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法_第1页
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法_第2页
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法_第3页
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法_第4页
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法第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和荧光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光学分析法第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条件的选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的应用第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紫外吸收光谱:分子价电子能级跃迁。波长范围:100-750nm.(1)远紫外光区:

100-200nm(2)近紫外光区:

200-400nm(3)可见光区:400-750nm250300350400nm1234eλ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电子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的跃迁;带状光谱。第一节.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1.概述第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分子内能量总和:E分子=E电+E振+E转E电>E振>E转分子光谱1.概述第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E=E2-E1=h量子化;选择性吸收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maxM+热M+荧光或磷光M+

h

→M*基态激发态E1(△E)E2第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吸收曲线的讨论: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④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A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A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第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3.紫外可见光谱的特点

1.灵敏度高通常,待测物质的含量1~10-5%时,能够用分光光度法准确测定。所以它主要用于测定微量组分。

2.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可以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如土壤中的氮、磷以及植物灰、动物体液中各种微量元素的测定。3.操作简便、迅速、仪器设备不太复杂若采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有机显色剂,并加入适当的掩蔽剂,一般不经过分离即可直接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方法的相对误差通常为5~10%,其准确度虽不及重量分析法和容量法,但对于微量组分的测定,结果还是满意的。第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中的单键电子称为σ键电子,双键电子称为

π键电子,孤对电子称为n电子。它们吸收能量后跃迁到反键轨道或非键轨道上。即有四种轨道跃迁:

σ→σ*

n→σ*n→π*π→π*第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σ→σ*跃迁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200nm;例:甲烷的λmax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

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通常作为溶剂使用;sp*s*RKE,BnpE第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n→σ*跃迁所需能量较大

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σ*跃迁。第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3.π→π*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强吸收。助色基团取代π→π*(K带)发生红移(1)不饱和烃π→π*跃迁乙烯π→π*跃迁的λmax为162nm,εmax:1×104L·mol-1·cm-1K带——共轭非封闭体系的π→π*跃迁第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65nm217nm

(HOMOLVMO)

max

(2)共轭烯烃中的→*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共轭效应使π电子进一步离域,在整个共轭体系内流动。这种离域效应使轨道具有更大的成键性,从而降低了能量,使π电子易激发,吸收带最大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颜色加深(红移),摩尔吸光系数增大(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3.π→π*跃迁第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3)羰基化合物共轭烯烃中的→*①Y=H,R

n→*

180-190nm→*

150-160nm

n→*

275-295nm②Y=

-NH2–OH-OR

等助色基团K带红移,R带蓝移;R带max=205nm;10-100K

K

R

R

n

n

165nm

n

③不饱和醛酮K带红移:165250nmR带蓝移:290310nm

3.π→π*跃迁第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4)芳香烃3.π→π*跃迁苯在λmax185nm处有一强吸收带,称为E1吸收带(εmax50000);在λmax204nm处,有一较强吸收带,称为E2吸收带(εmax7000);在230~270nm处还有一个较弱的吸收带(λmax254nm;εmax200)称为精细结构吸收带,也称B吸收带(德文,Benzenoid苯的),它是由π→π*跃迁与苯环的振动重叠引起的,常用来鉴别芳香族化合物。第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含有杂原子的双键化合物(如-C=O,-C=N)中杂原子上的n电子跃迁到π*轨道,即分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会发生此跃迁,所需的能量小,吸收波长λ>200nm,但吸收峰的摩尔吸收系数ε很小,一般为10~100L·mol-1·cm-1。4.n→π*跃迁5.吸收带n→π*跃迁:R吸收带

π→π*跃迁K带:共轭非封闭体系的π→π*跃迁E1带:苯在λmax185nm处有一强吸收带E2带:苯在λmax204nm处,有一较强吸收带

B带:苯在230~270nm处还有一个较弱的,精细结构吸收带

第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发色团与助色团发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N等。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第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或紫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第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饱和烃只有σ键电子,发生σ→σ*跃迁,吸收波长在远紫外区(10-200nm)。由于小于160nm紫外光被氧气吸收,需要在高真空中进行,因此应用不多。但是H被O、X、N、S取代后,发生n→σ*,吸收波长向长方向移动,即红移。使吸收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称为助色基团,例如-NH2-、-OH、-OR等。饱和烃CH3ClCH3BrCH3In→σ*跃迁173nm204nm258nmCH3ICH2I2

CHI3

n→σ*跃迁259nm292nm349nm第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不饱和烃含π键,产生跃迁π→π*。不饱和基团是使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动到紫外可见区域,因此被称为生色团。例如C=O、-COOH等,生色团可发生n→π*、π→π*跃迁。共轭烯烃各能级间距离较近,电子容易激发,生色作用大为增强。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叫做K吸收带。强度大,摩尔吸光系数在>104。不饱和烃C2H4(孤立单键)CH2=CH-CH=CH2π→π*跃迁λmax=165nm,εmax=1.553×104λmax=217nm,εmax=2.1×104第二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芳香烃及其杂环化合物

苯:E1带180184nm

=47000E2带200204nm=7000

苯环上三个共扼双键的→*跃迁特征吸收带;B带230~270nm

=200

→*与苯环振动引起;含取代基时,B带简化,红移。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电荷迁移跃迁配位场跃迁

d-d、f-f跃迁。ε较小,较少应用于分析。第三节.无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常用溶剂例如己烷、庚烷、环己烷、二氧六环、水、乙醇等。部分溶剂,特别是极性溶剂,由于氢键或本身的偶极距,使得溶质极性增强。引起:n→π*、

π→π*吸收带迁移。引起精细结构的变化。溶剂选用:-满足溶解下要求极性尽量小-溶剂的吸收范围不能与实验重叠第四节.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溶剂极性对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影响n→*跃迁:蓝移;;

→*跃迁:红移;;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溶剂的极性会影响π→π*和n→π*跃迁。当物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剂分子将该溶质分子包围,即溶剂化,从而限制了溶质分子的自由转动,使转动光谱消失。溶剂的极性大,使溶质分子的振动受到限制,由振动引起的精细结构也不出现。当物质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时,其光谱与该物质的气态光谱相似,可以观测到孤立分子产生的转动-振动的精细结构。2.溶剂的极性影响吸收光谱的精细结构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第五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构造仪器类型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本构造光源吸收池检测器信号显示系统单色器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光源作用:提供能量激发被测物质分子,使之产生电子谱带要求:发射足够强的连续光谱,有良好的稳定性及足够的适用寿命类型:可见与近红外区:钨灯400~1100nm紫外区:氢灯或氘灯180~400nm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单色器作用:从连续光源中分离出所需要的足够窄波段的光束常用的元件:棱镜、光栅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3.吸收池功能:用于盛放试样,完成样品中待测试样对光的吸收常用的吸收池:石英(紫外区)玻璃(可见区)吸收池光程:1cm、2cm、3cm等第三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4.检测系统作用:接受、记录信号组成:检测器、放大器、读数和记录系统常用检测器:光电管蓝敏光电管210~625nm

红敏光电管625~1000nm光电倍增管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5.仪器类型第三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单光束分光光度计优点: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缺点:受光源影响波动大第三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双光束分光光度计优点:可直接读数;可进行扫描测量;可进行自动测量;消除了仪器光强变化带来的误差光源试样溶液IS参比溶液IR单色器I0试样溶液的吸光度第三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动画示意图第三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优点

不用参比溶液,只用一个待测试液,直接而完全地扣除背景,从而提高了灵敏度,适合于微量组分的测量。可进行双组分同时测定而无需解方程第三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双波长分光光度计示意图第三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第六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应用光谱定性分析基础:吸收曲线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同分异构体的鉴别、物质结构测定。光谱定量分析的基础:某一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与物质浓度关系的工作曲线,一般以max处的吸光度与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作工作曲线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定性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纯度检查第三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在200~800nm范围内无吸收峰,该有机化合物可能是链状或环状的脂肪族化合物,或是它的简单的衍生物,如醇、胺、氯代烷及不含双键的共轭体系。在210~250nm范围内有强吸收带(ε=2×104~1×104),可能含有两个共轭双键。在210~300nm有强吸收带,可能含有3~5个共轭双键。在250~300nm有吸收峰,表示有羰基存在;有中强吸收峰且有振动结构时,表示有苯环。可获得的结构信息第四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确认max,并算出㏒ε,初步估计属于何种吸收带;(2)观察主要吸收带的范围,判断属于何种共轭体系;(3)乙酰化位移B带:262nm(ε302)274nm(ε2040)261nm(ε300)(4)pH值的影响加NaOH红移→酚类化合物,烯醇。加HCl蓝移→苯胺类化合物。光谱解析注意事项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立体结构和互变结构的影响顺反异构:

顺式:λmax=280nm;εmax=10500反式:λmax=295.5nm;εmax=29000互变异构:

酮式:λmax=204nm

烯醇式:λmax=243nm

第四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3.纯度检查第四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定量分析透射比和吸光度Lambert-Beer定律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因素实验条件的选择多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第四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1.透光率和吸光度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均匀的有色溶液时,光的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比色皿的表面反射。如果入射光的强度为I0,吸收光的强度为Ia,透过光的强度为It,反射光的强度为Ir,则:

I0=Ia+It+Ir在吸光光谱分析中,由于采用同样质料的比色皿进行测量,反射光的强度基本上相同,其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上式可简化为:

I0=Ia+It

透光率或透光度:透过光的强度It与入射光的强度Io之比,用T表示。

T=It/Io吸光度A:单色光通过溶液时被吸收的程度,其定义为入射光的强度Io与透射光的强度It之比

A=lg(I

/It)

=

lg(1/T)第四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2.Lambert-Beer定律Lambert指出,当用适当波长的单色光照射一固定浓度的溶液时,其吸光度与光透过的液层厚度(b)成正比

A=k’bBeer指出当用一适当波长的单色光照射厚度一定的均匀溶液时,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即:A=k’’c当溶液的浓度(c)和液层的厚度(l)均可变时,它们都会影响吸光度的数值,合并两式,得到Lambert-Beer定律,数学表达式为:A=kbc第四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吸收系数

在朗伯-比耳公式A=kbc,k值决定于b,c所用的单位。吸光系数a:当浓度c以g·L-1、液层厚度b以cm表示时,常数k是以a表示,单位为L·g-1·cm-1。朗伯-比耳公式可表示为:A=abc摩尔吸光系数ε:若c以mol·L-1为单位时,以符号ε表示,其单位为L·mol-1·cm-1。ε的物理意义表达了当吸光物质的浓度为1mol·L-1,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在这种条件下上式可改写为:A=εbc第四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3.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在实际应用时,通常是使液层厚度保持不变,然后测定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根据A=kbc=k’c关系式,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应得到一通过原点的直线,称为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有色溶液的浓度较高时,往往不成直线,这种现象称为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第四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引起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原因(1).与测定样品溶液有关的因素溶液中的化学变化如缔合、离解、溶剂化、形成新的化合物、互变异构等,使吸光度不随溶液浓度而成正比地改变,而导致偏离朗伯-比耳定律。

例,重铅酸钾在弱酸性介质中有如下平衡:Cr2O72-+H2O=2HCrO4-在450nm波长处测量不同浓度重铬酸钾溶液的吸光度。由于在浓度低时重铬酸根的离解度大,而浓度高时离解度小,同时由于铬酸氢根离子(HCrO4-)的摩尔吸光系数比重铬酸根离子的摩尔吸光系数要小得多,因此低浓度时重铬酸根离子的吸光度降低十分显著,这就使工作曲线偏离朗伯和耳定律。第四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

(2).与仪器有关的因素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单色光。但实际上单波长的光不能得到。目前各种方法所得到的入射光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波带,而非单色光。因而发生偏离朗伯一比耳定律的现象。单色光的纯度愈差,吸光物质的浓度愈高,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程度愈严重。在实际工作中,若使用精度较高的分光光度计,可获得较纯的单色光。

引起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原因第五十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4.实验条件的选择波长通常选择最强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max)狭缝宽度合适的狭缝宽度就是在吸光度不减小时的最大狭缝宽度。吸光度值由于光源不稳定以及实验条件的偶然变动等因素对试样测定结构影响较大,因此要使待测溶液测量的相对误差小于5%,则待测溶液的透射比选在70%~10%,吸光度为0.15~1.00。参比溶液当试样组成较简单时,可采用溶剂作为参比溶液,可以消除溶剂,吸收池等因素的影响。第五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5.定量分析方法单一组分分析朗伯比尔定律:A-c标准曲线多组分分析不重叠部分重叠相互重叠选择适当的波长,按单一组分测定在A和B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处1和2,分别测定混合物的吸光度,列式求解第五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a不重叠b部分重叠c重叠第五十三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相互重叠的多组分分析在A和B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处1和2,分别测定混合物的吸光度,列式求解第五十四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例

用光程为1cm的吸收池,在两个测定波长处测定含有K2Cr2O7和KMnO4两种物质溶液的吸光度。混合物在450nm处的吸光度为0.38,在530nm处的吸光度为0.71,求混合物的组成。

已知1.010-3mol/L的K2Cr2O7在450nm处吸光度为0.20,而在530nm处为0.05;1.010-4mol/L的KMnO4在450nm处无吸收,在530nm处吸光度为0.42。第五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KMnO4K2Cr2O7450nm530nm530nm第五十六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混合物的吸光度可建立以下方程:450nm530nm代入数据后得第五十七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分子荧光光谱法(FluorescenceSpectrometry,FS)第五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三基本原理光致发光(二次发光)过程:物质吸收电磁辐射后受到激发,受激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