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精创课件-主观题:纵横对比类4_第1页
高考历史精创课件-主观题:纵横对比类4_第2页
高考历史精创课件-主观题:纵横对比类4_第3页
高考历史精创课件-主观题:纵横对比类4_第4页
高考历史精创课件-主观题:纵横对比类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细管理激情教育高效课堂

高效务实精心严谨

高考历史主观题得分技巧纵横对比类(1)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问:(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答案:

目的:经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点: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点:英国的救济多由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答案:

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增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材料二:

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不是被少数人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掌握。——伯利克里演讲词

材料三: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庇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1863年林肯葛低斯堡演讲词

材料四:

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不过当时只是见之于言论,没有形于事实。现在欧美既是成立民国,实现民权,有了一百五十年,中国古人也有这种思想,所以我们要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人民永乐,顺乎世界的潮流,非用民权不可。——孙中山演讲词

问:(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基本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根本目的上的区别。(7分)(2)材料三种林肯说“新的国家”后来在政治制度上有哪些创新之处?指出古希腊与美国在民主形式上的主要不同。(10分)(3)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分析它与材料一、三之间的内在联系。(8分)

答案:

思想:民本思想(或者天下为公);主权在民思想。

区别:前者为维护君主统治,后者为保障公民治理国家的权力。(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基本的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根本目的上的区别。(7分)

答案:

创新:确立联邦制;确立总统共和制;颁布《1787年宪法》(成文宪法),实施三权分立制度。

不同:古希腊是直接民主,美国是间接(代议制)民主。(2)材料三中林肯说“新的国家”后来在政治制度上有哪些创新之处?指出古希腊与美国在民主形式上的主要不同。(10分)

答案:

思想:民权主义。

联系:孙中山继承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借鉴、吸收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发展形成民权主义思想。(3)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分析它与材料一、三之间的内在联系。(8分)高考历史主观题得分技巧纵横对比类(2)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边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位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法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颁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行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对此强调“法者非朕一人执法,乃天下执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行程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据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惩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

罗马司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据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问:(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答案:

(1)特点:①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法律化;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②司法方面:将法律作为治国安邦工具;援法断罪、罪刑法定;公正执法、诚信执法,维护法律权威;将“法”“理”“情”结合,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答案:

(2)不同:法治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间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高考历史主观题得分技巧纵横对比类(3)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基督教强调人有精神上的积极追求能力和人的感情、欲望的合理性文化因子。宗教学者要证明上帝和天堂的存在,对天文、天体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天文学愈来愈变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城市的出现,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新文化氛围,而文艺复兴的出现,说到底,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

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初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材料二:“由今日观之(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十七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步,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大有利焉。”王夫之“感于明学之极敝而生反动,欲挽明以返诸宋,而於张载之《正蒙》,特推尚焉。其治学方法,已渐开科学研究的精神”。“其言‘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无以发现’,可谓发宋元以来所未发。”由此可见,清代思潮“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摘编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

马克思认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问:(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思潮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的依据。(3)尽管清代思潮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但其历史影像却截然不同。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说明。

答案:

条件:基督教内在文化、科研传统;现代城市的发展;中世纪教育的发展;瘟疫带来的死亡促进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古代希腊罗马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

答案:

依据:影响近代民主共和思想的兴起与发展;具备近代科学研究的精神;肯定人欲的合理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思潮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的依据。

答案:

说明:近代西方,文艺复兴后,随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开展,人文主义思潮取代宗教神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时代到来。清代思潮未能发展壮大,无法动摇伦理纲常的基础性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并不显著。(3)尽管清代思潮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但其历史影像却截然不同。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说明。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学者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朝人口总数为1.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增加到3.13亿,道光30年(1850年)达到4.3亿的人口峰值,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人口最高记录,这创造了中国人口的奇迹。增长的人口,基本依靠本国生产的粮食来供养,这意味着,在清朝期间,粮食总产量比明朝的最高记录又增加了一倍以上。

但是中国为这一奇迹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庞大的人口压力使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工矿业、商业的发展收到粮食需求的严格制约,大批多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转移。这既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是最先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圈地运动开始后,英国就产生最早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政府往往采用血腥立法的手段来惩治失地农民(流浪汉或“懒汉”)。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该法令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考劳动谋生。

19世纪末,英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开始向福利国家方向发展。1905年,在工党推动下,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规定了对失业工人的救助措施和解决失业工人再就业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彻底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条件:生产关系调整(赋役制度改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农业发展;高产作物引进;土地大规模开发)。

危害:土地的过度开垦,是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日益恶化;粮食需求的压力,使得农业生产尤其重要,从而压制了经济作物的生产,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劳动力无法转移,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也激化了社会矛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人口奇迹”出现的条件,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

答案:

结果:英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推动了国际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并未完成转移,致使经济停滞,社会矛盾尖锐。

原因:英国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中国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未得到发展,商业受到抑制,无法完成劳动力的转移;英国政府通过社会立法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推动劳动力的转移,而中国清政府采取抑制商业和闭关政策来限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英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缓和社会矛盾,以图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国并未建立类似制度,社会矛盾尖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高考历史主观题得分技巧纵横对比类(4)

5、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成于不同时期,植根于不同土壤,二者既有一些共同之处,又有不少差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从他方面来看,文艺复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科学文化界巨人辈出,他们从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以不同方式从事精深的研究、创造和发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新世界”的魅力。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解放民族危难的急躁情绪却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巨子们不可避免的带着学者们对其持有的种种职责:浮躁、肤浅、急功近利。这限制了“巨人”的水平和层次,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通过办报创刊,向国人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而在广大的文化科学领域,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则无声无息,一片沉寂。——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材料三:

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温故以立新,彰网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刘军宁《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从文艺复兴看新文化运动》

问:(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文艺复兴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的理解。(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其所产生的的影响有何局限性?(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不同?概括新文化运动借助的“外来文明资源”主要有哪些思想内容?

答案:

理解: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文艺复兴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的理解。

答案:

局限:影响的领域小,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不足。(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其所产生的的影响有何局限性?

答案:

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新文化运动批判(否定)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不同?概括新文化运动借助的“外来文明资源”主要有哪些思想内容?高考历史主观题得分技巧纵横对比类(5)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加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度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答案:

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

原因:科举制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现实需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答案:

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

同:都是由国家统一选拔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

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度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的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业结构的转型落后于盐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