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最全_第1页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最全_第2页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最全_第3页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最全_第4页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最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禅理诗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唐代佛教禅宗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禅宗主张悟“道”,而“悟”是其根本。禅诗就是禅与诗的结合。正如元好问所说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神秀与慧能的一段对话,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禅意的。诗歌如下: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有尘埃。——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此间本无物,何使有尘埃。——慧能禅宗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在诗歌中得到表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方面。如果细分起来,正如袁行霈老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的“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1禅在诗歌中的表现1.以禅入诗以禅入诗就是把禅意引入诗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了禅意,所以,只有诗的躯壳,而无诗的内涵。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歌在笔墨之中,寓于禅意。如,王维的诗歌《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首田园诗描绘的是一幅安逸、明快的乡居生活图景,表现了仕途屡经升沉的诗人着意追求的自然朴素的隐逸生活中获得感悟和超脱的人生理想。王维对隐逸的向往,从直接的现实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当时不如意、险恶的政治环境和佛教禅意的“无生”观念的影响。2.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即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形式。(1)以禅参诗以禅参诗就是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欣赏和阅读诗歌作品。这种以禅参诗的形式,最早的是苏轼的“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则参禅。”讲究顿悟。另外,用参禅的观念来说明诗歌创作,主张灵感、顿悟,主张艺术上浑融原沉,追求整体意识的和谐,而不执着于言句。如,宋代无可的《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又,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自今传。(2)以禅衡诗以禅衡诗的代表人物是宋代的严羽。他的《沧浪诗话•诗辨》中标举以禅衡诗的旗帜,他用自己的以禅衡诗的观念把中国原有的诗分为三个等级:汉魏晋盛唐,大历到中唐,晚唐,并用禅宗的大乘、小乘以及声闻辟支佛三个等级来比附。他主张诗有妙义,而汉末以前,不假悟之悟,盛唐以前的诗透彻之悟,大历以前的诗是一知半解的悟。禅在言羽的理论观念中仅是一种比喻。(3)以禅论诗以禅论诗在宋代最为丰富,宋代以禅论诗的代表吴可,他与苏轼以禅喻诗有别:苏轼偏重于欣赏,吴可偏重于创作。除了吴可以外,严羽的以禅论诗也比较有名。严羽认为,诗与禅都要妙悟,表现为对禅的见识力,在诗中表现为艺术感受力。他认为“学力”与“妙悟”相比,妙悟是第一位的。妙悟之始的好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聚合,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按照这种要求,诗歌就应该扩大其容量,通过有限的字句,给人以无穷的启示,强调诗歌语言的弹性,以及诗歌意象的多义性。2诗歌中禅意分析方法1.顿悟自然佛的最根本就是顿悟。对生活自然的顿悟是诗人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它具有超脱现实,走进心灵的快感,也有因顿悟而得的解脱所产生的愉悦。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其《终南别业》是之类诗歌的代表作,全诗如下: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揭示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所以,宋人苏庠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也就是说不拘泥于事物的表面,不被表现所蒙蔽而感悟到内在的本质。2.体察物理禅宗讲究从日常生活中悟道。“道”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有“道”的存在,关键是需要人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来。这里的“道”也就是一种佛理(或者说事理)。在诗歌中,事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1)事理表禅意借景抒情就是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把思想感情寄寓其中。对于诗歌来说,“贵含蓄,忌直露”,体物抒情曲尽其妙,景物和情感互生互隔,相互统一。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首句写落日西沉,突出了广阔的天际景象。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诗人由近望到远。诗人虽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境界自然而出。接着的第三句写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第四句就予以回答了第三句的问题——更登上一层楼。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2)细节表禅意细节源于生活,是生活真实的表现。因佛在于悟道,所以,在很多以禅入诗的诗歌特别重视细节。如,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时节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江画图。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句点出了“鸭先知”。这一细节,不但表明了鸭与水而先知的关系,更表现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实现了物与心的结合。(3)联系表禅意联系表禅意就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一定的哲理思想,悟出一定的禅理。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通过“琴”和“手指”的关系,表明了二者的结合才能产生“琴声”的道理,也就是事物整体美的产生源于事物间和谐统一。这样的道理在佛教中,就是一切都是因缘结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有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