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_第1页
安全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_第2页
安全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_第3页
安全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_第4页
安全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平安文化建立与传媒责任编者按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开展期,也是事故易发期,矿难、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密切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利益的重大事故不断见诸媒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同时,人民群众的平安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了解事实,还需要从事故中寻找解决方法、看到光明面,增强预防意识,掌握防范手段,这些都对传媒拓展报道领域提出新的要求。《中国记者》特组织专题研讨如何创新平安文化报道,以营造有利于平安生产、平安开展的舆论气氛,增强全社会的平安意识,加强监视,提高人民群众的预防、减灾能力。

2006年3月27日,在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平安生产的治本力度,加大政府和企业对平安生产的投入,建立重特大平安事故监测预警系统,加快平安生产科技进步,加强平安生产培训教育,大力建立平安文化,形成有利于平安开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平安开展打下坚实根底。要搞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平安生产活动,发动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平安生产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最大合力。

在2006年1月23日召开的全国平安生产工作会议上,总理强调,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平安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广先进典型和经历;对无视平安生产、导致重特大平安事故的典型事件,要予以曝光。广泛开展平安科普教育活动,加强平安文化建立,强化全民平安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平安”的良好舆论气氛。

从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不难看出,建立平安文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平安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一项重要治本之策,日益受到重视。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是建立平安文化的重要途径。

弘扬先进理念塑造价值取向

我国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除了投入缺乏、根底薄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因素外,与国民的平安意识淡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些人口头上也讲以人为本、平安第一,但遇到实际问题就变了,甚至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不少地方和企业负责人认为,只要经济效益上去,在平安上降低一些标准,减少一些投入,甚至受到一些处分,也是值得的。据统计,全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9万以上,其中绝大局部都是因为机动车或行人违章造成的。

落后的文化对平安的侵蚀和渗透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利益至上、幸运心理、与己无关等思想无时不在渗透到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观念之中,从而误导平安行为。近年来,这一局面已经得到很大改观,其中,媒体的作用居功至伟。正是媒体通过其铺天盖地的报道和阐述,形成了“关爱生命,关注平安”的强大舆论场,公众在自觉或不知不觉中承受了先进平安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如今,“平安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平安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抓经济开展是政绩,抓平安生产也是政绩”“开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观念深入人心,而“要钱不要命”“重生产轻平安,重效益轻生命”等错误的平安观,也因媒体的口诛笔伐而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颠覆。

普及平安知识促进素质养成

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造成数十万人死亡,而一个10岁的英国小女孩凭借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到海啸即将到来,挽救了自己和其他100多名游客的生命。2005年2月的一个夜晚,深圳市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临危不惧,按照在学校学到的平安知识,将双双煤气中毒晕倒在浴室的父母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事实证明,人的平安文化素质上下,直接作用于平安生产活动,影响着平安状况。但我国国民的平安素质不容乐观。有调查发现,46%的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法和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根本不了解;47.6%的人认为自己无法面对突发情况,自我逃生。许多事故因为施救不当,导致灾难扩大,后果加重。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开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入矿山、建筑等高风险、重体力劳动行业和领域。全国550万煤矿职工中,农民工约占一半,主要在井下一线工作。3000万建筑工人中,八成为农民工。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平安技能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要求相距甚远,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

平安生产涉及人人、时时、处处,学习平安知识、提升平安素质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单纯的学校教育和单位培训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为媒体的迅猛开展,使它成为最富有潜力、影响最广泛的平安知识传播者。媒体传播范围广,根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通过媒体获取各种平安知识。媒体传播层次多,能够适应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民众的需要。此外,媒体传播的及时性、新颖性、可选择性、多样性、持续性等优势,也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比较的。近年来,许多媒体都开设了平安专刊、专栏或专门频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平安生产方针政策,普及平安知识,深受群众喜爱。

引导社会舆论化解偏激情绪

平安生产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每次重特大事故发生后,舆论场上都是物议滔滔。但“公众舆论是社会群众对现实生活某一事态的一种初步的、直接的反映。它内容广泛,大胆活泼,是未经组织自发形成的舆论,有时带有某种程度的偏激与盲目,其影响力不应低估”。在平安生产问题上,消极、片面甚至错误的舆论时常出现,急迫需要媒体发挥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最近几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国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均持续下降。但给人的感觉是我国的事故越来越多,平安生产工作反而退步了。国际上也常常以此为口实,攻击中国的人权事业。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事故及其造成的伤亡如今已不再是报道的禁区,大大小小的车祸、矿难、火灾等在各类媒体版面上常见。但媒体对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为实现平安生产状况稳定好转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很少报道。

一些事故发生以后,少数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热衷于描写现场的惨烈,对伤亡者家属造成的身心损害毫不顾忌;有的随意断定事故的原因,未经核实就公布死亡人数,给事故调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造成了社会不稳定。

有的媒体和公众对平安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缺乏理性认识,希望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平安生产问题,甚至发出“少死人不是成绩、不死人才应该”这样的议论。

在这些情况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媒体而言,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因为媒体在形成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除了自身要“弘扬主旋律”“多帮助,不添乱”以外,还要打好引领舆论的主动仗。对于国外一些恶意攻击我们平安生产工作的反动舆论,要旗帜鲜明地予以驳斥;对于错误的舆论,要通过正面宣传、问题讨论、比照报道、说服疏导等方式,提高受众区分和抵抗的能力。

监测平安环境维护职工权益

以政策、思想的宣传和大量的新闻报道为主要运作方式的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无可争议地扮演着舆论监视主体的角色。《平安生产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新闻、出版、播送、电影、电视等单位有进展平安生产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平安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展舆论监视的权利。

由于经济开展水平和许多业主平安生产意识淡薄的制约,平安隐患大量存在,瞒报事故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也屡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执法部门的努力外,特别需要新闻媒体的揭露和监视。加强舆论监视,可以促使生产经营单位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加强舆论监视,可以促使生产经营单位平安生产目标具体,任务明确,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实现本质平安;加强舆论监视,还能直接促进问题的解决。像广西南丹透水、山西繁峙金矿矿难等重特大事故的披露,正是因为新闻媒体发挥了作用,才使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一些事故隐患迟迟得不到整改,一旦置于新闻舆论公开监视之下,迅速上升为社会舆论,很快得以消除。

搞好平安生产,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媒体通过加强舆论监视,切实维护广阔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平安生产知情权、参与权和监视权,就可以广泛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视,社会广泛支持”的平安生产工作格局。

提供交流平台,实施典型引路

任何文化都植根于不同的土壤,有着鲜明的地域印记。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质,培育了不同的地方平安文化。欧州平安文化中的“制度至上”,日本平安文化中的“本质平安”,美国平安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是世界各国平安文化中的典型特征。在我国经济兴旺的东部地区,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所形成的平安文化也不尽一致。媒体有责任、有能力充分展示各地平安文化的有益元素,使之与外乡平安文化产生交集和共振,从而不断丰富我国平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企业形态和条件千差万别,平安生产的管理重点也不同,但许多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互相借鉴、广为推广。如果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经历和做法被其他地方和企业借鉴,就可能挽救十几人甚至数百人的生命。随着社会、经济转型,随着新兴企业增多、科技日新月异,平安生产中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只有不断地宣传推广新经历,反映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才能使平安生产的大堤更加结实。当下,我国平安生产急迫需要典型示范和带动,媒体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因为典型报道作为我国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一个特色传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历。在推进平安文化建立上,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是中国平安生产报社副总编辑)

背景资料

平安文化是实现平安开展的重要手段

研究说明,大多数生产平安事故的发生都源于人的不平安行为,其比例远远超过因平安工作条件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发生率。这些存在于人们思想上、行为上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平安管理所能包含的范畴,而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跳出传统管理的圈子,把平安放置在文化的大视野中去研究,通过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根底的平安文化,借助文化所特有的持续影响力、广泛渗透力和强大扩张力,引发国民平安理念的转变,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平安行为习惯,突破平安生产工作的制约瓶颈,进而到达卓越的平安管理水平。

平安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平安管理的缺乏,是因为平安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立群体气氛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平安修养,改进其平安意识和行为,从“要我平安”转变成“我要平安”。

兴旺国家高度重视以预防为主的平安文化建立,要求企业对职工平安安康作出明确承诺,职工对自身和同伴的平安要有责任感;注重通过教育、培训、演练、宣传、科普、奖惩等,创造群体平安气氛,提高国民特别是从业人员的平安素质;重视增强企业和员工遵章守法的法制意识;注重把平安文化与平安管理有机结合,在经营管理中融入平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