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一,城市产生的过程;答:伴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然后随着工具由石器进化到金属工具,人类的手工制作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引导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城市便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了。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二,《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答:1,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2,含义: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或者城内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路宽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布置祖庙,右边布置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为市场,市与朝各方一百步。三,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答: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四,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答:1,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2,没有完善的城墙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3,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4,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5,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五,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郑州商城、殷墟等;答:1,郑州商城: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2,殷墟: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离宫别馆”。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长方形等。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原有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挖基坑填土夯实。第二讲一,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答:1,规划思想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2,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3,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4,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5,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6,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二,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答:自商鞅后秦采用了什五之制进行民居组织,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一般的居住地段称为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可见为一些院子并联排列。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每街尚有亭长。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如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四一条至十条就属于较上层的“闾里”,是当时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闾里”之中的“街巷”即为胡同。据《周礼·量人》记载“巷中路大约二至三轨”,胡同宽度约为3.7~5.5米,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加上道路两侧便道,胡同宽应为7~9米左右。这个尺度相当于目前旧城内保存较好的较宽胡同,如西四北五条、六条等,与北京一般的胡同相比都要宽一些。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唐代以前施行封闭的里坊制。汉代称之为“闾里”,据记载有汉长安160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闾里的形式可能脱胎于农业井田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社会的基本组织“邑里”,移用于都市,则成为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只是以城市居民(手工业者、商业者等)取代农业居民。三,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答:1,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2,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3,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4,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5,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6,修建礼制建筑;7,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四,汉长安的布局特点;答:位于秦咸阳以南,今渭水河的南岸,秦咸阳的正南方。汉长安的建设基本上是沿袭秦制,汉长安在先后的二十年间逐步形成。先扩建长乐宫,再建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形状不规则,北侧城墙由东向西倾斜,主要是顺应河流走势;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西汉后期,王莽代汉新政时期,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祭坛、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城内道路笔直,垂直相交;通往城门的道路每条分三股,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很大,分散开布置;在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居住模式称为闾里,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分布于城内各宫殿之间;外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五,理解汉代军市、陵城;答:1,汉代军市:汉初为了抵御匈奴侵扰,曾打通河西走廊,联结西域,使丝绸之路畅通。在沿通往西域的商路上建设了一些驻军城堡,包括城、堡、屯、燧。这些军市实行“屯垦戌边”政策,在城堡附近就形成商市。2,陵城:汉朝曾集中天下富户于长安,实际是集中到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墓附近,建造陵城。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于茂陵”,汉成帝“徙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徙一百万以上居平陵”。这些城市集中居住大量的富户,成为高消费和游闲城市。六,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答:1,“象天法地”规划——在咸阳渭水北岸、南岸,直至终南山麓,东至骊山,大约有200处离宫别馆。2,将咸阳城的南北中轴线跨渭水、连接信宫、阿房宫直抵南山山麓的天然门阙。3,向东拓展轴线到骊山山麓的温泉宫、始皇陵。4,两条轴线交于信宫。七,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答:先是周建都城丰京于渭河南岸支流沣水的西岸上,到武王时在沣河东岸建了镐京。然后秦建都咸阳,统一六国后,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咸阳扩展到了渭河南岸,至此,咸阳由“南临渭水”发展成了“渭水贯都”。致汗,刘邦看中关中地区在全国军事战略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遂建都长安。若以西汉长安城东南角(内侧为未央宫)的位置为圆心,上述都城范围包含进来,则同处在一个半径不到20千米的区域内,这就是“关中核心区”的范围和位置所在。第三讲一,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与大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答:从三国至南北朝近400年的分裂和割据期间,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有了文化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转移到江淮一带,但军政中心还在北方,为了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修建了大运河,以解决了南北方的物资及交通问题,促进运河沿线的城市发展。1,城市分布变化:城市分布上南升北降,南方突出的城市有建康、江陵(武汉)和成都、广陵(扬州)、京口(镇江)等。城市沿大运河、长江发展。运河是当时商品流通主要通道和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出现杭州、扬州、淮安、苏州运河四大都市以及汴州、陕州、宋州等较大城市。城市沿长江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发展出现了渝州、泸州、江州、鄂州、岳州等10多座州城以及江阴、江宁、武昌等20座县城和小部分城镇。2,海港城市的兴起:路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吸引了众多的海外客商前来经商贸易,出现了广、泉、扬、交四大港市以及潮州、明州、福州、温州等港口城市。3,城市等级结构有变化:城市规模大小差距加大,出现了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建康、长安和洛阳),府、州一级地区中心数量达到315个。三国与西晋时期实行稳定的州郡县制三级制。北魏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建制镇”,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建制设立,主要是军事防务和行政管理。4,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结构变化: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三国至隋唐时期,佛教流行,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物质要素。我国典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二,曹魏邺城及邺南城规划概况及其规划影响?答:1,邺城: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分区格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2,邺南城: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位于北部中央,沿曹魏邺城南正门形成全城的中轴线,市场、坊里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规划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仍然沿袭这种规划布局特点。3,影响:3,1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3,2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3,3宫殿部分建筑严整,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即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3,4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全面体现礼制思想的都城,在规划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唐长安城市布局。答:1,隋朝在此建都,定名为大兴城,由宇文恺创制;隋亡后唐朝还在此建都,改名为长安城,城市基本轮廓与隋初相同,南对终南山和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铲水、灞水以及汉代漕渠。算大明宫,城市用地达8700公顷,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2,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署、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宫城外东北方建有大明宫。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间有宽阔道路相隔,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3,道路系统: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宽阔。街坊内居住坊里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市场内的街道宽度相对小,石子砌筑,两侧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人行道。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填铺,两侧植行道树,设有排水沟。4,居住:里坊制。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唐长安分为109个坊里,有五种规模,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坊里周围有高大坊墙,宅院不得在坊墙开门、开窗,里坊设二个或四个坊门供居民出行。城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夜晚宵禁,管理居民日常出行。设街鼓,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坊门。5,城市商市: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设围墙;内设有市署、平准局、税收、物价控制等管理部门和放生池、监斩台;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通往渭河、黄河,便于商品运输。市场内按行业集中,一般作坊为家庭手工业,分散在各坊里内,市场主要以商品交易,也有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6,影响: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隋唐长安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规模惊人,反映了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四,南建康的城市建设特征。答:城市沿革: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城;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与此,称为建业;东晋王朝南迁也在此地建都,称为建康,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城市地形复杂,东面有钟山,西面有长江、马鞍山、石头山,南面也有低山丘陵,北面有玄武湖,城市位于山峦之间的平坦地带。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两晋城时期市得到较大发展。西晋末年建西州城;东晋初期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呈方形;东晋中期新建军事中心——东府城,宫城东南方位;形成了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城市之间是坊里和商市。城市中轴线从宫城开始,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淮水,称为苑路。城区范围很大,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西至石头山东至东府城以东的倪塘。建康城九门,周20里,内有宫城居中偏北;城市的商市位于城南秦淮河和雨花台之间;城内集中了许多官办手工业作坊;城内佛寺兴盛,有几百座佛寺;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地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①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②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③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④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五,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分布有何变化?答:城市分布上南升北降,南方突出的城市有建康、江陵(武汉)和成都、广陵(扬州)、京口(镇江)等。城市沿大运河、长江发展。运河是当时商品流通主要通道和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出现杭州、扬州、淮安、苏州运河四大都市以及汴州、陕州、宋州等较大城市。城市沿长江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发展出现了渝州、泸州、江州、鄂州、岳州等10多座州城以及江阴、江宁、武昌等20座县城和小部分城镇。六,三国至隋唐时期城镇等级体系发展有何变化?答:城市等级结构有变化:城市规模大小差距加大,出现了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建康、长安和洛阳),府、州一级地区中心数量达到315个。三国与西晋时期实行稳定的州郡县制三级制。北魏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建制镇”,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建制设立,主要是军事防务和行政管理。第四讲一,唐代洛阳、扬州的城市格局;答:1,洛阳:先修宫城、皇城,南面正对中轴线,但受原有县城影响,坊里区向东向南发展;皇城、宫城、含嘉仓城、圆壁城等位于西北角,地势高,宫城近似方形;全城基本方形,西南角因河道城墙有所弯曲;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共107个坊,形状均方正规则;道路为方格网路,主轴大街为宫城南正对定鼎门大街,120米左右,干道40—60米不等,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有三个集中市,坊里内也分布了一些商业、服务设施,城内的商市都与洛河有联系。皇家园林位于宫城之西,周长200里,内建16所宫殿,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高山水面,台观殿阁,穷极华丽。2,扬州:分为子城和罗城。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官衙集中的地区;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唐代有都督、节度使驻节的重要州城通制。子城城墙为土筑,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罗城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城内有运河河道,在城南、沿大运河一带有相对集中的商业,沿岸有码头和街市。史料记载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二,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答:水陆交通因素;漕粮集运口岸;淮盐集散地;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手工业。扬州当时是最大的商业中心,位于富庶的长江下游又是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除长江下游各地商旅在此集中外,长江中上游的商品在此转口,海外商船的货物也在此转运。扬州也是江、淮盐的集散地,当时盐铁是专卖的,盐铁转运使即设在扬州。扬州的海外交通,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沿北部湾和中南半岛海岸南下,入马六甲海峡,经马来半岛西海岸、印度半岛东海岸,到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扬州历史悠久,秦统一全国后扬州已成为重要交通中心。扬州的商业以药材、铜及铜器、玉器、盐等较盛。扬州是手工业中心,以铜器及毡帽著名,也有一些造船业。三,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答:隋唐时期实行了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一些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产生、发展了一批商业城市。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南方海港城市广州(番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广陵),大运河与黄河转运中心开封(汴州)。除繁荣的扬州外,四川的益都(成都)、江西的洪州(南昌)等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四,三国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概况(高昌城、统万城、交河城、龙泉府等);答:1,高昌城:古称西昌,吐鲁番以东约25公里,为唐代西州治所。分为外城、内城、宫城。外城近似方形,夯土筑城,城墙弯曲,西北角内凹,修筑马面,设有瓮城;内城在中央,内城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堡垒,西北有高台,台上有重要建筑物,与宫城中轴线上的建筑相对。宫城在城市北部呈长方形。居住在地势低平处用土坯或垒土成墙,在地势高处从地面向下挖出院墙,再在墙上挖窑洞为住所。外城西南角发现一些寺院和坊市遗址,其构造结构与目前当地经常用的长筒形纵券屋顶一致;城南还发现一些酿造、炼铜作坊遗址。2,统万城:统万城位于陕西靖边县东北、长城之外,现已部分埋在沙漠中,是南北朝时期北朝16国中的夏国都城。建于413年,是中国最早用三合土筑的城。城墙呈白色,又称白城子。城池由东城、西城和外廓组成。南沿无定河北岸边有外廓,沿河北岸呈西南、东北走向,已无明显痕迹。东西两城并列,规模约0.7平方公里,呈长方形,中由城墙分隔。宫室基本沿用汉民族制度,宫城居中,左祖右社,修建了明堂、花园等。城墙基本笔直,直角相交,筑有密排的马面,四角有突出的角墩和角楼。马面:突出于城墙外构筑设施,便于组织侧向防御,增加射击力。统万城城防坚固,除马面、角楼等城防设施外,墙体坚固,三合土夯筑,均匀紧密,每隔一定高度平铺水平木骨,极为坚固。3,交河城:位于两条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故名交河城。城市中部为庙宇建筑;城内的主要大街正对佛寺,两侧多为作坊和居住区,住宅被小巷划分出许多坊里;大街另一方向有车师宫殿和安西都护府的治所;河流干涸,城市废弃与之有关。4,龙泉府:渤海国女真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都城。713归顺唐朝,定都龙泉府。上京龙泉府仿造唐长安建造,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矩形平面;内城和宫城在外城的北部中央,宫城宫殿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除朱雀大街外城市有四条大街纵横交错,下一级次要道路划分出坊里。五,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布局特征;答:唐代为绛州州治所在,当时地处山西太原—稷山、渡黄河—关中地区的要道上,商旅较为发达。城市平面不规则,充分结合地形。州衙署位于城市北部山丘,地势较高,可以俯瞰及控制全城。城内通向城门的道路为主要道路,将全城划分为正平、孝义、桂林、安元四坊。六,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答:①
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②
都城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和皇城位于城市北部居中,前朝后寝格局,严格分区;③
集中设市、统一管理,市场位置南移,形成前市后朝格局;④
形成复杂、完善的棋盘状路网;⑤
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坊发展为整齐划一、封闭、内向的形态;⑥
城市中寺庙建筑大量增加;第五讲一,理解三横四直、瓦子、“行中书省”制?答:1,三横四直:宋代平江府(苏州)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正对城门的几条道路比较重要。大街之间是较小的巷道,多为东西方向。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2,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一种更为大众性的享乐消费异军突起。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在宋代以前,城内街道上一律不准开设店铺。晚上街上会实行宵禁。变化始于唐朝末年,到了北宋,商家街头买卖既成事实,皇帝下诏,承认现状。于是,大街上店铺栉比,熙熙攘攘。在大城市里(比如开封),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也在热闹地点出现。这种固定的玩闹场所就叫“瓦子”。3,“行中书省”制:元代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建立“行中书省”,全国划了国都所在地为“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河北等,其他地方如河南、陕西、四川、湖广、岭北等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这是以后省制的先声。4,街巷制:由“里坊制”演变而来,取消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二,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的特点;答:1,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的府城。,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都城,隋唐以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宋高宗拟迁都平江,当时按都城的要求进行修建。公元1229年平江郡守将重建后又历经百年发展的平江府城的道路、河流、桥梁、重要建筑、城池等刻在石碑上,即是著名的平江府石碑。2,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城市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府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衙署在轴线南端。3,商市与居住:宋代作为地区军事、政治中心的府州城市布局特点之一: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子城的西北角集中各种商市,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的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4,街道与庙宇:河流和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大街之间多是东西方向的小巷。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城内佛教、道教并重,有庙宇寺院百余座,寺观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往往选择恰当位置,与街道、河流配合良好。三,南宋临安与前朝都城的格局有何不同?为什么?答:1,是北宋的赋税大户城市,1138年定都。临安地形复杂,南宋建都后在原有基础上稍加改建而成。2,有宫城和大城。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越府州所在的子城,周长九里,前朝后寝格局,地势较高,是全城最凉爽的地方;最高机关三省六部在北门以北,较为集中,其他行政机构分散;全城分8厢,城外还有2厢,共68坊,坊只是地段名称、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御街与商业大街结合,有三处主要商业区:南部商业街靠近宫城和官僚居住区,中部为唐代以来形成的老商业中心,北部商业区是主要娱乐场所,有最大的北瓦子,举行科举考试的贡院也在此。城内有集中的市,城外也有,也有行会组织,商市繁荣。临安人口众多,城桓不足,在城外形成了新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城南左、城北右、城西和城东四厢,并在周围形成了不少市镇。西湖附近的皇家及私家园林;3,临安的地形复杂,城市完全是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建都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官署也多利用原有建筑分散各处,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瓦子较汴梁多,商市也更繁荣。四,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布局的特点;答:1,北宋东京汴梁(开封):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后周时期的建设: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都定都于此,已发展成为“屋宇交连,衢街狭窄”的商业城市。后周世宗柴荣的汴梁改建诏书。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使用地相当于原来的4倍;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疏浚河道;制定防火、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具体措施;2,北宋东京定都汴梁(开封),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繁华,人口达一百数十万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3,三重近方形城墙——罗城、内城、宫城,宫城南移至城市中部,每重城墙外围有城壕。此格局基本为金、元、明、清的都城所沿袭。最内为宫城,又称大内,居城市中心,内建宫殿为皇室办公、所居服务;方形城墙四面开门,四角建角楼;由大殿延伸到南正门的轴线成为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内城又称里城,不规则方形,城墙+城壕;南、北面三门,东、西面二门,城门设瓮城;里城内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墙+城壕;主要作防御之用,为柴荣扩建而成。罗城水旱门共20个,城门设瓮城,上建城楼、敌楼。4,道路系统:在逐步的扩建中形成了一条城市中轴线;城市道路系统基本规则,但并不对称及方整;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直接与城市的干道相连,无里坊内的另一级道路;道路宽度比长安小;5,商市与居住:汴梁没有固定的“市”,商业与全城居住区混杂,商业与道路结合,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居住地段分为许多坊,这些坊只是地段的名称和行政管理的单位。里城(内城)分为8厢121坊,外城分为9厢14坊,街巷间距较密。住宅、商铺、作坊临街混杂而建。五,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答:1,汴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2,汴梁(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的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质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这些变化基本为以后时期的城市所沿袭。六,理解宋代城市面貌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答: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坊与市即住宅区与商业区相混杂,而在此之前坊市之间有严格界限。宋朝市民阶层兴起壮大,城市商业繁荣,市民生活活跃,出现了供市民专门娱乐的场所瓦子,以及前朝所没有的夜市、草市和晓市,很多商铺一直营业到第二天天明。不过严格来说,草市在唐朝时就已出现。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宋朝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宋朝城市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宋在纺织等传统行业出现了类似雇佣的劳动关系,社会生产水平提高,因此也有人认为宋代中国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六讲一,理解“蕃坊”地区、翼城。答:1,“蕃坊”地区: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蕃坊地区。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接受中国官方管理。泉州的蕃坊地区在元代扩建南城时被包入罗城内。2,翼城:古代军事防御构建筑。位于城门,指与城墙连为一体,加强侧射火力的构筑物。一般处于瓮城一侧。城墙上城门附近修建的伸出在外的一字形城墙,多为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修建,自城修建到沿江码头侧所砌筑的城墙,又称雁翅城、一字城。二,泉州城兴衰的原因?答:1,始建于东汉,宋元时期成为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主要原因:地理位置位置适中,有地利之优势;泉州及其附近的手工业发达,盛产出口商品;造船业发达,为海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至唐宋以来国家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措施和保护政策;西亚交通顺畅,政权统一,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2,没落:在元朝末年泉州地区发生战乱,使城市和港口受到很大破坏;港口泥沙淤积;丧失物产优势;明代因倭寇侵扰;清代闭关自守、实行海禁;泉州港日益没落。三,泉州的基本格局;答:子城、衙城建于唐代,子城呈长方形,城桓每面一门,南门正对衙城双门,有南北街,形成城市中轴线。罗城始建于南唐,有七门,形状随地形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呈不规则形,俗称“鲤鱼城”;道路呈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商业街道多在城东南部;在南宋后期,对南门进行加固,修建了瓮城,并沿江建翼城。四,宋代和元代的城市建设特点;答:1,宋代:1,1、都城保持了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的格局,但城市的坊市制和城厢制上已发生了重大变化;1,2、城市中出现了新的设施和内容:固定、非固定的文化娱乐演出场所“瓦子”,也出现了最早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1,3、众多随着经济发展兴起的小市镇和中小城市,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形状和道路系统不规整,改变了隋唐时期城市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2,元代:2,1、从宋朝开始崩溃的坊、市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城市建设有多元文化的融合;2,2、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有明显地对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礼制观念的回归。五,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答:1,元朝都城,以规模巨大、建筑宏伟而著称于世,元大都城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城市,有统一的规划和周密的建设计划,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元大都建设较大影响的城市——元大都城址附近有金朝都城金中都、辽陪都辽南京,另外还有元上都。2,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呈近正方形,北面两门,东、南、西面各三门,四角建角楼;城外设瓮城、吊桥,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有三重城桓,形成外城、皇城(内城)、宫城。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整齐方正。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城内主要水体有海子和太液池,太液池位于皇城内,有运河与水体相连,并流出城外,保证大都城和宫苑用水;城市排水是在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1米的明渠,将废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排出城外。3,规划特点:①
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②
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③
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④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六,辽代的五京制以及辽上京的建设概况。答:1,五京制:辽代实行五京制——辽上京、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京。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骑南面;辽中京在大定府,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县大明乡;辽南京位于北京宣武门西部,辽东京辽阳府位于今天辽宁省辽阳市,辽西京大同府则是今天的大同。2,辽上京临潢府:包括皇城、汉城和外廓;皇城呈方形,是政权官署集中的行政区,以宫城为中心,对称布局。皇城南为官署区,皇城北没有建筑,可能是契丹人官僚的帐篷地,皇城西南附近有大型寺院。汉城矩形平面,以汉族居民为主体的生活区域,开展较广泛的城市文化和经济生活。第七讲一,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答:1,明代南京的发展分五个阶段:定都前着重于军事、农业;设应天府,修建城墙、宫殿、太庙和祭祀建筑;开封、南京、中都三都并建。开封以军事为主,为抵御西北元朝残留的军事力量,中都为朱元璋的故乡,计划建设为都城,南京为朱元璋创业之地,经济中心、基础较好;定都南京,再次进行大规模建设;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称为留都。2,外城: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外城主要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其范围西北直达江边,东包括钟山,南过雨花台。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是耕地和村落。3,应天府城:应天府城即为现在的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防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形,用巨大石条在山岩上砌筑,有城门13座,城桓十分坚固。应天府城内分为皇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三区。市肆区自南唐以来已形成的地区,南部临秦淮河。秦淮河一带商业繁荣。4,皇城:皇城在城东南部,呈方形,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布局制度而又有发展;城南沿中轴线两侧布置有政权的府、部机构。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有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宫城南面大门的东西两侧。5,街巷制、市肆地区:应天府城内有规则方整的皇城、宫城区和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市肆区自南唐以来已形成,其南部连接秦淮河,秦淮河一带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南京采取街巷制,以户籍管理居住地带,按职业划分居住地带。二,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答:1,农业发展迅速,商品化农产品显著发展,农村人口急速增长,原来在唐宋时期形成的为数有限的农村市镇已远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市镇成为主要农产品贸易场所,因此农村小城镇有很大的发展。2,由于手工业制造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发达,促进市镇规模迅速扩大,并根据所处区位和专业化分工的不同,形成了棉纺织与贸易中心、蚕丝及丝织业贸易中心、米粮贸易中心、盐业中心及港口城镇等许多专业性市镇。三,明代中都风阳的建设概况;答:1,规模宏大,规划有宫城、皇城,中都城三道城;2,宫城方形,各边一门,四角有角楼;3,宫城外有皇城,再外为中都城,包围了五个山峰在城内,呈扁方形;4,宫城、皇城及南向轴线都是左右对称布局;中都城的建设历经六年,后因迁都北京停建。四,明代城市建设的显著特点;答:①修筑城墙:明朝初年为防止外来的侵略,全国曾出现一个筑城高潮,城墙的普遍加固重要原因是由于火炮技术在战争中的广泛运用,对城防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修建王府或王城:在城市的修建和改建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城市新建或改建王府或王城;这种王府或王城规格上次于都城的宫城,但布局完全按照王城的规则,即前朝后寝和宫殿建筑群的轴线布局方式。③明代中期还加强了边防重镇和防御城堡的修建,为解决军队驻屯,修建了大量卫所城市。五,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答:1,明朝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活和发展农业的种植,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等,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全国大中小城市及众多城镇的兴起与发展。2,清朝:①在清代初期由于统治尚不稳定,城市建设较少,都城及宫殿完全沿用明朝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在清代有了一定发展,城市的票号、典当活跃,对一些城市有一定影响;③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满城,一般与城市其他部分有城墙相隔。3,封建社会城市经济有较大发展,在全国出现了不少商业、手工业城市,城市发展较快,出现关厢地区;4,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城市集中居封建官僚、贵族、地主、商人,并有一些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的劳动人民;5,明代初年海外贸易一度繁荣促进了广州、扬州、宁波等发展,中叶后倭寇影响使海外贸易受阻;6,城市园林兴盛,在江南地区尤为集中。7,城镇数量增加,众多小城镇兴起,且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六,明清时期北京的发展概况及建设特点;答:1,自1421年明朝明成祖迁都于此,明、清两朝和民国初年都建都此地。2,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清代沿用并有所增修。3,明北京城包括内城和外城。4,内城中心为宫城,宫城外圈套筑方形皇城,形成三重城墙。5,城南的市肆及居民区是明代中晚期由于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而形成,后因边防紧张才补砌外城城墙。6,中轴线:从外城南面正中永定门起向北延伸,经内城南面正中的正阳门、宫城南面的大明(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到达紫禁城六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出宫城经景山、皇城北部的地安门,最后到达中轴线的终点——鼓楼和钟楼。7,功能分区:(1)宫城布置皇帝的听政、宫室和御花园。宫城外南面对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宫城布局承袭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王城形制。(2)前朝: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3)后寝:主体为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三座宫,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8,居住:分布在皇城四周,明代分37坊,(清代分10坊),坊已不具有里坊制的性质,居住结构沿袭大都城,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明代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平民。9,商业与道路:(1)商业分布密度较大,形式多样。元代商业集中在鼓楼一带,明代在内城南门外有繁荣的商业区;行业性会馆周围形成珠市口、大栅栏等商业中心;有同行业者相对集中的商业街,如米市大街、猪市大街、瓷器口等;城内有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以及庙会等。(2)采用棋盘式道路网,街道走向大都为正南北、正东西;由于皇城居中,所以内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向交通受到一些阻隔,方格网式的路网中出现了不少丁字街。10,给水排水:(1)基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清中期,曾经专门疏浚,修筑昆明湖,以拦蓄水流、提高水位,向京城输水,但主要保证了皇城和宫城的用水。(2)紫禁城内的沟渠系统完善,除了地下暗沟外还有明渠——内金水河;(3)护城濠既有防御的作用,也是城市供水和排洪泻污的明渠,内城有沟渠与护城濠相通,便于排水。(4)城市一般居民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在几条胡同之间有一两口水井。11,清代北京:(1)清代时期的北京的城市范围、道路格局均没有改变,只有居住地段有变化。(2)清朝对皇室子弟采取集中在京城建造专门王府,王府也是四合院的住宅形式,但比普通住宅大很多,还占据内城比较中心的地段。(3)内城的一般居民(汉人)迁至外城,内城为满人以及王亲贵族府第,以及八旗营房;清雍正、乾隆后在北京西郊修建大片园林宫殿;(4)商品流通运输由城东的大运河承担,因此仓库集中在城市东部;清代城市除原有的佛教寺院外新建了一些喇嘛庙。12,建设特点:①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体现了宗法礼制思想;②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主次分明,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联系不便;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鼓楼、东四牌楼、正阳门外等都有繁荣的商业区,且同类商业相对集中,城内的一些地区还形成了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⑤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带,一般并列设置三进的四合院;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引用水多为掘井取水;⑦城内各种宗教建筑杂然并存。第八讲一,南通的基本格局;答:1,城市发展:典型的一般府州城市平面,长方形,原为土城墙,明代加砌的砖石城墙,设瓮城和角楼,城外设宽阔护城河。方形衙署位于城市中偏北,有中轴线由衙署一直延伸到城南门。明代中期,在城南加筑城墙一圈,称为新城。在清代城门外侧形成关厢地区,西关最大。2,城市分区:政治中心、文教中心、军事机关、居住区等。3,城内道路包括大街、街和巷道三种。主要道路呈丁字形,一般街略窄,沿街布置商店;巷道为最窄的城市道路;城市部分道路为砖砌路面,下设砂填层。4,商店沿街分布,东南西北各方都有各行业的集中市。清代西门商业繁荣,因这里较接近通扬运河。二,明清时期一般府州城市的特点;答:①小地区的中心,多方正规则形,多方形城池,规模不大,结构简单,只有一道城墙,城墙坚固;②道路结构为十字形或丁字形,方整路网,交叉口附近多设府衙或钟鼓楼、市楼等,大的县城有宗教或祭祀建筑;③功能简单,以居住为主,沿街设市,按行业集中;④明清时期经济活跃的城市往往在城门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关厢地区,成为商业集中地带。三,明清时期的保宁府、甘肃天水的城市布局特征;答:1,天水:天水位于甘陕川三省交通要道上,唐代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陇右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蕃汉“茶马互市”的主要口岸。城市为“五城相连”的格局。现存五城建于明代,包括大城、东关城、西关城、小西关城(即伏羲城)和中城。大城——衙署所在地,官署集中,商业较繁荣,方形,十字形主干道。东关城——五城中最长,以居民为主,商业活动少。中城——东西窄、南北长,五城中最小,集市和手工业作坊集中。西关城——中城以西,梯形,历史上商业最繁盛,商行、药铺分布较多。伏羲城——长方形,城门两个。城厢部分主要在北关,多为中下层居民。2,保宁府(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是川北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盛产阆茧,促进了城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四周多高山,嘉陵江由西、南、东流过城市;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保留的楼宇、寺庙、祠堂建筑较多。城市形态呈叶形,用地形态有“城小关大”的特点;关厢地区商业繁荣,市廛密集,会馆多。城内主要道路呈十字形,石板铺路。四,明清时期的淮安、保定、安阳等布局概况。答:1,保定:地处太行山麓,元明清时期是京师的南部重要门户。保定府城接近正方形,四面各开一门;护城河距离城墙有百余米,主要由于该地地势低洼,易受水患,而且弓箭仍可防御。城内主要大街四条,在中心附近丁字形交错‘两交叉口分别建有大慈阁和鼓楼。城市内部分区明显,西大街为商业市肆区,南大街为手工业区,西南角为军事区,新县街、署衙街一带为行政区;其余为居住区。2,安阳:位于河南北部地区,始筑于北魏,宋代增建。县城基本呈正方形,南北开一门,东西各开两门。城内南北城门正对主要街道,东西城门不正对,通向城门的街道与南北大街成丁字相交,井字型主干道。县署在城东北角,其余的相关设施有的在县署内,有的则在城外附近。城外礼制建筑多,城内寺庙较多清代城内还有书院;集市在城内的不同地点,按不同时期定期集市。3,淮安:淮安地处江淮平原中心,位于运河入淮口,东晋开始筑城,唐代以来由于运河的修建,使淮安的经济职能得到加强,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城市经多次修建逐步形成,包括旧城、夹城和新城。旧城为古已形成的集镇,道路基本方正,规模最大。新城为元代砌筑的土城,明代建设为新城,夹城为明代为防止倭寇侵入加筑的;新城清乾隆衰落。城防设施完备,砖墙、角楼、雉堞、窝铺等,墙外有完善的城壕系统。五,何谓满城、九边重镇、关厢地区;答:1,满城:清代皇城西另有城墙分隔,设满城,为八旗兵驻扎地;清中期后失去防御作用,为满人世代袭居地,后复称少城。2,九边重镇: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总兵驻地为镇,称为九边重镇。3,关厢地区:明清后期在城东门和城西门外发展关厢地区,成为商业集中地带。关厢地区形成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商业、经济流通的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对城市生活无本质改变,对城市格局无太大影响。六,明清时期的大同城市基本情况;答:1,历史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在大同筑城屯兵,秦代设郡,汉代设平城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曾经在此建都西京,著名的云岗石窟就是北魏时期开凿的。金、元、明清时期均设大同县或大同府。2,地理条件——大同对外主要是陆路交通,地处山西、内蒙古和北京的交通要道上,因此在商贸和军事方面有重要地位。3,明初修建的第一批防御城堡、边防防务长官驻地。4,基本格局:初建为正方形,四边各开一门,门上建城楼。布局为典型的方城十字街,主要大街正对城门,其余为通向十字街的小巷。明代封王建代王府,城内还有一些衙署、孔庙、关帝庙、钟楼、鼓楼等重要建筑物;有众多的军事机构及设施,如总镇署、中营、左营、右营、大教场、小教场、军需粮仓等。5,大同后续发展:清代大同成为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的中心,在城门外发展了关厢地区,并另筑了城墙。大同位于重要的商路上,是雁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一直延续,没有荒废。6,右玉卫:主要是屯兵,经济职能相对弱,城市功能简单,有少量居民,商业手工业不发达,道路简洁。右玉卫属于大同管辖范围;城墙基本为矩形;各方有一门,各门均有瓮城,城门外有翼城,十字形主干道正对城门,交叉口处建有鼓楼。清代军事职能丧失,但由于地处通网蒙古的商路上,一直较为兴旺,直到修建京包铁路,城市失去经济作用,逐渐荒废。7,杀虎堡:主要是军事职能,屯兵驻地,无非军籍居民。为大同所辖边防城堡,位于由晋北通往内蒙的要道。包括平集堡、夹城、杀虎堡三部分,乃历史多次建设形成:明嘉庆年间筑杀虎堡,后在其南修筑平集堡,后于新旧两堡之间联成一体。杀虎堡北面正中有玄武庙,整个较大的门为平集堡南门,有瓮城。七,明清时期成都格局;答:1,包括府城和皇城两部分,设四门。2,城市有锦江从东、从南流过,城墙修筑顺应河流走势,呈不规则方形。3,皇城居于城市中心,形态为长方形,砖砌城墙,有四门,城外有宽广的护城河,与城外锦江相通;皇城按宫城城制修建;皇城朝向为正南正北向,与城市道路的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皇城在清代的时候被改做贡院。八,明代防御体系镇、卫、堡的基本职能。答:第九讲一,何谓票号城市?明清时期票号城市的发展概况;答:1,产生:票号又称汇票庄,起源于清康熙、乾隆,衰于清末,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所致。由于银圆和铜圆运输不便,而在封建社会后期对外贸易渐盛,异地结帐频繁,外债增多,向各省摊派饷银以及上交国库收入等结算量大面广,而出现的一种专门性的商业金融信贷机构。2,发展:全国票号极盛大户有十七家,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其中平遥占七家,太谷占三家,还有祁县,被称为山西票号“三帮”。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和国外一些地区。二,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答: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明代府州城市达到333个,而宋代只有284个;明代城市大致可分为政治型、工商业型、对外贸易港口型和边防军事重镇四类。2,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城镇蓬勃兴起;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著名的四大镇——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和朱仙镇;3,城乡经济密切联系。明清时期城乡商品经济和商品性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城乡之间具有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三,试根据景德镇和自贡的发展说明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发展特点;答:四,示例说明明清时期一般市镇的发展概况;答:五,说明归绥明清时期的发展、原因及城市的基本格局;答:1,典型的双城结构:由归化和绥远两城组成;2,两城建设的时间不同,功能差异很大。3,传统商路上的城市地处中原到蒙古、新疆的商路上,城市商业发展很快,从清初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了不规则形态和不规则的道路系统;4,新商埠的发展杀虎口的商埠移到归化,再次促进了城市商业发展,归化的政治职能相对较弱。5,绥远新城驻防城市,主要职能为政治、军事作用。6,布局:典型的中原城市模式,方城,设城墙、瓮城,十字形主大街正对城门,中心建鼓楼;有军营、将军衙门、官兵及其家属居住设施等;7,商业:随着人口增加,商业有所发展,主要集中在四条大街上。8,双城的居住分区:归绥城是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居住有分区特征:满族集中在绥远;蒙族集中在归化;回族则集中在归化城北部和北门附近。六,大理、迪化的基本格局;答:1,迪化(乌鲁木齐):主要城区有旧城、汉城、满城和南关四部分。2,云南大理:明代设大理府城,呈长方形,四面筑墙,各开一门,建城楼、角楼等防御设施。城内道路较为规整,十字形主要街道。七,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答:1,城市总体布局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3,城市普遍用砖砌筑城桓,城市军事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以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为突出代表。第十讲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答:1,奴隶社会及早期封建社会: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城市大多在农业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一带,长江和淮河流域居民稀少,城市不多。2,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北方大批有较高技术和文化的汉民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江和淮河流域城市数量增加分布更广,文化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3,隋唐至北宋: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大量的物资要通过运河、汴河、黄河调运,运输的沿线城市繁荣;唐末和宋元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出现了贸易港口城市。4,元明清时期:国家的统治中心仍在北方,南方经济发达,北方统治阶级的物资供应仍然依赖江南和大运河的漕运,运河北段的城市在这一时期也有较大发展,如天津;宋元时期留下的港口城市到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城市因而衰败。5,都城:选址考虑军事和政治上的因素更多;都城往往随势力范围的扩张而迁都;因皇帝的势力范围影响;都城虽在原地建城,但大多另外择址新建。6,商业城市与海港城市:商业城市基本上在原址重建或扩建,多分布于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如平江府、扬州等。中国古代的海港城市实际为河港城市,沿海城市仅有一些防御城市,如镇海。7,城市分布:总体上,长江、黄河、运河城市发达、分布密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口城市发达、密集;其余华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次之;西部、北部城市稀少。二,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总体特点。答:总体上,长江、黄河、运河城市发达、分布密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口城市发达、密集;其余华北、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次之;西部、北部城市稀少。三,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布局形式与发展变化。答:四,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变化。答:1在渔猎时期剩余产品很少,无交换市场;农牧业的出现与发展,产生物物交换,与现在城镇的集、场、墟相似。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市场。2进入封建社会后,城市逐渐开始集中设市,隋唐时期市肆具有封闭、内向特征。3隋唐时期集中设市4宋代城市面貌发生转型:里坊制→街巷制。5宋代沿街可设店铺、宅院出入自由,形成开放性的街道空间和繁华的商业街,各种商业活动往往按行业相对集中。6宋代以后城市中的市有多种形式,有城市商业街、城市商业中心、专门化商市等;城市有每年一度的庙会、有相隔数日的集市。7水网地区的城镇商业往往沿河分布,在河道交叉处、桥头、渡口等地方往往形成闹市。8明清时期城市外围的关厢地区往往是商业贸易的繁盛地区。五,宋代景德镇、明代兰州和大理、宋元泉州、北宋杭州的城市性质。答:杭州商业中心第十一讲一,中国古代居住模式发展过程。答:1,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2,殷周时期—据史料记载周王城东面有闾里,集中居住着一些殷代的顽民。3,秦至隋唐—秦咸阳、汉长安居住采取闾里形式,在隋唐时期严格的里坊制达到了顶点。4,宋代—城市也有坊的制度,但通常指一定居住地段或管理居民的单位。5,元明清—居住单位也有坊,但只是是城市道路分隔出的一块地段名称;居住形式一般由街巷组成,由巷分隔成长条形的地段,这个长条形的地段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水网地区的居住院落往往处于河路之间,前河后路或前路后河。6,居住区绿化——古代城市中的住宅院落内一般均种植绿化,贵族富户还修建私家园林,城市建筑密度大,公共绿地少;7,居住建筑——住宅的修建要遵循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住宅性质、规模、形制等方面相差很大。8,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地分布与工作地有一定关系。二,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城市的艺术内涵。答:1,节点:在城市的重要道路交叉口处建造钟鼓楼,成为城市的构图焦点和街道对景;2,标志:在城市制高点或河道转弯处建塔或楼阁,成为重要地标物,丰富天际轮廓线;3,街道:小尺度、人性化、亲切宜人的氛围。4,区域:建筑群体和谐。建筑具有相同的材料、工艺、形式等,呈现和谐的城镇风貌。统一的第五立面。三,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特点。答: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②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土地到城市中,因此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总体上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大,一般城市规模也不小;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宗教寺院等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四,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与防御体系。答:1,城墙:早期人类居住点的防御界限有木栅栏建造的、有夯土筑成的、有挖沟为防御屏障、有石头垒砌而成。随着版筑技术的发明,将其广泛运用于筑城,夯土城墙成为普遍的模式,在宋代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或用砖砌筑,以夯土城墙为主。宋代火药使用,改变了攻防技术,重要城市及城墙重要的防御部位包砖加固;元代为防止汉人反抗,除都城外所有城市禁建城墙;明代及以后,火炮技术普遍应用于战争,城墙加砖砌筑较为普遍。2,城壕:阻隔作用,有水称为护城河,城墙的土来自于城壕,常与对外水路交通河流连接,出入城墙设水门。南方重视护城河建设,水多,气候湿润,水不结冰,可用于防火,南方水网地区城壕体系完善。3,城门:城门的数量与城市的等级和规模有一定的关系:都城每边开三门,府州城市每边开二门,一般的县城每边开一门。4,角楼:又叫箭楼,位于城墙转角处,主要为加固转角处城墙,有进深,城楼上有建筑,主要是了望、防御和指挥的地方。5,翼城:城墙上城门附近修建的伸出在外的一字形城墙,多为沿江沿海有码头的城邑修建,自城修建到沿江码头侧所砌筑的城墙,又称雁翅城、一字城。6,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7,马面:中国古代城墙上向外突出的附城墩台,相隔一定距离设置,相临马面间可以组织交叉射击网,对付接近或攀登城墙的敌人。8,战棚:又叫窝铺,古代城墙防守用的掩体,早期为木构形式,密排木柱、密梁平顶筑成,南宋时期改为坚固的建筑,布置射手;到明代发展为多层的箭楼。第十二讲一,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答:1,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或本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而使城市产生极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这类城市较多地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如租界城市、工矿城市、现代交通引导而发展的城市等。2,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但基本上是旧的城市。二,近代大连规划建设的特点;答:①缺乏长远打算,城市主要功能布局混乱:港区范围狭窄,缺乏铁路编组场地;北部一小块行政区与市区阻隔,也限制了港区的发展;主要市区与海之间受到铁路站线和港区码头、仓库、工厂的阻隔;考虑的设施不全,发展了大量的混杂功能区;没有考虑市区发展的可能性和与海滨的联系。东北部为港区,南部为市区,西部为新发展区。②街道、广场追求放射性,形式主义布置较为严重;③日本占领期间在建筑空间上的多样融合;④中国人居住区布局混乱,生活环境恶劣,城市建设两极分化严重。三,近代青岛两个殖民阶段的建设目标和实施状况;答:1,德国占领期:青岛作为德国占领租界城市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军事设施、铁路和贸易港口上,将青岛作为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其本国商品的口岸;在1900年编制了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德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2,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先后两次占领青岛;日占领青岛期间着重于经济侵略,城市建设上,偏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日本占领时期的规划:工业区在四方、沧口一带,有良好的运输条件;中国工人住宅区位于靠近铁路低洼地带、小港以北等地;日本建筑在热河路一带较集中;3,规划:(1)铁路延伸到港口,客运站接近市中心,便于使用;(2)道路系统规划与地形条件结合较好,市南区设置两条垂直海湾的绿化带,考虑景观对景的需要。(3)市政建设: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轮车通行的车轨石。(4)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四,国民党统治时期20s和40s上海都市计划的基本内容;答:1,20s: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吴淞口建港,虹口建码头,新区内有行政、政治、文化机关以及商业区,其余均为住宅。道路采用小方格与放射路相结合的方式。部分道路和公共建筑得到实施,包括市政府、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2,40s:(1)计划一稿:具体包括住宅、农田、商业、工业、港口等用地;运用了当时许多先进的规划理论和思想——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市理论、划区思想、邻里单位思想等。(2)计划二稿:进一步提高人口密度,控制市区范围,增加人口规模;进一步改进了铁路、港口等技术问题,细致明确了编组站的位置、路线及连接方式。对局部地区按照邻里单位思想及日照、绿化、布局形式等原则进行了详细规划。(3)计划三稿:进一步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改进了工业区分布,以减少人流交流;规划建设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改进了市际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改善港口建设,建设集中的引入式港口;设置编组站,使铁路与工业区直接联系。五,日本占领时期大上海建设计划主要内容;答:1,功能分区思想,划分了包括居住、商业娱乐、工业、仓储、军事等功能的十种地区。2,以中央码头、中心区、中央车站附近及吴淞地区为重点规划区;3,加强了工业地带的规划;4,制定了建筑条例和技术标准。六,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特点。答:1,城市都是资本主义类型的城市,因为独立,所以可以全面规划,而且处于较好的地理位置;2,规划意图贯彻了殖民地的需要,大部分是港口城市或交通要道,便于掠夺中国的资源;3,由于没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且按照规划实施,因此城市都获得了较好的建设效果,城市的风貌是侵占国形式的翻版,规划也是侵占国完成。七,近代上海的发展概况;答:1,背景:战国时期有居民点,元代建上海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有一块地作为通商口岸(英租界地),后继续扩地。2,英国租界延安东路以北、北京路以南、东到黄浦江、西到河南路;美租界在虹口一带,后来范围不断向四周扩大,在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在延安路以南,至人民路一带以及后来扩大的范围—华山路、徐家汇一带;日本虽无租界,但也盘踞在虹口、四川北路一带。中国地大致在人民路、城隍庙一带。3,万国建筑——英国式、德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挪威式、日本式、俄式等;早期建筑仿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建筑、1925年以后出现芝加哥学派建筑等。4,帝国主义租界:租界内制定法律、设立政权机构、捕房、监狱,驻扎军队并设立武装组织,建兵营,修教堂和教会学校等,俨然是独立的城中之城。5,为了增加临街地段,城市道路密度总体高,街坊小,道路用地占城市总用地比重较大。老城区道路为较小的方格网,路幅小,路面为石板路或弹石路;租界道路间距小,道路宽,为东西向平行路,南北方向几乎没有联系。6,市政工程:修建煤气公司,引进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修建自来水公司、发电厂、污水处理厂;但各租界及中国地界管理各自为政,市政网络互不衔接。7,城市面貌杂乱,工业布局混乱,江河岸线不合理满占,市政设施分割,人口自流增长;第十三讲一,封建社会时期的统治中心北京在近代的发展概况;答:1,涉外设施:1858年天津条约签定后外国开始在京设立使馆区。2,水路运输:近代由于黄河改道和淤积使北京的水上交通难以保障。3,铁路枢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通往各地的铁路建成又逐渐发展成交通枢纽。随着京奉铁路的建设北京修建环城铁路。4,近代工业:铁路的修建促进北京近代工业发展,包括铁路工厂、电力公司、水厂以及少量食品、机械、染织、印刷等工业,多分布在郊区,对城市格局改变不大;5,原有皇家设施:辛亥革命后大清门、千步廊、部分宫墙被拆毁,皇宫改作故宫博物院,皇家禁苑也陆续开放,改为公园;同时改造前门,拆除内城南城墙一段,使天安门地区与外城直接联系。6,道路与交通:北京原有道路为土路,20世纪后逐步在内城地区进行了一定的路面改造为沥青路;1924年开辟电车,城市中电车、马车、汽车、铁路与传统畜力车、人力车并行;7,市政设施:近代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沟渠超负荷使用,对下水系统进行明沟改暗沟、新建下水道等改造。近代新修建了城市电厂,规模不大,用电供应皇家宫廷、使馆区、商业区和少量城市私人住宅。二,以唐山为例了解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答:1,唐山是由于中国工矿交通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而兴起的城市。2,在新政和洋务的背景下在这里开煤矿和修建铁路,后来本国的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相继开设的大量工厂,城市人口增长很快。3,唐山城市没有制定计划,是资本主义盲目和自发形成的。4,城市布局混乱,街市包围矿厂,矿厂与居住混杂,大部分市区被煤烟笼罩;5,铁路分隔城市,道路曲折,多与铁路有交叉,造成很大的城市内部交通矛盾。6,长期开采地质不稳定,地震灾害严重。三,以蚌埠为例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别是铁路,对工商业及城市发展的影响;答:1,蚌埠是由于修建铁路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位于安徽北部、淮河中游。2,在20世纪前蚌埠是一个小镇,1908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位于铁路和淮河的交点上,因此得以迅速发展。1926年已接近20万人,反映了铁路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3,在火车站与淮河码头之间形成商业、居住区,以后又在铁路线以东发展。铁路穿越城市,正常的城市交通受到很大防碍。4,淮河两岸码头集中,沿河均为仓库和堆栈。5,商贩从北面贩运来粮食、茶、麻等农产品和竹木材,贩回盐和其他商品,商业发展很快,人口迅速增加。四,以无锡、南通为例了解近代本国资本主义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发展;答:1,无锡:(1)无锡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地处太湖地区中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上是街市江南大米的重要产地和集散地。(2)无锡近代最早在城郊运河沿岸开办纱厂,各种仓库码头也沿河修建。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后,工业的发展转移到沿车站一带,到30年代,工厂有工厂171家。(3)无锡的工厂分布在城区四周,与居住区混杂;城市建设少,只有一些为资本家花园别墅服务的道路桥梁。工厂附近建工房和服务设施,以加强对工人的控制。(4)旧城区建筑拥挤,一般街坊建筑密度高,商业地带在旧城北街和通向火车站和城北沿运河的街道上。(5)无锡是近代工业发展较多的城市,但仍保留着封建城市特征,整个城市的结构混乱,没有相应的市政给排水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公共绿地,街道狭窄。2,南通:(1)南通是近代发展较快的城市,近代实业家张謇开办工厂,在河滩地开垦经营种植业,兴办轮船公司,兴办商业学校、师范学院等,甚至建立了军队。曾经荣获第一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模范城市,是中国近代较为特殊的城市。(2)近代的南通采取了组团式发展的格局,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要产品采购合同
- 家具购销合同范本经典
- 工程合同进度与质量要求
- 独家招生代理合作协议
- 股东出资协议书参考格式
- 二手推土机买卖协议
- 2024版劳务派遣协议书
- 按份共同保证书范本
- 门面转让合同范例
- 工程运营居间合同范本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茂名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评估考试题
- 汉服特征,形制与分类
- SMT行业PLM和MES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 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节约用水从我做起-(25张)ppt
- 0927高一【语文(统编版)】第三单元起始课-课件
- 丘吉尔英文介绍课件
- 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说课课件
-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课件
- 化工石油工程项目管道安装技术教材课件
- 二年级上册美术课件-10.感觉肌理 |苏少版 (共14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