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C.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D.南方稳定的社会环境2.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统一了黄河流域后面临的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A.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西晋时实行占田课田制,占田数是指一般民户可以按人口占有和耕种的田亩数,课田数则是按丁承担租税的田亩数。据下表可知,当时占田数课田数(男女16岁至60岁为正丁,13岁至15岁、61岁至65岁为次丁)男子一人占田70丁男课田25亩次丁男课田25亩女子一人占田30亩丁女课田20亩次丁女及老小没有课田说明占男数额,只是允许民户自行占有的数额并非由国家如数进行分配无论占田是否达到法定标准,都要按照规定的课田亩数交纳田租A.政府维护小农经济,确保税收 B.一般家庭都拥有至少百亩土地C.政府无视土地兼并,任意加赋 D.妇女受到重视,地位逐步提高4.280年,西晋政府颁布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分等占田。西晋占田令A.加强了政府社会掌控力 B.压制大土地所有制经济C.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保障5.魏晋时期,为抵御异族侵扰,保卫家园,汉族出现“教以骑射挽强之术”,弱冠生也“别有博射,弱弓长箭”,南方儒雅为主的单一体育也被打破,转向重射猎、摔跤等。“五胡”人主中原后,受汉文化影响,也习射礼、围棋、投壶等。这反映出当时(

)A.尚武风气蔚然成风 B.胡汉文化交流互鉴C.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D.民族交融形成高潮6.北齐史学家魏收所作《魏书》记载称东晋是“僭晋”,表明北魏才是正统皇朝;称宋、齐、梁为“岛夷”,把它们视为“自拟王者”的地方势力,从政治上明确表明北魏是正统皇朝的继承者。这种表述(

)A.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B.体现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C.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D.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7.下列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与这一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①政治上: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②经济上:由于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等因素的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③民族关系上: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④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8.“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不符合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A.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 B.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C.少数民族在统治区域内发展农业经济 D.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9.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有“人道寄奴曾住”之语。“寄奴”出身东晋低级士族,后夺取了皇位,改国号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南朝。“寄奴”是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10.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11.有学者指出,尽管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思想上不归于一、政治上不归于一的时代”,但是在科技方面却颇有成就。下列选项中,能够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授时历》 D.《本草纲目》1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提倡与汉族通婚13.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据记载,晋室南渡时有100万的人口随着晋室南迁。北方人民流亡南下A.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B.使北方长期处于战乱C.导致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D.加剧了民族间的隔阂14.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 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15.建康是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的京师之地,至南朝梁时已拥有百万人口,文献中关于东晋和南朝的疫病、水旱灾害等的记录表明,建康的灾害发生频率最高,赣江,珠江流域却鲜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建康地区(

)A.地理环境较为险恶 B.地处南北对峙的前沿C.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D.医疗卫生条件较落后16.国学大师钱穆评论道:此种制度可用两句话概括之,即‘同富约之不均,一齐民于编户’。……乃魏孝文帝根据中国读书人而改革经济制度,故寓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与西洋不同。”钱穆在此评论的是A.官吏俸禄制整顿了吏治 B.均田制稳定了小农经济C.三长制强化了地方控制 D.租调制增加了政府收入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材料二: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迁都洛邑,修建孔庙祭孔”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影响。18.经由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进而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基本上以万里长城和天山山脉为界,北方是游牧民族,南方为农耕民族。除商贸往来,战争、劫掠也是各民族互动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了匈奴单一的游牧经济,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并出现了城市。中原的文字和计算方法也被匈奴人接受。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也在血统、文化上给汉民族以影响。音乐舞蹈、饮食文化、平等观念的传入,又给汉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这些流动的人群,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异族文化的接受者。——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在推进“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孝文帝充分展示了他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学习热情。……与努力学习南朝的先进文化同步,孝文帝也着手推出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对孝文帝及其主持的“汉化”改革,我们如果将它放到更久远、更广阔的时空里去考量,可能更容易看清楚它的意义所在。——胡阿祥、刘志刚《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材料三

历史上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个民族的文字达到完备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程度,成为严格意义的“自源”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字都属受到汉字影响的“借源”文字。由于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先后经历了对汉字的学习、借用、仿造和创造阶段,因而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王颖喆、孙妍《汉字文化圈与中华法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汉朝为例分析汉人是如何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出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化影响周边国家的史实。参考答案:1.C2.C3.A4.C5.B6.C7.B8.A9.D10.C11.B12.C13.A14.A15.C16.B17.(1)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话;改籍贯;改汉姓;学典制(仿南朝制定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2)推动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鲜卑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18.(1)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2)措施:①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②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