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陶行知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2.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3.认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第一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概念二、教学与体育教学的概念三、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概念(一)体育课程是学科(二)体育课程是活动(三)体育课程是目标或计划(四)体育课程是经验(一)体育课程是学科
把体育课程视为学科是最为传统的定义。这个定义沿袭了《教育大词典》中课程即为学科和教材的观点。如吴志超、刘绍曾等认为:“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周登嵩等人指出:“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这是我国体育界对体育课程比较有权威的两种解释,这种界定是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课程设计类型为学科课程,主要强调学习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对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关注不够。(二)体育课程是活动
把体育课程视为活动,这一定义把体育教学科目以及各种各样的有关活动都组合在一起,力图对体育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如于小霞提出:“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毛振明等人提出类似的看法:“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一界定主要是强调体育活动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而对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同样关注不够。(三)体育课程是目标或计划
把体育课程视为目标或计划,这一定义为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课程即目标”的观点,把课程目标与课程过程和手段割裂开来,注重学生的学习预期结果,忽略非预期学习结果,缺陷是淡化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把体育课程定位于计划,虽强调了体育课程的目的性,有利于体育课程开发,但这样的定位容易使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两个概念相混淆,关注体育教学活动的安排,忽略了课程过程,把体育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四)体育课程是经验
把体育课程视为经验或体验,该定义主要针对课程是学科的观点的不足,试图从经验的维度来确定体育课程的内涵,认为体育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这一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系统知识在学生发展中的意义。二、教学与体育教学的概念(一)体育教学即体育的教与学(二)体育教学即体育教育(三)体育教学即体育技能传习(一)体育教学即体育的教与学
把体育教学视为体育的教与学,强调了体育教学的双边性。如毛振明等人指出:“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介,以学生身体参与为特征的师生双边活动。”陶景阳指出:“体育教学是指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是以体育课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双边活动。”(二)体育教学即体育教育
把体育教学视为体育教育,强调了体育教学的教育性。如于长镇指出:“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按照教育方针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三)体育教学即体育技能传习
把体育教学视为体育技能传习,强调了体育教学的技能传授性。如张洪潭指出:“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普通学生之间开展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三、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一元论的包含模式(二)二元论的独立模式(三)二元论的关联模式(一)一元论的包含模式1.体育教学包含体育课程2.体育课程包含体育教学3.相互交叉模式1.体育教学包含体育课程
即大教学小课程,这一模式的认识基础是,一方面,认为体育课程就是学校体育科目及各种体育教材,也就是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完整体系,不是指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把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认为体育课程本身只是一种计划,只有在教学中才能得以实施。体育课程是教学任务的具体体现,是对教学目标、方法进行规划,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这一模式中,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上位概念,课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被包含在体育教学中。2.体育课程包含体育教学
即大课程小教学,这一模式的认识基础是,认为体育课程包括确定体育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评价四大要素。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被纳入课程编制系统中,成为课程的子系统。因此,在这一模式中,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上位概念,体育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被包含在体育课程中。3.相互交叉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相互包容,体育课程中包含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中包含体育课程,两者互为实体,相互结合,不可分离。(二)二元论的独立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两个分离的领域,两者的关系被看做一种线性关系。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实体或内容,规定学校体育“教什么”;教学是学校体育的过程或手段,规定学校体育“怎么教”。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体育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体育课程作出任何变革。因此,在这一模式中,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被割裂开来的。(三)二元论的关联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被看做两个独立的系统,各自有其任务和范畴。“课程和教学是教育连接着社会和个体的两端。教育对社会的筛选、吸纳功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教育对个体的塑造、提升功能,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但是两者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某种联系的。两者存在着相互影响、互为反馈、连续不断的关系。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学连续不断地产生影响,反之,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发现体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对体育课程进行修正而对体育课程产生影响。第二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一、宏观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性质一、宏观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
宏观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群的总体的学科性质,而不是专指某一门具体的体育学科。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体系中,体育学是单独的一类。在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把体育学类的研究生分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专业方向。体育专业教育是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而建立的一个完整的体育学科体系。宏观的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与对体育的性质的理解关系密切,往往由于对体育的性质理解发生了偏差,而导致对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的不同理解。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性质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总体中,语文和数学一般称为工具类学科,物理、化学称为自然类学科,政治、历史称为人文类学科,体育、音乐、美术称为技艺类学科。我们往往认为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单纯是一门学科,这是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考虑学生的健康,这是从体育在学校总体工作的地位而言的。但是,作为具体的一门学科,我们应该承认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基础教育的各类文化课主要通过思维活动,用一般的认知过程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体育课与学校中开设的其他课程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身体练习,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特征;第二个特征是自然性;第三个特征是情意性;第四个特征是人文性。第三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体育课程论研究的对象二、体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一、体育课程论研究的对象体育课程规律包括四个方面:①体育课程与外部的社会系统之间的联系;②体育课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③体育课程内外条件之间的联系;④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具体因素的内在联系。体育课程研究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①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模式及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②如何设置、编制及实施体育课程等问题。前者涉及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后者关注体育课程的应用研究。二、体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在课程与教学论中,究竟研究哪些问题?大体来说,主要有三大类型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类问题,分别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问题。事实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客观属性。价值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行途径之间的意志抉择,技术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都大量存在,共同构成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第四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一、古代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二、近代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三、现代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一、古代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一)中国古代体育课程与教学思想的雏形(二)国外古代体育课程与教学思想的雏形(一)中国古代体育课程与教学思想的雏形
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的。原始形态的劳动过程,创造了人类最初时期的课程与教学。因此,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末期。(二)国外古代体育课程与教学思想的雏形
作为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古希腊,是西方体育课程与教学思想最初的发源地。古希腊的体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倡“智慧的人”与“行动的人”相统一的教育理念,主张心理、道德和身体的全面发展。他们反对单一发展身体或者单一发展心灵的思想理论来源于半神半人的希腊之神。二、近代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一)近代国外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二)近代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一)近代国外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学校卫生之父洛克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认为孩子们的教育要有身体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他提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成为身体健康、心灵完善、身心共同发展的人。他是一个二元论者,认为身、心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只有分别进行训练。身体的训练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道德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自制力。洛克的课程体系共有八类,其中体育类包括摔跤、剑道、舞蹈、游戏与休闲。(二)近代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
对中国近代体育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两种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三、现代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一)现代国外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二)新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一)现代国外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现代国外教育流派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也是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流派,受其流派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把体育作为儿童和青年全面教育的一个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加以提倡,所有的教育活动应该重视儿童的完整性,体育和其他学术性学科一样,在发展儿童的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主要的理论框架。(二)新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课程(1949~1957年)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课程(1958~1966年)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课程(1966~1976年)4.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课程(1977~1985年)5.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课程(1985年至今)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课程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由于把苏联的体育教育理论视为绝对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理论,因此形成了第二次较为突出的“拿来主义”的体育课程。在引进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存在着认识片面,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不够的现象。在课程的设计上,“过于强调课程的计划性、统一性,忽视多样性、灵活性”,“过分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等体育课程教学的弊端;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明显的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服务的社会本位色彩。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课程
这一时期颁布实施的我国第二部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材(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走出苏联模式,探索本土化体育课程,努力形成自己特色的开端。确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重要的特征之一,由此奠定了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课程“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我国体育课程走上了“以政代体”、“以军代体”、“以劳代体”的极“左”道路,从理论到实践上,完全违背了体育课程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4.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课程
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还处在恢复、起步阶段,主要是以新大纲的贯彻实施为中心,努力恢复正常的体育课程教学秩序,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而展开的。例如,体育课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方法,体育课密度、负荷等成为关注的热点,这方面的研究和努力,对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课程体育课程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呈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978年版教学大纲的实践基础上,体育理论界展开了空前热烈的大讨论,涉及对体育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的认识,手段论与目的论之争,体质为主还是技能为主等等。第二阶段,始于1999年,当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跨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启动。第三阶段,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标志,我国体育课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第二章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陶行知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2.知道对体育课程深入研究的学科理论基础;3.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4.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第一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概述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简要历程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性思考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简要历程我国把体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是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真正实施,当时叫“体操课”。北洋政府于1923年把“体操课”更名为“体育课”。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课改革,一共推进八次较大规模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性思考1.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的理解2.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构建的转变理解3.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的转变4.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转变1.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的理解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各地普遍开设了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而此次课程改革则取消了健康教育课,将体育课命名为体育与健康课。2011年又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改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是否能认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程的综合呢?本次基础教育改革贯彻的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所有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虽然取消了健康教育课,但原来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被分散到相关的各门课程中。在体育课中相应增加了一些与体育有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例如,运动营养、运动环境、青春期运动保健常识、良好的生活方式等,但这些并不是健康教育的全部。体育课程的最大变化不是增加了这些学习内容,而是更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健康目的和价值。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特点,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其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一条贯穿整个课程的健康主线,与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运动主线共同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是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中有些具有实体的学习内容,有些只有学习目标而没有具体的学习内容,是必须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载体才能真正得以体现。2.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构建的转变理解
以往的体育课程改革基本上是建立在学科中心理论的课程结构框架内,仅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的修订,全国各个地区必须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评价标准等都是大纲规定的,虽然后来的大纲增加了选修内容,但大一统的局面没有改变。而教学大纲等课程内容的修订是教育部和少数专家的事,教师只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参与的改革只能是教学方面的改革。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法,而是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3.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的转变
将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体现体育课程由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的理念转变。“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过重大影响,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关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这对过于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体质教学有积极意义,但导致了单纯生物观的体育教学。新课程理念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以全新的健康观来审视体育课程,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也不仅指身体的强健,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个方面都完美的状态。因此,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多维健康观,不仅关注学生身体的变化,还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需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四个学习方面目标的相互关系,将健康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4.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转变
过去的体育课程评价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关注的是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是建立在学习结果应符合正态分布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少数学生的成绩是优秀或差的,大部分学生只能是中等的成绩,并有过将评价结果是否呈正态分布作为评价合理性的依据,因此,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投得远近就成了评价的基本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不仅注意结果性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重视相对性评价;不仅要有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的评定,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以及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的进步,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这体现了体育课程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第二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基础一、生理学基础二、教育学基础三、心理学基础四、社会学基础五、哲学基础一、生理学基础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中机能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论述了人体在体育活动中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制。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超量恢复的原理等对体育课程开发、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实施等理论具有较大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都受到生理学因素的影响。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直立行走推动人类进化,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许多方面的变化,同时给人类带来种种缺陷。例如,直立姿势对人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使人容易发生便秘、痔疮、静脉瘤等疾病。再如,人脑的功能明显增强,人的手越来越灵巧,而大肌肉群的运动相对减少。现代社会优裕的生活给人类健康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体育活动有利于弥补这一不足,体育锻炼为防止人类身体机能的退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人体生理机能、各器官系统结构与功能提高的必要活动二、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理论对体育课程论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因此,研究体育课程论必须把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要培养体格健壮的人,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忽视甚至损害健康的教学,或孤立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体育都是有害而无益的。体育课程在配合思想教育中有独特的作用。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良好思想作风和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三、心理学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无论是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还是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尤其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对体育课程论有较大的影响,是体育课程论的基础学科。体育学习的动机原理,体育运动中的认知问题,运动技能形成和迁移理论等对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从关注学生身体的发展到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我们不能无视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四、社会学基础“社会学模式”为课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新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模式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转向关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层面,核心概念是“社会控制”,基本命题是将课程作为一种“法定文化”,关注课程中包含的社会控制的成分;将课程作为社会控制的中介,作为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稳定与和谐并且满足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工具李定仁,徐继存.课程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方面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也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还应该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加以认识,体育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为我们进行体育课程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学参考。五、哲学基础
体育哲学是哲学分支学科,从体育的已有认识中总结概括出新的哲学范畴,以唯物辩证的思想指导体育实践和体育科学研究,对体育课程论有具体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课程论的基础理论依据之一。崔伟.对建立我国体育课程论的思考.体育学刊,2004(1).
体育与健康课程包括哪些学科基础,学者们存在不同的看法,将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学科,是比较一致的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2.。此外,作为课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还应包括文化学、历史学、科学等学科,对课程基础的研究,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第三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性质二、鲜明的课程特性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四、把握时代要求的设计思路一、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性质(一)两种不同的体育观(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形式和各种活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三)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一)两种不同的体育观
自现代教育制度形成以来,体育就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历程中,一直有两种不同的体育观,即体育的手段论和体育的目的论。手段论体育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本身以外,把运动动作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社会目标。把重心放在掌握规定的统一要求的技术上,重视技能与合理的负荷,强调体育内容自身的分类体系,强调正规化的学习课程和规范化的课堂结构。是以自然学科范畴内的生理学和生物力学为学科基础,以知识技能为中心或以提高体力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论在体育课程领域中的反映。目的论体育观则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自身,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和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强调人在参与运动过程中达到的自身满足的目的。(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形式和各种活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
体育与健康主要是技能性课程,也有学者称为技艺性课程。特征之一,体育学习过程主要是从事身体练习,每名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体育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整个体育学习活动中,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与提高是学习的中心,贯穿体育学习过程的始终。这一学习活动是通过身体练习进行的,同时人的思维与指挥在身体练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感知、操作、体验、思考、发现着各种身体练习。特征之二,体育学习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学习、运动技能学习、情感学习、社会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是统一在整个体育学习之中的。从体育与健康标准学习来说,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识性知识的积累和净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改变上。为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健康第一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名学生接受的前提出发,充分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性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有益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三)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对其进行体育与健康及相关教育,以保证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并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基础,这是体育重要功能之一。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和目的不是唯一的,在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新体育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人和自然人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着眼于素质教育,从学生生活和实践出发,关注和促进学生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步发展。二、鲜明的课程特性1、基础性2、实践性3、健身性4、综合性1、基础性
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2、实践性
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关注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通过身体练习,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从而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健身性
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负荷适宜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与课程始终,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主要还是要达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4、综合性
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整合多种价值。以体育教育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一)把“健康第一”理念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二)让“培养学生兴趣”伴随着体育学练的全过程(三)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四)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一)把“健康第一”理念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净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净化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二)让“培养学生兴趣”伴随着体育学练的全过程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运动技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的运动技术的掌握,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导致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自觉性与热情,运动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更是受到很大影响。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为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三)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这是对人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基本功能的明确阐明。新教育观的主体性就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第一,自主性。第二,能动性。第三,创造性。(四)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所有教师都明白的过程,现实中的学生在身体形态、体能、运动技能、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取决于后天的学习,而且往往与先天的因素有关,这是后天难以弥补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体育教学既确保每名学生接受,更要关注个体差异。在确保全体学生发展与充分关注个体上,教师应着重思考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帮助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分析原因,拟定符合自己的“胜己”为目标。第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加强良好的情绪调控,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中形成的心理教育,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四、把握时代要求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可观察的学习目标(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特点,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过去是以运动项目来确定学习领域,现在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方面。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强调以下几点:1.学生的运动表现,包括运动参与行为和运动技能状况仍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但掌握运动技能并非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唯一内容和目的,改善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和程度,同样是本课程学习的目标。2.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3.学生的运动行为表现,包括运动兴趣、爱好、习惯及其对自身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的责任感和能力,也是课程关注的重要问题。4.强调本课程设置的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程度,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一切课程在具体设计时都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但是,与心理和智力发育相比,儿童少年在身体发育方面表现出更大、时间更长的个体差异性,更不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如果按照学生的自然年龄来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按严格的技能尺度要求和评价每名学生的体育学习,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差距的扩大。这种差距不但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育和体育学习状况,而且不利学生良好体育行为和兴趣的形成。(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可观察的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体(形态、体能和技能)和行为(兴趣、爱好、习惯、良好心态以及与社会协调相处的能力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方面,这些变化都应以可观察、可操作的方式通过对各级水平的不同学习方面的目标进行评价。这是确保课程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传统体育课程确定的一些目的和任务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完成,确定有关学习目标时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对课程实行分级管理,加大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性,是近二十年来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继承有关做法的基础上,加大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推进课程建设的力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视“一标多本”的原则,即各地甚至一切具备资格的人士,都可以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经适当程序获批准后组织编写出版教材,这将有助于编写出更能适合不同地区需求、学术观点多样化、风格更丰富多彩的教材,从而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发展。
其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特别灵活的处理。在此前不断加大选修教材比例的基础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彻底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而只是规定了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和范围,而且这个范围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具体学习内容的确定,则要由各地、各校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这就使各地学校在实施时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灵活性。第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逐步减少运动项目学习的原则。在一至六年级,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进行全面锻炼,以促进身体的全面发育;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多接触一些运动项目有利于他们对体育的全面了解,以培养对运动的广泛兴趣。到了七至九年级阶段,学生的兴趣开始趋于定向集中发展,即逐渐形成爱好。根据这个特点,学校可以按照内容标准中水平四的规定,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和学生的兴趣,在每一类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等)中选择若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学生逐步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至于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确定,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未作出统一的规定,而是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探索。这一方面是因为体育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新的体系,需要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没有一种绝对完善,适合一切对象的评价体系,因而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只有原则性的规定,以免束缚教师的思想和创造性。第四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二、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依据三、表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目标模式四、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一)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二)课程目标的横向关系(一)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
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反映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第一层次,所有课程有一个共同目标,即教育目标,反映特定社会对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确定的总体性、高度概括性的目标,一般被写进国家和地方法规之中。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了特定的要求,即培养目标,是课程总体目标在各个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中具体化的体现。第三层次是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比培养目标更具体,可以说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的表现。第四层次是教学目标,是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最微观层次的课程目标,通常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二)课程目标的横向关系
课程目标的横向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各种目标领域的划分以及相互关系,如在教育目标层次上,我国通常用德、智、体、美、劳来划分目标领域。在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各个学习方面之间应当具备逻辑上的合理性,既可以是平行并列的,又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每个学习方面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而单独实现课程目标。二、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以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二)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为依据(三)以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为依据(四)以素质教育为依据(一)以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体力活动减少,脑力活动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这些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人类的健康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人们已认识到健康状况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因此,增进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则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二)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为依据
将学生作为主导地位,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情感与能力以及已有的经验来确定课程目标,反映了人本主义课程观。人本主义体育课程主要表现为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的方面转移,由将学生作为主导地位,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情感与能力以及已有的经验来确定课程目标,反映了人本主义课程观。人本主义体育课程主要表现为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的方面转移,由关心技能或体力发展向关心技能、体力、情意协调发展的方向转移。(三)以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为依据
以学科中心论建立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优点主要体现在逻辑结构上被认为是一种系统、高效的教学方式,便于课程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学科知识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田径技术、篮球战术、排球规则、体操技巧等竞技体育方面的知识在过去的体育课中一直被许多人视为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由此产生了重视体育的生物性改造功能的体质目标体系;重视体育提高人的运动技能功能的技能目标体系;重视通过体育为特定项目的竞争能力打基础的竞技体育的目标体系。而这些课程目标体系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在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运动训练的目标混淆起来,将学生当成运动员而把体育课上成运动训练课,儿童在机械的训练式学习中丧失兴趣,在以冠军运动员为标准的练习中反复体验到失败而失去乐趣。(四)以素质教育为依据
社会、学生、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作用的,过于强调某一因素都会走向极端,课程史上出现过的社会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就是典型的例子,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对这三种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提高的要求以及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起来,课程目标的构建应以提高学生在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构建我国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三、表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目标模式(一)行为目标模式(二)生成性目标模式(三)表现性目标模式(一)行为目标模式
行为目标是将课程目标表述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行为上所发生的变化。行为目标模式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行为目标的陈述可以使课程的教育意图明确,教师将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时,可以对教学任务更加清晰明了,从而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同时,行为目标便于教师就教学内容准确地给予教育督导,使家长、学生展开交流。由于行为目标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很容易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所以行为目标便于准确地进行评价。(二)生成性目标模式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实际进展而提出相应的目标。与行为目标主要表现在教育过程之前和教育情境之外事先提出结果所不同,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教育过程,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是问题解决的结果和学生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过程性就成为生成性目标模式最大的特点。(三)表现性目标模式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是美国学者艾斯纳作为教学目标的补充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在课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目标,即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教学性目标是在课程计划中预先制定好的,类似于行为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的行为变化,而是描述教学中的机遇,即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将要面临的问题、将要从事的任务。表现性目标重视人的个性解放,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性表现,反映出人本主义的追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性目标模式类似与我国教育界的主题教学。四、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一)整合不同的学习方面,强调课程目标的完整性(二)各个学习方面目标的描述和体现(三)水平目标的划分(四)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整体发展,强化课程目标的引领作用(一)整合不同的学习方面,强调课程目标的完整性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原来实验稿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合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第二,对于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先是用一段文字描述每个学习方面是什么,其次是描述重点采用什么方法达成这个方面的目标,然后设置每个方面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为了防止出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将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的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的最后,特别加上一段文字描述,强调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体育教师充分理解与有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达成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二)各个学习方面目标的描述和体现1.运动参与方面目标2.运动技能方面目标3.身体健康方面目标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目标1.运动参与方面目标
运动参与领域的学习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②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基本途径。没有运动参与,一切目标都是空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2.运动技能方面目标
运动技能的学习目标的描述是:①学习体育运动知识;②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③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3.身体健康方面目标身体健康的学习目标是:①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②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③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④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是:①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②会调控情绪的方法;③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④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三)水平目标的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程度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九个年级划分为四个学习水平,纵向描述了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各个水平阶段的四个学习方面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内容标准。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
(一)现代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呼唤体育课程的改革(二)终身体育呼唤体育课程的改革(三)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呼唤(四)体育课程的现状呼唤体育课程的改革参考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季浏.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2-37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2-44-534.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515.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7-1096.顾渊彦.域外学校体育传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427.谢正义.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47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30210.李定仁,徐继存.课程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6-34-22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12.杨文轩.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体育学刊.第18卷第5期.2011年9月.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修订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思考.第三章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
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名家名言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体育教学策略的含义、基础理论及作用。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体育学科教学策略的操作能力。利用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引领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能力。第一节体育教学策略与有效体育教学行为
一、对教学策略的理解二、对有效体育教学行为的认识三、影响体育教学策略设计的因素四、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一、对教学策略的理解(一)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应以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基础(二)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过程(三)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思维能力与教学行为活动的统一(四)教师的教学策略会随着教学目标期望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的改变及学生的差异性等发生变化二、对有效体育教学行为的认识有效体育教学行为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地授课方案2、明确的目标导向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4、学生积极参与练习5、关注每名学生的体验与收获
三、影响体育教学策略设计的因素(一)教学目标是影响和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性因素(二)学生的主体状态是制定教学策略的重要条件(三)教师的自身特征是制约有效教学策略设计或选择、运用的主要因素四、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教学策略既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原则,也不同于在某教学思想指导下构筑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具体方案。它有着明确的具体的内容,是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它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层次性。(一)实践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有别于其他学科之处,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技能性课程。(二)整合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在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多种价值的整合上,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三)可操作性体育教学策略既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原则,也不同于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体育教育教学具体方案。(四)灵活性应根据目标、内容与任务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情境组合起来,以达成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五)层次性教学策略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第二节接受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一、接受式学习的含义与特征(一)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的含义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依据课堂学习中知识的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信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的方式,另一种是“发现”的方式。(二)体育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特征及条件
体育教学中的接受学习特征是指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体育运动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师所提供信息的方法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知识、技术的讲解法,以直接感知运动表象和动作技能特征的动作示范法,直观教具或媒体的演示法,纠正错误与帮助法及其身体练习法。二、接受式学习的教学策略1、有效地呈现和组织新学的技能教学内容,并赋予结构2、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练习,拓宽学生参与广度3、注重及时提供反馈和纠正,提高学生学练活动的注意力和参与态度4、为学生提供自主学练的时间,促进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与组织的环境中将知识技能组合成动作序列。第三节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一、自主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式。从学习方法式来说,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内容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并取得高于原有水平的学习成果。“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思想,应明确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观念。(二)自主学习的特征一是运动参与的全程性。二是参与学练的主动性。三是参与的情感性。四是参与的有效性。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1、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建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唤起学生学习需求。2、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地进行练习,并对进程和内容作有效调控,促进学生主体自主地实现体育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建构。3、在自主学练的基础上,可采用交互性教学,充分发挥合作学练作用。4、精选教学内容,使之既符合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又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内心体育课程文化世界的需求。5、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主学习的实践与练习体验的过程,强化自主学习的目标导向。第四节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一、探究学习的含义与特征(一)探究学习的含义探究学习最初是为了适应自然科学的教学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思维方法和探究程序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在现实情境中凡是能引起疑惑的问题均可用于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教学作为与知识接受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是由早期的“发现法”和“问题解决法”发展而来的。探究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自己的探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二)探究学习的特征1·从学生方面来说,体育教学中探究活动既是一种学生与体育学习相关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又是一种学生——学生——教师的互动中“内化”人类体育文化文明成果,获得经验与体验社会化过程。2·从教师方面来说,探究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与时间,重视他们主动参与,强化他们积极活动,引导他们在学练实践中培育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3·探究教学是开放性与建构性的,方法灵活多样,强调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与动态的过程中,善于和同伴、教师交流对话,有目的、自觉的主动活动去获取体育知识技能,建构自身的经验系统。二、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1·确定有效的探究学习的课题(或问题)和简介框架或结构,使探究学习教学的内容组织转化成有意义关联的各个部分,这是对学生实施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2·善于引导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事例进行观察思考,促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范围较宽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对所观察的运动事例作出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及在相似运动情景中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学习中的归纳与演绎(迁移)能力。3·积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境,并卓有成效地利用学生的经验(观点)、体验和问题,这是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探究思维活动的核心部分。第五节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一、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一)合作学习的含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推进中十分关注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由于合作学习将学习者结合成一个类似互动的组织,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载体,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二)合作学习的特征一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小组的形成可采用异质分组,也可以是同质分组,应根据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二是小组要有明确的共同学习目标,每名成员均要承担实现共同目标中的一定责任,为此,小组成员的一切活动必须紧密围绕着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三是合作性互动是推进学习活动发展的动力资源,教师与学生和学习小组的适时交流互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会交流,调控并参与小组合作,促进学习小组进入有序而生动的学习活动之中。四是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团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这种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促使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1·善于引导学习小组或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正相互关系。2·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明确的目标导向与角色职责。3·学会合作交往的技能,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技能学习活动的发展。第六节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教学策略一、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含义与特征情境认知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体验,对学习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特征: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即每名学生都是理解与掌握知识技能和建构意义的主体,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根据学生认知与技能、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精心设计。二是以现实情境为基本条件,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所提供的情境与场合知识必须符合现实情境。三是以难度适宜的问题为中心,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建构意义的过程本质来说,体育学习过程是一个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一个一个技能形成的过程,并以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为载体,实现三维健康观。二、情境学习的教学策略根据情境认知、情境学习的理论,强调运用于以技术学习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处于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借助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伴合作学习,亲身体验,发现新的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并达到学习目标的全过程。1·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利于促进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情境与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体育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境内容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打破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体育,再由体育学科回归到生活世界。3·注重问题情境的多向性,以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度,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放性和体育学习过程的探索性。4·通常采用的体育教学情境方法及行为分析。(1)直观情境。(2)问题情境。(3)体育活动场境。阅读与拓展建议阅读周军的《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章体育与健康教学方式
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晓得了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然后才晓得如何去训练那教他的先生。--陶行知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体育教学的特点;2.掌握体育教学过程及其基本规律;3.认识体育教学的分类与应用;4.知道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属性;5.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体育教学的操作水平。第一节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体育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下,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通过身体练习为载体,让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一、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突出的是身体练习
(二)体育教学组织复杂多变
(三)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体育教学有利于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体育教学突出的是身体练习体育教学主要是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人体器官系统(尤其是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积极参与活动并协调配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学生在身体练习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产生疲劳,有效地加速了身体的新陈代谢活动,促进了学生身体的发展,增强了体质和提高了健康水平。(二)体育教学组织复杂多变
体育教学主要在体育场馆进行,场地空旷,教学环境开放,活动范围广,施控因素多,外界干扰大。体育教学依据场地器材条件、天气状况、学生性别、体育基础与身体条件、教学内容诸多因素等各种情况来组织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身体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加上经常进行分组教学,学生不完全在教师的视线内,致使体育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复杂多变。其他学科教学地点一般在教室进行,教学环境相对固定和封闭,干扰较少,师生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教学组织较容易。
体育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时,大多数情况是在合作交往状态下完成。例如,游戏,球类的技术、战术与教学比赛,田径的接力跑,体操的保护与帮助,武术的攻防配合等,这使得学生群体间相互交往频繁而复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与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对他人对集体关心程度等社会适应能力。(三)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体育教学有利于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突出的特点是身心同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最容易表露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情绪和感情。体育教师比其他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能接触到学生本质属性,因而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可能性。另外,体育教学素材丰富多彩,新颖多变,喜闻乐见,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有利于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第二节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一、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概述(一)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三)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四)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属性(五)体育教学模式与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品牌授权合同 with 知名商标使用标的
- 2024年工程用搅拌站租赁合同
- 2024年农产品备货加工合同
- 2024年带司机租赁物流运输车辆合同
- 2024年工厂设备维修工合同
- 2024定制版:教育培训与人才输出合同
- 2(2024版)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合同
- 2024年全球工程承包商合同
- 2024年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合同
- 2024年乐园活动中心承包经营合同
- 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
- 2024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消毒供应中心消毒隔离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 陶艺教学课件
-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催审稿邮件怎么写范文
- 主播试用期合同模板正规范本(通用版)
- 悦纳自我向阳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艾略特的诗 中英
- 天棚抹灰施工方案施工方案
- 《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及休风煤气回收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