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分析作为一定的知识载体,初二物理的知识量是有限的。然而,蕴涵在其中的能力训练、科学自然观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却是可供我们无限开发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逐渐领悟到课改的新理念中强调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使学生喜欢化学,要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情景,进而让学生知道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材分析对于认识浮力这一节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些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由于本节课涉及到了大量的以前所学的力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受力分析等知识,难度较大。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学好第二节《认识浮力》将为第三节的《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第三节的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浮力知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学习浮力正是为了学以致用。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本节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学情分析本届八年级学生大多数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我提高”。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积累,对“浮力”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扬长避短,利用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 10.2认识浮力郓城县张鲁集乡大潭初级中学教学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2.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浮力;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石块、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水杯、乒乓球、木块、钩码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孔明灯为何能在空中冉冉升起(图片展示),(2)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提问为何物体能在液体和气体中漂浮呢?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举出例子。二、实验探究——浮力实验1.将一个小木块和小球放进水里,它们会漂起来。实验2.石子放进水中的现象。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演示实验,如图10-2-5)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展示:用弹簧秤测钩码在空气中重力,再将钩码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示数变小,说明钩码受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所以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教师活动:巡回指导,发现做实验好的学生典型。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投影多名学生的结论,评价、鼓励学生。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静止状态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最后的结果是用F1和F2来表示F浮;平衡导致了浮力必须和重力在一条直线上;浮力向上且与重力在一条直线上,那说明浮力的方向是与重力恰好相反,那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演示实验:1、用手托着钩码,同样示数也减小。手给钩码的力方向向哪?2、下面挂着重物的乒乓球放进水杯中,观察方向;烧杯倾斜再次观察线的方向。得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引出浮力概念:一切侵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展示画浮力方向的练习题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实验:把小球放进无底的矿泉水中,拿下瓶盖倒立。向瓶中倒水,观察小球状态。提问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让学生自己根据理解,看书本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图片展示(2)通过实验视频观察上下表面的压强差。得出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上下表面的压强差产生的,像沉船那样与水底紧密结合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因为它的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强。课件展示:桥墩受浮力吗(讨论)四、课堂小结:五、板书设计:10.2认识浮力1.概念:一切侵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下3.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上下表面的压力差4.浮力大小课后反思

1、本节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2、本节课的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指导思想,并且在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为背景,培养学生的辩证统一思维能力;充分的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探究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探究式教学是物理课的主题,利用实验,层层深入。对教材的处理上,应多与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评测练习图13-241.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型油轮受到向上的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此力的施力物体是。图13-242.三国时代,诸葛亮曾放出一种“会飞”的灯笼,后人称其为“孔明灯”,如图13-24所示.它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灯笼内的热空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导致灯笼受到的________灯笼重力,所以灯笼才上升。3.石块在液体中下沉时浮力的作用(填“受到”、“不受到”),若一个石块重5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为N。由此可知,此石块排开的液体重N。4.把一块橡皮泥分别捏成形状不同的圆柱体、球体和长方体,先后将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浸没在水中,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填“圆柱体大”、“球体大”、“长方体大”或“一样大”)。再将同一块橡皮泥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则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上浮过程中受到浮力作用,在下沉时不受浮力作用B.轮船无论是在海面上航行还是在码头处静止,都受到水的浮力C.热气球内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球升空时不受浮力作用AD.潜水艇在150m的深海中潜行时所受到浮力在不断变小A6.如图3所示,重为5N的木块A,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绳子的拉力为3N,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是:()A.8N,竖直向上B.5N,竖直向下C.3N,竖直向上D.2N,竖直向上7.在抗洪救灾中,大堤上许多战士在迷彩军服外穿黄色的厚厚的“背心”,它的主要作用是()A.有类似棉衣的御寒作用B.减少相互之间碰撞时受到的伤害C.有同伴之间的识别作用D.有被风浪卷到河里时增加人的浮力,起救生作用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上浮过程中受到浮力作用,在下沉时不受浮力作用B.轮船无论是在海面上航行还是在码头处静止,都受到水的浮力C.热气球内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球升空时不受浮力作用D.潜水艇在150m的深海中潜行时所受到浮力在不断变小评测练习图13-241.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型油轮受到向上的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此力的施力物体是图13-242.三国时代,诸葛亮曾放出一种“会飞”的灯笼,后人称其为“孔明灯”,如图13-24所示.它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灯笼内的热空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导致灯笼受到的________灯笼重力,所以灯笼才上升。3.石块在液体中下沉时浮力的作用(填“受到”、“不受到”),若一个石块重5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为N。由此可知,此石块排开的液体重N。4.把一块橡皮泥分别捏成形状不同的圆柱体、球体和长方体,先后将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浸没在水中,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填“圆柱体大”、“球体大”、“长方体大”或“一样大”)。再将同一块橡皮泥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则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填“变大”、“变小”、“不变”或“无法判断”)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上浮过程中受到浮力作用,在下沉时不受浮力作用B.轮船无论是在海面上航行还是在码头处静止,都受到水的浮力C.热气球内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球升空时不受浮力作用AD.潜水艇在150m的深海中潜行时所受到浮力在不断变小A6.如图3所示,重为5N的木块A,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绳子的拉力为3N,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是:()A.8N,竖直向上B.5N,竖直向下C.3N,竖直向上D.2N,竖直向上7.在抗洪救灾中,大堤上许多战士在迷彩军服外穿黄色的厚厚的“背心”,它的主要作用是()A.有类似棉衣的御寒作用B.减少相互之间碰撞时受到的伤害C.有同伴之间的识别作用D.有被风浪卷到河里时增加人的浮力,起救生作用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上浮过程中受到浮力作用,在下沉时不受浮力作用B.轮船无论是在海面上航行还是在码头处静止,都受到水的浮力C.热气球内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球升空时不受浮力作用D.潜水艇在150m的深海中潜行时所受到浮力在不断变小效果分析基本现象:学生携带教材等学习资料,课堂无吃东西,交头接耳,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形成良好师生互动,能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接受授课内容。分析:(1)、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认真备课,把知识点设计的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的基础上,主动地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某些学生回答问题吐词不清晰,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拘束,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3)、转变教学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做到少说不说,学生多说多做,简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4)、对待后进生,要有耐心。从课堂回答问题来看,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做好课后辅导,促其进步。课后反思

1、本节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学生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