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准备:我的梦想。

教具准备: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导语: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我们每个人心中也都有梦想,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你会有什么梦想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明确目标,检查(一)知识与能力:1.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合适。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二)预习反馈:1.我了解的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陨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2.诗歌文体常识你了解多少?诗歌,文学的一类,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3.积累字词痴想(chī)诱惑(yòuhuò)隐秘(yǐn)凝成(níng)喧腾(xuān)蕴含(yùn)幻想(huàn)一瞬间(shùn)三、欣赏朗读,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问题探究,深入感悟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如何理解?3、“当我爬上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一句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五、讨论交流,领会主旨这首诗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就终将会实现。在山的那边-----------海(重重)困难理想(的天地)六、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海(重重)困难理想(的天地)

八、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在山的那边》效果分析通过达标检测和课下作业显示,本节课的教学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效果明显:30分的《当堂达标》题,得全分的有13人占三分之一;26分以上的有18人,占46%;没有不及格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已经掌握,表现在:朗读、理解、字词、和写作表达等方面;在过程与方法上,学生能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体会感情;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字词、领会主旨。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了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信心。教材分析: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去追寻它诗的语言自然,流畅,活泼。。

当堂达标:(满分为:30分)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0分)chī________想níng________成xuān________腾yòu________惑shùn________间二、选择怡当的词语填空。(8分)1、A.信心B.信念只有抱定坚定的________,理想才能变成现实。老师的鼓励使他的________大增,他又自信地站到起跑线上。2、A.痴想B.幻想不好好学习却想取得好成绩,无疑是________。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________不断成为现实。三、说说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含义。(12分)1.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参考答案:一、痴凝喧诱瞬二、1.BA2.AB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2.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感觉山好像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联系前文可以知道,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看谁最棒(⊙o⊙)哦!《在山的那边》课后反思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不属讲读课文而是学生自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朗读中理解和体会,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与精讲。再通过必要的检测练习,引导学学生会扣教学目标,以达到巩固练习,学以致用的效果。分解《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14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新课标明确要求:“有些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