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羽地悲剧性格_第1页
浅析项羽地悲剧性格_第2页
浅析项羽地悲剧性格_第3页
浅析项羽地悲剧性格_第4页
浅析项羽地悲剧性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8浅析项羽的悲剧性格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高中部:杨军何庆华内容摘要:西楚霸王项羽既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对他的评论可谓是从汉初就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对项羽其人的评价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褒贬不一,所以结论也就大相径庭。对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来说,不管他对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性格尤为重要。本文就从悲剧(一般意义)的角度入手来剖析项羽性格中具有的悲剧性色彩,从中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以及为剖析并继承这份秦汉文化遗产,也为更加清楚地、比较全面地了解项羽的性格和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服务是我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由于我的史料积累和研究深度都有限,因此我尽量缩小研究范围,力图一点,以小见大。关键词:项羽英雄悲剧性格《项羽本纪》不管你是爱还是恨,是赞扬还是批判,西楚霸王项羽比秦汉过度时期的其他任何人物都留下了远为庞大的身影。这身影覆盖了很多人的生活、命运和悲欢,他将是长久被人反复研究的对象。本文所谈到的项羽,既是一个风云在秦汉历史中的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也是文学作品《史记》中的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项羽在既是史传又是文学作品的《史记•••项羽本纪》有详细的,所以,历史中的项羽与文学作品《史记•••项羽本纪》中应该是统一的。对项羽的评价是从秦末就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对项羽其人的评价也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褒贬不一,何况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评价者的主观色彩,因此结论也就大相径庭,但是无论是从哪个层面和角度来看他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性英雄。因为他的人生历程、人生结局尤其是他的性格都具有典型的悲剧色彩。一、第一,什么是悲剧,什么是悲剧性格悲剧,是戏剧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以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得到肯定。但悲剧性不是戏剧所独有的,也是其他形式的文学艺术具有的属性。美学范畴中的悲剧的本性在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是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但最终被肯定。而一般意义上的悲剧则是通过两种社会势力、两种对立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这也是悲剧的实质。所以悲剧有戏剧范畴上的悲剧,有美学范畴的悲剧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悲剧,而本文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探讨项羽的性格具有典型的悲剧性。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地方的心理特征,如寡断、刚强、懦弱等。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个人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悲剧性格,属于性格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与喜剧性格相对,是指主人公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导致这样的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在当时他的性格与实际没有做到主客观的真正统一,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却预示着即将的胜利、成功,但是最终没有实现。项羽的悲剧性格的形成是多方。在他一生的征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将在下文中具体论述。司马迁笔下的《史记》位居《二十四史》之首,她既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项羽本纪》更是非常精彩。《项羽本纪》中的主人公项羽为千古叱吒风云之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性及戏剧性,从司马迁为他撰写的《项羽本纪》就可得之,司马迁对他可以说极尽推崇,甚至为不是帝王的他写下本纪,使他成为《史记》全书中最突出之人物,也因为司马迁的着力描写,项羽成了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剧英雄。而司马迁的据事直书,不以成败论人,使后世的我们能以不同的角度更客观去看待历史人物,让我们不至于因个人的失败而否定其人。但是不管是在项羽的语言中、行动中还是在他的思维方式上都体现出明显的悲剧性,当然,这一切体现都是项羽本身性格的折射和反映,这一系列性格的表现应该说是一个英雄的最大缺陷和弱点,所以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型英雄。二、项羽的悲剧性格之前有很多人对项羽都有不同的评价,司马迁认为:“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1]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2]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3]除此之外,还有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也给了项羽评价,他们的评价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司马迁与项羽都有着不同凡响的遭遇,他的评价虽然比较全面,但是言语间不乏带有几分同情,尤其是他将不是帝王的项羽的传记放在《本纪》中则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刘邦则认为是项羽不会用人而犯下“被擒”的下场,当然,项羽不仅不会用人,还有性格等其他诸多方面的弱点与缺陷。从毛泽东的诗中可以看出,项羽在处理他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三、项羽悲剧性格的形成和表现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他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他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我仅就从文学作品中项羽的性格做一分析,看哪些地方具有一个英雄不应该具有的悲剧性色彩,尤其是从他性格的角度来看他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纵观项羽一生: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曾一度左右过历史的进程,最终却因他自身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他的性格具有典型悲剧性。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项羽,据《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4]以及从他戎马一生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主演的这样一些事件:起义反秦、巨鹿之战、鸿门宴、屠咸阳、坑秦卒、焚秦宫、垓下悲歌、乌江自刎等。从这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中具有这样一些英雄不应该具有性格缺陷:(一)项羽一生好杀成性、残暴凶狠,他缺乏真正英雄所具有的仁爱之心,成大器的人应该做到以百姓为根本,这是项羽性格中第一个致命的弱点。在儒家思想中理想帝王应该是建立在圣贤的形象之上,也就是所谓的仁者,因此有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向外征伐的君主更受人景仰,也许是因为中国人酷爱和平的天性使然。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着“好杀”的因子,可预见的是他走向的路是千古不变的法则─灭亡。在《项羽本纪》中我们看到许多项羽好杀的史实,更可说明其性格中所存有的暴戾因素,他的这种性格从以下几点来证明:1.坑杀降卒。在《项羽本纪》中记载了一段他初起时攻襄城的情形:“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5]。还报项梁。”[6]。短短的几句话,尤其是一个“阬”字,让人心惊胆跳,简直就是荼毒生灵,视百姓如草芥,文中没有丝毫显示出项羽思考过的情形,在没有做任何思考的情形下坑杀了投降的士兵。作为一个欲成大器的一代帝王,本不应该是这样的心理和性格,他内心而在于他降服了章邯,准备进入关中,路过新安时,鉴于无法揣测降军的心理,因此也全部予以歼灭。《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7]就这样,二十万士兵被坑杀,难道投降就是为了被杀害?在项羽的心中完全就没有考虑到士兵的心理,这是他性格中“个人主义”的典型的表现,一旦陷入这样的性格里面便难以自拔,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性格的角度看,他的这种心态是为了赶尽杀绝,尤其是对方投降的士卒,他完全没有尝试作任何努力去安抚这些士卒,从骨头深处他想也没有想过投降士卒的力量一旦得到合理的利用是多么的强大。此外,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浅、短视近利的心理,在当下他只想到这些士兵若不心悦诚服,对他将来是一大阻碍,但他没有想过倘若妥善地安抚这些降卒,对军队的兵力将增强许多,或许急于消除反侧的心使他无法作利害关系的权衡,而基于斩草除根的直接想法使他往往在打败敌人之后,进行大规模屠杀,他不了解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他失败的最佳写照,不具有英雄所具有的仁爱之心,不具有帝王所具有的以民为本。2.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项羽本纪》描述了他进入咸阳的情形:“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8]他一把火烧掉的不只是一栋建筑物,而是一个对后世而言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本。他只想这把火把自己心中对秦朝的仇恨给烧尽,他耳朵里听见的不是人民群众的哀嚎声而是自己得意的咆哮声。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遍地瓦砾、断垣残壁,咸阳城从昔日的繁华景象到如今的断垣残壁,咸阳人民看在眼里,怎么能不痛心、怎么能不感慨呢?但对于已被复仇之心蒙蔽的项羽而言,眼前的一切正是自己打败的秦王朝,这就是献给项梁及楚国最好的祭品,即使他成为一代帝王,他这样的性格又能让江山维持多久?诗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感叹当时项羽的行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9]在当时,曾有游说者向项羽谏言,对他火烧咸阳城一事做了一番批评。然而正为自己的作为得意不已的项羽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又因游说者所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一言而使项羽暴跳如雷,他那鸡肠小肚能容忍这样刺耳的语言吗?就这样,游说者落了个烹死的下场。对人民,他简直就是不屑一顾。3.是杀义帝。当初范增提议立义帝是为了能使反秦组织有个聚集的中心,且义帝尚能安抚民心,作为天子的帝王尚是百姓精神的依归。然而,当初立义帝的想法并不是出自项梁以及项羽的本意,因此义帝的存在对项羽而言犹如“芒刺在背”,而这根刺好象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他为人臣之身分。这种如履薄冰的君臣关系在项羽分封诸侯,得到大半江山后更为紧绷。果然,在急欲称霸之的驱使下,他首先必须消灭眼前最大的阻碍——义帝。而项羽原本就对义帝先遣刘邦入关之事耿耿于怀,于是心怀怨恨的项羽起了杀机,用计除掉义帝,犯下了为人臣最不可饶恕的“弑君之罪”。虽然他是使用计策的手段除掉的,但是谁又不知道是项羽呢?这也就为刘邦提供了号召天下讨伐项羽的最好借口,为此,项羽留下无穷后患。项羽的性格中残暴好杀显示出他的不仁不智,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以及他不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个人为中心,最终使他不得民心,凡事只要对己不利,尤其是对他眼前的不利,即予以铲除,因为项羽根本看不到长远的利益,而一出手便是对自己的“拦路虎”赶尽杀绝,他的大片江山建立在自己血腥的双手上,当然也在这双手上匆匆地就结束了!(二)项羽的性格非常直率,说一不二,他感情用事,而且他的误解远远多于理解,对谋士的计策、所作所为、对方的现象难辩虚实、真假不分、漠视精确。作为一个领兵作战的主帅来说,除了要有勇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果不多听别人尤其是忠良的意见往往会陷入孤单的境地,最终走向灭亡。他具有这样的性格也具有必然性,因为他出生于武侯世家,其祖辈世代均为大将军,他一生也都在军旅生涯中度过,因此,在他身上有着浓厚的军人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造就了项羽重情重义、善良率真的真性情。然而,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他的真性情往往在关键时刻左右了他的决定,沦为感情用事,进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从这点看来,他的真性情反而流于天真,成为他未成帝王的致命的弱点,最终成为他悲剧中的重要原因。他性格非常直,直得让人难以想象,他性格的直表现为:迅速、简单、不变,心口如一等特点,他心里所想的往往会立即表现在脸上或是行为上。《项羽本纪》记载:有一次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羽看见秦始皇经过时,说了一句“彼可以取而代之也。”当时的项羽不过是一个二十岁的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他竟说出如此狂妄自大的话来,因此项梁马上掩其口,说:“勿妄言,族矣!”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的口直心快。我们从项羽后来的作为来看,虽然当时只是随口说的一句话,却也逐渐地反映在他的行动中来了。在他的性格中也常常表现出率真、随性的个性,《项羽本纪》有这样的记载:“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入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饷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0]象“怒”这样的字眼,在《项羽本纪》中处处可见。他的反应永远是最直接的,人家说的话只要顺了他的意,他就会十分开心;相反的,若听到逆耳之言,他就会暴跳如雷,韩生就是在项羽一怒之下遭到烹杀。因此,因为他的一顿脾气而坏了大局的情况,时有所见。《孙子兵法》写道:“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11]其中项羽的性格实属第一种,就是“有勇无谋,容易被杀”,在这“五危”中也是非常危险的这一种。在行军作战的过程中勇敢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缺少谋略的勇敢是危险之极的。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如果没有谋略,只有武力是不能解决任何根本问题的,项羽的勇猛是众所周知的,仅他的勇猛也就就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在新丰鸿门,就是项羽的率真、随性而种下的败果。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刘邦的机会,将范增缜密的计划完全给破坏了,留下了无限悔恨。或许我们可以说:项羽基于惜才爱才的心理,尤其是他赞赏樊哙这样大无畏的壮士;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他在樊哙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充满了坦率、不畏惧。就这样他有意无意地纵容了樊哙的行为,无视于范增的多次提醒,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机会从身边溜过,他原本的率真变成了感情用事,终于酿成了大错。因此,范增感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这也是范增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句话。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这样的错误是在一个政治局势非常复杂、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的确是不应该犯的错误,真是印证了“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句话。项羽直率的个性不断地支配着他的行为,所以项羽给人的感觉是一眼就能看透,很容易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中。从刘邦来到鸿门到逃离鸿门这么长的时间,在有周密计划的前提下没有将自己强有力的对手剿灭,都是由他的个性起了支配性的作用。因此,楚汉相争的结局,我们不感到意外。一个将自己弱点完全暴露在敌人眼前的人是注定失败的,直率的个性不管是在原始的战场还是在今天的商场都难以自保。苏轼在《留侯世家》中对楚汉相争的胜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他点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正好为项羽的个性下了最好的注解。(三)项羽刚愎自用、轻视贤臣、不纳良策,很容易听信谗言。项羽乃楚国贵族出身,虽然楚已亡国,但身为贵族的骄傲及尊严却抹不去。一身的傲骨,加上与生具有的军事长才,乱世英雄,他的形象俨然而生。他这种性格的产生不是没有依据的,因为项羽生在战乱时代,作为将领,他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指挥者,更重要的是为士卒们的精神寄托,因此,士兵是以崇拜英雄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将领。他气力过人、威武昂扬,堂堂八尺之躯,力能扛鼎,很显然他具备了作为一个英雄所需的外在条件。但项羽令人慑服的地方,除了外在条件的优势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在作战时,总是能一马当先、奋勇杀敌,并与部属同进退。而且项羽的战果丰硕,他出生入死、杀敌无数,骁勇善战的气概叫人心折,因为这样的特质,项羽表现于外的形象是可靠的,所以他“刚愎自用”的性格就这样产生并伴随他的一生。作为一个军事领袖,并非是所有的战场都需要自己亲自参与,适当让自己的部下发挥自己的才干是非常有必要的,何况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项羽的性格中具有很重的猜忌心,轻视贤臣、不纳良策。他自己相当清楚,谋略的应用是他非常弱的一面,但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容许自己承认这个弱点的存在,于是他从心理否认谋臣的重要,更甚者,他用自身的权力抑制谋臣的发展,因此,在项羽眼中有功勋的人就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勇将们;至于在后方运筹帷幄的谋士们,他则完全不屑一顾。陈平曾说过:“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韩信及陈平就是看透了项羽的为人后,知道自己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所以只得另外寻找可以赏识他们的伯乐。明显地,项羽的性格中不能知人善任,妒忌贤能,有用之士不能适得其所,纷纷投靠刘邦的帐下。原本在他身边的人一一离去后,他毫无警觉心,让刘邦得以利用项羽个性上的弱点,运用反间计,使项羽误信谗言。就这样,项羽不但刚愎自用,又因耳根子软,容易误信谗言,能仁之士皆不为所用。从此,刘军阵营人才济济,而项军阵营人才缺乏,能带兵出战的人只剩有勇无谋的项羽一人。一人军队,后继无力而节节败退是必然的,这样的结果是项羽始料未及的。(四)我还认为项羽仅凭自己一点作战优势就骄傲自大、顽固不化、因循守旧,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最终走向失败。如果项羽的人生历程中需要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的话,实在是太多了,只是他从心底就没有运用而已。这样的英雄实在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更主要的就是他性格上的悲剧。项羽可说是史上难得一见的勇者,他具有令人望而生畏的伟大气魄。应该说他一生当中信仰的就是武力吧!在他的眼中没有什么问题是武力解决不了的。当然,他有这样的自信主要来自于本身具备的作战天才,这也是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但自信过度膨胀的结果,却造成了他孤高自傲、目中无人的性格。而且最终不知道自己失败在什么地方。从项羽起兵到称霸,他争战沙场几乎无往不利,短短几年间就达到了巅峰。年纪轻轻就锋芒毕露造成他狂妄、不知收敛的个性。而“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极端性格更使他往往只凭一己之喜恶行事。在他的世界中只有黑与白,没有所谓的灰色中间地带,凡事没有商量余地。换句话说,不知变通、冥顽不灵,根本不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这样极端的性格逼得他最后选择以自刎的方式结束生命。《史记》中记载了一些项羽被围困时所说的话:“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直到最后依旧没有想通自己为何会失败,还怪罪老天爷不给他机会。在垓下之围的时候他尚有决心冲出重围,但是最终寡不敌众身陷重围,最终上演了一出“垓下悲歌”。即使亭长劝他渡河逃走,他的回答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因为在项羽的骨头深处也仅仅是个西楚霸王而已,其目光短浅,胸无远志,最终注定了他的悲剧色彩。项羽有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回去做什么,就是为了炫耀自己,其虚荣心是何等之重呀。于是才会有后来的无颜再见父老乡亲,而自刎于乌江。最可悲的是,到了最后他还执迷不悟,不明白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而是迷信天命,慨叹“天之亡我”。难道他真的就不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胜败乃兵家常事”之理?正由于项羽有上述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缺乏远见、迂腐呆板、谋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剧性格,他的最终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便是势所必然的了。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一个人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给羁绊,项羽就正好验证了这句话,从他所有的性格可以看出来他缺少的就是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项羽从崛起到称霸,短短几年间,像一阵旋风横扫过秦末之际。司马迁说:“羽非有尺寸乘孰,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最后他虽没能完成霸业,不过,在司马迁的着墨之下,狂飙英雄的形象仍生动鲜明的留在后人心中,我们可以说:“项羽失去了天下,却得到了历史。”他像流星般一闪而逝,留给后人无限的唏嘘与感叹。南宋词人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一生的行事作风为其个性左右,不肯“过江东”正是他执拗的性格使然,却意外地表现出他的英雄气节,为他的形象增添了更多的悲剧色彩。四、项羽的悲剧性格对我们的借鉴意义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悲剧英雄所表现的情性是一种对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绝对强烈的自我塑造,自我完成的渴求与意志。项羽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因此,他刚愎自用、冥顽不灵,他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依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容易在他遭遇苦难时,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失败的命运。然而,若不能依自己希望的方式活下去,他是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苟活,所以他选择以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这就是项羽身为悲剧英雄的无奈。真正地印证了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徒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