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课件_第1页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课件_第2页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课件_第3页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课件_第4页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颂————冼星海1、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味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2、学习诗歌中反复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一、导入新课“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二、学法指导1、了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情况,知人论世。

2、抓住诗歌的特点,理清结构层次。三、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了解诗歌内容,把握朗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体会诗情,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四、字词学习强迫()澎pài()屏障()狂lán()哺育()diān峰()九曲连环(qū)高山之巅(diān)狂澜(lán)流泻(xiè)qiǎngbǔpíng湃澜巅四、字词学习2、词语解释(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3)起源。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5)狂澜:巨大的波浪。五、情节梳理1、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节。按照“序曲一主体一尾声”划分诗的层次。序曲:绘黄河,黄河伟大坚强主体:颂黄河,望颂黄河尾声:学黄河,学习黄河精神五、情节梳理主体部分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虛,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六、问题探究1.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作者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民族)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2.诗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由实到虚,逐步深入。六、问题探究3.本文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诗歌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借对黄河的歌颂,赞美中华民族。诗人通过对黄河的气势、源远流长的历史、英雄般的体魄和铁一般的力量的歌颂,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坚定的战胜敌人的信念。六、问题探究4.本文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六、问题探究远镜头——近镜头——俯瞰——纵向——横向5、“望黄河”这个层次中,诗人望黄河的视角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六、问题探究6、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柱。七、课堂小结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八、课外作业请在课文中选出最感触的精彩语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为关键语句、精彩内容做分析式批注、概括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等多种类型的批注。写作背景: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这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一《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写作背景:这组歌随后唱遍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他一生笔耕不辍,每天记日记,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外语、中国古典文学,主要作品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B、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D、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E、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收集几条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迁移积累俗语: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意义:比喻没有达到某种目的就永不放弃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意义: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成语:

1·中流砥柱

意义: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2·鲤鱼跳龙门意义: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老山界——————陆定一1、结合课文说说长征途中的艰辛,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这是红军第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和会师地点,人物是红军。1934年10月24日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在木黄胜利会师。与此同时,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遭遇国民党五次“围剿”,占领遵义,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后又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结束。红军历时两年,转战十四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简称“长征”。长征途中,困难重重,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是信念和意志的长征。那么红军是怎样翻越第一座高山的呢?今天我们来学《老山界》这篇课文。交待老山界在地图上的位置,位于广西省东北部与湖南省边境,又叫越城岭。二、学法指导学习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三、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美语段。四、字词学习惊惶(

)军阀()缴租()蜷身()点缀()搀扶()呜咽()咀嚼()澎湃(

)酣然入梦(

)huángfá

jiǎo

quánzhuìchānwū

yèjǔ

juépéngpàihān五、情节梳理1、整体感知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下明确: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起因:红军总部诀定翻越老山界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五、情节梳理下午沿山沟向上走傍晚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到山脚,登山走了半天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走了不多远,看见雷公岩,翻越雷公岩,继续爬行,快到山顶下午两点多钟到了山顶休息一会儿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第二天黎明在山路上冻醒后又睡着了时间地点五、情节梳理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点题,交代老山界的高度和名称。第二部分(2-33):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层(2-11):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了红军对瑶民的关心、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层(12-23):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山间露宿,表现了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层(24-30):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翻山越岭是为了北上抗日。第四层(31-32):记叙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宿营地的喜悦。第三部分(33):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历程。六、问题探究1、文章写到瑶民大嫂家攀谈、吃粥、送米一事,写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怕抓丁而躲藏起来,只遇到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大嫂”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红军吃了他们“仅有一点米”煮的粥,用“一袋米”表示感谢。到瑶民家这一过程,表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说明红军是一支为人民谋福利、民拥军、军爱民、纪律严明的部队,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文章的主旨。六、问题探究2、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真挚细腻,内涵丰富,写法新颖。下面请体味“半夜里,忽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里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句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作者将“星星”喻为“宝石”,状其光芒四射;“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两个句子,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四个排比式比喻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的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当然,这种天籁之音,也只能在险峻的老山界的半山腰上听得到。因此,运用这些比喻句,一是表现了山的高和险;二是体现了红军战士宽广的胸怀、乐观的精神。六、问题探究3、为了体现红军的乐观,作者从行动、语言、场面、景物方面进行了描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①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②渺视敌人:“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③畅快的心情,赏夜景“之”字形火把和夜空。六、问题探究困难态度精神品质走路难山高路险,负重前行。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讥讽。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4、红军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六、问题探究5.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六、问题探究“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6、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一个坚强的意志”具体指什么?)这里说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用在这里,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六、问题探究七、课堂小结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战争年代站起来和平年代强起来长征精神港澳珠大桥的建成脱贫攻坚扫黑除恶长征精神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八、课外作业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怎样践行长征精神?1、关于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陆定一(1906年6月—1996年5月),男,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杰出的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1996年5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相关文学作品七律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忆秦娥

山关作者: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清平乐

六盘山作者: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2.掌握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3.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4.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5.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战士们的崇高精神。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导入新课二、学法指导●1、了解通讯与消息的异同。●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3、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特点。●4、学习志愿军优秀品质,陶冶自己的情操。三、朗读课文

把这篇人物通讯当成英雄事迹来教,当成抒情散文来教,让文章内在的炽热情怀和崇高精神去打动学生。因此,要抓好朗读,最好是老师的范读。教师要读出激情、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可以达到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其效果肯定比放录音带好。四、字词学习四、字词学习五、情节梳理五、情节梳理五、情节梳理六、问题探究六、问题探究六、问题探究六、问题探究六、问题探究六、问题探究3.作者是用哪些事实深情赞美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的?作为一篇通讯,表现人物品质必须以事实说话。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请概括文中表现战士们崇高的精神品质的事例。松骨峰战斗烈火中救小孩与战士防空洞谈话六、问题探究4.细读三个事例,理解“最可爱”。(1)叙“松骨峰战斗”,理解“最可爱”。①师导:松骨峰战斗是朝鲜战场上-次极为壮烈的战斗,这场战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呢?②要求:请学生细读第5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场战斗。志愿军部队的一支先头连为切断敌人的逃路,在毫无地利的情况下跟数倍于我军的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搏斗,使主力部队赶上来聚歼了敌人。六、问题探究③下面三幅图片都是描绘的朝鲜战场的战斗情景,请同学们看看,哪张描绘的是松骨峰③这场壮烈的战斗,充分展现出战士们的“最可爱”。请你再读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说说战士们的“最可爱”的具体体现。提示:可以从力量对比方面说可以从地形上说可以从战士们的行为方面说可以从战后的情景说教师明确: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可战士们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这种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战斗精神最可爱!七、课堂小结

作者以饱含深情和诗意的笔触,报导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揭示了彭德怀带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光照日月的崇高心灵,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的血肉情谊。八、课外作业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请写下你的感想。写作背景走近作者作品影响编辑毛泽东批示:《谁是最可爱的人》印发全军。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谁第一个喊出了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是作家魏巍。最可爱的人和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家喻户晓,流传中外,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鼓舞、教育了几代人。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了魏巍的这篇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国外影响1957年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俄译本。C·马尔科娃在序言中写道:“魏巍属于在中国人民觉醒起来进行革命、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作家。1920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小职员家庭里。家境连年的贫穷,很早就使未来的诗人、作家经历了艰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觉醒起来,抗议笼罩在国民党社会的不公平……魏巍的这些特写作品现在已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这些作品中,他真诚地赞美、歌颂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的每一篇特写,都浸透着难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来的信念。这些特写作品,现在仍未失去其魅力。”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1、在熏陶感染中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爱国热情。2、联系时代背景,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导入新课“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二、学法指导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三、朗读课文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情感分析①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②文章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③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或者说一气呵成的。四、字词学习山涧( jiàn )

默契( qì )

田垄( lǒng )镐头( gǎo )挚痛( zhì )

亘古( gèn )

污huì(

泛làn(

怪dàn(

)lán语(

)斑lán(

) háo鸣(

四、字词学习五、情节梳理1、整体感知课文第一段主要内容是回忆故乡,表达了赞美、热爱、怀念的情感。第二段主要内容是发出誓言,表达了忧伤、愤怒的情感。2、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3、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五、情节梳理清晰的故乡原野

亲切的故乡呼唤土地的誓言难忘的故乡生活心驰的故乡归宿

人为此战斗牺牲心为此热血沸腾眷恋乡土的爱国情怀六、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家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第一段中“我想起……我看见……我想起……我想起……”这组句子,铺排罗列了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梁、黑土地等故乡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关东原野的丰饶美丽,丰富了文章内容,给读者带来一种极强的冲击感,将作者对故乡土地深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六、问题探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关东原野景物的突出特点。如第二段中“在春天……多么美丽,多么丰饶”这组句子,描写了优美、柔和、温馨的景物,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与浓浓的思念。六、问题探究2、本文中的呼告手法有何作用?文章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作者对故土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文章开始以“她”称代故土,隐含将故土比作“母亲”的意思。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语句。这种感情经过多次渲染,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后来随着情感的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使文章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六、问题探究3、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作者重点想突出的是“土地”还是“誓言”?为什么?观点一:我认为本文标题突出了“土地”。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故乡土地,展现了她的美丽、丰饶、神秘,抒发了自己对土地的热爱、赞美、感激、思念之情,所以作者才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在标题中突出了“土地”。观点二:我认为本文标题突出了“誓言”。从文章内容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突出了“誓言”。六、问题探究4.作者在文中举例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列举了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是从视觉,触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的。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六、问题探究5.怎样理解文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一词的含义?“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的欢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六、问题探究

6.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我”相信最终能获胜的坚定信念。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七、课堂小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呼告、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八、课外作业课堂延伸:我的爱国、爱乡情我们这一课的话题有些沉重了。可喜的是,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早已实现。中华民族正走上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新世纪的你们对祖国、对家乡,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或者说你愿为了祖国、家乡做出什么样的承诺呢?用几句话来表达一下。1、背景导入东北在国家雄鸡似的版图上是高昂的头颅,可是在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伴随着一声炮响,翻开了中国悲惨的一页。这一天日本侵略者自行炸毁沈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污蔑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从这一天起,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14年的苦难与抗争。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已十周年整,作者和广大的东北人民一样,依然无家可归、四处流亡,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这篇文章。2、介绍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东北作家群里,《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2、介绍作者3、笔名由来把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刻在名字里30年代,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日本侵华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疮百孔。作者为了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梁中的“红粱”移作名字。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又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4.知识链接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木兰诗————郭茂倩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2、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一、导入新课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士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一一《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二、学法指导1、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把握诗歌的情节,认识木兰的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三、朗读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三、朗读课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三、朗读课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三、朗读课文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四、字词学习机杼(zhù)胡骑(jì)

可汗(hán)

朔气(shuò).金柝(tuò)

傍地走(bànɡ)

唧唧(jī)

呜溅溅(jiàn)鸣啾啾(jīu)

策勋(xūn)

霍霍(huò)

戎机(rónɡ)四、字词学习唯闻女叹息(只)

愿为市鞍马(买)

旦辞爷娘去(早晨)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关山度若飞(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木兰木用尚书郎(不愿做)

策勋十二转(记功)赏赐百千强(有余)

出郭相扶将(外城)

著我旧时裳(穿)雄兔脚扑朔(动弹)

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四、字词学习①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同“贴”,粘贴,贴上)四、字词学习②一词多义帖市昨夜见军帖对镜帖花黄(文告,文书)(“帖”同“贴”,粘贴,贴上)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动词,买)(名词,集市)四、字词学习③古今异义只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双兔傍地走古义:今义:跑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不愿做木兰不用尚书郎今义:没有必要卷卷有爷名古义:今义:指父亲指爷爷四、字词学习古义:四、字词学习门木兰当户织古义:今义:窗户军书十二卷古义:今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数词,十二四、字词学习外城出郭相扶将古义:今义:姓氏四、字词学习④词类活用策勋十二转当户理云鬓(名作动,记)愿为市鞍马(名作状,像云那样的)(名作动,买)五、情节梳理开头两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概括木兰的征战生活。写木兰还朝辞官。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以比喻作结。六、问题探究1.《木兰诗》叙述有详有略,试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诗歌详细描绘的往往都是其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想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品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木兰优秀品格的内容则详细描述。另外,这样安排还隐含了作者渴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同时,将木兰在战场上的厮杀和建立的功勋一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重点加以细致描述,着力写木兰的深明大义和对父母的牵挂,写她入闺房、巧梳妆,写她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这样安排不仅突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还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使其形象更加饱满。六、问题探究2.本文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刻画木兰这一形象的?诗歌借助对他人(或物)的描写烘托木兰的形象,使其更鲜明、突出。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渲染了军中悲壮、严肃的气氛,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的勇敢坚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写木兰勋级之高、受赏之多,从侧面衬托了木兰战斗之英勇与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木兰军中同伴看到木兰穿女装后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非凡智慧和才能。六、问题探究3.本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这首诗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内容前后相承,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渲染了木兰归家时家人的喜悦。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的词性也一致,“朔气”与“寒光”相对,“传”与“照”相对,“金柝”与“铁衣”相对,写出了战地生活的艰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比喻;“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是互文。这些修辞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使诗歌语气连贯、文辞精练。六、问题探究4、“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运用了设悬念的手法。木兰停止织布,连声叹息。她在叹息什么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叙述。5、“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以设问的方式引出木兰愁闷的原因。与后面的“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形成一问一答的格式。这一问一答充分体现了本诗作为民歌的特点——朴实自然。“思”“忆”反复出现,反映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前焦虑不安的心理活动。六、问题探究6、“昨夜见军帖”“军书十二卷”隐含了什么信息?“军帖”夜传,军书有“十二卷”,表明军情紧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木兰代父从军做了铺垫。7.从木兰的身上,我们应该汲取哪些积极力量?木兰是一个娉娉袅袅的女子,也是一个勇敢刚毅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面对天子的赏赐,她又谢绝,毅然选择返回家园,继续过平凡的生活。我们要学习木兰爱国、爱家的精神,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爱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七、课堂小结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却谢绝赏赐,请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地赞扬了木兰热爱国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机智刚毅的优秀品质。八、课外作业深化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历史上其他女英雄的事迹。1.作者资料。郭茂倩(1041—1099),北宋(朝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中最完备的一部。2.背景探寻。南北朝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征兵现象屡见不鲜,人们根据所见所闻,创作了一个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后来经过加工,成为乐府民歌,于是便有了今日人们所传诵的《木兰诗》。这首诗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经历。3.知识链接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最初指乐府这一机构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乐府诗集》中,有十分著名的两篇作品,即《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这两篇作品后被合称为“乐府双璧”。4.名家点评谢榛:《木兰词》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绝似太白五言近体,但少结句尔。能于古调中突出几句,律调自不减文姬笔力。“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四溟诗话》)4.名家点评钟惺:英雄本色,却字字不离女儿情事。“问女何所思”四语,妙,妙!“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质得妙,似《焦仲卿妻》诗法。“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琐琐处分,是女郎暴出门行径。“朝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辞黄河与辞爷娘间句法变得妙。“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初似唐人《紫骝马》、《关山月》诸律语。“送儿还故乡”七句如见。“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写英雄处众中光景如见。(钟惺、谭元春《古诗归》)5、文学赏析此诗在写法上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是对偶、排比及互文。其中互文是此诗极有特色的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二句,单从字面上看是不合逻辑的,上下文互文互补而增义:“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由于互文手法的运用,省略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表现了木兰一别十年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到这里坐坐,到那里看看,看到曾经熟悉的一切,心中既充满亲切之感,又有说不清的滋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又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贴花黄”也要“当窗”。5、文学赏析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样变换镜头,表现了木兰脱下戎装的动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儿家感觉的兴奋之情。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句,对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征兼而有之,就很难区别了。这里暗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照应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使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含蓄而富于浪漫色彩。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一种急促跳荡的节奏,一种跃跃欲试的意态,表现“可汗大点兵”的军情紧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而有序。这些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词约意丰,详略得当,而且从叙事上跨越时空,加快了情节的推进,使行文富于节奏感,跌宕生姿,增强了表达效果。古典文化中的四大巾帼英雄形象:

樊梨花樊梨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人,她的父亲樊洪是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被满门抄斩后,她率儿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也是一个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穆桂英

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她神箭飞刀之术。穆桂英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她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梁红玉

梁红玉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女英雄,她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武将出身,所以她从小耳濡目染练久了一身好功夫。在评定方腊的庆功宴上,梁红玉以身相许嫁给了韩世忠。在平定苗傅叛乱中,梁红玉一晚上骑马奔驰数百里去叫韩世忠平定叛乱立下战功。后来多次随夫出征,和韩世忠一起指挥作战,多次击败金军,名震天下。

习作.抒情

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人是有感情的。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过程大家知道叫什么吗?

——抒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