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大纲要求】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2.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3.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二)人生发展阶段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一节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它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可以看成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第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强调需求的顺序: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
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
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
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所特有的。第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1)生存的需要(2)关系的需要(3)成长的需要它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第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C]解析: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相似之处是都包含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下列关于阿尔德弗尔的需要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相似之处,正确的是().
A.需要是有层次和顺序的
B.都包含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低层次的需要满是之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D.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烈程度可能会增强第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3.莫瑞的需要理论需要的特点和作用:第一,需要与需要之间相互关联。联合、冲突、服务。第二,需要作为力,影响并组织个人的知觉、统觉、思维、意向,以及心理和行为。第三,需要永远作为力推动着活动,它是个性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第四,需要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莫瑞把需要分为两大类:(1)第一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包括对食物、水、排泄、性、避免伤害等几种需要。(2)第二需要,又称心因性需要,通过童年的经验而获得的,行为是由个人的内部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还可以分为两小类:①与学习任务有关的需要和影响学生操作水平的一些需要;②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需要,包括使人们结合起来的需要及使人们分裂的需要。第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1)间接需要是指那些比较概括的、抽象的需要,常常以理想、志向等形式表现出来,如科学家的愿望。(2)直接需要是指随着间接需要的产生而产生出的一系列具体的需要。如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上大学的需要等。第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BDE]解析:首先,小明报名参加志愿活动是出于自身情感的表达,是一种直接需要,也是一种精神需要;其次,小明的这种精神需要是在社会生产和交往中产生的,是一种社会性需要。大学生小明看了玉树地区地震的新闻报道后,找到大学生志愿者协会,报名参加志愿救灾活动。从人类需要的分类来看,小明表达的需要是一种()。
A.间接需要B.直接需要
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
E.社会性需要
第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广义的人类行为是指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
狭义的人类行为仅指外显的行为。第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2.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指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助人、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公共参与等。(2)反社会行为是一种攻击他人或社会的有消极作用的行为。例如,暴力行为、侵犯或攻击行为、伤害他人和破坏社会秩序等。第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1)正常行为是指符合社会规范和正常模式的行为。(2)偏差行为是指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常用标准
①统计学标准。②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③行为适应性标准。④个体主观体验。第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大学新生小丽有30位同班同学,只有她骨瘦如柴,体重远低于正常标准,但她还以此为美,不肯吃饭,每天只吃1-2个水果和喝少量白开水。根据(),这是一种异常行为。A.统计规律B.社会规范与价值C.行为适应性D.个体主观体验[A]解析:统计学标准,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就被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第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第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
3.社会因素(1)家庭、群体;(2)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3)社会事件与文化等。
第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二节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2.分类:(1)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2)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第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社会环境的特点
1.多样性:微观、中观、宏观环境;物质环境、软环境
2.复杂性:复杂的子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3.层次性:直接、间接;影响巨大与微弱;差序格局
4.稳定性:微观看,如家庭环境、社区的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相对稳定的;宏观看,制度、社会结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变动性:社会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剧。第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例】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价值观念多元化,行为方式多样化。但是,尊老爱幼仍被视为美德,不孝敬老人仍为世人所谴责。这体现了社会环境的()。
A.多样性
B.滞后性
C.动态性
D.稳定性
【答案】D。本题考核的是社会环境的特点。社会环境体现为静态和动态的相对统一一方面社会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如文化代表了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与意义体系,超越了一定时空其他如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学校家庭单位,对个体而言都是相对稳定的存在
第二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1.家庭:纵向影响主要来自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对当今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横向影响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
2.朋辈群体(1)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均有直接影响;(2)朋辈群体价值标准与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一致时,积极影响;当不一致时,消极影响;(3)伴随着个体的成长,朋辈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小华从小由奶奶照顾,其父母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周末也很少在家,因此很少与小华交流,也不关心其学习和生活,但对小华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小华整日不是玩游戏就是看电视,上学后小华不合群,常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做事不认真,学习成绩差。小华的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是()。
A.民主型B.支配型
C.放任型D.专制型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C]解析:不良的教养模式会导致他们向着攻击性、反抗性等消极的方向发展。比如,娇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本题中,家长由于工作忙无法对小华进行教育,而是以一种有求必应、特质满是的方式对小华进行照顾,这是放任型教养方式的表现。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C]解析:家庭内互动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影响主要来自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对当今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横向影响主要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在家庭内互动方面,不同的家庭教养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
家庭教养模式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影响个体。下列家庭教养模式影响因素中,属于纵向影响因素的是()。
A.家庭的关系结构B.家庭的成员互动
C.家庭的以往事件D.家庭的亲属关系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3.学校(1)正规教育场所;(2)社会化。养成价值规范,教育他们学会遵守规章和制度,并学习扮演各种社会角色。4.工作单位(1)促使个人学习和实践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2)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以适应工作需要与社会需要。
个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几乎都和工作单位相联系;问题也多来自单位,如下岗失业、人际关系不和、工作压力……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11.组织是构成社会环境的单位之一,其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影响个体的民族心理B.影响个体的目标或人生观C.影响个体的家庭教养模式D.影响个体的休闲娱乐方式[CB]解析:由《教材》的相关内容可以推断出C项是对个体影响的主要表现。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5.社区(1)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2)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交往中彼此发生影响。(3)具有本身的社会规范,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4)对社区具有不同程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也会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
6.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是所有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人类重要社会环境。通过对人的个性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影响(内化和软约束)表现出来的。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7.大众传媒(1)可以为受众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有关情况,从而增强受众的固有观念和行为。(2)在争议不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大众传媒只要重复传播内容,就能直接改变受众的行为。(3)大众传媒可以使受众改变其原有的立场。(4)可以提供信息引导人们的行为。(5)为受众提供行为规范,供他们选择。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三、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社会环境不能脱离生物遗传因素制约;遗传特性也需要依托社会环境才能发挥作用。
4.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效仿、领袖人物。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例】社会环境系统影响人类行为。著名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曾对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居民的青春期进行研究,发现萨摩亚人并没有经历所谓青春期的“风暴与压力”,而是看到当地人很平静地由儿童期逐渐转换至成年期,并轻松地接受成人的角色。这说明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A.遗传
B.家庭
C.组织
D.文化
【答案】D。本题考核的是社会环境系统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家庭教养模式是影响子女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可分为感情纽带与行为控制两个变量。组织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很广泛,影响人的目标、人生观、个人行为和身心健康。文化对人类心理无形的影响最终通过群体行为表现出来。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文化的熏陶对人类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遗传禀赋相近的人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第三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三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主要是本能的发展,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动欲区不断变化,据此他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特殊的矛盾冲突,性冲动没有满足或过度满足,以后会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
“退行”是指当个人受到挫折或焦虑时,他就会返回早期幼稚行为,如哭泣、抽烟、酗酒等。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1.口唇期:生命的第一年,动欲区是嘴,吮吸本身可产生快感,如吮吸手指。停滞在初期(口欲综合型人格):大量口唇现象,如吃、喝、抽烟、接吻。停滞在晚期(口欲施虐型人格):撕咬行为,如挖苦、讽刺与仇视2.肛门期:生命的第二年,动欲区在肛门区域。需控制排泄,停滞现象:(1)慷慨、放纵、生活规律混乱、不拘小节;(2)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洁癖3.性器期:第三至第五年,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最复杂和争议最大的阶段。会产生“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
4.潜伏期:儿童对性器兴趣的消失。可能与儿童因年龄增大而其生活圈也随之扩大有关。5.生殖期:青春期,最后时期——生殖期。这时已从一个自私的、追求快感的孩子转变成具有异性爱权力的、社会化的成人。如果不能顺利发展,可能产生性犯罪、性倒错,甚至患精神病。第三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弗洛伊德主要贡献:重视童年期经验,但缺乏实证支持。最大争议:把人类行为归结于性本能第三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陆先生,37岁,近期行为异常。经诊断,存在人格障碍。陆先生产生人格障碍的可能原因是()。A.在童年时期被虐待B.在五年前与妻子离婚C.在两年前孩子去世D.在一星期前与同事争吵[A]解析:影响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单独作用于人类行为,而是相互交叉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发展,人格障碍一般形成于人生的早期。因此,四个选项中最大的可能是A选项。第三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1.婴儿期(0一1岁):信任与不信任,形成的美德是希望2.幼儿期(1—3岁):自主与怀疑,形成的美德是意志力3.儿童早期(3—6岁):主动与内疚,形成的美德是目的4.儿童中期(6~l2岁):勤奋与自卑感,形成的美德是能力5.青少年期(12~20岁):认同与角色混乱,形成的美德是忠贞(特别强调)6.成年早期(20—40岁):亲密与孤独,形成的美德是爱7.成年中期(40~65岁):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形成的美德是关怀8.老年期:完美与悲观绝望,形成的美德是智慧第三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例】小强2岁时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被送到乡下外婆家抚养,外公外婆对其十分疼爱,百般呵护。6岁时,小强回到父母身边并进入小学。这时他性格十分内向,爱哭,害怕与陌生人交往。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强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没有完成()的矛盾冲突。
A.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B.自主对羞怯、疑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主动对内疚
【答案】D。本题考核的是埃里克森的理论。0~1岁的主要冲突为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1~3岁的主要冲突为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3~6岁的主要冲突为主动还是内疚;6~12岁的主要冲突是勤奋还是自卑。小强是6岁,据此分析他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没有完成主动对内疚的矛盾冲突。第三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B]解析: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认为,青少年期(12~20岁)重要的联系是朋辈群体和角色模式,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将形成的美德是忠贞。小明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今年19岁,他对大学生活适应很快,和同学相处融洽,对未来充满信心。按照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理论,小明将发展出()的美德。
A.能力B.忠贞
C.关怀D.智慧第三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马先生今年72岁,退休之后一直苦叹自己虚度一生,毫无成就,想重新开始又力不从心。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马先生处在成年晚(老年)期的自我整合与()的冲突中。A.悔恨B.痛苦C.愤怒D.绝望[D]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成年晚(老年)期的冲突是自我整合还是绝望。故选D.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1.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2.前运算期(2~7岁):儿童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3.具体运算期(7~12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论4.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在各个阶段,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心理图式)、同化(新事物纳入旧图式)、顺应(把旧图式加以改变)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第三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C]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论。在本题中,小孩的认知属于简单推论,故其处于认识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一个儿童在看到别人有一顶和他相同的帽子时说:“这顶帽子是我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该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第四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例】下列原则中,不属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是()。
A.组织原则
B.同化原则
C.顺应原则
D.认知原则
【答案】D。本题考核的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原则。在每个发展阶段中,皮亚杰认为个体主要是运用组织、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故D不属于其原则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6岁的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期。A.感觉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B]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岁)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故选B。第四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受赞扬的就是好的。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或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包括犯罪青少年。第四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2.习俗水平(9~15岁)能着眼社会的希望与要求,意识到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或维护权威阶段。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第四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又称原则水平,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有了更普遍认识,着眼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命令。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也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第四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例】为了帮助父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工作者告诉父母运用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原则来教育孩子。在这个原则下,父母可以()。
A.用处罚来减少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
B.用父母的权威来要求孩子服从
C.用称赞来引导孩子成为父母心中喜欢的孩子
D.循循善诱告诉孩子学习是人生的大事.
【答案】C。本题考核的是习俗水平的道德判断原则。习俗水平上的儿童开始关心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需要。这个时候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看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受到别人称赞。因此父母应用称赞来引导孩子成为父母心中喜欢的孩子。故选项C正确。第四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例】有些行为偏差的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认为考试偷抄别人的试卷只是一点点欺骗罢了,通过考试是最重要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处于()阶段。
A.惩罚与服从定向
B.天真的享乐主义
C.好孩子定向
D.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
【答案】B。本题考核的是道德发展理论。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儿童首先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他们服从命令是为了得到奖赏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时儿童能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交易,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不好。据此判断B正确。
第四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例】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理论把儿童道德判断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下列属于后习俗水平的有()阶段。
A.惩罚与服从
B.好孩子定向.C.社会契约定向
D.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
E.普遍的伦理准则
【答案】CE。本题考核的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内容。(1)前习俗水平: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二,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2)习俗水平: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3)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准则阶段。第四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科尔伯格理论将前习俗水平分为()等阶段。A.“好孩子”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C.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D.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BD]解析: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三个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四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五、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时,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第五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A]解析: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的行为看成是机械式的由刺激直接引起的,否认了人的心理因素,其行为公式是S—R,S指外界刺激,R指反应行为。本题中,S是小红花,R是小朋友越来越遵守纪律。在幼儿园,小朋友遵守纪律时,老师便奖励他们一朵小红花,之后,这些小朋友越来越遵守纪律。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上述行为发生变化是()的结果。
A.刺激一反应B.认知一行为
C.符号一互动D.环境一行为
第五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不仅是通过反应,而主要通过榜样示范进行学习。(1)强调内部和外部影响对行为的作用,强调认知过程对学习、行为的影响。(2)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3)注意到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第五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1.符号互动论(米德、布鲁默)(1)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2)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3)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4)个体的行为受对情境定义的影响。人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予其意义,进而影响他的进一步行为。第五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2.常人方法学(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具体情况,依赖自身的努力完成的。(2)沟通和社会行动具有“索引性”——共同完成且不用申明的知识。(3)行动、说明和场境构成了复杂的整体,互为条件,使实践行动具有反思性。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地相互建构。第五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第四节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一、婴幼儿阶段(一)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3.社会性发展(二)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婴幼儿的遗传机制和心理发育不健全;2.照顾者没有给予婴幼儿充分的照料等。偏差行为:拒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心理自闭……
第五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学龄前阶段(一)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以表达为中心,转向以思维为中心。3.社会性发展(二)学龄前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儿童在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口吃、攻击以及沉迷于电视等问题。
第五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三、学龄期阶段(一)学龄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3.社会性发展(二)学龄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理问题:新环境的心理紧张;
交往障碍:父母、同伴、老师
学习困难:学习能力低下,成绩低下。
行为问题: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
第五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四、青少年阶段(一)青少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情绪发展的两极性,经常出现反抗情绪,需要加强情绪的自我调节。3.社会性发展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家庭应尊重其独立性,加强沟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少数青少年过早接触社会,受到社会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第五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二)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危险期”,可能会出现行为偏差,如早恋、犯罪和适应不良等问题。
学业上的失败会导致多重的负面影响。第五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六
五、青年阶段(一)青年阶段的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3.社会性发展(二)青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1.角色转换与冲突:离开生身家庭独自居住,开始工作或继续深造,结婚或建立重要的亲密关系,养育子女并照顾长辈,开创事业,自己前后两个家庭休闲及照顾。
2.在工作上遭遇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