到报废,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实施风险管理。(3)螺旋上升管理。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该管理过程起始于对危险源的辨识,接着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制定相应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对风险进行预先控制,进而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控,并对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分析、预警、纠正,同时辨识新的危险源,为下一阶段的安全管理循环提供经验累积。整个风险管理是在不断循环改进的过程中动态进行的。(4)以预控为核心。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预控,即在对煤矿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源全面准确辨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切断风险出现的渠道和条件,预先控制风险,使其不可能出现。(5)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套双保险、闭环式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首先要辨识危险源,并对其进行合理控制,预防风险的出现,接着要对已知的危险源进行持续地监测,同时辨识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新的危险源,在对已知风险预控失效或出现新的风险时,风险管理系统能及时作出反应,对风险进一步进行分析、预警,并加以控制或消除,遏制其扩散演变为事故,造成损失。2.3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及基本原则遵循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工作流程和基本原则对整个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2.3.1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对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内涵的分析,清晰地给出了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见图2-1所示)。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煤矿危险源进行辨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三种状态及时态、同时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这个过程事实上也就是风险识别的过程。风险管理的第二步是风险评估过程。此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方法来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此过程是对风险(也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的过程。风险管理的第三步风险控制过程,此过程又能够细化为: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程,危险源的监测、预警、控制过程。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识别)结果,确定管理对象、管理主要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及监管部门,其次要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针对危险源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注:上述步骤中详细的工作内容见后续相关章节。危险源辨识(风险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识别)(考虑人机环管因素;三种状态及时态;描述风险后果、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开始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制定危险源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针对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管理标准和措施)审核、跟进、危险源监测、预警(检查风险和影响评估的全面性、准确性,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矿井风险管理手册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管理对象提炼(确定管理对象、管理主要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及部门)培训、执行员工学习掌握程序要求并执行风险识别、评估是否全面、准确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否否准备组建小组、确定范围、辨识方法培训图2-1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图2.3.2实施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实施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大、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1)领导重视。实施风险管理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各项计划和工作任务才能得到落实。这要求首先煤矿高层管理者必须把风险管理融入煤矿整个的管理组织中,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所需的设备、人力等资源,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和制度;其次高层领导应树立领导原则,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持续遵守风险管理中制定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否则将可能影响风险管理实施效果,也会降低领导威信。(2)全员参与。实施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企业组织的根本,只有她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风险管理得以贯彻落实,使她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全员参与体现在:①危险源辨识过程需要全体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配合风险管理工作人员一起辨识工作任务中存在的危害因素;②风险评估过程需要全体员工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判断、衡量和审核;③风险控制过程需要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识别、评估新的可能出现的风险,使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3)责任明确。责任明确是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实施风险管理,需要把风险管理的方针、程序和标准措施的制定、执行、执行效果评估、修订等工作、责任明确到部门和个人,使从领导到基层操作人员,都能了解并负起工作中的责任。2.4煤矿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之后,才能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这项工作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后期工作的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要明确辨识的范围并进行单元划分,同时需要搜集辨识的依据,其次要确定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最后按照辨识的基本内容进行辨识。2.4.1煤矿危险源辨识内涵煤矿危险源辨识是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煤矿危险源辨识不同与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检查已经出现的危险,排查的目的是为了整改,消除隐患。而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可能产生或诱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辨识的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预先控制。煤矿危险源辨识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不但要辨识系统现有的危险源,还要预测分析出系统潜在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源。2.4.2煤矿危险源辨识单元的划分煤矿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是煤矿所有的系统(生产系统、非生产系统)。为了便于辨识工作的开展以及避免遗漏,首先要对整个煤矿进行合理划分,确定危险源辨识的子单元。子单元能够按照空间进行划分,如:掘进工作面及其附属巷道、采煤工作面及其附属巷道等;也能够按照劳动组织进行划分,如:综采一队、综采二队、通风队、运转队等;还能够按专业进行划分,如:采掘专业、洗运专业、机电专业等。不论按照哪种方式划分子单元,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独立性。即子单元在危险源辨识范围上尽量独立,不要交叉重叠,不要出现某个对象或某个范围同时属于两个子单元的现象;(2)全面性。即子单元的全体须是整个煤矿系统,不可出现某个对象没有隶属单元的现象;(3)科学性。即子单元的划分必须科学合理,便于后期危险源监测及控制等工作的开展。2.4.3煤矿危险源辨识的依据确定哪些因素是危险源,需要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在危险源辨识前,需要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科学地筛选,作为辨识的依据。一般地,企业需要搜集以下几方面的资料:(1)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条例、标准和其它要求。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等。(2)相关的事故案例、技术标准。(3)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相关信息。(4)煤矿事故发生机理。(5)其它相关资料。比如:最新颁布的标准、条例、要求等。2.4.4煤矿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当前煤矿危险源辨识常见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2.4.4.1直接经验分析法直接经验分析法就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依据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工艺技术标准等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作出定性的描述。当前实践中常见的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分析法;直接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等。各种方法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见表2-2。表2-2直接经验分析法方法名称实施步骤适用范围优点缺点工作任务分析法以清单的形式列出系统中所有的工作任务以及每项任务的具体工序,对照相关的规程、条例、标准,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每道工序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因素。辨识煤矿现有工作条件下各工作任务中存在或潜在的所有危险源。简便、详尽、易掌握。受工作人员主观因素影响。直接询问法组织有现场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交谈,询问具体工作有哪些危害因素,根据交谈来初步辨识出工作中存在的危险源。复审煤矿企业危险源辨识结果。易发现遗漏的危险源。受人员主观因素影响。现场观察法经过对工作环境的现场观察,辨识系统存在的危险源。要求现场观察的人员要具有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复审煤矿危险源辨识结果。易发现遗漏的危险源,且结果客观准确。限于对现存在危险源的辨识,应用范围比较窄。查阅记录法查阅生产单位的事故、职业病的记录及从有关类似单位、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识出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复审、补充煤矿危险源辨识结果。针对性强,可找出能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应用范围较窄。2.4.4.2系统安全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是利用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等方法。在实践中比较常见主要是:安全检查表方法和事故树方法。(1)安全检查表方法。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危害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危害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作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2)事故树分析。事故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FTA)又称作故障树分析或事故逻辑分析,是一种表示导致灾害事故(或称为不希望事件)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及逻辑关系图。这种由事件符号和逻辑符号组成的模式图,是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的运行功能问题,并为判明灾害或功能故障的发生途径及导致灾害(功能故障)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形象而简洁的表示方式。适用范围:分析系统中各类事故产生的原因。优点:既适用于定性分析,又能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简明、形象化的特点,体现了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煤矿企业存在的危险源非常复杂多样,仅靠一种方法难以辨识完整,在煤矿企业危险源辨识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辨识方法。2.4.5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煤矿是一个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危险源分布非常广泛。过去中国很多煤矿曾经进行过危险源辨识,可是由于在辨识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考虑,辨识出的危险源有很多的遗漏。为了能相对较为全面的辨识出煤矿的所有危险源,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煤矿危险源的辨识须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别考虑,这样既能够保证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且方便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控制和管理,这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具体项目如表2-3所示。表2-3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不安全因素具体项目1.人员的不安全因素1.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1.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1.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1.4决策失误1.5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工作(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1.6工作中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1.7人员的其它不安全因素2.机(物)方面的不安全因素2.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须的设备、材料、工具2.2设备、工具选型不符合要求2.3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2.4设备、设施、工具等维护保养不到位2.5设备保护、不齐全、有效2.6设施、工具不齐全、不完好2.7设备警示标识不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不合理2.8机的其它不安全因素3.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3.1瓦斯威胁3.2水的威胁3.3火的威胁3.4粉尘威胁3.5顶、底、帮的威胁3.6其它自然灾害威胁3.7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3.8工作地点照明不足3.9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3.10采掘设计缺陷(包括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工作面布置不合理)3.11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3.12巷道路面质量差,标识不齐全、不正确3.13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3.14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设置位置不齐全、不合理3.15其它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4.管理的不安全因素4.1组织结构不合理4.2组织机构不完备,机构职责不明晰4.3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4.4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4.5文件、各类记录、操作规程不齐全,管理混乱4.6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不符合规定,贯彻不到位4.7安全措施、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合理4.8岗位设置不齐全、不合理4.9岗位职责不明确4.10岗位工作人员配备不足4.11职工安全教育、岗位培训不到位4.12其它管理的不安全因素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除了需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由于危险源具有潜在性,因此辨识危险源必须考虑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过去曾发生过什么事故或事故,从中吸取教训,找出事故的原因,考虑当前系统中存在或潜在什么不安全因素。另外,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煤矿事故可分为8种,分别为:(1)瓦斯事故: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中毒)等。(2)顶(底)板事故:指冒顶、片帮、顶板掉矸、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露天煤矿边坡滑移垮塌等。底板事故视为顶板事故。(3)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包括运输设备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4)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5)水灾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质水、工业用水造成的事故及溃水、溃沙导致的事故。(6)火灾事故: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煤层自燃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为瓦斯事故)。(7)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发生的事故。(8)其它事故:以上七类以外的事故。2.5煤矿危险源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在危险源辨识也即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风险的等级,也就是度量每一个危险源对应的风险水平,这个过程也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的过程。经过分级,煤矿就能够有重点有先后地选择应对措施,并最终消减风险。2.5.1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内容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确定事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大小;其次要估计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最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期望损失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危险源辨识及其风险评估经过填表的方式简洁明了。表2-4给出了采用工作任务法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填写的表格范例。表2-4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表工作任务工序危险源风险类型(人、机、环、管)风险及其后果描述事故类型风险评估可能性损失风险值风险等级2.5.2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方法比较适用于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的方法是风险矩阵法,风险矩阵法是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是:风险值D=p×C式中,p表示事故发生可能性;C表示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其具体的衡量方式和赋值方法见表2-4。表中将损失分为6类(即A-F),依次递减赋值为(6-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分为6类(即G-L),依次递减赋值为(6-1)。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可将风险分为5个等级(见表2-5)。风险矩阵中等风险(Ⅲ级)重大风险(Ⅳ级)特别重大风险(级)有效类别赋值可能造成的损失人员伤害程度及范围由于伤害估算的损失(元)一般风险(Ⅱ级)61218243036A6多人死亡500万以上51015202530B5一人死亡100万到500万之间4812162024C4多人受严重伤害4万到100万369121518D3一人受严重伤害1万到4万低风险224681012E2一人受到伤害,需要急救;或多人受轻微伤害到1万1123456F1一人受轻微伤害0到123456赋值LKJIHG有效类别不可能很少低可能可能发生能发生有时发生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从不发生以上可能发生一次内可能发生一次5年内可能发生一次每年可能发生一次1年内能发生10次或以上发生可能性的衡量(发生频率)1/11/40年1/1/5年1/1年10/1年发生频率量化风险等级划分风险值风险等级备注30-36特别重大风险Ⅴ级18-25重大风险Ⅳ级9-16中等风险Ⅲ级3-8一般风险Ⅱ级1-2低风险Ⅰ级表2-5风险矩阵及风险等级划分表说明:(1)事故发生”可能性”的确定方法。对于事故发生”可能性”的确定需要根据以往事故统计或经验来模糊判断。(2)”损失”的确定方法。对”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确定需要建立的假设的基础之上,即假设在事故实际发生的情况下,估计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多个,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取各种后果中最为严重的一个来确定”可能造成的损失”。对照表2-5,赋予相应的值。(3)风险值的确定方法。风险值=可能性×损失。(4)风险等级的确定方法。将计算得出风险值与表2-5右下方的”风险等级划分”对照即可得到相应的风险等级。2.6煤矿生产系统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本节将以通风系统、瓦斯管理系统为例,对系统中常见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其它系统见风险评估手册。2.6.1通风系统2.6.1.1通风系统内涵矿井通风系统是由通风动力及其装置、通风井巷网络、风流监测与控制设施等组成,其任务是利用通风动力,以最经济的方式向井下各用风地点提供质优量足的新鲜空气,以保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存、安全和改进劳动环境的需要;在发生灾变时,能有效、及时地控制风向及风量,防止灾害的扩大。矿井通风能力指矿井通风设备、通风网络所能提供的风量用来保证井下人员新鲜空气供给、设备散热、有害气体稀释及排除、井下放炮等生产作业以及保障井下良好的气候环境的最大的矿井生产能力;也就是通风系统所允许的、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矿井生产能力。2.6.1.2通风系统常见事故致因机理分析与通风系统相关的煤矿事故有:瓦斯(含煤尘)爆炸事故,煤尘爆炸(燃烧)事故,有害气体中毒、窒息事故等。表2-6事故类型事故机理(简要描述)事故与通风系统的关系瓦斯爆炸事故矿井瓦斯是井下重大灾害之一,发生瓦斯爆炸基本条件为:①瓦斯浓度5%~16%;②高温热源(>650℃)存在时间在瓦斯引火感应期;③瓦斯爆炸的三个基本条件中,瓦斯积聚达到爆炸浓度与矿井通风密切相关。从通风系统的角度分析瓦斯聚集的原因有:①违背技术政策开采,比如有些矿井的风量不足,有些矿井甚至采用自然通风,独眼井;有一些矿井的通风系统不合理、不完善,形成违反规程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循环风等;②通风管理不善,比如有些矿井的局部通风机随意停开;不按需要配风;风筒漏风严重;各种通风建筑设施不符合质量规定;采空区、盲巷积存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煤尘爆炸的三个基本条件:①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②煤尘在空气中呈悬浮状态而且要达到一定浓度;③有引爆火源。矿井通风系统漏风吹起巷道中堆积煤尘变成浮尘,使空气中的浮尘达到爆炸浓度;另一方面由于通风系统的不合理,特别是串联通风抗灾能力差,导致事故发生后波及的范围广,后果更为严重。中毒、窒息事故矿井中毒、窒息事故,是由于井下有害气体超过规定标准所致。井下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二氧化氮(NO2)、氢(H2)、氨(NH2)、甲烷(CH4),一般通称为矿井瓦斯。发生中毒、窒息事故与通风系统的关联表现在:没有按照规定配风,作业地点风量不足,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标准;通风作业人员未按规程作业,没有及时测量各作业地点风量、有害气体浓度,并相应调节风量,或采取其它措施。由于通风系统的设计不合理或者疏于管理,如没有反风设施,导致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后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风流,导致井下部分作业人员中毒、窒息死亡。2.6.2瓦斯管理系统2.6.2.1瓦斯爆炸事故致因机理分析(1)瓦斯爆炸的条件①5%~16%的瓦斯浓度;②温度为650~750℃的引爆热源,③12%以上浓度的氧气;在工作点氧气的浓度肯定是达到12%的,故瓦斯爆炸的危险源主要是瓦斯聚集和存在引爆火源。(2)矿井瓦斯的主要来源:①本煤层瓦斯涌出(掘进和回采时的瓦斯涌出);②邻近煤层瓦斯涌出(上下邻近层的可采和不可采煤层涌向开采空间的瓦斯);③围岩瓦斯涌出和采空区瓦斯涌出(本煤层开采后遗留的煤柱、丢煤以及邻近层、围岩的瓦斯在已采区的继续涌出)(3)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主要发生地点:井下任何地点都有发生瓦斯爆炸的可能,但大部分发生在掘进工作面和回采工作面的上隅角。2.6.2.2掘进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1)局部通风管理失误或管理不善(2)煤巷掘进多用电钻打眼,经常放炮,出现机电设备失爆和放炮不合规定而产生火源的可能性较多2.6.2.3回采工作面上隅角发生瓦斯爆炸的原因(1)上隅角容易出现瓦斯聚集。采空区内积存的高浓度瓦斯容易从上隅角附近逸散出来;上隅角往往是采空区漏风的主要出口,采空区的瓦斯容易被漏风带至上隅角;工作面的上隅角的风流直角拐弯,易成涡流区,瓦斯不易被风流带走(2)上隅角附近往往设置有回柱绞车等机电设备,同时放炮时容易产生虚炮等,产生引爆火源的机会较多2.6.2.4引起瓦斯爆炸的主要原因引起瓦斯爆炸的因素有瓦斯聚集、引爆火源和管理工作不善某些人员失职。大量事实证明,多数瓦斯爆炸事故是因为某些人特别是某些特殊工种(瓦检员、放炮工、电钳工及班组长等)不能尽职尽责、麻痹大意、甚至违章违纪造成的。2.7煤矿风险预控与危险源监测正是因为危险源、风险、事故都具有潜在性,风险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造成风险产生的原因——危险源具有复杂多变性,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也具有多样性,因此煤矿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对危险源进行监测,采集其动态信息,来判断那些方面会产生风险或者风险已经临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消除和控制已经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发生。2.7.1煤矿风险预控风险预控是是风险管理程序中第三步风险控制的第一个环节。煤矿风险预控是煤矿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经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煤矿风险预控不同于隐患消除,隐患消除是在实际出现了危险源(隐患)之后对其进行控制或消除,而风险预控是对煤矿辨识出的可能会出现但尚未出现的危险源进行预防性的控制或消除。风险预控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落实针对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详见第3章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2.7.2煤矿危险源的监测与信息采集2.7.2.1煤矿危险源监测的内涵煤矿危险源监测是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过程。危险源监测是煤矿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整个工作是动态循环、螺旋上升的。其具体工作内容有:(1)危险源动态监测与动态信息采集。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分类进行实时、定期、不定期的监测、检查,采集其所处状态的动态信息,同时还要辨识系统中是否出现了新的危险源。(2)危险源动态信息传递。将采集到的危险源动态信息经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及时传递到相应的管理部门。2.7.2.2危险源监测模式来自人-机-环-管不同方面的危险源很多特征是不相同的,有些危险源需要对其进行连续的监测,比如:瓦斯浓度是否超限、工人有无违章行为等;而有些危险源只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即可,比如:机器设备是否配备、选型是否正确、安装是否合理等。根据危险源的这种特征,企业可采用实时、定期和不定期三种模式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1)危险源实时监测。能够引起煤矿重大事故的危险源必须实施连续的检查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由于某些危险对煤矿事故发生与否影响非常重大,因此这些危险源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处理,对这些危险源必须实施连续的检查和监测,即实时监测。(2)危险源定期、不定期检查。某些危险源不能够也没必要对其连续的进行监测,煤矿可根据危险源对事故影响的轻重缓急,规定检查或监测该危险源的时间和间隔期限,由驻矿安监处、业务部门负责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现场全面性监督检查。及时将存在的隐患反馈到责任单位,并将检查结果录入管理信息系统。现场检查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见表2-9)。表2-9危险源监测内容监测项目1.人员方面1.1是否精神集中、精力充沛,衣着整齐,个体防护齐全有效?1.2是否按照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及规定的工序作业?1.3是否执行了工作票制度?1.4是否识别了本项工作的风险环节?1.5使用的工具是否完好、恰当、齐全?1.6是否有其它”三违”现象?2.机(物)的方面2.1是否按规定配备了必须的设备、设施、材料、工具?2.2设备、工具选型是否合理?2.3设备安装是否符合规定?2.4设备、设施、工具维护保养是否到位?2.5设备保护是否齐全、有效?2.6设施、工具是否齐全、完好?2.7各类警示标识是否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是否合理?3.环境方面3.1作业环境是否安全?3.2作业空间是否符合人机工程有关要求?3.3作业场所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规定?4.管理方面4.1现有管理制度、标准及措施是否完善、有效、合理?2.7.2.3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方法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危险源自身的一些特征,危险源动态信息的采集方法也不唯一,当前主要有填表的方法、监控仪器监控的方法和其它一些信息采集方法。(1)填表的方法。煤矿许多危险源的动态信息必须经过现场观察采集,工作人员须按规定填写危险源监测表,定期上交。危险源的监测表示例如下(表2-10、2-11、2-12)。表2-10人员不安全行为监测表单位姓名违章时间不安全行为描述风险等级本次扣分累计扣分检查人表2-11机(物)危险源监测表单位机(物)名称机(物)不安全状态具体描述整改意见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复查时间复查人备注表2-12环境危险源监测表单位地点环境不安全状态具体描述整改意见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间复查时间复查人备注(2)监控仪器监控的方法。一些危险源(如瓦斯浓度超限、风量不足、机器的开关状况等)能够经过监控设备进行监测,其监控记录也是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的一个重要来源。(3)举报的方法。设置举报的方法,所有工作人员都可越级匿名举报发现的危险源。(4)其它信息采集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先进的信息采集方法,都能够用于煤矿危险源动态信息的采集。2.7.2.4危险源动态信息传递方式危险源动态信息的传递方式根据时间上是否允许滞后,可分为实时传递和定期(定时)传递两种。具体的实现方法根据煤矿的技术装备情况能够自定。一般地,需实时传递的信息能够经过监测仪器、发短信息、打电话或借助其它先进技术进行传递;定期(定时)传递的信息可经过填表的方法进行传递。煤矿辨识出的危险源中,哪些需要实时传递其动态信息,哪些可与定期(定时)进行信息传递,可根据此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来定。比如:可规定风险等级在中等以上的(含中等)、实时监测的危险源必须实时传递其动态信息,风险等级在中等以下的或定期监测的危险源能够定期(定时)传递其动态信息。2.8煤矿危险源的风险预警对煤矿危险源进行风险预警是实施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的一个重要内容。预警是为了及早发现可能要发生的危机,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和处理,未雨绸缪。2.8.1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的内涵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它是指经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工具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对应措施。在经济上,一般认为预警是指对于某一经济系统未来的演化趋势进行预期性评价,以提前发现特定系统未来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为提前进行某些决策、实施某些防范和化解措施提供依据。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与发展,时至今日,经济预警理论与方法已趋于成熟,它主要是运用指标体系系统和经济计量模型对经济警情进行预测分析。在灾害预警方面,近年也发展迅猛,有地震预测预警、台风预警、泥石流预警等。主要是经过先进的预测工具对地震波、热带气流、泥石流多发区的暴雨和地质变动进行探测和分析,如果是成灾信号,则利用电信号与地震波、台风、泥石流的时差向受灾区发出警报,经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抗风险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灾害预警理论很大程度上借鉴于经济预警理论。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是灾害预警的一种,它是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其风险大小进行预期性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活动。2.8.2风险预警等级设置和预警信号选择结合煤矿现场管理实际,根据风险评价等级的划分将风险预警等级设置为5级(见表2-13)。表2-13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表预警等级预警警度预警信号灯颜色Ⅴ级巨警红色Ⅳ级重警橙色Ⅲ级中警黄色Ⅱ级低警蓝色Ⅰ级轻警绿色2.8.3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的确定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的确定需要建立在对危险源动态信息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人-机-环方面危险源其风险预警等级的确定方法各不相同,具体见下文(方法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仅供方法参考),而管理方面的危险源往往经过人-机-环体现出来,对其不易进行预警。2.8.3.1人员方面危险源的风险预警(1)来自人员方面的危险源见2.4.5表2-3。(2)风险预警周期。来自人员的危险源动态信息均需要定期(每班)检查、采集,以填表的方式(见表2-14)反馈给风险管理中心,评价周期煤矿自定。(3)风险预警等级确定方法。假设煤矿设定个人安全行为基础总分10分。累计扣分1-2分,预轻警;累计扣分3-5分,预低警;累计扣6-7分,预中警;累计扣分8-9分,预重警;累计扣分超过10分(包括10分),预巨警。具体的扣分办法见”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相关章节。表2-14人员不安全行为检查、风险预警表单位姓名违章时间不安全行为描述风险等级本次扣分累计扣分预警等级控制措施检查人2.8.3.2机方面危险源的风险预警(1)机方面的危险源见2.4.5表2-3。(2)风险预警周期。风险预警周期设为30天,并自动检查前30天之内所有同一问题的警报记录。(3)风险预警等级确定方法。检查出的危险源初始预警等级与风险管理辨识对应的风险等级对应。当同一问题出现的预警次数在一个周期内出现2次时,自动升级。未按整改时限进行整改,每超一天预警等级升高一级。表2-15机方面危险源风险预警表序号危险源描述风险等级预警等级备注122.8.3.3环方面危险源的风险预警①环境方面的危险源见2.4.5表2-3。②风险预警周期。实时监测的危险源项目进行实时预警;定期和不定期监测的危险源项目预警周期煤矿自定。③风险预警等级确定方法。实时监测根据安全监测的实时监测数据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预警;定期和不定期监测的危险源项目预警等级等于对应的风险评价等级。表2-16环境方面危险源风险预警表序号危险源描述风险等级预警等级备注122.8.4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的信息传递方式风险预警信息传递是在预警系统发出预警警报的同时,要以相应的方式通知相关管理人员或责任人。风险预警信息的传递方式能够有很多种,常见的方式有电话通知、短信通知、打印预警报告通知等方式,其中风险预警报告方式因其具有有据可查、且比较详尽的特点,因此作为推荐的首选方式,其它方式作为必要的辅助措施。2.8.5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的工作流程(1)信息采集。进行危险源动态信息的采集,信息传递到管理部门,(2)信息录入。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填表得来的信息输入管理信息系统,由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得出个危险源的风险预警等级。(3)预警。如果无警情,则继续常规的危险源动态监测;如果有警情,则警报系统会经过计算机网络发出预警警报,并给出相应的警情解释,同时向相应的管理部门发出预警信息,管理部门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由具体的实施单位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来进行危险源的控制与消除,此过程也必须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反馈监测信息,直至危险源得到控制或消除为止。此工作流程的图示见图2-2。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管理信息系统风险判断无警情危险源监测警级预报警情解释有警情风险预警预警信息相关单位或部门危险源处理管理人员或监察人员填表数据井下安全监测仪器实时监测数据危险源处理结果信息消警风险控制图2-2煤矿风险预警工作流程图2.9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执行程序在煤矿推行本质安全风险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这样有助于整个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执行程序如下。2.9.1准备工作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需要煤矿在人力、物力、思想等方面自上而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求:(1)领导重视且支持。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在人员、时间、和其它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2)成立矿井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矿领导、安监员、内审员、健康协调员、有关科室、区队或车间的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工作经验丰富的不同工种的现场员工等。矿属各单位、驻矿单位、承包商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必须具备下列素质:①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②熟悉各工种的所有工作任务及每项工作任务的作业工序;③熟悉各作业工序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后果,危险源管理的主要责任人、监管部门;④熟悉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⑤工作认真踏实、态度端正,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具有较强的语言表示能力。(3)人员培训。对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以下能力:①熟练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②熟悉煤矿八大事故类型及其内涵;③能正确使用风险矩阵法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4)收集危险源辨识依据。广泛搜集2.4.3提到的危险源辨识依据,为危险源辨识做好资料准备。2.9.2危险源辨识(1)分单位组织危险源辨识工作。矿属各单位、驻矿单位、承包商成立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组织本单位危险源辨识工作的开展。(2)确定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基本方法为工作任务辨识法和事故机理分析法(主要用事故树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保证辨识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在辨识过程中需要进行现场访谈、观察、交流、询问、查阅有关资料。工作任务分析法用于辨识煤矿现有工作条件下所有工作任务中存在或潜在的危险源。事故机理分析法用于辨识煤矿重大危险源。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辨识危险源首先需要以清单的形式列出本单位所有的工作任务及每项任务的具体工序,并组织相关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审核、完善。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人、机、环、管四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按照事故机理分析法对上述各类事故进行事故机理分析,寻找引起事故的触发事件、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找出控制事故的关键因素及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或应急预案。2.9.3风险评估利用风险矩阵法对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风险的大小由风险值来衡量,风险值等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乘积。具体风险评估方法见2.5.2。2.9.4危险源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炼管理对象,并编写相应的针对管理对象的控制和消除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2.9.5危险源审核与发布(1)初稿审核。审核、修订完善危险源辨识及评估初稿,对危险源进行归类总结,形成各单位风险概述及矿井风险概述。(2)定稿学习。对危险源辨识及分级分类修改稿进行最终审核,定稿后各单位组织本单位员工贯彻学习。2.9.6危险源增减与升降级管理危险源增减与升降级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求:(1)各单位根据生产组织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随时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估:①公司方针发生变化;②公司活动发生变化;③管理审批、内外审核的要求发生变化;④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⑤发生事故、事件或不符合整改要求;⑥研究、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⑦作业环境发生变化;⑧其它。(3)每年年底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辨识、评估,总结当年危险源管理的经验,制定下年度危险源管理的措施。2.9.7危险源监测与信息采集2.9.7.1危险源监测模式(1)实时监测。能够引起煤矿重大事故的危险源必须实施连续的检查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2)定期及不定期检查。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现场全面性监督检查,及时将存在的隐患反馈到责任单位,并将检查结果录入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现场检查时应综合考虑人-机-环-管四方面的问题(详见表2-5)。2.9.7.2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方法(1)监控仪器监控的方法。对瓦斯浓度、风量、机器的开关状况等情况经过监控设备进行监测并记录。(2)填表的方法。对无法经过监测仪器监控的危险源进行现场检查,填表记录。(3)举报的方法。所有工作人员都可越级、匿名向矿调度室及驻矿安监处举报发现的危险源。(4)其它信息采集方法。2.9.8危险源风险预警详见2.8。2.10案例分析——上湾煤矿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上湾煤矿是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分公司特大型现代化骨干矿井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矿井于1987年开工建设,1993年—1997年一直处于停缓建状态,1998年—出口煤基地建设并投产,12月开始现行规模的改扩建,到11月建成并投入试生产,总投资11.86亿元人民币。矿井现生产核定能力为1300万吨/年。建有与矿井相配套的筛选厂及铁路专用线,是一座集生产和洗选为一体,产、运综合布局,统筹建设的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上湾煤矿井田南北走向长4.6公里,东西倾斜宽5.6公里,面积25.87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6.35亿吨,设计可采储量为3.81亿吨,远景规划向尔林兔井田延伸,井田面积可达到57.92平方公里,矿井可采储量可达10.7亿吨。井田内地质构造条件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倾角为1-3度,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延安组。主要稳定可采煤层为1-2、2-2、3-1煤层,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5.21米、5.30米和2.60米,均为不粘煤。煤质特点为特低磷、特低硫、特低灰、中高发热量。商品煤主要作为优质动力煤、民用煤和液化用煤,远销韩国和台湾地区,深受国内外用户的青睐。矿井采用斜井--平硐开拓方式布置,选用国内外先进采掘设备。矿井生产布局为”一综两连”。生产系统实现了集中控制,安全监测、监控、监视实现了自动化,办公实现了网络化,主运输系统、矿井供排水系统及供电系统实现了调度集中控制,辅助运输实现了低污染无轨胶轮化运输,矿井上下实现了”小灵通”无线移动通讯。上湾煤矿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机构,全矿在册员工仅296人,设”五队三办两中心”,但矿井最高日产达5.1万吨,综采最高月产为107.1万吨,原煤生产效率等经济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