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PAGEPAGE49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况 31.1项目提出的原因,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31.2项目简介 31.2.1项目类型 41.2.2项目性质 41.2.3项目范围 51.2.4项目建设规模 61.2.5项目工期 61.2.6项目任务目标 62报告编制依据 72.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72.2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政策 72.3行业技术标准 72.4.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标准、规范和项目申报要求 82.5相关基础资料 83.项目区概况 103.1自然条件 103.1.1地理位置 103.1.2地形地貌 103.1.3水文地质 103.1.4气候 113.1.5土壤 113.1.6自然灾害 113.2自然资源 123.2.1光热资源 123.2.2水资源 123.2.3生物资源 123.3社会经济条件 133.4土地利用现状 13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143.5.1交通状况 143.5.2电力设施状况 143.5.3其它设施状况 15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状况 154.项目分析 16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16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 164.1.2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 16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164.3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174.4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194.5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04.6公众参与分析 22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 235.1规划原则 235.2规划依据 235.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35.2.2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235.2.3有关规划理论和方法 235.2.4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245.2.5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245.3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 245.3.1规划标准 245.4项目主要工程内容 255.5项目工程进度计划 306.投资估算 316.1投资估算依据 316.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年度投资 316.3投资进度计划 357.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367.1土地权属现状 367.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367.3权属调整拟采用的方案 378.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398.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 398.2工程建设管理 39 41 42 42 4310.结论与建议 4510.1可行性研究结论 4510.2问题与建议 461、项目概况1.1项目提出的原因,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建设项目增加,占用大量耕地,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对后备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稳定农业基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举措,也是调整用地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土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西部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适度整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可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紧张矛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对提高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率、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人地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最佳效益,全面推动礼县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项目简介礼县地处甘肃省南部,位于东经104°37´-105°34´和北纬33°36´-34°32´之间。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项目区位于礼县西南部的白河镇,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利于整理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优质高产田,增加耕地面积,发挥项目区地理、土壤、气候及区位等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全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本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平整土地,实施山、水、田、路、综合土地治理工程,建立融高效农业、村镇建设为一体的区域土地利用复合系统,提高项目实施区域内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1.2.1项目类型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规定,确定此项目类型为开发整理。虽然礼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本项目区的开发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建设,当地群众也愿意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但是由于项目区工作量大且艰难,仅依靠礼县地方财政和当地群众的自身力量,土地开发工作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进展,更不能形成长期的综合效益。因此,十分需要省上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进行扶持,特申请该项目作为省级投资土地开发重点项目,并符合《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1.2.2项目性质申请省级和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原因如下:一、项目区典型的区位特点决定了项目的实施能明显改变贫困乡镇的面貌,并为土地综合整理利用提供典型经验。二、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为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并可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以利地方经济持续发展。三、项目实施与礼县扶贫攻坚战略相一致,能更好的从土地整理综合整治的角度,促进区域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四、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出一定的贡献。五、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一定规模的耕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涵养了水源,对区域内的水土保持起到相当的作用。1.2.3项目范围项目区位于礼县北部的固城乡,距县城40公里,具体涉及固城村、南坪村、吊沟村三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11′19"—105°14′19",北纬34°27′33"—34°27′44"之间。礼县项目区固城乡礼县项目区固城乡1.2.4项目建设规模1、建设规模项目区内实际建设规模为689.49hm2。2、投资规模项目建设总规模689.49hm2,其中滩涂占4.7%,旱地占73.88%,项目总体定为整理开发。项目估算总投资2895.74万元,单位面积投资2800元/亩。全部申请国家、省级投资。1.2.5项目工期项目计划一年建设完成。1.2.6项目任务目标对项目区内田、路、水综合规划,科学整理利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以土地开发、改良、平整为中心,与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生物措施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永续利用。1、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新增耕地98.9hm2,新增耕地率14.34%;2、提高耕地质量:通过修建道路,项目区耕地的耕作条件得到提高,通过深耕、培肥等土壤改良工程使土壤肥力大大提高;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率提高到100%;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田、路、水的综合整治。2报告编制依据2.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2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政策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2、《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3、《关于设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号);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5、《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财务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财建[2001]330号);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2.3行业技术标准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6、《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5772-1995);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10、《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91);1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2.4.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标准、规范和项目申报要求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TD-T1012-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4、《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64号);5、《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26号);6、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财[2001]41号);7、《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2]68号);2.5相关基础资料1、《礼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甘肃省礼县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册》;3、《甘肃省礼县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区划》;4、《甘肃省种植业区划报告》;5、《甘肃省礼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6、《礼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书》;7、《甘肃省礼县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8、《甘肃省礼县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水利区划报告》。3.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理位置礼县地处甘肃省南部,位于东经104°37´-105°34´,北纬33°36´-34°32´之间。东邻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县,南连武都,北与武山、甘谷接壤。项目区位于礼县北部的固城乡,固城乡总面积208.39平方公里,耕地3.94万亩,总人口11793人,有行政村18个,距县城40公里。3.1.2地形地貌项目区地处固城河河谷地带,属于基座河漫滩一级阶地,整体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高南低。固城河从西向东横穿整个项目区,河流河床稳定,宽约40米,由于项目区地处固城河上游,且降雨量较低,故河流水面较小,宽约1.5米左右。项目区内海拔介于1948米—1927米之间,地势相对平缓,适宜发展农业。3.1.3水文地质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据水资源调查项目区位于河谷川坝区,地下水总储量11589.134万立方米,主要储藏在砂卵石空隙中,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含水层一般1—4米,含水岩性为砾卵石,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良好,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项目区内无工业、厂矿污染,水质较好,水质类型为重碳盐钙组型水。PH值6.7-7.3,溶氧量6.3-13.1毫克/升,水中营养盐丰富。肥沃的水质,丰富的营养盐,为农业产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1.4气候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天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少雪,日照充足,降雨充沛,年均气温9.9℃,平均无霜期为200天,年平均降水量577.9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1358.0mm左右,约为降水量的2.8倍,年照时数为1968.1小时,年最高温度35.6℃,最低温-10℃。3.1.5土壤项目区位于固城河上游滩涂之上,土壤主要是褐土型淤淀土。土壤层较薄,厚约20厘米,质地属沙壤土,水肥流失严重,褐土型淤淀土的养分含量偏低,pH值7.05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11.3g/kg,含氮0.7g/kg,含磷0.9g/kg,含钾17.8g/kg.为此土壤贫瘠成为制约土地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图3.15土壤现状3.1.6自然灾害项目区自然灾害较多,主要种类依次为:干旱、冻雹、霜冻、干热风、洪涝和病虫害等。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7.9毫米,可基本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但年季、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9月份,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健期3—5月、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底常会出现干旱。近年来连年干旱,表现为两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影响最大的小麦亩减产达到80%以上。据统计,每年平均发雹率为2.3天,4—9月均有出现,主要集中在6、7两个月,概率达34%以上。干热风、霜冻、病虫害每年都有出现,对农作物影响3.2自然资源3.2.1光热资源项目区光热资源条件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1968.1小时,年均气温9.9℃,年总辐射量109.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9.9℃,大于0℃的农耕期为200天,≥10℃积温(80%保证率)在2900—3000℃。太阳总辐射量109.5千卡/cm2×年,夏季最多,占全年的34%,冬季最少,占17%,生理辐射量为53.66千卡/cm2×年。3.2.2水资源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577.9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对地上、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尚不充分,地表径流严重。3.2.3生物资源礼县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乔木以刺槐、杨、柳、桐、杏、枣、苹果、梨、柿子等为主;灌木有酸刺、文冠果、狼牙刺等;草本植物有20科100余种;野生中药材有麻黄、甘草、柴胡等80多种;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有玉米、洋芋、大豆、胡麻、中药材、蔬菜,牛、马、驴、骡、猪、羊、鸡、兔、鸭等是当地主要畜禽。3.3社会经济条件据统计全县共有土地总面积42万公顷,人均占有0.8公顷,耕地总面积131333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7公顷.礼县共辖4镇25乡,全县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非农业人口3万人,外出劳动力5万人,其余均从事其他产业。本县经济较发达产业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有洋芋、荞麦、水果、中药材等。项目区位于礼县北部的固城乡,固城乡总面积208。39平方公里,耕地3.94万亩,总人口11793人,有行政村18个,机关驻地固城,距县城40公里。该乡地处高寒山区,为北秦岭余脉的西延部分,东南部属梁峁沟壑区,山势绵延,起伏舒缓,其余地方山峰陡峻,湿润,有稀疏植被,北部山脊为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山梁均向固城河沿倾斜,平均海拔约1900米。固城河纵贯全境,河道斗折蛇行,迂回曲折。3.4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土地总面积773.43公顷,其中不动工其他草地53.86hm2,村庄22.12hm2,灌木林地7.96hm2,项目建设规模689.49hm2,其现状情况参见下表:表3.4-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hm2项目建设规模耕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旱地农村道路内陆滩涂田坎其他草地村庄灌木林地地类号013104116123043203032面积(公顷)773.43509.399.832.4137.953.8622.127.96比例(%)100.0065.861.274.1917.836.962.861.03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3.5.1交通状况项目区周边乡村道路纵横通达,乡村路从项目区边缘通过,为项目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满足项目实施的要求。另外,项目区通讯、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整个区域,为项目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力设施状况项目区三个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电,且有高低压线路穿过,项目施工有电力的保障。3.5.3其它设施状况项目区位交通便利,通讯、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整个区域,对项目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5.4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状况项目区内没有工矿企业,空气、地面、水质没有受到污染,土壤、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现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当地政府把项目区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的主产区,虽然暂时无生态环境保护设施,通过项目的实施,逐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4.项目分析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4.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的要求该项目严格按照《甘肃省礼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编制,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目标的实现。项目区符合《礼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区选定在国有滩涂区内,建设规模符合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的政策要求。4.1.2其他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该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6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68号]等国土资源部有关规定和文件,该项目经过了政府依法审批,不涉及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和围湖造田等问题。4.2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从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来看,区内通过工程措施能够转化为耕地的地类主要为滩涂地和田坎。田坎和滩涂是本项目的主要新增耕地来源,现状滩涂主要是土层较薄而难以利用,通过客土加厚耕作层的方法可以解决,并且该处滩涂具有良好的灌溉排水条件,通过灌排设施配套可以开发为耕地。通过开发后,项目区可新增耕地98.9hm2,新增耕地率14.34%。开发整理后土地利用结构详见下表。表4.2-1整理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单位:hm2项目建设规模耕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旱地农村道路内陆滩涂田坎地类号013104116123整理前面积(hm2)689.49509.399.8032.40137.90比例(%)100.0073.881.424.7020.00整理后面积(hm2)689.49608.2911.70069.50比例(%)100.0088.221.700.0010.08增减面积(hm2)0.0098.901.90-32.40-68.40比例(%)0.0014.340.28-4.70-9.924.3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现状为主要为旱地和滩涂为主,区内部分是卵石和细砂,需要客土改善项目区土壤质量。开发项目区滩涂地,需要对项目所选的客土进行适宜性评价。客土源是距项目区1公里的山地褐色土。对于项目区客土源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选取积温、降水量、熟化层厚度、障碍土层、质地、有机质、海拔、坡度、侵蚀模数、水利化程度、产量等评价指标,指标等级一般用不同数据和性状两种形式表示。土壤熟化层厚度、海拔、坡度、温度、降水量等项目,可根据用地类型对参评因素的要求,找出每项中最优和最差的两个极限值,划定指标级差范围,并依据有关土壤、气候等资料分级标准,在两个极限值之间划分出若干等级。土壤质地、水利化程度等可用性状特征的差异划分。在拟定指标等级的同时,还要拟定相应的指数系统。指数系统不仅能表示不同评价项目的质量高低,而且可将以性状特征表示的评价项目定量化,把评价项目中不同的计算单位处理为无量纲,使不同土壤质量具有可以评价比较的基础和依据,项目区宜农地评价指标和指数系统见表4.3-1。项目区客土源土地等级的确定采用经验指数和等距法进行,即按各类土地不同的评价单元,分别将各单项评价项目的指数相加,求出每个评价单元的总指数,总指数即代表了不同评价单元的质量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对评价单元的质量逐个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按等距法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指数和范围,评定出最终的土地等,农用地不同等级的指数和范围见表4.3-2。表4.3-1项目区客土源宜农地质量评价指标与指数参评因素指标与指数气候因素≥10℃活动积温(℃)指标>30002800~30002300~2800<2300指数4321降水量指标>600570~600520~570<520指数4321土壤因素熟化层厚度(cm)指标>6030~60<30指数432障碍土层(cm)指标>6030~60<30指数432质地指标中壤重壤轻粘、中粘砂壤指数4321土壤耕层有机质(%)指标>21.51~21.01~1.50.51~1指数6543环境因素海拔(m)指标<15001500~17501750~2000>2000指数4321坡度(度)指标0~67~1516~25>25指数5432侵蚀模数(吨/年·km2)指标0<20002000~2500>2500指数4321水利化程度指标保灌有排灌条件无排灌条件指数210生物量作物产量(公斤/亩)指标小麦玉米>200150~200100~15075~100<75>400200~400200~300150~200<150指数65432表4.3-2项目区土地评价等级指数和范围等级与指数和地类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宜农地≥3530~40<30表4.3-3项目区客土源土地评价等级指数表参评因素指标指数气候因素≥10℃活动积温(℃)>30004降水量570~6003土壤因素熟化层厚度(cm)30~603障碍土层(cm)<302质地中壤4土壤耕层有机质(%)1.51~25环境因素海拔(m)<15004坡度(度)0~65侵蚀模数(吨/年·km2)2000~25002水利化程度无排灌条件0生物量作物产量(公斤/亩)小麦>2006玉米>400项目区土地等级指数和38项目区客土源位于处。根据表4.3-1得到项目区土地等级指数和为38(见表4.3-3),查表4.3-2可知,项目区所选客土属于宜农地一等地,适宜耕种,适宜作为项目区开发造田的耕作层土壤。4.4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农作物全生育需水量分析项目区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即水资源的供给量与农作物需水量的平衡问题,确定作物种植结构是水资源供需分析的前提。项目区开发整理后,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耕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将大幅度提高,适宜性也将大大增强;根据项目区内农业种植传统,确定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制。项目区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由于地处梁峁沟壑区,地下水开采较难,而且成本大,受项目投资限制,本次设计不考虑农田输配水工程,因此项目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W地表水+W地下水=0万m3项目区在p=75%的典型设计年降水量为570mm。有效降雨量按设计典型年降水量的70%(有效降水系数)计算,则有效降水量:Q降=降水量×有效降水系数×承雨面积=570×10-3×70%×689.49×104=275.1万m3W供=Q降+Q地表水+Q地下水=275.1+0+0=275.1万m32、需水量预测项目区需水量仅考虑农业生产的需要,工作和生活用水不包括在内。农作物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农业需水量以冬小麦一年一熟来计算。复种指数为100%。W需=250×689.49×15=258.55万m3通过项目区需水量与供水量预测结果可知,项目区每年可供水总量为W供=275.1万m3,大于农业生产总需水量。表4.2项目区水资源供需比较表单位:万立方米有效降雨系数供水量作物需水量余(+)缺(-)量70%275.1258.55+16.55由此可见,项目区开发整理后根据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前述需水量和可供水量计算,可以满足项目区灌溉保证率为75%的要求。4.5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自然条件因素1)涝灾项目区的涝灾主要是暴雨。暴雨出现的时间分布,从5月—9月每月均可出现,其中以7月出现频数最高。暴雨不仅对项目区人口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还造成大面积耕地被淹毁,耕层土壤流失。2)低温霜冻霜冻是危害作物的一种自然灾害。项目区受霜冻危害的作物有小麦、玉米幼苗、养育幼苗等粮食作物及蔬菜和果树花期,作物受霜冻危害后将影响其生长,降低产量。3)雹灾雹灾多发生在春夏之交,盛夏及夏秋之交较少,出现在春夏之交的占63.6%,尤以六月份为最多。而此时段正值夏作物成熟,玉米抽雄之前生长盛期,所以对作物的危害较为严重。4)滑坡、泥石流项目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频繁,灾害形成的台地和缓坡地以及泥石流活动形成的堆积扇等为山区相对平缓的土地资源,常被开发为农田,甚至作为居民点,滑坡和泥石流一旦发生,往往给这些村庄和农田造成毁灭性的灾害,造成大量农田被毁,复耕难度大。滑坡和泥石流活动在造成以上灾害的同时还带来强烈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的砂石化等环境问题。2、社会条件因素1)由于人口压力加剧等社会经济原因,土地重用轻养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加上保护性开发不够,造成土地负荷过重,地力衰退,质量下降,土地的产出率降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受灾面积增加。同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使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2)由于耕地种类复杂,地块狭小分散,农业生产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规模效益低。同时,种植结构传统化,产品商品率、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3)另外,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有限,也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重要制约因素。4.6公众参与分析礼县多年以来,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其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特点,平田整地,实现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创出了一条保护耕地、保障建设、增加效益的土地整理利用新路子,积累了整套科学、系统的整理整治的办法,开创了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成功经验,本次申报的土地整理项目引起了全县的高度重视,经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有关各部门讨论后,又反复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修订并在项目所涉及的乡镇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征求意见,做到了不遗不漏,肯定了当地农民对土地利用环境治理意识较强,投工、投资积极性较高。同时该项目经过农、水、土地、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对项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政策规定是谁开发,谁受益,通过上述措施全县统一了思想,县直有关部门均赞成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内群众更是翘首以待,盼望项目尽早、尽快实施。5.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5.1规划原则项目规划除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坚持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土地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等原则外,还需坚持以下几条重要原则:一、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项目区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项目规划以系统的观点出发,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统筹考虑,整体规划以达到耕地总量平衡,土地条件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二、因地制宜与总体效益原则:按因地制宜、集约经营、对位配置、整体突破的原则,充分利用项目区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生态资源潜力,提高总体效益。三、分区规划与分类实施原则: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按礼县土地总体规划分类实施,力求达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5.2规划依据5.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参照市(陇南市)、县(礼县)、乡(固城乡)三级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及陇南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5.2.2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主要参照陇南市、礼县历年土地利用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5.2.3有关规划理论和方法土地规划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律,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遵循生态经济规律、集约经营规律和区位规划,通过经济、技术手段,合理安排农、路各业用地,在其利用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要提供给人们最佳的经济效益,项目用土地经济学原理与生态学理论,贯彻土地供需平衡原理及统筹学原理,土地报酬递减原理和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农业原理,在编制方法上体现了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5.2.4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项目研究主要依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及水利、水保、农业等部门的有关技术要求,列表如下。1、《水土保持法》;2、《水法》;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陇南地区实施土地管理法法律法规若干具体问题规定》5、《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7、《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5.2.5其他有关技术规范1、《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2、《灌溉排水沟系设计规范》(SDJ127-1984);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5.3项目规划方案与总平面布置说明5.3.1规划标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政策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礼县固城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标准。1、土地平整工程: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包括土地平整、表土剥离、田坎夯筑和客土覆盖。土地平整主要是将现有旱地进行平整,客土覆盖工程主要是对滩涂进行客土覆盖。2、道路工程:为方便农业生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项目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本规划的道路工程分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田间道路面宽4.0m,生产路路面2.0m。田间道采用砂砾石路面,生产路素土夯实。3防护林工程:根据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情况,为达到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美化环境等目的,项目区内田间道两侧布设防护林,株距2米,树种为速生新疆杨。5.4项目主要工程内容项目区范围内基本能实现土地平整,路通、水通,改造后达到“防汛、防涝、防洪、防污染”的要求,按照“一平二通四防”的要求,项目共实施以下工程:1、土地平整工程: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包括土地平整、田坎夯筑、表土剥离和客土覆盖。(1)、田块平整a、土地平整布局项目区以旱地为主。项目区内地势落差大,可按丘陵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进行规划。结合项目区实际地形,同时满足机械作业效率、农业种植习惯、耕作方式、农作物光照、确定项目区田块以道路、田坎为界划分,田块耕作方向大致东西走向。b、土方量计算本项目的土地平整工程主要是梯田的平整和田坎修筑。项目区采取以田块为平整单元的局部平整方案进行土地平整。其主要步骤如下:先除去表面杂草,确定田块的方向及大小;初步计算出平整高程,经挖填平衡计算后,最终确定田面设计整平高程,再进行土方平整计算。1)采用方法:截面法。2)计算过程项目区地势变化较大,故采用截面法对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量进行计算。3)截面法计算方法梯田断面示意图梯田断面示意图田面宽度B田坎高度H田坎侧度α地面坡度β原地面线田块田坎田坎占地宽度b根据水平梯田断面图,采用下列关系式计算:田面宽度:B=H(ctgα—ctgβ)田坎高度:H=L×sinα=B/(ctgα—ctgβ)田坎占地宽:b=H×ctgβ田坎占地(%):={2b/(B+2b)}×100%每亩挖方量:V=83.3H根据水平梯田断面图,采用下列关系式计算:①田面宽度:B=H(ctgα—ctgβ)②田坎高度:H=L×sinα=B/(ctgα—ctgβ)③田坎占地宽:2b=H×ctgβ④田坎占地(%):={2b/(B+2b)}×100%⑤每亩梯田土方量:V=83.3×H式中:L—斜坡距离(米);B—田面宽(米);b—田坎占地宽(米);D—田埂底宽(米);H—田坎高(米);h—田埂高(米);α—地面坡度(度);β—田坎侧度(度)。根据以上公式求得,项目区土地平整土方量,共1909448.4m3。(2)、田坎修筑项目区通过田块平整后,由于田坎平均高度在3m左右,因此考虑到田坎稳定性的需要,需将新开发整理的田块田坎进行夯筑。式中a=70°~75°h—坎高式中V—田坎修筑方量L—田坎长度由上式算出项目区内田坎夯筑土方量为764085m3。(3)、表土剥离根据项目区现状,为了保持土壤肥力,此次整理时将原有土壤层剥离,剥离厚度为30厘米,堆放到指定地点,待客土铺垫后将熟土复原,共剥离土方量为1528246.4m3。(3)、客土铺垫客土覆盖工程主要是对滩涂地进行客土覆盖。由于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项目区未利用地表面的卵石和细砂已被清理,土地基本平整。需铺垫50cm厚度客土层,使项目区土地达到耕作要求,客土源距项目区1公里。客土面积为32.4hm2,客土土方量共计162008.1m3。2、道路工程道路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道路布局应与排水沟规划相适应;各级道路做好连接,统一协调规划,使各级道路形成系统网络。项目区共规划田间道9条,总长14245.3米,其中新建田间道6条,总长为9003m,改建田间道3条,总长为5242.3m;共规划生产路20条,总长为17866.1m,其中新建生产路17条,总长为15468.3m,改建生产路3条,总长为2397.8m。田间道路面宽4m,路基5m(路基0.3m垫土,路面0.2m砂砾石),高出地面0.5m,边坡比1:1;生产路面宽2m,路基2.6m,高出地面0.3m,边坡比1:1,素土夯实,各级道路汇总表详见表5.4-1,5.4-2。表5.4-1田间道汇总表序号长度(米)编号路面(m2)路基(m2)1925.1新建13700.44625.521392.9新建25571.66964.532702.2新建310808.81351141432.7新建45730.87163.551105.6新建54422.4552861444.5新建657787222.571123.5改建144945617.581381.5改建255266907.592737.3改建310949.213686.5合计14245.356981.271226.5表5.4-2生产路汇总表序号长度编号路面(m2)路基(m2)1840.7新建11681.42185.822916.5新建218332382.931534.5新建330693989.74741.9新建41483.81928.9451160.9新建52321.83018.346975.6新建61951.22536.567973.5新建719472531.181708.4新建83416.84441.849812新建916242111.2101045.1新建102090.22717.2611541.3新建111082.61407.3812601.9新建121203.81564.9413866.7新建131733.42253.4214919.3新建141838.62390.1815382.8新建15765.6995.2816593.9新建161187.81544.1417853.3新建171706.62218.5818817.6改建11635.22125.7619601.1改建21202.21562.8620979.1改建31958.22545.66合计17866.135732.246451.864.农田防护林工程布局根据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情况等问题以及征求项目区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为达到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美化环境等目的,项目区内田间道两侧布设防护林,株距2米。共计种植树苗14245株,树种为速生新疆杨。5.5项目工程进度计划项目计划在2012年内一年建设完成。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施工量集中安排在春秋两季集中会战,其它季节主要是建设配套设施。工程量、工程定额参照当地行业部门标准制定,对个别工程适当进行调整。6.投资估算6.1投资估算依据估算编制主要参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土资源部财务司)。6.2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年度投资项目估算投资为2895.74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2532.57万元,占总投资的87.46%(其中:土地平整工程费2227.57万元,占总投资的76.93%;田间道路工程费287.9万元,占总投资的9.94%;其他工程17.09万元,占总投资的0.59%;);其他费用306.39万元,占总投资的10.58%(其中:前期工作费136.76万元,占总投资的4.72%;工程监理费37.99万元,占总投资的1.31%;竣工验收费75.98万元,占总投资的2.62%;业主管理费55.78万元,占总投资的1.92%);不可预见费56.78万元,占总投资的1.96%。全部投资申请国家、省级财政拨款。1、项目工程施工费投资估算1)土地平整工程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包括土地平整、表土剥离、田坎夯筑及客土覆盖。其中土地平整1908448.4m3,表土剥离1528246.4m3、田坎夯筑764085m3、铺垫客土162008.1m3,共计投资2227.57万元,占总投资的76.93%。2)田间道路工程项目区共规划田间道9条,总长14245.3米,其中新建田间道6条,总长为9003m,改建田间道3条,总长为5242.3m;共规划生产路20条,总长为17866.1m,其中新建生产路17条,总长为15468.3m,改建生产路3条,总长为2397.8m。项目区规划田间道路共计划投资287.9万元,占总投资的9.94%。3)其他工程项目区内田间道两侧布设防护林,株距2米。共计种植树苗14245株,树种为速生新疆杨。项目区防护林工程共计划投资17.09万元,占总投资的0.59%。以上三项合计,项目工程施工费总投资2532.57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7.46%。2、项目其它费用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中除工程施工费外还包括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等项投资。1)前期工作费前期工作费,包括土地清查费、项目可行性研究费、项目勘测费、项目设计与预算费编制费、项目招投标费等。A:土地地清查费按不超过工程施工费的0.5%计算;B:项目可行性研究费按工程施工费的0.5%计算;C:项目勘测费按不超过工程施工费的1.5%计算;D:项目设计与预算费编制费按工程施工费的2.4%计算;E:项目招投标费按工程施工费的0.5%计算;前期工作费按“工程施工费”的5.4%估算,需136.76万元;2)工程监理费工程监理费按“工程施工费”的1—1.5%估算(本次取1.5%),需37.99万元;3)竣工验收费竣工验收费按“工程施工费”的3%估算,需75.98万元;4)业主管理费业主管理费按“工程施工费”、“工程监理费”、“前期工作费”、“竣工验收费”三项合计的2%估算,需55.67万元;以上四项合计,项目其他费用投资306.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58%。3、不可预见费不可预见费按工程施工费、其他费用之和的2%估算,需9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6%。以上各项合计,项目总投资2895.74万元。表6.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估算表单位任务量单价(元)投资(万元)项目总规模元2895.74一、工程施工费2532.571.土地平整工程2227.57(1)田块平整m31909448.43.2611.02(2)表土剥离m31528246.43458.47(3)田坎修筑m376408512.4947.47(4)客土铺垫m3162008.113210.612.田间道路287.90(1)新建田间道m9003140126.04(2)改建田间道m5242.311861.86(3)新建生产路m15468.36092.81(4)改建生产路m2397.8307.193.其他工程17.09植树棵142451217.09二、设备购置费0三、其他费用306.391.前期工作费按工程施工费的5.4%计取136.762.工程监理费按工程施工费的1.5%计取37.993.竣工验收费按工程施工费的3%计取75.984.业主管理费(工程施工费+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2%55.67四、不可预见费(工程施工费+其他费用+设备购置费)×2%56.78项目区地貌类型丘陵新增耕地(公顷)98.9新增耕地面积比例(%)14.346.3投资进度计划表6.3项目工程进度及季度投资计划表单位:万元项目工程及费用项目工程进度计划季度投资计划季度单位任务量季度金额合计一、工程施工费1、土地平整1万m343612227.572、道路工程2m321112287.93、防护林工程3株14245317.09二、前期工作费1136.76三、工程监理费112.67212.66312.66四、竣工验收费475.98五、业主管理费118.56218.56318.55六、不可预见费228.39428.39小计12395.562347.51348.34104.37总计2895.747.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7.1土地权属现状项目区土地所有权属集体土地,已全部登记备案,项目实施区域内集体土地界限清楚,无争议纠纷。7.2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一、土地权属调整原则(1)依法原则(2)公平效率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自愿、公开、公正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二、土地权属调整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358号文件精神,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注意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开展之前,应做好现有土地资源的产权登记工作,核实土地权属性质及各权属主体使用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用途,查清各土地使用者的权属状况,对项目区的土地登记加以限制,非特殊情况不得进行变更登记。土地开发整理后,要确保原土地承包人的使用权,以土地开发整理前土地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土地再分配,涉及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的,开发整理单位应当组织协调各方签订权属调整协议。调整协议报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权属调整依据。三、调整方案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根据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将采取如下措施:1、成立由礼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礼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固城乡乡长任副组长,礼县国土资源局和项目区所在乡其他相关领导为成员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权属调整领导小组。2、土地开发整理前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包括项目区域的确切边界,项目区域内土地的数量、类型、质量,项目区域内的土地权利类型、数量,原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情况。土地权属现状调查完成后,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就现有土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完成后,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实施开发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考或修正依据。4、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权属调整工作完成后,依据[1995]国土[法]字第184号通知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证书。5、涉及所有权调整的,由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开发整理前的权属调整协议重新勘定地界,并登记造册,发放土地所有权证书。6、涉及农民承包地调整的,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开发整理前与承包人签订的协议重新调整并登记造册。7.3权属调整拟采用的方案按各村原有的土地比例,对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农用地进行分配。土地开发整理后新增耕地可由原所有权主体承包给种粮大户或单位使用,实行规模经营;也可实行招标承包,但原所有权主体内的个人和单位拥有优先承包权。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开发整理后的土地分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后,县国土资源局和农业部门应对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对其年产出效益进行评估),作为开发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的主要依据,坚持各方权利主体的土地总面积基本不变、集中连片、方便生产生活的原则,参照土地综合评估结果,按照整理前各方土地产权主体所拥有土地面积的比例,对开发整理后的农田重新调整。2、村内土地权属调整①对于农户自留地,开发整理后按等面积原则分配土地,质量相当、并尽可能靠近农户宅基地。②对于承包地,按照自愿、等面积分配的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如原承包人主动放弃承包权,则由村委会按照法定程序重新发包,但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享有承包权,如果同一承包人有若干地块时,面积小的应向面积大的集中。3、新增耕地分配考虑到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相对比较集中,可以按照法定的程序由村委会统一承包给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也可以进行招投标,扩大土地承包经营范围,但项目区内原有权利主体享有优先承包权。8.项目组织实施管理8.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实施,项目在省、地、县三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礼县国土资源、财政、农业、水电、水保、交通等有关部门及白河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协调并配合项目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是项目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项目实施单位及有关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进行规划设计,编制工程实施计划,对项目工程量进行估算,安排实施进度,制定技术标准,安排施工量,组织检查验收,编制物质、材料、设备购置计划,负责向国土资源部呈报详细的工作进度、筹措资金、帮助贷款、组织项目施工、资金管理、监督检查、效益评估等。8.2工程建设管理成立项目技术组,聘请省、地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规划设计审查、工程验收、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服务等技术工作,具体工作由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采用的主要措施:一是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推土机推、人工整平、一次成型。二是春季、秋季进行集中会战,根据开发区域的实际情况,实行集中会战和承包开发相结合,项目办公室承担法人责任,按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并对项目工程实施管理制度,层层管理,分工负责。该项目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管单位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和分组责任制。其各自的职责是:计财组:1—2人。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和月季进度计划,负责资金的筹措、使用等计财业务。技术组:3—4人。负责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工程招投标,对项目工程建设进行监理,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疑难问题。分不同专业特点,组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作物种植,引种试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后勤组:3—4人。负责建设期内所需工程材料的购置,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工程施工前,先做好工程技术设计工作,提出施工技术要求,施工进展计划,制订和执行施工质量验收要求和采用规范标准,安排年度投资计划,并使进度与投资安排对应一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严格审查施工投标资质,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加快施工进度的保证施工质量,签定施工进度、质量合同,进行目标管理,保证工程各项建设内容按期完成。工程施工中,在质量上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施工质量规范要求,对项目渠道建设的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机电设施安装等工程狠抓质量管理,并由监理人员按质量要求现场监督,签发施工质量合格证。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要无条件返工,直至达到要求为止。对土地的整理,按照规划设计,满足灌水、耕作的要求,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进行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理,加强工程阶段性验收管理,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地区国土资源局制订的《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资金足额到位,是保证项目如期完成的先决条件,在资金的使用上,一要加强项目资金的财务管理与监督,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年度支出决算和项目竣工决算,合理调配使用,项目资金足额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