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赤壁赋【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字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方式一:面对挫折和不幸,看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且基本失去人生自由的苏轼是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挫折和不幸的?他游赤壁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今天让我们随东坡居士游一番赤壁吧。──感悟自然,笑对人生。方式二:老师给同学们讲个笑话。某电视台有位长得很漂亮的女主持人,有一次她主持知识竞赛,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后问参赛者:“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参赛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苏东坡。”这位漂亮的女主持人顿时愣了,迟疑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地说:“你只把姓答对了,名答错了,答案应该是苏轼。”(生笑)(同学们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方式三: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方式四:引用赞誉余秋雨先生说,到了黄州后的苏轼是一个觉悟了的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的结尾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我们现在就来感受这一千古杰作的耀眼风采。方式五: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方式六: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二、作者作品简介(一)作者资料灯片显示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豪。灯片显示二:(二)作品资料:关于“赋”灯片显示三: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灯片显示四: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于汉初形成的一种文体;三个阶段:讨论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四问:夜游赤壁,本来是一件“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的乐事,但随后却由喜转悲,那么悲从何来呢?请用心朗读第二段,看谁对苏子的理解最真。讨论明确:第一层(明显的):悲从箫声中来客人吹箫,箫声幽怨,幽声生悲(过渡暗示:哪有这样不识时务的友人啊?好友被发配黄州,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一同泛舟赤壁,正“乐甚”着呢,怎么就吹奏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来?)第二层(隐含的):悲从苏子的政治失意里来。深入分析理解歌词:“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歌词显然是从《月出》一诗生发而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月出皎兮美人,即心上的漂亮人儿——佼人僚兮,舒窈纠兮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劳心悄兮它表现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苏子在歌词中表现的这种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够了解、体会的,作为其相邀而来的客,正是读懂了主人的心,按照苏子内心的感受“倚歌而和之”的。所以,洞箫之声才会如此悲凉幽怨,凄切委婉啊!背景补充: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赤壁赋》就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斗争。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吾生之须臾”的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第五问: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转折过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解说:承上,即继续描写“泛舟”的欢快心情。“于是饮酒乐甚”——点出“乐”字。是深入一层的写法,并非仅仅为加强突出“泛舟”的欢快心情,主要是为着带出下文感情的变化,以引出一番议论。歌词从《月出》诗生发而来,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是作者在遭贬后,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不过“击空明兮溯流光”一句已包含着淡淡的哀愁了。为苏轼伴奏的客触景生怀,有感于人生的短促。他按自己的感受吹箫,箫声中有一种悲凉的调子,与气氛很不协调,引出苏轼的惊讶,才有作者的询问,于是由客的回答带出第三段文字,启下写“悲”。“托遗响于悲风。”(抒情)(四)背诵指导与检测。延续“乐”的心境,扣弦而歌→歌词内容→客人“倚歌而和之”,箫声的描绘
六、练习巩固(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举酒属客通“嘱”,指劝人饮酒。2.纵一苇之所如听任/往3.凌万顷之茫然越过4.冯虚御风通“凭”,乘着/太空5.歌窈窕之章名词活用为动词,唱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7.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古今异义。今义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九月上旬。8.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称,斗宿和牛宿。一种游戏方式。9.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不知道的样子。10.于是饮酒乐甚在这时。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二)辨析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3.纵一苇之所如4.凌万顷之茫然5.扣舷而歌之6.诵明月之诗7.倚歌而和之(三)翻译下面句子。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七、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旷世才子苏东坡在黄州的杰出创作之《前赤壁赋》,虽然还只学习了第一、二段,但是,作者描写景物的精巧、叙述事件的精简,抒发情感的精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精彩的还在后面啊!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明天的精彩!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学习并理解第三、四段。背诵第三段。教学过程:一、背诵检测分别检测一、二段的背诵。二、新课学习导入: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太不合拍,于是又有了下段的“正襟危坐而问客”的“主客问答”。且来听听“客”的解说。三、学习第三段。(一)朗读(二)翻译,切实掌握关键字词。(三)探讨下列问题,深入理解。1.归纳本段主要内容。“客”对自己悲戚箫声的解释: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2.“客”是如何解说自己当时“悲”的情怀的?“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A眼前之景:夜游赤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地的历史典故:三国,周郎,诸葛亮,曹操……启人思考的有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孙刘联盟的胜利……B心中所想: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结论: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呢?历史人物的遭际使之感叹人生的虚无。C对比黯然: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慨:世如天地沧海,而自己如其中微小一粒。连那么伟大的人物都不能永久得到的事物,自己这样微不足道的角色更加无能为力,从而产生“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结论:长江无穷,而自己却生命短暂。想要获得像长江一样无穷的生命以有足够的时间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完全不可能的。生命渺小之悲;生命短暂之悲;功业未就之悲。3.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指导背诵.(1)过渡:苏子发问引出“客”的感慨。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明月”之景、身之所在之处,赋过明月诗的赤壁“江水”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使用的句型是:此非……之……乎?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再由景及人,描写一代枭雄曹孟德在此的人生轨迹:南下之汹汹气势,个人之志在必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再由古人及今人。由古人的“而今安在哉”,引发悲戚之感。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了,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最后回到现实,这游览赤壁的人,这源远流长的江,这这永无消减的月,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4.教师总结:三写因悲生议。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四、学习第四段(一)过渡:概括悲从何来:通过第三段的学习和解读,我们已经明白了,“客”吹出“呜呜然”的洞箫之声,是有原因的,他心中的悲戚,从历史人物中来,历史人物的遭际使之感叹人生的虚无;他的悲戚,从人生中来,与无穷无尽的长江和明月相比,人生太苦短了!针对“客”的两大“悲”,苏轼又是怎样劝慰的?阅读文章第四段,找出这两段中苏轼有所感悟的内容。(二)理解第四段(教师总括:四写悟理自解,通过借水与月论述“变”与“不变”的观点,直接宽慰“客”的“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悲叹。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本来短暂;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1.翻译课文2.探讨理解(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第一问: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为两个层次: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提示: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第二问: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水)(月)变不变: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第三问: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客:物——无穷不变人——须臾变化(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第四问: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第五问: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不取物各有主,非吾所有,一毫莫取取清风明月(自然为人之所共适)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总结板书,明确:3.根据以上分析,背诵第四段。第一层:从让“客”产生悲戚情怀的事物设喻:苏子曰:“客亦知乎水与月乎?”第二层:从“变”“不变”的角度阐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第三层:从“取”“不取”的角度阐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取)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第三课时一、朗读课文1-4段,讨论: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
讨论明确: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二、指导背诵第四段。三、新授(一)学习第五段。1.疏通字词,归纳内容。2.讨论:(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本段感情色彩为“乐”,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二)问题探究
1、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⑴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⑵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2、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3.内容小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三)艺术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海市银海区2023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4年月一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2024年临床药学科工作计划范文
-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计划
- 小学的工作计划总结
- 五年级英语教学计划下
- 计划生育冬季服务月总结范文
- 餐饮培训计划方案锦集
- 督导组工作计划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社区肥胖健康宣教课件
- 建筑工地人员的心理健康培训
- 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培训讲义
- 财务科年终总结汇报
- 2024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各种说明方法和作用课件
- 测量与测绘工程培训资料
- 尼克胡哲励志故事
-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规范》附有答案
-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