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_第1页
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_第2页
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_第3页
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_第4页
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并影响着大学生,校园流行文化更是在物质方面、行为方面、思想方面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应秉着理性宽容的态度辩证的分析校园流行文化,逐步探讨出引导校园流行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措施,为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所独有的文化,即校园流行文化。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对象是大学生,传播的范围是校园,由于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备受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和模仿,“是幻觉文化的一种,它的非现实[1]性、想象性和做作性反映了人类审美心理中逃避现实的一面”。从马克思主义关键词: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引导哲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要想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和保证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就必须对校园流行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辩证的对待校园流行文化,并以主流校园文化为核心,积极引导校园流行文化向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一、对高校校园流行文化现象的分析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的阶段,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校园流行文化以其新颖的形式和超前的时代性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的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和内心的孤独,暂时忘记现实中遇到的挫折。校园流行文化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是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部分:(一)物质方面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相机等各种高科技产品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走在流行前沿的显著“标志”之一,否则就是“土”的表现。而且在饮食和服饰上,不根据自己和家庭的实际经济条件,盲目的追求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穿衣不在于保暖,更注重标新立异,在虚荣心的指使下同学之间盲目的攀比,片面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感,把进校时立下的豪言壮语全部抛之脑后,造成了大学生身心乃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畸形发展。(二)行为方面校园流行文化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在语言、消费、人际交往方式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在语言上,大学生经常使用流行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如“520”代表“我爱你”、“赶脚”代表“感觉”等,主要使用谐音法、派生法、缩略法等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今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精神面貌,是对校园生活的反映;在消费上,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单一的生活消费向多样性方向发展,其中用于基本生活开支的费用相对减少,服饰费用、人际交往费用、休闲娱乐费用、高科技产品费用等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同学之间盲目攀比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大学生不能做到有计划的经济开支,过着“月初资产阶级,月末无产阶级”的生活,提前消费、负债消费的现象也很常见。此外,在服饰和发型上追求个性时尚,饮食上也热衷于西式快餐;在人际交往方式上,手机短信和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手段。随着手机的日益智能化,手机短信已经逐步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短信凭借着方便快捷、价格低廉、保密性好等优点,逐步在大学生中风靡开来,形成了所谓的“拇指文化”,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图片和视频信息等。网络的出现,有力的瓦解了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大学生不再生活在消息封闭的校园里,通过网络他们可以随时获得社会前沿的最新资讯和热点问题,微博、人人网及朋友网的流行也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自我的舞台。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一味的沉溺于虚拟的世界里,逃避现实责任,甚至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在职业选择上,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对就业的工作区域、经济待遇等期望值过高,单位好、收入高是他们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存在严重依赖心理,不愿从基层做起,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三)思想方面校园流行文化从根本上是一种人本主义价值观,推崇个性解放和独立自由,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具有反传统、反常规的倾向,这恰巧迎合了大学生标新立异和反叛的性格,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和流行起来。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文化上的“双百”方针之后,国内外各式各样的文化开始铺天盖地的向大学生涌来,不乏有西方敌意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腐蚀。在各种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开始接受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游戏人生思想等,导致了大学生行为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只一味的羡慕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未曾看到他们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奋斗。盲目批评周围一切事物和排斥师长、家长的教导,凡事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意识淡化,违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忽视了自己对社会、对家人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今后踏入社会十分不利。此外,在文化心态上不是在内心进行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盲目的跟风模仿,只是纯粹的享用文化的心态,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和刺激,一味地抵触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去静心研究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二、辩证的看待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两面性影响自从校园流行文化在各高校被广大学子们争先追随和效仿后,人们对校园流行文化的看法也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是低俗文化,腐蚀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是他们荒废学业、玩世不恭的罪魁祸首;有的认为它是大学生的“精神食粮”,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符合大学生快速的生活节奏;还有的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大学生有自己的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妄加批判和指责。对于校园流行文化这一复杂现象,我们要使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研究,既要看到它对大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又要看到它消极性的影响,既要看到长期性,又要看到暂时性。(一)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却导致了他们价值观的异化社会化是自然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并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渐进过程。大学生处于踏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校园流行文化以其涵盖内容的广阔性,彻底推翻了大学和社会之间的保护膜,在大学和社会之间成功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大学校园的许多领域和角落,真正成为社会生活风云变迁的指示灯。校园流行文化的形成和流行靠的不是政府或者其他社会团体的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强力推行,而是在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追求、共同文化品位、共同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大学生中自发形成的,思维敏捷的大学生们更能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交流范围和交往方式,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切实的感悟到不同价值理念激烈的交锋和碰撞,为以后踏入社会和在社会上立足做了铺垫和准备。另一方面,校园流行文化不是单纯的为了满足大学生的自身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以利润为目的、和大众传播媒介联合起来的文化产业。在传播媒体的宣传攻势下,凭借夺人眼球的华丽外表和形象,及其推崇的享乐主义和高消费的价值观,突出直接的情感体验,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引诱性,使大学生成为其有力的宣传工具,极大的冲击了高校的正统教育和大学生的价值观。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和校园里名人的励志语日益遭到冷落,爱情婚姻观、成才观无不弥漫着明星的印记,大学生开始渴望明星般一夜成名和投机取巧的成功,把权利、金钱、地位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意义,“一味地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这种最低级需要的满足中,以逃避日常生活中的责任以及单调乏味的学习、工作,本文由会员购。整理从而抑制了他们对真善美等高级需求[2]的满足”,片面的强调个人价值,忽视了社会价值,造成了价值取向的偏差和价值标准的模糊。(二)培养了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自由民主意识,却淡化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政治观念随着校园流行文化在高校内的大幅度传播,打破了过去单一的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学生们也从保守的传统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身临其静的参与感受了不同文化的韵味和内涵,摆脱了对经典和权威的依赖,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彰显个性,找到了青春的定义。通过校园流行文化所反馈的社会第一手信息及时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网络上自由的书写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强化了自己的主体性意识、社会参与感和自由民主意识。此外,各式各样的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校园流行文化的鉴赏者,更成为了文化的参与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组织管理能力,找到了个人价值所在,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得到印证。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然而在另一方面,校园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突出的的是休闲娱乐和自由刺激,习惯把传统道德规范中的教义歪曲成“压制自由和民主”、“不尽人情”的教条,使得传统道德规范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认同危机。目前,不少校园流行文化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血腥、暴力、色情,致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景时往往会习惯性地呈现出冷漠的态度。校园流行文化由于过分地标榜个性自由和寻求刺激,使得许多大学生做事情随心所欲,抛弃道德行为规范的准则和底线,道德意识薄弱,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道德迷失。其次,与校园流行文化不同,高校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但是具体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空洞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对政治领域失去了热情和兴趣。相反,校园流行文化注重回到日常生活,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而得到他们的青睐,使他们陷入到歌舞升平的假象中,忽视了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淡化了他们的政治观念,例如,入党不再是个人政治素养提高的标志,而是以后求职就业的砝码。(三)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却导致了文化心态的颠覆网络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得到改变,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网上搜集和下载相关资料,不仅拓展了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非矛盾时期,一方面自认为已经成熟,另一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又比较脆弱,当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及升学、毕业、就业的多重压力时,显得无所适从,流行文化以其娱乐性的主要特征,有效缓解了大学生紧张的心弦,不安情绪得到了及时的宣泄。另外,流行文化涵盖了影视、音乐、经济等许多领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对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体来说,文化是一种维持认同的连续过程,[3]它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凝聚力来维持这种认同”。但是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生活阅历不足,是非辨别能力不强,难辨校园流行文化的良莠。在校园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观不堪一击,庸俗的文化心态异军突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校园文化的反理性主义倾向,许多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大学生根本不理解校园流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只是停留在内容和形式的简单复制,没有达到真正的内化,缺乏深入的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不能对校园流行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取舍。第二,审美情趣低俗化。美能使人身心愉悦,它是人们依据内心的情感对事物进行美丑的判断过程。校园流行文化的一些作品和产品中充斥着大量的色情和低俗的东西,使大学生的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情感一路下滑,降低了对科学健康的高雅文化的追求,认为传统的文化已经被时代淘汰,非主流的服饰和发型等才是“主流”的象征。三、正确引导高校校园流行文化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加强主流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应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据,引导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轨道,使之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扬标准,弘扬主旋律,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流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去,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以“八荣八耻”作为自己行为的道德指南,提高对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和封建不良习惯的抵制力。在主流文化的熏陶教育下,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观和文化心态,本文由帆布鞋网投稿.及对校园流行文化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引导他们从注重感官享受转移到注重精神境界、道德素养的提高,从注重休闲娱乐转移到以学业为重的正轨上来,帮助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四有”公民。(二)发挥校园流行文化的积极因素,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校园流行文化不是什么可怕的洪水猛兽,我们不能简单的盲目排斥或者笼统接受,应该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以科学、合理、宽容的态度对待它,故意的避而不谈,反而会加重大学生们的好奇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汲取校园流行文化的营养,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的作用,提高育人功能。第一,适当把校园流行文化积极向上的内容引进课堂,寓教于乐,拓展和丰富教育资源,使其为我所用,为我服务,比如高校可以开展话剧、摄影、影视、音乐、礼仪教育培训班等,挖掘和培养大学生们的兴趣和特长。第二,引进校园流行文化的传播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手机短信等,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运用网络,教育者可以及时的把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进主流教育中来,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鉴于手机短信的保密性,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短信的形式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难堪和压力。第三,校园流行文化之所以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很大程度上由于其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高校政治教育应该弘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把学生看做受教育的客体,更要看到他们教育主体的一面,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的差别性需求,和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其参与到教学中来,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共同讨论和反思校园流行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更能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向心力,因此,应该把情感高尚、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形式丰富作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第一,在校园内,多组织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京剧、戏曲、书法、唐诗宋词等,这些都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象征,让大学生接受一次传统“中国风”的洗礼和滋养,了解我国文化的高深莫测和崇高的人文情怀,提高文化品位、文化责任感和文化鉴别力,自觉树立科学合理的审美观。第二,在全校加强班风、校风、学风的建设,坚决抵制低俗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途径对大学生的侵蚀,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有效管理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防止大学生的沉迷和堕落。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社会上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到高校开设讲座,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理性对待校园流行文化,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第四,通过校报专栏、校园广播、高校论坛版块等形式,无形中向大学生灌输主流思想,自觉摒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抱负。论高校校园流行文化及其引导机制参考文献:[1]徐唏.论当今中国三大文化形态及其关系[j].新华文摘,(1999),1.[2]徐景一,王迎春.浅谈流行文化和世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j].法制与社会,2008(8):356.[3]饶伟芳.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4]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二篇:高校校园文化06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永恒的风景——高校校园文化和特色专业调查高二(5)班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那虽然看不着、摸不见,却又无时无刻不沉浸其中的校园文化。“大学是每个人永恒的精神家园”,著名文学史家谢冕先生在他的《永远的校园》里如是说。校园文化不仅让身在其中的学子春风化雨,更成为一所大学命脉之所在。(一)历史是时间的积累,精神是岁月的凝聚任何校园文化都与它的历史联系在一起,都在这沉积中显得愈足珍贵。因此,谈论校园文化不得不从校园的历史谈起,否则如果没有源头,活水自何而来。19世纪,“大学”,这个西方的舶来品被引入中国——它身上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文化,还被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的印记——一批希冀“教育救国”的仁人志士用它来振兴华夏的希望。虽然大学在中国历经坎坷,但这种大学文化、校园精神即使是在最为风雨如晦的时刻都没有消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在折翅之后又能冲天而起,并且飞得更高的关键所在。今天,离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建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这个世纪里,中国的高校见证了中国由衰落走向复兴,而它自身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每个高校在历史的长河里哺育出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如北大的激扬江山、清华的含蓄内敛、北师的朴实无华„„但不管外表多么迥异,但振兴国家的内核却始终没有改变,一以贯之于所有的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真正魂系之所在,而这一切成为中国大学所特有的品质。一句振兴中华并非虚文,它发酵在中国各个大学的校园文化之中,当你进入大学的时候你就会清晰地感觉得到。(二)求知是精神的核心,激情是探索的动力这个寒假,我们分组走访了几所北京知名的大学。带着一种敬仰、期盼、羡慕的心态走进这些无数人向往且为之奋斗的地方,尝试用我们尚显稚嫩的眼光去发掘大学校园文化的种种„„北大1、古朴典雅的校园北大的校园又称燕园,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附:北大校园名景图片]2、“百团大战”的社团招新每年的3月份,都是北大各个学生社团新学期招新的日子。那几天,热情洋溢的北大学子会把三角地装饰得生气勃勃,活跃异常。北大的新学期招新活动,号称“百团大战”,各家社团会纷纷派出声势浩大的招新队伍,五彩斑斓的展板和横幅,扣动青春心弦的口号,还有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才艺表演,凡是路过三角地的同学都能体会到北大社团人的青春激情和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附:北大社团招新照片]3、壮志凌云山鹰社北京大学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4月1日,是全国首家以登山、科考、攀岩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社团精神是“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社团成立至今已有十八年了,在以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征服自我、发扬青年人不畏艰难、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精神的宗旨下,开展包括登山、科考、攀岩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登山活动结合高山探险与科学考察,努力发掘祖国广阔的山岳资源。暑假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团即科考队,深入祖国边远地区了解国情,服务当地人民。各项活动培养出一大批青年登山爱好者和国家运动员,为中国的民间登山运动和科考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山鹰社已成为北京大学第一大社,并被评为北大三大品牌社团之首,也是中国民间登山运动最有实力的登山团体之一。[附:山鹰社活动图片]4、超越自我的自行车协会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于1995年10月25日成立。她是一个以自行车运动比赛和社会实践为内容的体育运动和学术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生社团,是中国最早开展大学生自行车运动的民间群众组织之一。本着“团结、健身、进步、参与”的宗旨,车协结合大学生特点,通过体育比赛、旅行探险、科学考察、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会服务等多种社会实践方式,达到“学习、服务、锻炼”的目的,锻炼“奋进、挑战、超越”的品质。2005年北京大学知行西部路赴西部自行车考察团。[附:车协活动图片][附:对北大车协成员王宇翔同学的采访录音]5、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北大的学子除了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还经常参与各种在校园内外举办的活动。譬如新晋影片的首映式、国际马拉松比赛等等[附:《男才女貌》北大首映式照片06年全日空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北大参赛学生照片]北师大北师大,历经百年沧桑,尽管几经校名更迭和学校改制,但北师大人始终把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在关系国运兴衰的每一个历史关头,北京师范大学都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五四运动中,北师大人率先集会游行,第一个点燃了爱国救亡的熊熊烈火。1926年3月18日,北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范士融等为反对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不幸殉难,鲁迅先生为此写下了不朽名篇《纪念刘和珍君》,称他们为“真的猛士”。[附:校园内的3·18纪念碑]在20世纪的风雨征程中,北京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1、何为“木铎金声”“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则称金铎;木铎为文,用以宣政布政;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孔子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因为孔子长年从事教育,此后“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就可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所以北师大便以“木铎”作为校徽标志物,而一所大学以匡天下的象征物———“木铎”为自己的标志,也是雄心可见的。[附:“木铎金声”雕塑照片其他校园景致图片]2、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厚重的文化传统并不是北师大校园文化的全部,青春火热的校园活动也为学子们带来了时代文化的感染力。(1)活力四射的学生社团朴实宽容的校风焕发出大学生们的潜能,于是,成员4000人的60多个学生社团成为北师大校园文化中活力四射的亮点。[附:多个学生社团活动照片](2)大学生电影节每年一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的电影盛会。2006年“大学生电影节”已经进入第13个年头,就连影视专业圈子的明星、名导们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们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附: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照片](3)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歌手大赛,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过多次,成为北师大的传统活动之一,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规模上都日趋走向成熟,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拥有着一批批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校园歌手大赛旨在繁荣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其创造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附:北师大校园歌手大赛照片](4)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校园里,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博士论坛”、“名师讲座”、“风云杯辩论赛”、“服饰文化节”、“京师之春体育节”等一系列大学生自己主办的文体活动,就像一道道大餐美食,成为大学生们紧张学习之余的期盼。[附:多种校园文化活动照片]3、校园里的人文景观漫步在师大校园,还随处可见很多能够体现师大学子生活细节的人文景观——学生宿舍里的英语角,宿舍区旁广告栏里铺天盖地的考研考托广告,情人节浪漫套餐的广告,学生经常去淘宝的小书店,学生自主创业经营的化妆品小店,精心装饰的学生餐厅,还有风格独特的“合利屋”快餐店。我们对餐厅的领班进行了简短的采访,这是一家新开不久的快餐店,以好莱坞电影为装饰主题,非常契合师大艺术系主办大学生电影节的感觉。店内处处装饰着各种电影海报,,每一面墙壁都像是一段巨大的电影胶片,非常觉有艺术气息。开业之后很受学生欢迎,经常有学生在这里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小聚会。餐厅里有一面很大的文化墙,上面的画就是北师大艺术系的学生设计并绘制的。在校园的角落里,我们既可以看到橱窗里“白鸽志愿者”宣传支持奥运的海报,能了解师大学子心系奥运的热情;还随处可见废旧电池的收纳桶,于细节之处看出师大人支持环保,从我做起的自觉。[附:一系列相关照片]中戏中央戏剧学院,是一所以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为主的艺术类大学,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她是我国戏剧、影视艺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是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训练和实践的重要基地。中央戏剧学院,是很多男孩女孩的梦想。进入这里,好像就意味着舞台、聚光灯、掌声欢呼和鲜花名利。但其实,有谁知道,进入棉花胡同里这个并不宽敞的校园,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在前面等着你呢。中戏常设的专业有。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戏剧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戏导演系,许多人向往的圣地,不同于其他大学的特色专业。真正进入这里学习,会有一些远远超乎当时想象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采访了04届育才毕业生,中戏导演系二年级学生——刘硕。当问及导演系这个专业,最吸引人的专业课时,刘硕认为是——剧作课。因为——(视频片断:剧作课)而在中戏校园里,学生的活动也有着和其他大学不一样的特色——(视频片断:中戏校园活动)(三)活动是心灵的陶冶,素质是追求的目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方面起到的作用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教育作用。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譬如,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社团成员不仅在其中发展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团的活动和讲座,从不同的角度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世界,从而更加激发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知识拓宽作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千姿百态的学生社团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在平时的第一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或参加某项活动,可以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学生可以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社团或参加活动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人从中受益。3、能力提升作用: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培养了学生民主、团结、协作能力。在活动中,参与者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气氛。参与者从思维方式到开展活动的方式,都由依赖变为自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组织,社交、语言表达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4、文化熏陶作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校园是莘莘学子陶冶情操的广阔天地,徜徉在名校校园,体验缤纷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笔者的感觉是八个字:海纳百川,缤纷多彩。大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细胞。目前,在全社会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下,各所大学都在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随着社会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关注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的校园文化必将以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绽放在大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ps:采访附录内容未能详尽录入此文本;ppt版正在制作中……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在高校校园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针对校园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高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1]校园文化是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无形中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现在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2]校园文化是大学的个性,是学校彼此区分的标志。高校校园文化凝聚在高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校规校纪、校风、校训、校歌等精神品格中,存在于校园环境、基础设施、文化景观等物质载体之上,并集中体现为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高校校园文化体现着高校的学风、教风、作风和整体素质,对广大师生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和导向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群体为主要力量,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反映师生共同信念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部分。其中,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生活资料,如校园建筑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学校精神的集中表现,它包括师生情感、理想等;而制度文化对校园文化有导向和约束作用,严格的校纪可以促进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校园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等具有重要的现实及潜在的影响。综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校园文化的一些基本功能:第一,育人与教化功能。育人教化功能是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功能。高校教育的主要活动是使学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身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归属,校园文化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把母校的精神和威望印刻在大学生身上。第二,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转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内在动力,把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第三,激励功能。大学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又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强烈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工作学习中争取更大的成绩。第四,陶冶功能。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是强行灌输的,而是寓教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通过有形的、无形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从而最终塑造理想的人格。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片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滞后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各高校在物质文化设施上均增大了投入,新建了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多功能娱乐厅等教学和文化设施,而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投入的力度远远不够。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校园环境和娱乐文化。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侧重于校园物质文化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二)校园文化特色不特,千校一面,缺乏创新意识(建筑上假山假水,文化上一味的追求研究型大学)高校校园文化应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是高校建设应遵守的一些规律和原则。个性或特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身份识别性,它和特定的、具体的校园文化内容相连,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在。就当前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讲,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趋同;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三是校区大规模建设趋同,造成有大楼无建筑。(三)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并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学生,而老师管理者被置身事外。(四)校园文化建设中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和功利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烙上市场经济的印记。目前,学生的价值取向逐步趋向于功利化的趋势。校园中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不讲原则,只讲实用,缺乏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人际关系淡漠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今学生思想意识中出现了诸多不良倾向。这些观念的存在不利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该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引导。(五)多校区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尖锐挑战。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的合并和扩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随之而来的是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校园相对独立的封闭格局被打破,许多高校都拥有两、三个甚至更多的校区。在这种格局下,往往是新、老校区学生间因分离而缺乏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新、老校区间的内部教学环境、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高校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多个校区间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很难做到和谐、统一。于是,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何传承老文化、如何整合跨文化和如何构建新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校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所高校,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将很难立足于高校之林。”针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我们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努力开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这类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这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提高认识,全员共建长期以来,人们一定程度上倾向于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校团委、学生处等行政机构和学生自己的事,而很少把其他部门和教师纳人其中,这就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力军。高校必须树立校园文化共建意识,充分调动全校上下共建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教师的表率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局面。(三)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是基础,也是精神建设的载体。但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大师也,非大楼也。高校只有真正突出精神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学精神的重塑,才能真正留住大师的前提下培养真正的大师。(四)坦然面对多元文化,不断强化主流文化意识,注重借鉴非主流文化。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步伐,不同地区、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必然加强,不同文化出现在同一时空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一种局面。但是,构建校园和谐文化、倡导和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前提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不能丢。在这一前提之下,注重借鉴西方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强化文化兼容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有世界性眼光和广博的胸怀,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进行认真研究和积极借鉴。(五)抛开功利,突出特色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只有抛开功利性,才能彰显其个性,才能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形成自己的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充分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特色。这种精神才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普林斯顿大学第28任校长威尔逊先生曾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像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可见,保持学校的独特“精神”和“个性”,才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六)强化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要大力倡导认真学习、勤于学习的良好风气。通过加强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管理,狠抓考风、考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自觉地把学习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力,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积极建设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参考文献:潘懋元〔l]潘撇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黄腾蛟,何永宏.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81-83.〔3]张春和等.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冲突的现状与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崖刃2003(2).[4]盛宏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原则【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王磊.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自议ij].重庆工学院学报,2(x)6(4):145.[6]郑慎德,张军,等.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m]中国科技出版社,2011.第四篇:高校舆情引导机制建构解析乐思舆情:http://高校舆情引导机制建构解析一、高校为何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重灾区。21世纪以后,网络技术创新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的深入,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以信息技术、网络传媒、舆情导向为核心的革命性变化,尤其是应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舆情信息化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在日益深刻和广泛,而网络突发事件频发产生的舆情危机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曾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高校作为教育性服务行业,其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多年来,高校新闻一直都是网络舆论关注热点,特别是当一些负面信息的曝光很容易使其走上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成为网络舆情焦点,甚至发展为负面影响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件。近年来,多例有关高校的负面网络信息引发了网络一波又一波舆情热议潮,如2012年11月的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女生坠亡事件、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不雅照事件等。高校在应对舆论问责时,不适当的言论更是把网络舆情危机被推向高潮,而由此引发的舆情危机一度使高校在民众心中的形象降到冰点。作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重灾区,缺乏有效的舆情引导机制使得高校在网络舆情危机面前总是不知所措。因此,充分认识舆情引导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上的重要性,创新发展行业舆情引导机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加强高校形象塑造和民众信任度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二、舆情引导机制建设需要什么。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由于网络管理机制缺失、网络“把关人”缺位、网民自律意识缺乏和事实信息传播不流畅综合造成,而网络“把关人”的缺失和事实信息传播不流畅则成为造成危机发酵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保持真实信息流畅传播和发挥自身网络舆情“把关人”作用是建设舆情引导机制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关注民生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必定会在短时间内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2012年11月的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女生坠亡事件被媒体报道后,第一时间各类网络媒介如:新闻媒体、微博、博客、论坛社区等纷纷转载相关新闻报道,关于事件的各种评论、观点、意见与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结果的疑虑以各种形式在网上流传。这时候网民急需相关部门出来对真相作说明:告知网民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谁该负责任。现在怎么样。过程怎么样。后果怎么样。面对网民的疑虑,面对舆论的质疑,涉事高校应该及时站出来,以负责人的姿态和态度,真实解答网络舆论质疑。这个时候要是听不到官方权威可信的声音,网络质疑声就越高,谣言产生的几率越大,网络舆情危机扩散就更为迅猛,这将导致后期舆情引导工作困难重重。三、舆情引导机制建设应突显什么。高校作为网络舆情关注热点部门,要想完全不踩进网络舆情雷区是假话。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身处网络舆情聚焦中心,因突发事件中伤自己不可避免。既然“湿身”无法避免,那么如何才能及时补救被“打湿”的损失呢。如何保证下次不被“打湿”呢。此时,网络“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作用将突显出来。建立舆情引导机制建设最重要的话语权确立。掌握了在突发事件中的话语权,高校就可以针对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设立舆论议程,对于因有效真实信息缺失而畸形发展的舆论环境产生意见领袖的影响作用,唤起网民事件观点的共鸣性,从而形成多数主流意见,引导舆论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而要拥有话语权,其基本要素是事件信息供给必须是真实的,传播流畅的,经得住舆论推敲的事实。在做信息发布前,必须要有全面的舆情监测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状态是什么样的,网民在讨论什么话题,话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