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故事就是《孟母三迁》,从那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孟子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孟母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培养出了一位圣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位圣人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学习目标这是一篇文言文,老师想问同学们,你想通过这篇课文学到什么?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生谈-------。)老师的想法和同学们的想法基本一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积累文言词汇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3、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三、预习检查课下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哪个同学能正确的读出这些字的读音夫fú郭guō粟sù寡guă戚qī畔pàn四、孟子及《孟子》介绍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我们作为山东人应该感到骄傲。《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成“四书”。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五、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
停顿
重音
节奏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突出富有节奏正音:戚(qī)粟(sù)
夫(fú)畔(pàn)通“叛”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六、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1、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1)=1\*GB3①第一步到从开头到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1\*GB3①第二步从“域民不以封疆----”到最后2、质疑解疑翻译中不理解的词句自由发问,全班解答3、老师精讲点拨重点词句4、老师检查重点词语的翻译七、研读赏析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1、文章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论点,列举了那些事例?学生思考发言。(两个事例。具体句子----)2、第一个事例中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
原因何在?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板书)天时不如地利守城胜利指导背诵本段3、第二个事例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双重否定句的排比句式;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读起来整齐、有气势)②
战争结果如何?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③
为什么?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板书)地利不如人和(攻城胜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运用排比。作者将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5、统治者治国“以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不以兵革之利。”那么依靠什么呢?(人和)6、对了,治国更学要人和,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得到人和呢?(得道,施仁政这就全面体现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实行“仁政”这里也看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思想。)7、那么得道会怎样?不得道又会怎样呢?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板书)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总结: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证明论点,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背诵全文(男女生对抗)八、拓展1.通过以上我们的朗读、品味、赏析、背诵我们对孟子的人和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结合历史或者今天现实说一说人和的重要性?(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奥运成功的举办、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等)2.作业:背熟并默写全文3.结束:我们这节课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背书声结束这篇课文吧,实在背不过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课文。(三)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析论点:守城胜利攻城胜利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已比较清楚,初步具备了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朗读能读准字音,读的流畅。但对感情以及语气的把握不很到位,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也基本上能疏通文意,个别词句需老师点拨指导。.文言文非熟读不可,本章以读为主,以讲为辅,老师适当点拨解决疑难。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教师应该适当提示点拨效果分析本节课重视以读带译的认知学习指导。采用初读自学解决生字、再读重视节奏把握、范读引领有感情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充分践行我县提出的有感情课堂教学的课改精神。另外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对这节课的字词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掌握比较好,通过问题分析学生对本文的论证思路也能逐步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材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论证简练严谨,写得气势磅礴,显示出了孟子雄辩宏伟、力敌千钧的文风。我认为,学习本篇经典之时,既需注重学生的品读、欣赏、积累;又需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现代观念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吸取民族智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2009——2011)(一)2011湛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二)2011绍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课文《<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答:(三)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8.[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参考答案(一)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18.C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三)6.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反思---------反思赛课中的“得”“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学习这篇文言文,有助于学生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我对自己讲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节课,课下进行了反思。下面,我就谈谈在这次学校赛课中的“得”与“失”。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我就先谈谈我在这次教学中的“得”。整堂课教学环节按照文言文教学的“读---译---析---诵”来进行,步骤清晰,教学分明。1、重视以读带译的认知学习指导。采用初读自学解决生字、再读重视节奏把握、范读引领有感情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充分践行我县提出的有感情课堂教学的课改精神。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在展示点拨中,本着九年级中考要求,课堂夯实学生文言词句的积累。
3、从单元教学高度统领把握。我精设了一些主干问题,力图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巧妙化解重点,突破难点。如:“本文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来逐层论证论点的?”“最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同时为了让学生领会儒家孔孟经典的精髓和“仁政”治国的核心,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考试挑战试题及答案
- 橡胶制品在建筑防水材料的耐老化性能考核试卷
- 微生物标本归类与存储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试验设计原则试题及答案
- 游乐设施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考核试卷
- 微生物检验技师资格考试的试题设计试题及答案
- 照明器具生产中的设备效能监测与提升方法考核试卷
- 电梯门系统的安全性能评估考核试卷
- 艺龙墙布施工方案
- 管道工程防腐与涂装技术考核试卷
- 人工智能与人才测评融合-全面剖析
- 2024年江苏淮安中考满分作文《这份考卷答的漂亮》2
- 1《神州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GB/T 6433-2025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
- 服装吊挂系统培训
- 2019版 浙科版 高中生物学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MOOC期末】《介入放射学》(东南大学)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医疗器械公司规章制度与管理条例
- 2025年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春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第九章 浮力 第四节 物体的浮与沉 第1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
- 城市更新专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