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对政治体制改革地认知调查_第1页
中国网民对政治体制改革地认知调查_第2页
中国网民对政治体制改革地认知调查_第3页
中国网民对政治体制改革地认知调查_第4页
中国网民对政治体制改革地认知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网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知调查中国网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知调查二零一二年七月三十一日目录主要结论第一部分调查的过程、方法与对象第二部分基本认知第三部分变量分析主要结论1.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当前应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多数主张政治改革应该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2.受访者倾向的改革方向依次为:西方自由民主、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多数的人主张把取消报禁(新闻自由)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3.党的地位不受信任。过半数的人赞成党政分开和多党制,约七成受访者赞成军队国家化。4.对短期内启动政治改革持乐观态度者很少,悲观主义者较多,但相对多数的人仍对长期内政治改革持谨慎乐观的态度。5.较女性而言,男性受访者更加关注政治改革,倾向西方民主,而女性相对倾向于中国特色、更加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6.一个令人有点意外的结论是:年轻人比中老年人要更为认同现状,前者政治态度更为保守,而后者则相对激进。7.城镇参与者在改革方向上更为倾向西方的政治制度,而农村参与者则对政治体制改革前景相对乐观。8.收入越高者的参与者,在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更加倾向西方模式,对政治改革前景的感受相对较低收入者更加悲观。第一部分调查的过程、方法与对象一.调查背景与过程本调查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具体过程是,将调查问卷发布于问卷星网站(/),然后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指选择偶然遇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微博、QQ群和邮件等方式扩散调查链接。调查时间从2012年4月13日0时起,至2012年5月13日0时截止,共计一个月的时间,共得样本4697份。二.样本情况本次调查原设定的对象为15岁以上中国人。由于偶遇抽样的代表性较低,显然不能涵盖全体中国人。加上传播途径的限制,最终得出的调查结果甚至也不能代表中国网民。下面将本调查的样本情况与全体中国人、中国网民的情况进行对比,以明确本次调查所涉及到的范围,并明确调查结论的代表性程度。根据2011年4月28、29日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2号),全国人口构成情况如下:表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性别男性51.27%女性48.73%年龄0-14岁16.60%15-59岁70.14%60岁及以上13.26%民族汉族91.51%各少数民族人8.49%文化程度大学(指大专以上)9.64%高中(含中专)15.15%初中41.88%小学28.92%文盲人口4.41%居住地城镇49.68%乡村50.32%根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虽然人数很多,但也只占到全中国总人口13.7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人的37.4%。特别是在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等方面,网民与所有中国人的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下面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CNNIC的最新网民数据以及本次调查的样本情况对比如下:1.性别本调查中女性样本偏少。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女性占到48.73%。根据CNNIC网民数据,女性亦占到44.1%。但样本中女性仅1150人,占24.48%,约为前两者的一半。图1:网民中的女性比例图2:样本中的女性比例2.年龄60岁以上老人的样本接近网民构成,但远少于该人群在全体中国人中的比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该群体占到全体中国人的13.26%,15岁以上中国人中的15.90%。根据CNNIC网民数据,60岁以上的仅占0.7%。样本中同类人群仅63人,占1.34%,近于网民构成,远少于中国人构成。在CNNIC数据中,60岁以下人群的划分与全国人口普查以及本次调查的划分不同,故无法进行比较。图3:不同年龄阶段的网民比例图4:不同年龄阶段的样本比例3.民族样本的民族构成与全国民族构成基本相符。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汉族人口占91.51%,样本中该类人群比例为,92.25%,相差不到一个百分点,计4333人。CNNIC调查中没有民族构成的数据。图5:不同民族的样本比例4.学历大学以上学历者(各学历层次均包括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偏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大学以上学历者仅占9.64%。当然,这是以全体中国人为基数计算的。如果去掉0-14岁群体(他们不可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大学以上学历者在15岁以上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也仅为11.56%。根据CNNIC数据,大专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22.4。如果仅计高中及以上人群(多在15岁以上),其比例则上升为40.14%。但在本次调查中,样本中大学以上学历者达3915人,占到样本总数的83.35%,仍远高于CNNIC和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6:网民的文化构成图7:样本的文化构成5.居住地来自农村的样本远低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较低于网民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数据,居住地(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不一定是户口所在地)在乡村的占49.68%。根据CNNIC数据,乡村网民则占到26.5%。相比之下,本次调查中来自乡村的样本为501人,占10.67%。图8:网民的居住地构成图9:样本的居住地构成6.职业CNNIC数据和本次调查样本中的职业构成具有较大的近似性,最多的是学生(分别为30.2%和25.7%),其次是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分别为16.0%和13.05%)。以下各职业的分类不同,其在构成中各自排名也不尽相同,具体请见图10和表2。图10:CNNIC中的网民职业构成表2:样本的职业构成选项小计比例学生;120725.7%个体户/自由职业者;61313.05%工程技术人员;55011.71%办公室职员;4429.41%教师/研究人员;4008.52%职业经理人;1894.02%非领导类公务员;1423.02%编辑/记者;1242.64%生产工人;1082.3%下岗职工;1082.3%农民和农民工;1002.13%私营企业家;881.87%科级以上领导干部;871.85%律师/会计师;741.58%退休人员;501.06%军人/警察;210.45%国企高管;70.15%离休干部;40.09%其他3838.1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6977.收入所调查样本的收入要高于一般网民的收入。根据CNNIC的数据,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仅占8.8%,2000-5000元的占31.4%,2000元以下的最多,占到52.0%,无收入者占7.9%。而样本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到26.78%,2000-5000元的占34.38%,2000元以下的最少,占到13.58%,无收入者占25.25%,与样本中的学生比例大致相当。图11:网民的收入构成图12:样本的收入构成由上述对比可见,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城市、高学历、高收入的男性中青年网民群体。他们当然不能代表全体中国人,甚至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但也应该要承认的是,这一类人往往是网络上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意见与观点往往也是舆论中最突出的,大致属于当前所谓的“中产阶层”。由于这一群体掌握了充分的现代资讯手段,也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其对政治与社会问题的认知往往具有不成比例的影响。由此来看,对他们的政治态度进行分析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至少,可以作为对中国人政治态度的一个管窥。附:样本的其他情况图13:样本的政治面貌图14:样本的地域分布(根据参与调查电脑的IP地址统计,彩条后面的数字是样本数)从地域来源看,包括了全国所有各省、市和自治区,甚至还有少量样本来自港澳台和国外。这是开放性调查难以避免的结果,从调查扩散的途径看,估计这些参与者多为在这些地方访问、留学的大陆居民。加上其数量不多,计为133人,仅占样本总数的2.83%,故未在统计中加以排除。另外,来自湖南、广东、北京的样本位居前三位,这与三地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并不相符,反映了传播途径的限制。第二部分基本认知本调查设置了如下方面的问题,以了解受访者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1.对当前中国制度的认识认为当前的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主要是社会主义”的仅为14.75%,而持“主要是资本主义”的为21.46%,另有43.88%的受访者选择“介于两者之间”,而持“其他”观点的也占到了19.91%(参见图15)。这说明,虽然上层拒绝政治改革,但仅有少数人认同中国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方认定,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社会事实上已发生倾向于资本主义的变化。如果抛弃其政治内涵仅仅采用其经济内涵,资本主义在许多中国眼中是负面的,意味着自由但可能是野蛮的竞争、社会失去公平、生活没有保障。而这种认识,可能正是推动政治改革的心理源泉。可能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90.7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当前应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认为不需要者仅仅为2.92%(图16)。图15:对当前中国经济制度的认识图16:对中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2.经改与政改间的关系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一直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纠结的问题,受访者到底如何看待政改与经改的关系呢?在回答“您如何判断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时,受访者中有48.5%的人认为“应该同时进行”,仅有4.98%的选择“先搞经济改革”,而有25.89%的人选择了“先搞政治改革”,另有17.18%的人认为“无所谓先后,根据情况决定”(图17)。图17:对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关系的看法根据调查要求,那些认为中国当前应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受访者(占所有受访者的90.74%,如图16)还必须回答下列问题:3.改革方向相对来看,认同西方自由民主道路的受访者最多,占到38.34%,其次是北欧等国如瑞典所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占28.64%),最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18%),还有极少人(1.38%)选择了“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这充分表明了当前思想的多元性。表3:政治改革的基本方向选项小计比例西方自由民主道路;174738.34%以瑞典等国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130528.6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8317.18%解放初期的新民主主义;1463.2%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631.38%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501.1%其他46310.16%4.改革的切入点在回答时“如果要改革,您认为应该先从什么措施开始”这一问题,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取消党禁、报禁(28.86%)、司法独立(21%)和党政分开(16.13%)。值得注意的是,提升人大代表直选层次仅有7.09%的人选择,而选择人大代表专职化的仅有1.67%。这表明,人大在政治改革中的作用远未得到受访者的充分重视。表4:政治改革的切入点选项小计比例取消党禁、报禁;131528.86%司法独立;95721%党政分开;73516.13%直接选举各级政府领导人;53911.83%提升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层次;3237.09%党内民主;2826.19%人大代表专职化;761.67%其他3307.24%5.党政关系如果要进行政治改革,过半数的人(56.07%)赞成党政分开。而且,赞成“取消党的领导地位”的人(21.86%)要超过选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地位”的人(14.33%)。表5:党与政府的关系选项小计比例党政分开;255556.07%取消党的领导地位;99621.86%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府的领导;65314.33%其他3537.75%6.党军关系如果进行政治改革,多数人(75.33%)赞成“军队国家化”,仅仅有13.56%的人赞成“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表明官方坚持的“党指挥枪”的概念,并没有得到受访者中多数人的支持。表6:党与军队的关系选项小计比例军队国家化;344275.5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61813.56%其他49710.9%7.未来政党制度过半数的人(53%)选择了多党制,选择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为19.53%,选择两党制的为15.12%。尚不清楚为何选择多党制的人为何会大大多于两党制?或许受访者在考虑未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时候,受到了台湾的影响,因为目前台湾实行的是多党制。表7:对中国未来政党制度的看法选项小计比例多党制;241553%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89019.53%两党制;68915.12%一党制;1483.25%其他4159.11%8.改革预期在回答“您十八大后政治改革的判断”这一问题时,仅有6.98%的人认为“政治改革将会较快启动”,认为“可能会启动,但需要较长时间”的为43.82%,而选择“不会启动,仍和当前一样”的人也达到了34.34%。这表明,对短期内启动政治改革持乐观态度者不多,但持长期谨慎乐观的较多,悲观主义者也不少。图18:对十八大后政治改革的判断第三部分变量分析一个人的政治观点,往往因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和职业、居住地等因素不同而不同。本部分即以这些因素为变量,分析样本中不同人群对于政治体制改革中相关问题的看法。一.性别本次调查中,男性为3547人,占75.52%。女性1150人,占24.48%。以下是两性观点有明显不同的方面,对于两性观点相近的问题,不再一一列出。1.男性更加看重政治改革在对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最多数的男性与女性选择了“应该同时进行”(分别为49.87%和44.26%)。但选择“先搞政治改革”的,男性(27.91%)要比女性(19.65%)多出8个多百分点。而选择“无所谓先后,根据情况决定”的,女性(25.3%)则比男性(14.55%)10个多百分点。另外,强调“先搞经济改革”的女性也要稍多于男性(图19)。图19:不同性别对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看法2.政治改革方向:男性重西方民主,女性倾向中国特色在政治改革方向上,受访者中有41.08%的男性选择了“西方自由民主道路”,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而27.39%的女性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稍高于“民主社会主义”和“西方自由民主道路”两个选项。图20:不同性别对政治改革方向的看法3.男性更加强调解除党禁、报禁,女性更加强调司法独立在男性受访者中,最多比例的人(31.63%)选择了“取消党禁、报禁”,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而在女性受访者中,最多比例(24.35%)选择的是“司法独立”,离第二选项“党政分开”的比例(20.26%)也较小。图21:不同性别对改革切入点的看法4.女性更加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党政关系方面,几乎相同比例的男性与女性(分别为54.38%和54.43%)赞成“党政分开”。但显然两者通过党政分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相同的。对男性来说,选择“取消党的领导地位”的人占24.75%,要高于(11.31%)不少。而女性恰恰相反,选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一选项的为21.91%,要高于选择“取消党的领导地位”这一选项(10.26%)。图22:不同性别对党政关系的看法二.年龄在本调查中,15-35岁(年轻人)的参与者为3017人,占64.23%。36-59岁的中年人计1617人,占34.43%,60岁以上的老年人计63人,仅占1.34%。本节将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政治态度,将他们差别较大的观点分列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60岁以上的年龄段样本数量较少,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这一年龄段结论的可靠性。1.对政治改革切入点的看法在政治改革切入点的问题上,中、老年人均比较明显地把“取消党禁、报禁”放在第一位,该选项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选项。但年轻人则把“司法独立”放在第一位,“取消党禁、报禁”和“党政分开”则紧跟其后。这表明,年轻人的观点要更为多元,但可能也更倾向于保守。图23:不同年龄段对政治改革切入点的看法2.对党政关系的看法由图24可知,越是年长,赞成“党政分开”的比例越低,而主张“取消党的领导地位”的比例越高。到了老年人阶段,该选项还超过了“党政分开”,成为该年龄段参与者的第一选项(34.92%)。这表明,老年人对党的领导持更加否定的态度图24:不同年龄段对党政关系的看法综合本节的情况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可能令不少人意外的结论:即相对来说,年轻人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可能比中老年人要更为认同现状,其政治态度要更为保守。这表明,当前的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而老年人的相对激进态度可能反映这部分人在长期社会经历后的失望态度。当然,当年轻人完成教育走向社会后,不排除他们的政治观点会随着生活和社会经历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三.居住地中国仍处于一个比较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居住地是否对参与者的政治观产生影响呢?本调查中虽然来自乡村的样本只有10.67%,但数量仍有501人。我们可以对这部分群体的政治观点进行分析,并与来自城镇的样本进行比较。1.对政改方向的看法在城镇样本中,选择最多的是“西方自由民主道路”,其比例为38.37%。乡村样本选择最多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9.34%),城镇样本选择这一选项的只有15.16%。对乡村样本来说,第二选择是“西方自由民主道路”(27.35%),而且其比例与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不大。这表明,在政治体制改革方向上,农村较城镇样本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对于“西方自由民主道路”,他们也存在很大的好感。图25:不同居住地对政改切入点的看法2.对政改切入点的看法根据图26,农村参与者将“司法独立”放在第一位,而城市参与者则选择了解除党禁、报禁。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样本对“党内民主”的期待较城镇样本更高(分别为9.58%和5.58%),另一个是无论城乡,认同“人大代表专职化”为政改切入点均少之又少(分别为1.55%和2.2%)。图26:不同居住地对政改切入点的看法3.对党政关系的看法无论城乡,多数均赞同党政分开(分别为55.51%和45.11%)。但对于党政分开的目的,两者倾向的重点显然不同。城镇样本更强调“取消党的领导地位”(22.5%,农村为10.38%),而农村样本则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地位”(27.94%,城镇为12.23%)。图27:不同居住地对党政关系的看法4.对政党制度的看法在对未来政党制度的看法上,城乡样本均视“多党制”为第一选择,但城镇样本选择的比例要高于农村样本高出近20个百分点(分别为53.5%和33.93%)。相比之下,农村样本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选项的认同达31.74%,直追对“多党制”的认同。而城镇样本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认同要大大低于农村样本,只有17.42%。图28:不同居住地样本对政党制度的看法5.对十八大后政改前景的看法对于十八大后的政治改革前景,在“政治改革改革将会较快启动”和“可能会启动,但需要较长时间”两个选项上,农村样本的比例均要高于城镇样本几个百分点。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