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步与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历史图景_第1页
战争、进步与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历史图景_第2页
战争、进步与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历史图景_第3页
战争、进步与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历史图景_第4页
战争、进步与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历史图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争、进步与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历史图景——马特拉的国际传播观主题词:传播国际全球化内容提要:法国学者马特拉教授三十年来研究传播学尤其是传播的国际化问题。本文从《世界传播和文化霸权》一书入手阐述其国际传播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以及对市场逻辑和西方中心的质疑,从而呈现理解全球化的另外一个参照系。阿芒·马特拉(ArmandMATTELART)1936年出生在比利时,巴黎第八大学信息传播学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媒介、文化和传播的研究。从1962到1973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天主教大学任传播社会学教授和联合国社会发展专家。在智利人民阵线执政时期(1971-1973年)作为阿连德总统的国际事务顾问和智利政府一起工作,后被皮诺切特军政府驱逐出境。在1974-1975年和法国著名记录电影导演克里斯蒂昂•马克一起编导了一部反映智利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影片《螺旋》。1975年至1982年期间在巴黎第七大学任教,1983年至1997年在法国雷恩大学任教。马特拉担任了一系列各种国际机构委托的非洲、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研究项目,写作(包括与人合作)30余本学术专著,论题涉及到文化、政治、大众媒介和传播历史及理论,其中在欧美传播学的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影响的著作有《大众媒介、意识形态和革命运动:智利1970-1973年》,1974年;《跨国公司和传播体系》1976年;《危机时刻的媒介运用》1979年;《电视,无边界的游戏》1980年;《技术,文化和传播》1982年;《计算机和第三世界》1983年;《文化反对民主?跨国时代的视听》1984年;《思考媒介》1986年;《影像狂欢节——巴西的虚构叙事》1987年;《国际广告》1989年;《广告》1990年;《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1992年;《传播理论史》1995年;《传播的发明》1996年;《传播的世界化》1996年;《全球化乌托邦的历史》1999年,《信息社会的历史》,2000年。马特拉虽然是主要用法语写作的学者,而其视野宽广、立论新颖的独特学术风格具有世界性声誉。他的主要著作在世界各地被译为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日语等15种文字出版,其中英文版著作有16本。西方的传播学者常用“flux”一词来表达信息传播的现状,即指信息传播的影响方式和生产方式完全是一种流动状态,说明了传播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断地产生信息,又不断地进行信息循环,再不断地生成新的信息。有人曾经在九十年代说二十世纪最大的发明是电视,而今天的互联网的虚拟景观无疑会使人同意二十世纪最大的嬗变是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从有线电波到通信卫星,从通讯社到数据库,传播网络和传播流量的国际化和增量速度不停地移动地球的边界,这种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加速现象在众口一声的全球化大潮中凸现出传播问题成为时代的焦点。不管对传播学有没有专业兴趣,马特拉的观点在今天都是一种超出学术观念和知识勇气的挑战,因为他是一位始终不讳言自己立场的学者,在论著中保持一种论战的风格和全方位的思考。一、解析国际传播马特拉在1992年初出版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Lacommunication-monde)是一本重点阐述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的专著,围绕着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传播应用问题,包括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施动者的网络和战略的历史。作者向我们勾画出传播学发展过程中连续出现的思想、理论和学说的历史以便让我们理解传播的国际维度是如何形成、衍生并在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逐步扩散到全世界的。传播的全球化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这是这本书极力想说明白的一个自十九世纪以来贯穿整个国际关系发展的主题。沿着历时性逻辑,马特拉的这本书所运用的概念工具着力于三个维度。第一是战争。远距离传播技术的发明一开始就源于军事的需求。从十九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到二十世纪末期的海湾战争,现代传播的制度和实践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孕育了拉斯韦尔的宣传思想,此后的战争和革命都结合了宣传和战争心理学的方法作为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动,无论是东西对峙的冷战渗透,还是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都折射出传播的力量和传播的权力,传播活跃在世界-空间的中心。事实上,二十世纪关于传播的理论观念和技术模式的发展无法离开军事战略的推动。首先是战争对信息传播的功能性需求,对信息传播进行时空压缩,如今天手机的前身是摩托罗拉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步话机,星球大战的防御思想使得五角大楼作战指挥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中诞生出后来的因特网。其次,战争期间对鼓舞士气的要求促进了宣传鼓动的发展,甚至衍生出心理战这个专门学科。信息传播对战争的参与乃至操控在海湾战争发展到极致,西方电视的影像演绎把血与火的交织简化为高科技示范的屏幕平面。在今天来说,掌握信息传播技术仍然是掌握战争(国际关系中的强迫性手段)的主导权要素。

其次,传播的角逐并不仅仅只限于地理政治,也存在于争夺世界-空间的经济较量中,越来越具有份量的是地理经济或者说是经济战争。当西方大国在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硝烟中逐步退出殖民主义舞台时,同时在发展意识形态的帷幕后面拉开了另外一场经济战争的序幕。正如萨米尔·阿明所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创了世界体系的新阶段。战后时期(1945—1975)的腾飞是以这一时代的三种社会事业为基础的,它们彼此相互稳定和补充。这三种社会事业是:1.在西方,是民族国家社会民主主义政治之下的福利国家事业,它建立在富有成效相互依赖的民族国家体系的效率基础之上;2.在体系外围,是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万隆计划”(发展意识形态);3.在苏联是脱离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体系的、以相对自治的形式而存在的“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的苏联模式。

[2]

”在启蒙哲学概念的“进步主义

[3]

”的标签下,“话语性的图式”

[4]

使得现代化成为西方化的同义词,其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信息的自由循环,这反而强化了世界经济的二元对立。按照技术理性移植的现代化模式很快从“期望增长的革命”演变为“失望增长的革命”,不但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的差距并没有在现代化的锣鼓声中缩小,工业化方式生产的文化产品还在扩大社会内部各阶层之间想象和文化的裂痕,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现实还在继续延续这一逻辑。技术关系总是受制于非技术关系,任何一个技术体系的理念、知识形态和传播行为总是被技术体系能够发挥的社会制度、市场结构和文化观念所决定。“目前,富国和穷国在因特网用户数量方面的差距比其在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更为悬殊。根据联合国的资料,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五分之一人口则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换句话说,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工业产品,也是一个政治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

[13]”这就是政治主权不可脱离文化主权的老问题。马特拉为此进行词源学上意义上的分析,他认为“国际化”(Internationale)这个词出现在十九世纪末期,是英语文化概念的表达,后来演变成“全球化”(Globalisation)。而在拉丁语系的语言表达中是“世界化”(Mondialisation),这个概念仅仅是反映了地理扩展的现实,而“全球化”则要复杂得多,它标明一个重新组织世界的设想,实质是提出全球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即“商业表达的自由”,这是与公民表达的自由相对抗的。前者是为了让全球经济的施动者更多地渗透到可能存在的社会空隙。

[14]

马特拉指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全球化概念既不是政治地理学的延伸,也不是自然和社会科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商品实用主义的地理经济学的产物。因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开始改组自己,中心使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受益,以(‘五种新的垄断力量’为基础:技术控制;全球金融流动(通过银行,保险卡特尔,以及中心的养老基金);有权使用全球的自然资源;媒体和电信;以及大规模杀伤武器。

[15]

”这是一个相互交叉重叠又充满断裂和脱节的体系,不仅加速了资本、货物、信息和人口的全球流动,也加剧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马特拉着力观察和批判了国际化的超级主体(传播强国的跨国媒体集团)的强制性传播过程掀起一场市场全球化的运动力图主宰民族的、地方的和群体的文化。受这种文化观念支配的“现代化的取舍”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被表现为忽略把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整合作为走向进步的基础。面对这种现实,不仅需要返回文化的主体性,也需要强调文化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é)。马特拉甚至主张以十九世纪兴起的对工业化的边缘批判方式来表达发展的美学概念。在马特拉所考察卫星电视时代的拉丁美洲国家的跨国传播实践说明,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远非通向文化商品的民主化途径,而是强化了隔离政策,巩固了等级制度,过去的垂直结构的权力概念借助传播网络而更加复杂。马特拉认为“世界发展的新模式激发经济、文化和社会、国家和社会群体等环节的逐渐脱离

[16]

,”就是说发展本身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从社会到文化的非常复杂和隐蔽的分化过程。“在新的完整保留着传统主义和政治、宗教狂热的背景下,一个布满令人痛心的平民窟的真实始终可能产生爆炸性危机和文化震荡

[17]

。”在这种大背景下,被全球市场网络所抛弃的社会环节维持了“全球无秩序的新战线”,世界体系的三级圈层演化为群岛和汪洋的立体差距,滋生了毒品走私和洗黑钱经济,以抢劫形式冲击消费教堂(银行、商场)的痉挛性发作,文化、种族和宗教身份的非理性召唤。“非常矛盾的是原教旨主义的崛起在他们的战略中搀和了最现代的传播手段和无数的自杀式攻击

[18]

。最近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九一一”恐怖事件再现了马特拉十年前对全球化的不平等过程的预感。三、反对西方中心马特拉从七十年代就根据自己在拉美的亲身体验展开对西方传播逻辑观念的批判。他认为全球化的概念虽然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其中贯穿了西方的普遍主义和普遍化概念的意识形态本质。西方把传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概念提出来,具有世界整合的意思。于是人们便以为这种整合代表的是全球利益,而事实上它只代表西方利益。那么,传播意识形态概念究竟是何时在西方出现的呢?传播意识形态从提出到形成今天的传播全球化,其历史根源是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从此在西方史学上第一次出现了通过一种文明来对世界进行整合的观念,即历史学界的西方中心论。从那时起,西方文明对世界文明后来的发展起着支配性的整合作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出现了一批有神学教职的法学家,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证明通过暴力征服以求得通商、贸易的权利是合法的。他们深入到印第安人的中心地带打的口号就是“传播的权利”,就是“人权”,当然也是“交换的权利”。

[19]

人们把这段时期视为传播学的前历史时期,因为人们常说的真正的传播学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的。但是在这之前的历史时期孕育了传播学,因为传播思想跟扩张思想、殖民主义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我们今天谈的传播则是更多和技术、网络等结合在一起。马特拉认为十八世纪末这段时期对传播的发展很重要,因为这时候出了两个很重要的设想:一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中有全球化、宇宙化的概念,即通过市场建立一个全球化的共用空间,实际上就是“全球化的重商共和国”。将全球视为一个市场、一个工厂、一个车间等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在他看来,市场是“大家一起发财、共同繁荣”的同义词。如今亚当·斯密的思想正在全球搬演。另一个设想是革命的乌托邦思想体系,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大共和国的民主”,即将全球视为一个“民主共和国”,目的是解放、整合人类,扩散启蒙运动的普遍思想。就是要进行启蒙,让人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接受普遍价值观。一个是主张对世界的整合是通过市场,一个是主张对人类的整合是通过教育。这两个思想体系一是自由主义,重商业;一个是启蒙思想,重教育。传播国际化的历史,即这两百年来的传播史都是由这两个体系生发开来的,在以后两个世纪中有时相互交叉,有时相互平行。启蒙时期以来的共和观念是马特拉的思想出发点:“在欧洲,公共服务的思想能够让人相信有利于所有人,公共垄断不服从于商业赢利标准,即可能存在一个非直接的生产部门,一种逃脱利润逻辑的活动,一种在资本增值边缘的体制。[20]

”但是在八十年代席卷全球的传播系统的松散管理和私营化的大潮下,商品逻辑成为主导,这再一次在传播学的批评理论中提出了经济理性和政治、文化理性的关系问题。马特拉从七十年代开始就在参与国际传播的理论实践中一直关注现实背后所提出的传播学理论的历史逻辑问题,他的历史反思并非不承认全球化的真实现象,而是抵抗全球化的命定论安排。按照法国学者布雷东(PhilippeBreton)的说法,他的批判性思考属于“社会政治维度”,即把对社会政治背景的考虑作为一种理解媒介的权力功能的本质上的维度。在这一点上,马特拉把自己的理论工具结构在美国历史学家伊曼努尔·华伦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的世界体系理论的概念框架中

[21]

华伦斯坦在1974年创立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theory)汲取了法国历史学家布龙代尔的著作,参考了拉丁美洲依附理论家的预见,直接地对五十-六十年代的发展理论的失败提出挑战,在非历史的和分化的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学科内部提出解释第三世界变迁的看法。他认为,在当代的第三世界或世界的任何其它地区,都必须被放在十六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他在对十九世纪社会科学的概念进行“否思”(Unthinking)的时候指出,人类社会变迁进程中存在着三个历史体系的形式或变异,即小体系(Mini-Systems)、世界帝国(World-Empires)和世界经济(World-Economic)。小体系是指一种空间相对较小而且时间也相对较短的体系;这种体系在文化和支配性的结构方面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其基本逻辑就是一种在文化方面的互惠逻辑。世界帝国是包含了多种文化模式的政治结构,这种体系的基本逻辑是中央从地方自治的直接生产者中进行榨取。世界经济则是被多元政治结构所支解和整合后的生产结构,是极度不平等的,是一种有助于那些能够在市场网络中实现各种暂时垄断权的国家或地区的资本主义逻辑。就是说,世界从地理上一分为三:中心地带、中间过渡地带和边缘地带,并由此形成世界分工,边缘地带服从于中心地带的需要。这种关系是不平等交换。传播交换网络是商品交换网络的一部分,交换网络的实质是向心化、等级化和各种产品的共存。由于这种国际传播模式是从中心向边缘渗透,从而导致在政治经济地位上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赖,甚至有关自身的信息传播也成了“出口转内销”,更严重的是传播依赖支配着政治依赖。“国际化的整个发展线路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是手段和风险。因为它协调全球的设想把社会变迁看作是市场精神(Marketmentality)和经济一体化的副产品而显得脆弱,且重新致力于货币主义的步骤来建构数字社会。‘全球化结论’被授予管理世界的潘多拉而否定了公民社会向往跨民族整合的其他途经,即在全球意识上代表历史时刻的文明高度。

[22]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马特拉强调把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象征消费资料所产生的意义和信息媒介化的文化接受条件的意识形态分析结合起来,着眼于从社会政治背景去把握和理解媒介权力的功能

[23]

。显然,在资本主义演变的一系列空间生产结构中,信息传播的技术时段始终有可能作用为平面化的空间结构手段来作为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构成不同地带之间的新型关系,包括社会组织意义上的新型生产空间、产品交换意义上的新型不平等关系乃至新型支配和隶属关系。在马特拉看来,工业和信息社会的时代所提供的智力产品也意味着“心智的殖民化”,对西方公民社会的民主和自由提出了挑战。“政治自由只能存在于行使意愿的权力当中,越来越根本的问题是这种意愿的形成过程。

[24]

”而人类社会的不同社区面临着身份问题的缠绕,面临着排他性的民族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诱惑。四、坚守批判立场

马特拉的学术立场并非来自书斋和实验室,而是来自现实观察和历史反思,甚至是亲身经历的战斗激情,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实践性特征,也使得他的研究和写作保持一种罕见的活力。他认为:“面临线性和连续性的理性主义的进步意识形态的破产,传播接过了接力棒,并尤其表明好比人性进化的参数。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传播在绝望地寻找它在未来的意义。

[25]

”他认为自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定义“传播”以来的知识考古学围绕着四个平行的历史逻辑,即对物质财富的社会流动的制服,其次是建立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应用,第三是政治地理学的战略延伸,最后是能计算的个体的涌现

[26]

。他认为传播的概念本身就覆盖了多重意义,技术更新和社会应用只是增加了这种多义性。所以说传播学本身处于一个学科交叉的中心,涉及到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政治学、生物学、控制论等等

[27]

。这一方面不断提出传播学本身的学术合法性问题,同时又推动传播学通过与其它学科的类比来建构自己的学术自治地位。因此,多元性和爆炸性就形成传播学发展的内部张力,如物理和非物质的网络,生物和社会,自然和文化,微观和宏观感知,村社和全球,施动者和系统,个体和社会,自由裁决和社会决定等。自从十八世纪诞生远距离传播技术以来,传播的表现锻造一个不断向国际维度延伸的社会,其中有战略思想和地缘政治观的渗透,人群和个体的心理学的折射,市场营销和大众文化的推广形式等等。因为传播学的理论身份和学术定义是不同的学派和认识论的冲突,这在西方大国是一个普遍的学术现实;其次,表明自己从属某一个学派会使人产生幻觉,其实在一个学派内部包含各种并不同质的成分和差别如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和本雅明关于文化的概念就大不相同;第三,关于传播的话语习惯于上升到一般理论的高度而不对以前的理论遗产进行清点,容易流为简单理论冒险的试验。而传播网络化的时代使马特拉有理由以一种多重性和断面性的理论视角来处理论述对象,从而保持独立批判风格的学术立场。从这种传播学观念出发,有可能重新看待传播的社会实践意义,包括技术更新对工作条件和私人生活的影响,公共空间中所争鸣的传播行为和社会能动者在“真实世界”中的关系,分析传播装置的象征暴力,以及人类学意义上的传播对社会和文化实践所产生的变化等等。毋庸置疑,从八十年代以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传播的理论越来越被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被纳入自由交换模式中,即越来越考虑到和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接轨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商品,知识分子的理想正在被逐渐整合成全球化的一个数据库背景,因为西方主流话语认为征服世界和市场的世界化是走向自由的决定性步骤。马特拉的观点无疑是对西方主流话语的反叛,他用“畸变”和“划分”来从三个层次上指称现实矛盾:首先是社会体系和经济—技术体系的演变之间的冲突,其次是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之间的裂解,第三是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紧张。他指出从全球城到全球社会的观念演变是“把历史的本性进行定位:这正是由被整合的资本主义的大单位过分地自己执行纪律和自动调节的意识形态,其功能是自然履行‘市场力量’和技术力量。在追寻自由—交换的现实体制的合法化过程中再附加竞相许诺和夸大其词,这不仅事关一场媒介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