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建集团运用qc小组质量改进形式控制混凝土裂缝质量问题学士学位论文_第1页
日建集团运用qc小组质量改进形式控制混凝土裂缝质量问题学士学位论文_第2页
日建集团运用qc小组质量改进形式控制混凝土裂缝质量问题学士学位论文_第3页
日建集团运用qc小组质量改进形式控制混凝土裂缝质量问题学士学位论文_第4页
日建集团运用qc小组质量改进形式控制混凝土裂缝质量问题学士学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8摘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质量改进方法,自1978年引进我国后,现已在各行各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QC小组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QC小组活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业绩的改善,同时为企业培养和锻炼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建筑行业是一个质量问题多发的行业,如何才能结合行业的特点,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充分发挥QC小组的作用?本文从QC小组的起源说起,系统的阐述了QC活动的相关概念、活动目标、开展的程序、方法和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活动的发展方向,以及成功开展QC活动的几点建议,并以如何有效控制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为例,论述了日建集团是如何成功运用QC小组这一质量改进形式来控制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这一质量问题的。本文对推行和开展QC小组活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关键词:质量管理QC小组建筑行业活动程序PDCA循环ABSTRACTQualitycontrolgroupasaqualityimprovementmethodintroducedinChinasince1978,isnowinallwalksoflifeplayedasignificantrole.QCteamaroundthebusinessstrategy,policyobjectivesandon-siteproblemstoimprovequality,reduceconsumptionandimprovethequalityandcost-effectiveforthepurposeoftheuseofqualitymanagementtheoryandmethodofactivities.QCgroupactivitiestobringeconomicbenefitsandperformanceforbusinessimprovement,corporatetrainingandexerciseforbothtechnicalandmanagementpersonnel.Quality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isamultipleoftheindustry,howtocombinethecharacteristicsoftheindustry,leveragingtheirexistingresourcesintofullplaytheroleofQCgroup?ThisarticlefromtheQCgrouptalkingabouttheoriginofthesystemdescribedQCactivitiesrelatedconcepts,activities,engagingintheprocedures,methodsandactivitiescarriedoutinthepresenceofanumberoferrorsinthedirectionofdevelopmentactivities,andthesuccessfulimplementationofQCactivitiesSuggestiontohowtoeffectivelycontrolthebasementconcretecracks,forexample,discussestheconstructionoftheGrouponhowthesuccessfulapplicationofthisqualityimprovementQCteamtocontroltheconstructionprocessintheformofcracksintheconcretequalityproblems.Inthispaper,theimplementationofQCgroupactivitiesandcarryoutapracticalguide.Keyword:QualityManagementQCGroupConstructionindustryActivitiesprogramPDCAcycle目录TOC\o"1-3"\h\u15121导论 1324431.1选题背景 1179961.2建筑业目前现状 2123971.3选题意义 6273221.3.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6246251.3.2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6100841.3.3QC小组有效的活动是提升施工企业施工质量的捷径 7237981.4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0133821.4.1中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发展历史 10194771.4.2日本QC小组活动 15811.4.3新加坡QC小组活动 16229952QC管理及QC小组简介 18284412.1QC管理简介 1851832.2QC小组简介 18218002.2.1QC小组的由来 18250902.2.2QC小组定义 19221132.2.3QC小组特点 19193112.2.4QC小组活动形式 20196992.2.5QC小组的组建程序 21247862.2.6QC小组活动的原则 23278082.3QC管理活动 232302.3.1QC活动宗旨及作用 23131072.3.2QC小组活动程序 25195482.3.3QC小组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9144393QC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0312283.1QC管理的常见问题 3397803.2QC小组活动中易混淆的几个问题 33280403.2.1有关概念的混淆 34117213.2.2小组注册登记与课题注册登记的混淆 3545343.2.3不同计划的混淆 3519193.2.4现状调查与确定目标值的混淆 36123923.2.5对策与措施的混淆 3625803.2.6不同检查的混淆 37261863.2.7投影内容与成果报告内容的混淆 3888694QC管理活动改进方法 3952594.1解决措施 39140554.2走出QC小组活动误区 43301195QC活动案例分析 46248935.1工程简介 46184715.2小组概况 46293985.3QC小组活动成果报告书(案例) 47325675.3.1课题的选定 47298795.3.2现状调查 47175365.3.3确定目标值 489535.3.4分析原因 49153615.3.5确定主要原因 49277145.3.6制定对策 51244185.3.7实施对策 5132755.3.8效果检查 53309455.3.9制定巩固措施 53321585.3.10总结成果和今后推进方向 53252466总结 555459参考文献 5612137致谢 585459附录 591导论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关系到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建筑质量的优劣是百年大事,直接影响到人们生存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建筑业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现代建筑业及房地产市场中,如何才能生产出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与发展,是每一家企业都要面对的严峻课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许多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尤其对于建筑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和热点。当前,在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质量为生存之本”这一意识已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忽视工程质量,执法监督不严,导致楼倒、路陷、桥坍等恶性工程质量事故连续发生,而任何一期工程质量事故中,施工企业都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痛定思痛,我们必须冷静面对,深刻剖析事故成因。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不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就不可能赢得市场,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1.1选题背景[1]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工程项目,投资和消耗的人工、材料和能源都相当大,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一方面关系到工程适用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地位是当务之急。我国建筑业工程质量今年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一是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地方和个人的私利而不贯彻执行建筑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出现了一些“豆腐渣工程”,发生建筑物倒塌、矿山爆炸和灌水,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每年这些事故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二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优良品率为1/3,而合格并不优良的工程产品却占到工程总量的50%左右,另有20%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合格标准,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就抓质量,则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要从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政府监督等多方面综合治理,采取措施,按照《建筑法》的要求,严格市场管理,严格执法,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强化质量意识,实行质量预控,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高。20多年来,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质量管理小组以它特有的组织形式,依靠小组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在本岗位上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为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管理、增加效益作出了显著贡献。综上所述,因此学习与研究QC小组的管理方法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对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2建筑业目前现状[1][2]长期以来许多施工企业没有真正明确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没有完全树立起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观念。随着业务的扩展和工程项目的增多,建筑施工企业在质量管理上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1)质量意识薄弱。没有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质量诚信、用户满意的观点,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的经营思想不端正,缺乏职业道德,只看本企业的经济收入,不注重全社会的效益。(2)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跟不上,管理人员少且素质低。施工队伍不按图施工,不按照操作规程作业,不按质量标准检查验收等现象比较突出。(3)不重视业务培训,干部职工技术素质低。(4)承包方式不合理。有的施工企业采用层层分包,形成层层克扣,真正到施工人员手中的工资寥寥无几,导致现场施工人员偷工减料,造成工程质量低劣。(5)建材质量差,把关不严。不合格产品在市场上出售,造成的质量事故为数不少。上述诸多问题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破坏了组织士气,更为严重的是,它阻碍了项目的正常进行,损害了建筑企业的形象。另外,在建筑行业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1)缺乏经营理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一套质量管理技术、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思想、观念和理论。它的初衷是控制产品实物质量,而后发展到通过不断改进来提高质量,再进一步从控制、改进过程和整个质量体系来确保、提高全面质量。但全面质量管理毕竟是一中管理思想和方法,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而不是外向的经营,但是,经营决定总方针,比管理层次更高、更重要,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竞争加剧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往往忽视全面质量管理是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支柱,未提到经营决策的重要位置。(2)缺乏变革魄力从本质上讲,全面质量管理属于渐进式的“改良”而不是彻底从头做起的“革命”。在加速变化的世界和加剧变化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要使顾客满意,单靠按部就班渐进式地改进其产品和服务是无济于事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全面质量管理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它需要重新设计、建立新的过程,甚至对现有的组织机构重新评估,精简整顿,撤销合并,裁减人员等等建立新的体系,正如我国当前的改制、改组、改造一样进行彻底变革。(3)缺乏战略统筹全面质量管理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它是企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必须围绕全局最优这一整体展开工作。也就是说它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质量总方针、总目标。遗憾的是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战略策划。许多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由于全面质量管理没有完全结合到企业的整个方针、策略和目标中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未能结合到整个经营活动中去。说得通俗点,全面质量管理往往与其他企业管理是各自为政,并未很好地融合。这种现象最明显、最通常的表现是在战略目标(往往是利润)和质量目标的不一致上。因为从经营层到操作层,最关心的通常是收益(企业的利润、员工的报酬),最容易考核的也是与经济性有关的诸如成本、利税等指标。因此,在经济财务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在满足顾客需要和完成利税任务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抉择,往往造成顾此失彼。(4)把达到技术标准看成是最高和最终的质量目标许多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的实质含义的理解往往一开始就错了。他们常常说我们制定了技术、工艺、质量标准,我们的产品和质量标准相符合,因此质量可以了。这种质量概念纯粹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质量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要求企业树立“用户第一、顾客满意”的质量经营观,因此,企业制定质量标准要从消费者出发,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根本标准,不能达到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满足。为了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制定的标准,不是随意的,而应当是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让不同消费者认可的。用户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技术标准是从彼此不同、各有特点的各个具体工程中抽象出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我们没有估计用户的感受,将技术标准强加于他们,就可能伤害用户的感情,从而使我们失去最重要的资源——用户的支持。(5)高质量意味着高成本的片面观点这是有关质量认识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认识。事实上对质量形成机制和施工工艺的新研究表明高质量并不意味着高成本。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现代生产中,质量是注入产品的”。质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为目标,通过市场定位,以设计形式确定下来的。加强研究,使产品一开始就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显著地提高质量。同时推行价值工程,改善制造工艺,从而大幅度降低质量成本。(6)认为一线作业人员对质量问题负全责的片面认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公司常常过分强调工人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质量的影响,认为其产品的低质量是由于缺乏质量意识的工人们抱有不良的工作态度所致。对这一问题深入研究后的结果表明,如果管理者能做到以下几点,工人们是可以有责任感的:①对员工进行全面培训。②将如何去做的详细指令告诉员工。③建立一套证实和评价员工行动结果的方法(质量信息反馈)④当出现结果不令人满意时,调整设备和工序但是,对许多公司的考察表明,大多数场合,管理者没有对工人提供这方面的训练。我国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工人文化程度并不高,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企业对工人培训缺乏热情。(7)对生产不可能追求“十全十美”的消极态度许多公司不是千方百计地帮助员工改善工作,而是默许助长他们不符合要求的生产。例如有的公司根据质量等级评定的标准,在原订计划内容中允许一定数目的不合格率,目的是为了留有余地,以便希望出现某些“允许”的质量问题而不影响进度。当工人发觉生产未能符合进度或者未能掌握成本预算而要丢奖金时,他们自然会萌发“进度优先,成本次之,质量第三”的观念。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一道工序的错误往往对后续工序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错误”的这种暧昧态度往往导致错误最终超出允许的范围。1.3选题意义[3][4]以质量开拓市场,以质量站稳市场,成为现代企业打造品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能力的行为准则。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企业没有产品质量上的优势就没有竞争的地位,甚至无法进入市场。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支柱。质量战略已成为21世纪摆在世界各国和我国企业面前的发展战略上的跨世纪选择。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显得迫在眉睫。1.3.1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生存的需要提高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企业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根本途径。如何提高工程质量,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永恒的话题。建筑施工企业与那些“落地生根,固守田园”的工业企业相比,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单件性、地域性及其用途和规模的多样性以及建筑产品体积庞大、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等特点,决定了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和环节较多。施工企业只有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在复杂的施工过程中真正对影响工程质量的每一个因素和环节实施控制,才能对工程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因素进行全面控制,同时对企业原来的质量管理进行审视、检查和补充,从中发现质量管理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理顺部门之间、过程之间、工序之间、各项质量活动之间的接口问题,使企业的质量体系更加科学和规范。1.3.2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项目的性能:功能、成本、进度三项指标实现的基础,不论哪个方面不能满足质量要求,都能对项目及其相关方面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质量达不到要求,意味着工程项目性能的降低,甚至失效和报废;对质量问题的处理,需要投入资本,相应会加大成本;出现质量问题而造成返工,必然延缓工程进度。运用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去约束各方的行为、责任以及权利,把质量标准落实到每一道工序,可保证各种目标顺利实现,进而取得项目的成功,并能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项目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就必须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并改善人民居住环境。而我国的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城镇化必然带动住宅建设的新一轮投资高潮,这对建筑业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2)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建设部2001年7月1日开始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新的标准是建筑施工队伍急剧膨胀、建筑市场亟须整顿、应对管理科学、技术精良的国外建筑承包商竞争的背景下出台的。新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建筑业的一次“洗牌”,按照新的资质标准,我国建筑业必将淘汰一批实力差、业绩小的“散兵游勇”,也将迫使一些多层次、多资质、大而不强的大型施工企业调整结构进行重组。(3)抓住机遇,营造企业竞争优势。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抓住机遇,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契机,营造企业竞争优势,要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效益,根本在于要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当代建筑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必须具有竞争优势,建筑业主对建筑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工程质量日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1.3.3QC小组有效的活动是提升施工企业施工质量的捷径[5][6][7]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项目组织的与工程项目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它应遵循以顾客为中心、全员参与、系统管理和持续改进等几项原则,以达到工程项目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的目标。一个工程项目由于受到人员、机械、材料、工艺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和质量波动,容易产生判断错误,甚至会产生一些隐患,影响到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的正常实现。在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适用和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对每道施工工序加以管理,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质量工作系统,从而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质量目标的实现。QC小组活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正是一种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增进工作现场活力,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活动。QC小组是员工自愿组织起来,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为目的,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按计划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它是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民主管理组织形式,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员工素质、改进工作质量最终达成各项目标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1)QC小组有效的活动是施工企业质量活动的有效形式好的形式决定好的方法,好的方法意味着方便快捷。对施工企业而言,如何把好工程质量关,取决于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程序和水平,这些正是QC小组活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因此,QC小组有效的活动不仅可以解决一些质量问题,还可以对“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技术进行攻关,同时,还可以将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方法、技术等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企业的操作工艺,进而提升为企业标准。另外QC小组遵循自愿参加,上下结合,实事求是,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QC小组有效的活动,能够激发个人潜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统一,为企业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QC小组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了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统一,职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工作,会心情舒畅,有助于产生同心力与归属感,进而做到“以企业为家”,激发士气,提高质量与效率,形成良好的氛围,优化企业的形象。(3)QC小组活动科学的工作程序,清晰的思维方法,为企业提升质量提供了便捷之路。由于管理技术的共性,为QC小组的活动程序提供了制定的前提。那么QC小组的活动解决课题所涉及的管理技术有哪些呢?遵循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PDCA循环,循环前进,阶梯上升,使得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了清晰的思路,无论是问题解决型还是创新型的课题都有一套科学的程序,指导我们环环相扣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正是QC小组活动注重科学的分析,使得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才能有依可寻,层层深入,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合理利用统计方法。由于统计方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我们学会正确、恰当地应用,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七种(调查表、分层法、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和新七种(系统图、关联图、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亲和图、PDPC法、矢线图)以及一些简易图表(柱状图、饼分图、折线图、雷达图)及价值工程、正交实验设计法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统计方法,为数据的采集、分析提供了科学易行的方法,从而保证了问题的及时解决。QC小组活动对于我国企业创新思维、开发智力、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树立质量意识,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是我们创新的基础,更是企业发展的秘密武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企业的生产管理者能够了解如何正确组织和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进而能够科学地分析和解决各种管理问题、技术问题和其他现场问题,掌握创新型QC小组的活动方法,开阔新思路、迎接新挑战,再创新佳绩。1.4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4.1中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发展历史(1)中国QC小组活动回顾

自1978年开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指引下,我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C),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以下简称QCC)活动已有24年了,这20多年来,我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我国借鉴TQC科学原理成功地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新经验。20多年来,我国的QCC活动经过了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蓬勃发展的历程从行业领域看,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商业服务,扩展到邮电通讯、医疗卫生、航空航天、旅游服务、教育等各个领域;从企业内部看,已经由生产车间、设计开发、技术设备部门逐渐延伸到经营、销售、物资采购、生活后勤、人事管理等部门。QCC活动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自主性,更主要的是它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严密的科学性实践证明,广泛、深入、持久地推进QCC活动,是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广大职工掌握科学管理技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实现以质量取胜,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的QCC活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试点、推广和发展三个阶段。①试点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是1978-1979年。主要标志是以北京内燃机总厂为代表的一批试点企业,邀请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同时国内一批专家、学者也致力于介绍和传播国外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知识。1979年8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QC小组代表会议,表彰了一批全国优秀QC小组,同年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9月1日,举办了第一次声势浩大的“质量月”活动。当年5月由国家经委、12月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和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骨干学习班”。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质量第一”的思想得到了广泛宣传,这些活动在组织上和思想上为QC小组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②推广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是从1980-1985年。1980年3月,在试点阶段取得成效基础上,国家经委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和推行的办法,其中对QC小组活动提出了基本要求。这是QC小组活动走向经常化和制度化的开始。1983年国务院领导亲切接见了全国第五次QC小组代表会议的全体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开展QC小组活动,对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对提高企业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把整个国民经济提高效益、提高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一个良好的形式,一个打基础的工作。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这样一种方法,这样一个措施,就可以使提高效益、提高企业素质不至于局限于一般号召,而真正落实到实处。同年12月2日国家经委根据国务院领导讲话精神,制订颁发了《QC小组暂行条例》,为QC小组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980-1985年的六年中,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了6次《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各级质量管理协会也举办了大量的培训班、研讨班。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学习的约有2000多万人次。由于普及教育的面广、人多,QC小组活动已由工业企业发展到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工程建筑、商业、服务业等行业。③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是1986年至今,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质量问题提高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反映民族素质的高度,要求各部门、各企业和全体社会成员,都要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努力。1986年国家经委决定“七五”期间全国大中型骨干企业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这就为全国82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创造了条件。1986年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职工中普及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并作为职工应知应会的内容之一,把接受这一教育及考核成绩记入职工个人技术档案;同时,要求在“七五”期间将全民所有制企业全体职工轮训一遍。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为止已有1900多万名员工参加了电视教育统考,从而使广大职工普及了质量管理知识。这些部署和要求,都为中国QC小组活动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个阶段,还采取了以下六项措施:第一,在全国建立了强有力的高层次的指导、推进组织;第二,政府和社团继续联合推动;第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QC小组活动诊断师队伍;第四,组织编写教材和培训教育;第五,总结经验,正确导向;第六,加强世界交流,与国际接轨。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我国QC小组活动逐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小组活动开始注重选择课题的思路。注重PDCA的活动程序,注重数据说话,以事实为依据,更注重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小组成员完成了一个课题后,普遍感到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都有所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有所增强,自身价值有所体现。(2)上海QC小组活动概述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有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优良传统,有班组建设和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丰富经验。

50年代,涌现出马恒昌小组、郝建秀小组等一批企业先进集体,其特点是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不断作出贡献,提供了班组质量管理的好经验。

60年代,大庆工人倡导的“三老四严”作风,在班组内开展岗位练兵,时时讲质量,事事讲严细,做到“项项工程质量全优”,出了质量问题必须“推倒重来”;洛阳轴承厂首创的“产品质量信得过(自己信得过、检验员信得过、用户信得过)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企业职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为班组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经验。

70年代中,各行各业又结合各自的特点开展了以质量为中心的班组管理、岗位练兵活动,如“万米无疵布”、“万点无虚焊”、“万件无差错”等等。

所有这些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都是我国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质量管理小组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9月,我国的第一个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在北京内燃机总厂诞生,并逐步在我国各行各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把我国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从1978年开始,以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为代表的大批企业学习北京内燃机总厂的做法,迅速广泛地推动了上海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

在80年代至90年代的广泛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质量管理小组是我国多年来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经验同国外科学的管理方法相吻合的产物,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群众三结合)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体现。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日本已故的石川馨教授多次讲,他所倡导的QC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三结合”小组的影响。

质量管理小组是劳动、智慧、科学相结合的结晶。以质量管理小组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形成全面、全过程的思想,也就没有全面的质量管理。上海市的QC小组从机械制造业发展到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商业、服务等各行各业,到2001年6月止,全市质量管理小组累计注册数49万余个,有3477个小组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QC小组,260个小组获得上海市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880个小组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表1.1、1.2列示了1991年至2001年上海市优、国优的成果数。

表1.11991年至2001年上海市优、国优的成果数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市优115116110140160167143159125167185表1.21991年至2001年上海市优、国优的成果数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国优494849615255655855556920多年来,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质量管理小组以它特有的组织形式,依靠小组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在本岗位上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为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管理、增加效益作出了显著贡献。上海涌现了一大批QC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如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力工业公司、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上海贝尔有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等。

20多年来,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国际交流日益增长。上海市质量协会每年都组织代表团参加在日本、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及地区召开的国际质量管理会议,交流质量管理学术论文和QC小组成果。自1994年开始,在上海市质协每2—3年主办一次的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上,都有一批国内优秀QC小组成果进行交流。

根据中国质协的要求,上海市质协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团赴湖南、云南、山东等地,有50多个质量管理小组优秀成果进行了交流。通过跨地区、跨行业交流切磋,交流了信息,开阔了视野。

对1991年6月—2001年6月上海全市QC小组行业平均普及率、平均成果率、平均活动率调查,见表1.3、1.4、1.5。

表1.31991年到2001年上海市QC小组平均普及率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普及率%11.012.911.49.358.911.311.713.8表1.41991年到2001年上海市QC小组平均成果率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成果率%52.255.660.355.665.168.969.365.46669.668.9表1.51991年到2001年上海市QC小组平均活动率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活动率%52.255.660.355.665.168.969.365.46669.668.9活动率、普及率、成果率反映了QC小组活动“量”和“质”,特别是传统工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调整幅度比较大,因此受到影响很大,“三率”均在平均水平之下。

由于体制改革,人员变动,企业管理部门调整,经济效益较差,以及由于TQM的宣传和推进力度减弱等综合原因,因此QC小组活动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1.4.2日本QC小组活动[8]日本自1962年创建QC小组以来,一直坚持活动,长盛不衰。近年来,年年都有近20万个注册的QC小组和几十万个未注册的小组活跃在各条战线。日本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这一活动的国家,也是参加QC小组活动人数占职工总数比例最大的国家。日本QC小组活动首先是在工业企业开展的,服务业QC小组活动起步于1982年,并在1985年的"质量月"(11月)召开了首届服务业QC大会,其中有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果发表、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此后服务业的QC大会每年都召开一次。

目前日本服务业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约占企业数的一半,参加QC小组活动的人数约占服务业总人数的60%。

日本的QC小组活动对各国有广泛的影响。1.4.3新加坡QC小组活动新加坡全国推动QC小组活动开始于1981年9月,推动QC小组活动的组织是国家生产力局和研究院。新加坡QC小组活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70年代)

2、有计划的推动阶段(1981-1982年)

3、维持阶段(1982年起)

为推动和保持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新加坡于1983年设立了全国QC小组奖。这些QC小组每年授予杰出地和卓有成效地开展QC小组活动的组织、QC小组和个人实践者。新加坡于1984年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展示会。它为QC小组实践者提供了向外国QC小组和讲演者学习新技术和遵循观念的机会。国家生产力局QC学院于1984年成立,目的是为了提高QC培训水平和提高工人改进工作质量的意识和技能。QC培训课程适合于制造、银行、饭店和服务业。1994年该学院开发了一系列标准模式的QC小组培训计划。

新加坡于1985年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协会。它对新加坡的QC小组活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将QC小组活动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协会在开展QC小组活动的公司中组织了QC小组俱乐部。使QC小组了解各种活动,鼓励新的公司成立QC小组等。

2QC管理及QC小组简介[9][10]2.1QC管理简介质量管理小组(QualityControlCircle,简称QCC,中文简称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2.2QC小组简介2.2.1QC小组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对于现代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是有限的。相对于国际水准而言,日本的质量是比较低劣的。现代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从美国引入的。质量管理的概念逐渐拓展为全公司的质量管理。随着全公司质量管理活动的深入,日本的企业日益认识到发挥一线工人作用的重要性。1962年,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开始发行杂志《现场与QC》,这份刊物的目的在于:(1)对现场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普及统计方法;(2)建立QC小组;(3)促进工人在日常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提升其能力。1965年5月,第一个QC小组在东京JUSE的QC小组本部注册。从那以后,QC小组的数目和成员数逐年增加。到1996年5月底,在日本注册的QC小组为397216个,注册的成员达3038038人。QC小组围绕组织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QC小组活动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活动形式,QC小组充分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特点,遵循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运用统计方法和其他的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员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2.2.2QC小组定义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它是QC活动的载体。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2.2.3QC小组特点从QC小组活动实践来看,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明显的自主性、广泛的群众性、高度的民主性和严密的科学性(1)明显的自主性QC小组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其主要表现有:QC活动小组成员可以自选课题,然后通过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努力,逐步实现目标。员工可在QC活动中发表看法,展现才华。(2)广泛的群众性QC小组是吸引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有效形式,不仅包括领导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且更注重吸引在生产、服务工作第一线的操作人员自愿参加、自主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广大职工群众在QC小组活动中学技术,学管理,解决问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广泛的群众性决定了小组要发展、壮大就需要通过宣传和引导来吸引组外群众参加活动。(3)高度的民主性QC小组的组长可以民主推选,QC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课题小组长,人人都有发挥才智和锻炼成长机会;内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时,小组成员不分职位与技术高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高度发扬民主,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4)严密的科学性QC小组在活动中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采用PDCA循环的过程方法与新的统计技术工具,步步深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坚持用数据说明事实,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凭“想当然”或个人经验,保证了活动的科学性,使活动的全过程在PDCA循环中得到优化。鉴于QC小组的卓越绩效,因此国家对QC小组非常重视。1987年和1997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两度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意见》的通知,大力推进QC小组在我国的展开。为规范QC小组的活动,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于1997年和2000年颁布了《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评审标准》,该评审标准由现场评审和发表评审两部分组成。2.2.4QC小组活动形式QC小组活动形式主要有四种:(1)现场型QC小组是以班组和工序现场的操作工人为主体组成,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生产现场。这类小组一般选择的活动课题较小,难度不大,是小组成员力所能及的,活动周期也比较短,比较容易出成果,但经济效益不一定大。(2)服务型QC小组原本是指企业中不是从事基本生产劳动的职工组成的QC小组,即是由企业中的辅助人员和服务人员组成的QC小组;后来由于QC小组活动由工业企业逐步推广至服务行业、旅游业等,服务型QC小组是专门指那些由从事服务工作的职工群众组成的,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服务产业。这类小组与现场型QC小组相似,一般活动课题较少围绕身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活动时间不长,见效较快。虽然这类成果经济效益不一定大,但社会效益往往比较明显,甚至会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善。服务型QC小组以解决质量或质量管理关键问题为目标,活动范围是科室与生产现场相结合。(3)攻关型QC小组以提高工作质量,解决管理、工作、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为目的,活动范围也以科室或生产现场为主。这类QC小组活动需投入较多的资源,通常经济效益显著。(4)管理型QC小组由管理人员组成,以提高业务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这类小组的选题有大有小,如只涉及本部门具体管理业务工作方法改进的,可能就小一些;而涉及到全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的课题,就会较大,课题难度也不相同,效果也差别较大。2.2.5QC小组的组建程序[11][12]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欲组建的QC小组的类型、以及欲选择的活动课题特点等不同,所以组建QC小组的程序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自下而上的组建程序由同一班组的几个人(或一个人),根据想要选择的课题内容,推举一位组长(或邀请几位同事),共同商定是否组成一个QC小组,给小组取个什么名字,先要选个什么课题,确认组长人选。基本取得共识后,由经确认的QC小组组长向所在车间(或部门)申请注册登记,经主管部门审查认为具备建组条件后,即可发给小组注册登记表和课题注册登记表。组长按要求填好注册登记表,并交主管部门编录注册登记号,该QC小组组建工作便告完成。这种组建程序,通常适用于那些由同一班组(或同一科室)内的部分成员组成的现场型、服务型,包括一些管理型的QC小组。他们所选的课题一般都是自己身边的、力所能及的较小的问题。这样组建的QC小组,成员的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很高,企业主管部门应给予支持和指导,包括对小组骨干成员的必要的培训,以使QC小组活动持续有效地发展。(2)自上而下的组建程序这是中国企业当前较普遍采用的。首先,由企业主管QC小组活动的部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全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的设想方案,然后与车间(或部门)的领导协商,达成共识后,由车间(或部门)与QC小组活动的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本单位应建几个QC小组,并提出组长人选,进而与组长一起物色每个QC小组所需的组员,所选的课题内容。然后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车间(部门)领导发给QC小组长注册登记表。组长按要求填完两表(即小组注册登记表、课题注册登记表),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编上注册号,小组组建工作即告完成。这种组建程序较普遍地被“三结合”技术攻关型QC小组所采用。这类QC小组所选择的课题往往都是企业或车间(部门)急需解决的、有较大难度、牵涉面较广的技术、设备、工艺问题,需要企业或车间为QC小组活动提供一定的技术、资金条件。因此,难以自下而上组建。还有一些管理型QC小组,由于其活动课题也是自上而下确定,并且是涉及部门较多的综合性管理课题,因此,通常也采取这种程序组建。这样组建的QC小组,容易紧密结合企业的方针目标,抓住关键课题,对企业和QC小组成员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又由于其有领导与技术人员的参与,活动易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保证,利于取得成效。但易使成员产生“完成任务”感,影响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3)上下结合的组建程序这是介于上面两种之间的一种。它通常是由上级推荐课题范围,经下级讨论认可,上下协商来组建。这主要是涉及组长和组员人选的确定,课题内容的初步选择等问题,其他程序与前两种相同。这样组建小组,可取前两种所长,避其所短,应积极倡导。2.2.6QC小组活动的原则开展QC小组活动,一定要坚持“小、实、活、新”的原则。所谓“小”即所选课题明确具体,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活动得以实现。“实”即活动做到求实、务实、扎实,实实在在,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活”即活动是灵活多样,不机械呆板,能激发成员的活动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新”即活动新颖,有创意,不拘一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有创新。2.3QC管理活动2.3.1QC活动宗旨及作用(1)活动宗旨①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开展QC小组活动的着眼点,是企业管理从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的体现,发现问题,自主的进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及周围环境,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到自身价值和工作的意义。在适合的激励下,员工会产生更高的工作热情、激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身的能力才会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这样,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②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如何,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此,人人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通过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就不单是关系个人利益的行为,而是一件具有关系企业兴衰重大意义的工作。降低消耗,既包括物质资源的消耗,也包括人力资源的消耗。它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方面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则依赖于人们的效率观念与节约观念的增强。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从自己和自己身边做起,不断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点滴物质消耗,提高物质资源利用率。通过质量小组活动,不仅可带来直接的降低消耗的效果,而且能增强人们的效率意识与质量意识。因此,QC小组活动必须以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注意选择有关这方面的课题,开展扎实的活动,取得实效。

③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现场是员工从事各种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直接场所。因此,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改善现场管理,建立一个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现场,形成了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和规范精简的现场物流,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物品的损耗,促进了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了员工素质和职业安全和健康。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QC小组的作用QC小组活动能有效提高工程的质量,加强质量管理。QC小组有以下作用:①有利于开发智力资源,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

②有利于预防质量问题和改进质量;

③有利于实现全员参加管理;

④有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⑤有利于改善和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⑥有助于提高职工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职工岗位成才;

⑦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2.3.2QC小组活动程序QC小组活动遵循戴明(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又可细分为10个步骤,见下图2.11.选择课题1.选择课题2.现状调查2.现状调查P3.设定目标P3.设定目标4.分析原因4.分析原因5.确定要因5.确定要因D6.制定对策D6.制定对策7.对策实施7.对策实施8.效果检查8.效果检查CC目标未达到目标未达到目标达到上报9.巩固措施上报9.巩固措施AA发表10.遗留问题及下一步打算,总结成果发表10.遗留问题及下一步打算,总结成果图2.1QC小组活动程序QC小组组建以后,从选择课题开始,开展活动。活动的具体程序如下:(1)选择课题。QC小组活动课题选择,一般应根据企业方针目标和中心工作;根据现场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用户(包括下道工序)的需要。从广义的质量概念出发,QC小组的选题范围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工作。因此,选题的范围是广泛的,概括有10大方面: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设备管理;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定额管理;开发新品,开设新的服务项目;安全生产;治理“三废”,改善环境;提高顾客(用户)满意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素质。QC小组活动能否取得成功,选题很重要。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首先应该分析研究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要选择生产现场中急需解决或解决后可以明显提高生产现场质量管理水平的问题;其次,选择的课题要具体明确,避免空洞模糊,否则容易使研究工作无从下手,结果难以取得实效;第三,选题要从小题目做起,先易后难,这样可以积累经验、鼓舞士气,增强小组成员从事课题研究的信心;第四,选题时应集思广益,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感觉自己选的课题应努力做好。

(2)调查现状。为了解课题的目前状况,必须认真做好现状调查。在进行现状调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QC工具(如调查表、排列图、折线图、柱状图、直方图、管理图、饼分图等),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3)确定目标值。课题选定以后,应确定合理的目标值。目标的确定能为QC小组活动指出明确的方向,也为今后对QC小组活动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在设定目标值之前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目标值明确并和课题一致──目标值不要定得太多,每次只有1~2个──目标值不宜定得太高,要切实可行──目标值应从实际出发,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使该目标值具有可操作性,在设定目标值、制定对策过程中应考虑5W2H和SMART原则。──设定目标值、制定对策的5W2H做法Why(为什么):为什么制定对策What(做什么):课题的项目和项目值Who(谁去做):各小组成员的分工Where(在哪里):活动进行的场所和配合部门When(何时):各阶段的进度计划和完成期限How(如何做):作业的方法、对策、措施的规划设计Howmuch(成本多少):大约需花费多少资源──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Specific:目标要清晰明确Measurable:目标要可测量Attainable:目标经努力是可以达到的Relevant:制定的目标是个人和团体都需要的Timetable:目标的达成、衡量是有时间要求的目标值的确定要注重目标值的定量化,使小组成员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便于检查,活动成果便于评价;注重实现目标值的可能性,既要防止目标值定得太低,小组活动缺乏意义,又要防止目标值定得太高,久攻不克,使小组成员失去信心。

(4)分析原因。QC小组在面对问题时,对调查后掌握到的现状要运用头脑风暴法,发动全体组员动脑筋,想办法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进行分析,要依靠掌握的数据,通过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选用适当的QC工具(如因果图、关联图、系统图、相关图、排列图等),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初步确定的主要原因进行验证和进一步筛选,最终落实问题的原因,分析原因时常用因果图,确定要因时常用排列图。

(5)确定要因。经过原因分析以后,将多种原因,根据关键少数和次要多数的原理,进行排列,从中找出主要原因。在寻找主要原因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应用排列图、关联图、相关图、矩阵分析、分层法等不同分析方法。

(6)制定对策。主要原因确定后,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明确各项问题的具体措施,要达到的目的,谁来做,何时完成以及检查人。(7)对策实施。实施是QC小组活动最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做得好才能使QC小组的活动有意义。应该注意到在实施时,一方面要严格按措施计划分工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全体成员,做到全员参与;另外,小组长要组织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实施情况,随时了解课题进展,发现新问题要及时研究、调查措施计划,以达到活动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效果。QC活动的开展是按照PDCA流程来推进的。P阶段的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步骤:Ⅰ、分析现状,发现质量问题;Ⅱ、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Ⅲ、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Ⅳ、针对主要因素制订具体措施。D阶段主要是落实实施前面的计划。C阶段是依据实施计划的情况检查效果,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A阶段要把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标准化或规范化总结,并把遗留问题或新课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8)效果检查。措施实施后,应进行效果检查。检查的目的是确认实施的效果。效果检查是把措施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看其实施后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小组就可以进入下一步工作;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就应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在第二次循环中加以改进,这样反复进行,最终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可用控制图、直方图等方法。

(9)制定巩固措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值,说明该课题已经完成。但为了保证成果得到巩固,小组必须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或方法纳入工作标准、工艺规程或管理标准,经有关部门审定后纳入企业有关标准或文件。如果课题的内容只涉及本班组,那就可以通过班组守则、岗位责任制等形式加以巩固。

(10)分析遗留问题及下一步打算,总结成果。小组通过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就是经过了一个PDCA循环。这时候,应对遗留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下一次活动的课题,进入新的PDCA循环。小组将活动的成果可从活动的程序、使用方法、取得的成果、碰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对于好的经验、做法应写成研究论文给予发表,以便及时推广。它是自我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成果发表的必要准备,还是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进行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有些课题在一个PDCA循环内是很难全部解决的,因此要不断制订新的目标,使之具有连续性。应在完成每一次PDCA循环后考虑下一个计划、制订新的目标,开展新的PDCA循环。

以上步骤是QC小组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由于QC小组每次取得成果后,能够将遗留问题作为小组下个循环的课题(如没有遗留问题,则提出新的打算),因此就使QC小组活动能够持久,深入地开展,推动PDCA循环不断前进。2.3.3QC小组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QC小组在解决质量、成本、生产量等问题时,基于数据的实证式问题解决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使用的最基本方法一般有七种:

(1)帕累托图:从众多的问题当中找出真正的问题。

(2)特性要因图:不要遗漏主要的原因,仔细整理。

(3)图表:使做成的数据做到一目了然。

(4)确认表:容易取出数据,防止检查中的遗漏。

(5)矩形图:掌握分布的情况,并和规格对比。

(6)散布图:掌握成对的两组数据的关系。(7)管理图:调查工序或工程内是否处在安定状态。3QC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我国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已有20多年,应该说,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及产品质量上档次、工程质量上台阶、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回顾质量管理小组走过的20多年的里程可以看到:最初几年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展开的确是轰轰烈烈,经过几年的时间也总结了很多好的经验,但问题也不少,如:小组活动追求形式,不求实效,小组活动停留在书面上,部分成果不是“干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长此以来,使部分人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对质量管理小组或从认识上大打折扣,表现在行动上则是对小组活动不再有兴趣,企业的领导对小组活动没有热情不予支持,如此恶性循环,使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严重受阻;加之,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给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困惑和思考。3.1QC管理的常见问题[11][13][14](1)组织机构不健全。各单位都能结合自身的管理需要建立了QC小组管理机构,但在中间环节上出现了断痕。组织机构不完善,职责不清,分工不细,考核不严,不能很好地为QC小组活动提供生存的空间。领导重视不够,使QC小组活动开展失去了动力。企业领导层不重视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把安全任务放重中之重、首中之首的位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把管理与企业的盈利相对立,没有看到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造成了行动上对先进的管理方法的不学习、不研究、不作为。同时,在研究、制定企业全年的目标计划时,对全面质量管理及QC小组活动的不安排、不部署,使QC活动失去了组织保障。(2)活动制度不完善,对QC小组的组建、注册登记、活动、管理、培训、成果发布、评选和奖励等项工作制定的制度和办法不细、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定性说明的多,缺乏量化要求,考核的成分少,激励和约束的力度不强。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使QC小组活动的开展失去积极主动性。干部不能立足作业难点及关键主动上手,积极组织职工运用“PDCA循环法”开展攻关,职工在QC小组活动中,不能立足现状调查研究,把攻关活动形式化,攻关过程简单化,大搞闭门造车,大搞形式主义,有的甚至用论文倒推的方法编写成成果进行发表,欺上瞒下。(3)成员专业素质不高。人员流动较快,QC小组成员不停地变动,基本队员得不到保证,小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培训工作滞后,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法不能及时地进行学习和掌握,这样,造成了队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学历素质不高给职工全面接受QC管理新知识增加了难度。从建筑单位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结构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职工占的比例比较大,有许多职工至今仍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岗位学历要求,在客观上为新知识、新技术的贯彻和落实设下了陷阱,给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带来了困难。(4)注册登记不规范。管理部门对登记注册把关不严,不能按规定对建筑单位的QC小组进行注册,往往出现跨年注册或漏注册的现象,失去了考核的严肃性。管理手段弱化使QC小组活动开展的质量明显下降。在日常管理中,建筑单位对QC小组活动开展要求的少,引导的少,通常使用文件传达文件、用文件贯彻文件,对开展的过程很少进行检查、指导。这样以来,对职工采取“拿来主义”、照猫画虎、应付差事的现象就难以考核,助长了职工弄虚作假的坏毛病。(5)活动开展不务实。在活动过程中,日常管理缺乏针对性,活动记录填记不及时,搞填平补齐,小组活动开会次数不够,员工开展活动意识不强,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近年来,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果冻的开展,奖励形式也呈多样化,物资奖励幅度也在提升,然而即使在企业创造的良好氛围下,QC小组活动参与人数却呈明显下降趋势,活动积极性也不高。即使每有活动开展也多是为应付任务,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亟待提高。其次活动课题数量和质量也在下降,往往在要求申报QC小组活动项目时,许多小组总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课题而放弃申报,其实并非没有合适的课题,而是多数时候员工在解决问题时其意识里就缺乏要成立QC小组开展活动的想法,结果本应能是一个好的QC成果却由于没有及时立项和按程序开展活动而被搁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