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用学与语言教学》导读(陈新仁,2006,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者按: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语用学研究的历史,然后介绍了当前国内语用学研究情况,阐述了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接着介绍《语用学与语言教学》一书的编者和作者,并对书的各章内容进行了引领导览,旨在使读者对于语用学研究以及《语用学与语言教学》一书能够得到一个鸟瞰式的认识。目录第1章语言教学中的语用学CabrieleKasperandKennethR.RoseI理论与实证研究背景第2章关于实证性证据的评价:开展语用教学的依据?KathleenBardovi-Harlig第3章语际语语用学的课堂研究GabrieleKasperII课堂环境下语用学的学习问题第4章语用意识和语法意识:学习环境的影响?KimberlyNiezgodaandCarstenRover第5章为什么将日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不能区分敬体与非敬体?HarukoMinegishiCook第6章用日语作为外语表达一致的能力发展的纵向研究AmySnyderOhtaIII语用教学的效果第7章通过教学习得法语的应对程式AnthonyJ.LiddicoatandChantalCrozet第8章关于恭维和回应恭维的归纳教学法与演绎教学法KennethR.RoseandConnieNgKwai-fun第9章输入强化在发展语用能力过程中的作用SatomiTakahashi第10章日语中sumimasen的显性语用教学法与隐性语用教学法SatomiTakahashi第11章显性教学•将日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对应对性话语标记语的使用DinaRudolphYoshimiIV语用能力的评估第12章德语口语测试中对称呼语的使用的考察ThomM.Norris第13章语用教学的评价指标:一些量化评估工具ThomHudson第14章语用测试:目的不同,测试不同JamesDeanBrown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当前动态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到30年,但就在这短短的30年中,语用学的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非常迅猛,新理论不断涌现,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在语用学的若干分支研究领域中,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pragmatics)或曰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L2pragmaticacquisition)是介乎语用学与二语习得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相关文献表明,1981年G.Kasper写的PragmatischeAspekteInderInterimsprache一书是语际语用学介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初步尝试,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纳入语用学视角的开始。(刘绍忠1997)人们逐步明确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同时又是一个在传统外语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问题:人们往往注重外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习得,却几乎不关注学习者如何才能运用这些外语知识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恰当地以言行事。进入90年代以来,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的课题:目的语交际中的语用理解问题;如何使用目的语实施特定的言语行为;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问题;在理解、表达和习得第二语言语用知识过程中的母语语用知识的迁移问题;来自母语语用迁移的交际效果调查;语际语言使用与研究中的语用标准;语际语言语用特征形成和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以及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中,语用理解、言语行为的表达、语用迁移、交际效果(如语用失误),等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被KasperandBlum-kulka(1993)明确列为语际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作为中国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的语用学研究者自一开始就重视把有关语用学理论应用到实际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如何自然,1988),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在几乎任何一个教学大纲,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位外语教师都会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束定芳,2004:14)。鉴于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语用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习得特点与规律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事实上,这方面已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例如,董晓红(1999)采用何自然教授编著的《语用学概论》附录中的一个测试试卷,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语用能力测试,其结果显示,通过几年来教师、学生的努力,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总体上有所提高,对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如婚姻、体重、年龄等已知道回避的必要性。同时,作者发现四年级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有因为语言能力的增长而增强,甚至比二年级学生还要差些,这说明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有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而同步提高。作者提出,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比较典型的生活场景对话,如道歉、邀请、问路、引出话题等。张辉(1994)研究了外语学习中语用方面的迁移以及由此造成的交际失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语用内容、言外行为及使用语境上的差异,学习者把本族语的思维方式、交际方法和文化理解套用到目的语中时,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作者提出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开设有关课程专门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锻炼其运用交际文化的能力。陈淑芳(2003)通过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出其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由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依恋而将母语的交际规则应用于目的语交往中引起的。刘红艳、李悦娥(1999)则对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使用接受及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的语用失误率较高,不能根据权势等语用因素选择适当的言语行为方式,本族语的干扰、教学的误导、目的语知识的匮乏、语用知识缺乏、忽视交际双方社会地位及文化差异等因素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姜占好(2004)对中国学生的道歉策略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在英语道歉策略的使用上是得体的,但由于母语文化的影响,有些言语行为可能会出现交际语用失误。总体来看,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语用教学尤其是课堂环境下的语用教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此外,现行讨论英语学生语用习得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理论性或思辨性的(其中低水平重复现象以及针对性弱较严重),运用严格的实证调查予以验证的成果还比较少。作为语用学与二语习得的交叉领域,语用习得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引入二语习得中的相关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抽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语料库法等。此外,就已经开展的语用习得实证研究而言,大部分是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y)仍然比较少,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详细回顾,请参阅陈新仁、李民(2006)、杨仙菊(2006)。本书的编者和作者本书是一本专题论文集,由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KennethRose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的GabrieleKasper共同主编。他们是第二语言语用学领域中国际公认的两位专家,像J.House,S.Blum-Kulka,L.Bouton,K.Bardovi-Harlig等一样,是最先开始在本领域进行探索研究的学者。MichaelLong与JackRichards(本书所属丛书的主编)这样描述他们:“二人在语际语用学和跨文化语用学方面都发表了许多原创性实证研究成果,都写过语用学方面的权威性评论,都对确定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都对如何运用合适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从事本领域研究作出过贡献,都任教过许多有关语用学的课程和研讨课,指导过该方向的研究生,都曾在世界各地就相关课题作过演讲。”评价之高,可见一斑。本书由14篇文章组成,缘于不同作者之手。这些作者都是相关课题研究方面的高手,如KathleenBardovi-Harlig,KennethRose,GabrieleKapser,AmyOhta,SatomiTakahashi。作者中有8位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即Kasper所在的大学)、2位分别来自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和华盛顿大学,1位来自日本Rikkyo大学。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更加侧重第二语言语用学研究中两个至关重要却未见充分探讨的方面,即(第二语言语用规则的)可教性和(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评估。本书对世界各地的语言教师、语言测试专家以及语用学研究者、学生都具有极大的价值。本书内容本书根据编者称是第一本专门探讨课堂环境下语际语用学问题的学术文集(第一部语际语用学的论文集正式出版是1993年G.Kasper和S.Blum-Kulka共同主编的InterlanguagePragmatics),涉及第二语言习得、语用学和教育学的交叉研究。全书由十四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论性铺垫,后接四个版块,分别为“理论和实证背景”、“基于课堂的语用学学习问题”、“语用教学的效果”和“语用能力的评估”。第一章语用学与语言教学本章的标题与全书同名,可见本章的重要性,掌握本章要义实为把握全书要旨的关键。作者首先引出了“语用能力”的概念,接着对语用学进行了定义,基于Crystal(1997),作者指出,语用学是关于发生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交际行为的研究。不仅如此,作者依据Leech(1983),将语用学当作是一种人际修辞学,关注说话者和作者如何实现交际目标,即作为社会行为者,他们不仅需要把事情做成,而且必须同时维护好与其他参与者的人际关系。在课堂环境下,教会学生语言的功能是一回事,教会他们如何“得当地”举止是另一回事,由此可见学习者了解做出正确语用选择的必要性。作者认为,尽管近年来一些课程设计和教材都包含语用元素,甚至采用语用理论作为组织原则,但基于研究的语用学教学建议并不多见,如何在课堂中实施语用学教学以及教学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要了解第二语言语用学的学习如何受到教学环境和活动的影响,需要探讨三大问题:语言课堂为学习者发展第二语言语用呢功能里提供了什么样的机会?如果不给予语用学方面的正规指导,语用能力在课堂环境下是否会发展?各种指导方法对语用能力发展的效果如何?要回答第一、三问题显然都需要进行基于课堂的研究。也正因为如此,本书第二部分的焦点就是有关课堂环境下第二语言语用学学习的实证性研究。作者提出,尽管学习者可以借助正迁移“免费”获取一些语用知识,但仍然有许多东西需要教学干预。例如,一些学习者往往容易从字面上解读带有隐含意思的话语,在礼貌级别的判断和标识上也存在问题,语用语言、文化差异容易导致语用层面上的负迁移。因此,学习者有必要学习一些因文化、种族而异的语用规范。教学干预不仅有助于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习得,甚至是必须的。就如何传授语用知识,作者认为,要找到一条适合所有课堂环境的教学方法是不太可能的,但可能存在一些共通的教学原则。同时,他们指出,要使语用教学有效果,需要将其纳入语言测试的范围内,而这方面仍很欠缺,因而也就有了第三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理论与实证研究背景”由两章组成。第二章关于实证性证据的评价:开展语用教学的依据?本章中,KathleenBardovi-Harlig探讨了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表达与理解过程中使用语用知识方面的差异。在表达方面,作者基于自己先前的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即因文化而异的言语行为的表达,语义程式的使用,语言手段的运用以及话语内容。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作者指出非本族语者对目标语言的语用规范的理解和使用与本族语者经常大厢径庭。在她看来,这些差异源于输入因素、学习者的期盼、教材、教学不当、外语水平以及母语和本族文化。对于是否有必要开展旨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这一根本问题,作者在结论部分指出,各种证据表明有必要开展语用方面的指导,同时指出,尽管不同语言在语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这些差异本身不是教学目标语言语用知识的所有动因,在决定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指导以及如何进行指导时还有其他因素需要加以考虑。学习者往往过分依赖自下而上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利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整体理解。作者似乎故意回避外语语用规范是否应该成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这一核心问题,毕竟这些规范有可能与母语文化发生冲突以致使学习者感到不适。这一问题值得探讨,从民族认同角度看,合理看待外语语用规范或许更为重要。第三章语际语语用学的课堂研究本章中,GabrieleKasper注意到语用学虽然在第一和第二语言课堂研究中举足轻重,但到目前为止课堂研究在语际语用学研究中却未获得应有的重视。她回顾了第二语言或外语课堂中语用学习方面的研究,有课堂观察类研究(聚焦课堂过程以及在真实课堂环境下为语用学习提供的机会),也有干预类研究(考察某种试验后的学习成果)。观察类研究的常见发现是,课堂环境就培养语用能力而言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过程给学习者习得目标语言语用知识提供的机会非常有限。另外,在外语教育环境下,教师往往不是本族语者。那么,怎么能指望一个非本族语者给学生提供一个本族语者的语用模式?干预类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外语环境下的语用发展比第二语言环境下的语用发展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另一方面,语用知识总体说来是可以传授的,而且显性指导比含蓄教学更有效。Kasper指出,干预类研究的充实成果虽然令人鼓舞,但由于未提供多少有关不同方法如何实施、学生如何参与活动、他们使用了什么样的应对和认知学习策略以及经历了什么样的语用学习过程等方面的信息,因而所关注的学习结果范围非常有限。为此,她呼吁在进行课堂语用习得研究时要将过程与结果视角结合起来,在学习结果与课堂过程之间建立起联系。这就需要对课堂交际话语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探讨学生和老师对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认识以及在课堂指导环境下如何才能最佳地发展语用能力等问题的看法,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学习结果给予解释,控制干预的执行,评估和改变干预手段,探讨内容和方法方面的问题。第二部分“课堂环境下语用学的学习问题”由七章组成,探讨课堂环境下第二语言语用学习各方面的问题,关注课堂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用知识的自然习得。第四章语用意识和语法意识:学习环境的影响?本章中,KimberlyNiezgoda与CarstenRover在Bardovi-Harlig和DGrnyei(1998)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学习环境和外语水平对学习者发现目标语中的语用和语法错误能力的影响。他们使用同样的研究工具要求受试区别语法错误和语用错误,并对错误的严重性继续评估。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小组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这与前人研究一致。同时,他们发现,他们的外语学习小组的表现与前人研究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小组更接近,可见环境对语用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由此,他们认为语用意识可以在外语环境下习得。第五章为什么将日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不能区分敬体与非敬体?本章中,HarukoM.Cook以礼貌问题为切入点,试图了解影响日语学习者识别礼貌与非礼貌言语风格的因素,进而发现学习者理解话语的社会意义的能力。作者还探讨了语用指导是否有助于学习者注意话语的社会意义以及什么样的指导最有效。研究显示,学习语用知识的内在动力与理解语境提示语的社会意义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关系。第六章用日语作为外语表达一致的能力发展的纵向研究学习者在交际性课堂中的参与情况与其交际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献中未见多少探讨。为填补这一空白,在第六章中,AmyS.Ohta考察了两个成年日语学习者如何发展自己利用听话人反应(尤其是有关回应和一致的表达)的能力。作者认为,合理使用这些表达的能力是日语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以日语课堂交际语料为依据,进行了纵深研究,结果发现这两个成年学习者尽管在语言的发展步伐上有差异,但在语言的发展顺序上却是相似的,即由表达回应到表达一致。第三部分“语用教学的效果”由五章组成,探讨不同的语用教学方法的效果。第七章通过教学习得法语的应对程式在第七章中,AnthonyLiddicoatandChantalCrozet以学习法语的澳大利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一种交际行为(即回应有关周末的提问)的习得为研究目标,了解相关语用教学的效果。在澳大利亚英语中,Didyouhaveaniceweekend?是一种寒暄性、程式化的招呼语,因此不必给予详细的回答,但对于讲法语的人来说却非如此,需要加以详细回答。作者使用角色替换的训练方式,分四个阶段进行干预性教学,包括意识强化、故事重构、表达和反馈等。研究发现,学习者在接受训练后确实在内容和语言特征上都更接近法语表达规范。一年后的测试效果表面只有内容上得到了保留。可见,在外语环境下,交际模式是可教的,也是可以习得的,但若没有使用机会,教学带来的收益会很难维持。第八章关于恭维和回应恭维的归纳教学法与演绎教学法在第八章中,KennethR.RoseandConnieNgKwai-fun以教授香港大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进行恭维和回应恭维为例,比较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教学效果。调查对象分成三个组:归纳教学组、演绎教学组和控制组。前两个组都接受相关语用教学:归纳组参与语用分析活动,旨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恭维及其回应规范,而演绎组则通过显性教学给予提供元语用信息。研究采用前测和后测设计,手段为自我评估任务、语篇补全任务和元语用评估任务。研究表明,教学对学习者的自信水平或有关恭维的合适反映的元语用评估没有影响,却导致他们更多地使用恭维程式。就恭维回应而言,教学对演绎组具有积极的效果,可见尽管归纳教学和演绎教学都可以提高语用语言水平,只有演绎法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社交语用水平。第九章输入强化在发展语用能力过程中的作用在第九章中,SatomiTakabashi以一所日本大学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为对象,考察输入强化对发展英语请求语策略的影响。研究中使用了四种输入条件在输入强化程度上各不相同。研究问题有两个:输入强化程度是否影响请求语策略的学习?学习者对表达强求语策略的自信程度是否受到输入条件类型的影响?研究表明,输入强化程度确实影响请求语形式的习得,其中以显性教学的影响为最,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发展语用能力,而且可以提升他们的信心。第十章关于日语sumimasen的显性语用教学法与隐性语用教学法在第十章中,YumikoTateyama同样关注显性语用教学法和含蓄式语用教学的效果,作者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第一、就刚刚开始学习日语的外国学生而言,显性教学法与含蓄式教学法在教授诸如sumimasen这样的语用套语时的效果如何?前者是否比后者更有效?第二、两种教学法在效果上是否受到教学时限的影响?第三、就方法论而言,不同的数据收集法(角色扮演、多项选择以及口头汇报)对于研究语用教学效果如何?研究表明显性教学法似乎比含蓄式教学法更有效,更能促进第而语言的语用套语的习得,有助于提升语用意识,但由于学习者在角色扮演中并没有明显的高分,可见还有必要考察动机、学习表现等其他因素对语用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同数据收集法各有利弊,因而要善加利用,在效果上可以互补。第十一章显性教学•将日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对互动性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在第十一章中,DinaYoshimi继1998年相关研究后又一次开展探索,旨在了解提供大量交际和反馈机会的显性教学法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像本族语者那样使用日语语篇标记语。调查历时16周,每周三次,受试为一组中高水平的日语学习者,教学过程涉及阅读—讨论—复述等活动。研究表明,尽管采用了显性教学法,输入量较大,表达的机会较多,学习者在多话轮中对相关标记语的使用上仍存在许多局限性,可见日语中的一些标记语尽管是语用能力的一部分,却不易学会和使用。第四部分由三章组成,讨论语用能力的评估问题。第十二章德语口语测试中对称呼语的使用考察在第十二章中,JohnNorris试图考察仿真性口语水平面试(德语口语测试,GST)与社会语言能力的一个层面(称呼行为)之间的关系。受试者为学习德语的美国高中和大学学生,他们都参加YGST考试。研究发现,受试者在完成那些需要使用非正式称呼语的任务时使用称呼语的频率较高,而在完成那些需要使用正式称呼语的任务时使用称呼语的频率要低很多。然而,他们使用正式称呼语时体现出的社会语用能力却非常高。作者的结论是,尽管考生随总体外语水平的提高而更加能够正确地使用符合社会语用规范的称呼语,但由于考生表现的内部差异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绝对的或自然的。第十三章语用教学的评价指标:一些量化评估工具在第十三章中,ThomHudson讨论了三种用来评估语用表达的方法。受试对象为来自日本的英语学习者。三种方法分别是书面语篇补全测试法、在语言实验室中进行的语篇补全测试的磁带录音和不同场景中的角色扮演。研究初步表明,在角色扮演中,受试的表现要好于实验室中录制中的反应。作者认为,从教学角度看,话语补全测试和角色扮演都应加以利用,它们可以提供不同的语言训练。第十四章语用测试:目的不同,测试不同在第十四章中,JamesBrown介绍了六种可用来测试语用能力的手段(书面话语补全任务、多项选择话语补全任务、口头话语补全任务、话语角色扮演任务、话语自我评估任务和角色扮演自我评估),然后对它们在两种不同环境(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和日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环境)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采用英语原文的语用测试不及使用日语译文的测试效果好,前者更容易受到方法效应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应放弃英语作为外语的测试任务。不同类型的测试各有特色,可以满足不同的测试意图。小结总体来看,本书作为一本专题文集对二语语用习得与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一些专题研究对于如何开展相关领域的具体研究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书中后三部分的论文中的许多结论都在前三章中交代了,这就意味着本书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叠嫌疑,当然这也是此类文集难以避免的。因此,在阅读时,可以侧重前三章,而在开展具体研究时可以参照后面相关专门课题的研究。[参考文献]Kasper,G.&Blum-Kulka(eds.).(1993).InterlanguagePragmatics.OxfordUniversityPress.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英汉语用失误现象比较研究.外语学刊,1998,2:69-73.陈淑芳.语际语言偏误与语际语用偏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61-64.陈新仁、李民.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研究述评.张雪梅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探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22.陈新仁.话语联系语与英语议论文写作:调查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350-354.董晓红.对不同阶段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1999(3),91-95.何安平,徐曼菲.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SmallWords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46-45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何自然.什么是语际语用学.国外语言学,1996(1),1-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范宏雅,李悦娥.中国学生用英语会话的回应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8),27-29胡美馨.在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基于一项教学实验的分析和建议.外语电化教学,2004,1:28-31.姜占好.中澳大学生英语道歉策略的对比研究.外语研究.2004(2),32-35.李巧兰.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现象初探——基于真实口语语料的调查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53-57.李悦娥,范宏雅.“招呼语”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28-31.刘红艳,李悦娥.接受及谢绝的过渡语语用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9),22-24.刘绍忠.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与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现代外语,1997(3),73-80.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杨仙菊.国内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现状和问题.张雪梅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探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15.张辉.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外语教学.1994(3),24-27.注:本文中未提供的文献出处均来自口「28皿2七k5in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的参考文献,读者可从原书中找到。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研究述评陈新仁、李民.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研究述评.张雪梅主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探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22.提要:本文回顾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课题所开展的研究情况。数据统计表明,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能力、语用失误、言语行为、话语标记语、语用能力培养等专题。文章在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并进一步明确中国学生语用习得领域有待探讨的课题,以期为今后研究指明方向。1.引言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到30年,但就在这短短的30年中,语用学的发展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非常迅猛,新理论不断涌现,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在语用学的若干分支研究领域中,语际语用学或曰语用习得研究是介乎语用学与二语习得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其重要性在于明确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尽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却是一个在传统的教学法当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问题。人们往往注重外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的习得,却几乎不关注学习者如何才能运用这些外语知识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恰当地以言行事。作为中国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的语用学研究者自一开始就重视把有关语用学理论应用到实际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如何自然,1988),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刘绍忠(1997)介绍了国外语际语用学的研究重心和取得的一些发现和认识,并就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鉴于当时国内语际语用学或语用习得研究刚刚起步,该文不能完全反映十余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因此,为了充分把握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应用语用学尤其是语用习得研究,本文以国内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收集了近十余年来中国学者发表的有关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方面的研究论文,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以期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回顾了国内讨论中国学生语用习得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指出了此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试图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2.相关研究基本统计本次调查的期刊共有11类(见表1),都是一些国内同行认可的外语类核心期刊或重要期刊。这些期刊不仅刊登理论探索类研究论文,也登载各类理论应用类论文(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本调查未包括《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语言类核心期刊)。在中国,第一篇关于语用学研究的论文是由胡壮麟教授于1980年发表的,但这一学科的长足发展却是近十年左右的事。巧合的是,《中国期刊网》(CNKI)可以提供自1994年以来各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检索功能。由于2005年尚未结束,所以,我们就确定以1994-2004为年份区间,以“语用能力”、“语言习得”、“二语习得”、“语用习得”、“语用发展”、“语际语用学”等为检索关键词,搜索所有发表在上述期刊上的相关文章(由于技术原因,如个别论文可能符合我们的选录条件,但因其所列关键词未包括上述几个术语,因此难免有所遗漏)。通过浏览摘要和文章,筛去那些与中国学生语用习得无关的论文,最终获得下列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所统计的外语类核心期刊中,讨论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的论文共30篇,分布于11种刊物,其中《外语界》上刊发最多,共5篇;《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及《山东外语教学》位居其次,各4篇;《福建外语》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上最少,分别为1篇。按发表年份计算(见表2),这30篇论文分别发表于9年之中,除1997年和2000年外,各个年份都有讨论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的论文发表。在1994年到2000年共7年中只发表了10篇,而在2001年到2004年的5年中就发表了20篇。总的来说,人们对中国学生语用习得问题的关注呈现明显增多趋势。期刊名文章数期刊名文章数外语界5外语教学与研究2外语与外语教学4外语电化教学2外语研究4外语学刊2山东外语教学4福建外语/外语语言文学1外语教学3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现代外语2合计30表1:外语类主要期刊发表研究中国学习者语用习得的论文情况年份文章数年份文章数1994220000199522001619961200231997020035199832004619992合计30表2:外语类主要期刊每年发表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研究的论文情况从研究内容来看,调查表明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语用能力、语用失误、言语行为、话语标记语、语用能力培养等专题,其中又以讨论的居多。具体分布见表3:研究专题语用能力语用失误言语行为话语标记语语用能力培养文章数(30)244317表3:相关论文的研究专题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相关研究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从表4的统计可以看到,在所收集的30篇论文中,理论研究18篇,实证研究12篇,其中定性研究5篇(李悦娥、范宏雅,1998;刘红艳、李悦娥,1999;范宏雅、李悦娥,2001;高月琴,2002;陈淑芳,2003),定量研究7篇(董晓红,1999;陈新仁,2002;何安平、徐曼菲,2003;周志远、邵艳春,2003;姜占好,2004;李巧兰,2004;胡美馨,2004)。值得一提的是,理论研究贯穿于所统计的11年中,但是实证研究多集中于2000年后,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的英语语言研究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已有能力将之付诸于研究实践。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文章数(30)1875表4:相关论文的研究方法总的来说,讨论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的文章正在逐年增多,说明广大英语研究者对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语用层面即语际语用学越来越重视。同时,我国学者对中国学生语用习得的研究更趋合理,客观性定量研究日益增多。专题研究回顾语用能力调查“现在几乎任何一个教学大纲,任何一本教材,任何一位外语教师都会强调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束定芳,2004:14)。根据Bachman(1990),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部分构成。语言能力可进一步划分为两大类,结构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后者指“交际者在话语过程中根据语境情况实施和理解具有社交得体性的施为行为所运用的各类知识”(何自然、陈新仁,2004:167)。鉴于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语用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习得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董晓红(1999)采用何自然教授编著的《语用学概论》附录中的一个测试试卷,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各25人)进行了语用能力测试,其结果显示,通过几年来教师、学生的努力,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总体上有所提高,对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如婚姻、体重、年龄等已知道回避的必要性。但是,调查对象在外语交际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不知道如何在一定场合下进行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及语调来表达自己,不知道如何自然地打招呼,不懂言外之意,等等。同时,作者发现四年级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有因为语言能力的增长而增强,甚至比二年级学生还要差些,这说明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有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而同步提高。鉴于此,作者提出,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比较典型的生活场景对话,如道歉、邀请、问路、引出话题等。在另一定量研究中,周志远、邵艳春(2003)对英语专业三年级的94名同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语用推理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受试者的语言能力明显比其语用推理能力强,且语用能力个体之间的差异超过语言能力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虽然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语用能力不一定强,但语言能力弱的学生其语用推理能力往往也比较弱;受试者在对全文作出主题分析和对作者的反应作出判断时往往容易犯错误。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学生语用推理能力比较差是由于学生语篇知识欠缺、与原文作者的认知心理差距大、缺乏对语境的动态理解等因素造成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虽然有所增强,但仍不容乐观,语用能力的发展并不一定会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而提高。广大外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语境概念和文化知识等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语用失误研究交际中特定话语的成功与否往往并不取决于其“语法性(句法标准)或可解释性(语义标准),而是它在特定场合中的得体性或合适性”(何自然、陈新仁,2004:168)。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受母语思维及文化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语言失误或者语用失误,前者主要指不合乎语法和语义不规则,后者主要指语用语言方面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相比于语言失误,语用失误更应该值得注意,因为后者更容易导致交际失败。张辉(1994)和陈淑芳(2003)分别研究了外语学习中语用方面的迁移以及由此造成的交际失误。前者把交际失误分为两大类,即由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交际失误和由学习者语法及词汇方面的欠缺造成的交际失误。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语用内容、言外行为及使用语境上的差异,学习者把本族语的思维方式、交际方法和文化理解套用到目的语中时,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为此,作者提出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开设有关课程专门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锻炼其运用交际文化的能力。后者则通过对英语专业二年级63名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出其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由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依恋(依赖)而将母语的交际规则应用于目的语交往中引起的。可见,上述两位学者都强调了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作用,都指出在英语学习中应当加强文化传授。此外,曹春春(1998)基于顾曰国(1992)所总结的汉语的五个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和Leech(1983)所总结的英语的六条礼貌原则(策略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对英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学习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与以上作者有所不同的是,宋志平、杨维秀(2004)尽管认同跨文化交际中会经常出现语用失误,但指出语用失误的影响已被“泛化与滥用”。他们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本族语使用者对语用失误有相当大的容忍度,因而提出“准确性第一位、得体性第二位”的观点。语用失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注意,但是在语言失误与语用失误孰轻孰重的问题上存在不同意见。笔者认为,在语言水平未达到一定程度以前讨论这个问题未必对英语教学有实际意义;只有学习者对英语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能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才应该将语用得体性问题放到更高的位置上。3.3言语行为研究语用能力涵盖进行得体语言交际的各种能力,而具体的言语行为则是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检测中国学习者用外语执行各种言语行为的能力,可以为总体语用能力的评测提供依据,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行为进行研究。上节中讨论的语用失误往往出现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学生讲英语时在言语行为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语用失误现象”(李悦娥、范宏雅,2002)。数年前(1998),她们对中国学生使用“招呼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社交语用失误较高,在用词、内容及语用原则上都存在问题,表现为汉语负面迁移、言语行为理解失误、礼貌级别区分不正确、文化价值观念理解不当等。刘红艳、李悦娥(1999)则对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使用接受及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的语用失误率较高,不能根据权势等语用因素选择适当的言语行为方式,本族语的干扰、教学的误导、目的语知识的匮乏、语用知识缺乏、忽视交际双方社会地位及文化差异等因素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范宏雅、李悦娥(2001)还对中国学生英语会话的回应策略进行了调查,指出语用层面的失误远远比语言及心理层面的失误要高的多。她们进一步指出,语用层面失误主要是由推理能力不足、语用知识匮乏、文化差异等因素引起的。姜占好(2004)对中国学生的道歉策略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在英语道歉策略的使用上是得体的,但由于母语文化的影响,有些言语行为可能会出现交际语用失误。综上所述,由于中英(美)文化差异等原因,我国学生在具体言语行为交际中失误频频,因此有必要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输入、增强语用意识,对具体言语行为做较为细致的讲解分析。3.4话语标记语研究话语标记语又称为语用标记语、话语联系语、话语小品词、语用联系语等,是言语交际中十分常见的话语成分,对语篇(口语或笔语)的理解和生成具有积极的影响。陈新仁(2002)对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话语联系语进行了定量调查和分析。他指出,学生在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上没有明显差异,都比较倾向于使用添加、列举、转折、推论、总结等连接词。虽然中国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使用联系语来提示上下文的关联,但是他们有机械套用的倾向,且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而对个别联系语也存在误用的情况。何安平、徐曼菲(2003)对中国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小品词进行了语料库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使用类型上中国学生都比英语本族语使用者要差。中国学生使用最多的是Ithink,而对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最常用的well则很少使用。李巧兰(2004)对中国学生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远未达到母语者的水平,存在语用石化现象。标记语语用石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其功能掌握不全,只停留、固守于已有的正确或错误的用法,只拥有关于特定话语标记语的部分知识,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不能从功能出发,未能同时习得标记语的形式与功能。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研究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尽管如此,以上三篇论文都指出,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话语标记语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有待于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克服。当然,我国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具体理解和使用这些话语标记语还不是很清楚,有待于进一步讨论。语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语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学者历来比较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问题,指出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强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杨素珍(1995)首先指出了语用能力的重要性,继而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从宏观入手在语篇中介绍新的语言点、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加强操练增强语言的熟悉程度和创造交际语境巩固语用知识。尚晓明(1996)以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为基础,指出“含意否定”、“语用移情”和荷恩的级差概念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王琼(2001)通过回顾近年来语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指出需要以数据为基础来检验Bialystok和Schmidt提出的两种语用能力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徐晓晴(2003)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就需要培养其词串意识,遵循文化规范。叶邵宁、腾巧云(2003)指出,培养语用能力需要首先提高教材编写者和英语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要在日常教学中强化语境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不是完全对等的;也可以通过看录像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组织话语的技巧。高月琴(2002)、马振民(2002)、胡美馨(2004)等则对在口语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了探讨。高月琴指出,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缺乏对语体的意识以及套用母语表达等因素的影响,其口语语用能力比较薄弱。马振民则指出,在会话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话技巧,比如话轮的开始、控制以及结束等。胡美馨通过讲解道歉、夸奖、请求、提供、感谢、喜恶等典型英语交际行为,通过前测及后测的方式评定了评估了“讲授”类教学方式对培养语用能力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单纯的讲解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没有显著效果。因此,她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就需要提供真实的语言范例、进行必要的语料背景分析和观察。朱嫣然(2001)和杨连瑞、张德玉(2004)讨论了如何在听力中培养运用语用能力。朱嫣然通过对话语联系语的分类,指出了掌握话语联系语对听力理解的指导作用。杨连瑞、张德玉依据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提出掌握会话含意理论有助于对会话意图的正确理解。吕炳华(1994)和朱风云(2004)根据语境理论、王盼妮(2001)、施庆霞(2001)、韦汉、王志军(2001)等根据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教学中的语用问题进行了探讨。吕炳华把语境划分为隐性语境与显性语境,并讨论了对阅读理解的制约作用。朱风云根据语用理论,将语境分为明说和隐含两类,并指出了如何在阅读普通文、应用文、文学和学术性文章时运用语境因素。施庆霞指出运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对阅读理解中的词义选择、反语理解及信息填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韦汉、王志军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角度出发,根据注意的选择性特点,提出了“问题-文本”的控制性阅读模式。然而,王盼妮则指出,由于文化缺省因素的影响,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力受到较大限制,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增强文化输入,填充认知图式。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翻译教学与语用能力的结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陈宏薇(1995)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指出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并且为如何在翻译中处理这些差异进行了阐述。王楚安、刘慧宝(1998)从语用推理入手,分析了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处理隐含的问题。可见,语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口语、听力、阅读、翻译等领域,用来指导的理论涵盖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应当指出的是,现行研究多为思辨性成果,少有实证性调查分析,其观点的恰当性和实效性如何与否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通过上文的回顾与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习得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改善和拓展。语用能力的界定和评测仍需完善国内学者(董晓红,1999;周志远、邵艳春,2003等)对语用能力进行评测时基本沿用何自然教授提出的划分方法,把语用能力划分为语用语言能力、社交语用能力和英汉语用差异的辨识能力。但是,至今为止,人们对语用能力的定义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诸如“什么是语用能力”,“语用能力都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学习、发展语用学理论,挖掘影响成功交际效果的各种语用知识和意识,进而确定语用能力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恰当的评估。另一方面,由于对语用能力的界定还存在偏颇等原因,文献中有关中国学生语用能力测试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在信度和效度都有商榷之处;我们需要引入语言测试和数据统计中的相关知识,设计符合现代统计学原理的调查问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准确地测试出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提出符合实际的有效培养措施。言语行为习得研究远未完成我们的调查表明,目前文献中虽然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道歉、打招呼、接受、拒绝、恭维及其回应等已有所讨论,但这类文章不仅数量仍然比较少,而且在变量设计方面也不充分,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这些言语行为的习得规律和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诸如会话修正、致谢、祝贺、建议、评价、许诺、劝慰、起誓、威胁等言语行为的研究则几乎时空白,亟需探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习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JohnSearle对言语行为的五分法,按照不同类别行为在预备条件、命题内容条件、真诚条件、基本条件等方面的属性,合理设计研究方案,以英语本族语者的相应言语行为方式为参照,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随着英语语言水平提高在执行上述各类言语行为方面的能力发展路径和特征。话语标记语研究不足迄今为止,我国对英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除前文提到的个别文献外基本上都集中于理论层面,研究重点落在对标记语的定义、分类、功能等方面的描写上,讨论我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话语标记语的情况则比较少。另一方面,仅有的文献也只是关注中国学生对话语标记语的总体习得,缺少对特定常用话语标记语(比如well,and等)习得的个案研究。未来的研究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看中国英语学生对某类、某个标记语的习得情况,二是看诸如体裁、语言水平、母语、性别、年龄、教学等因素对英语标记语习得的影响,三是看作为中介语组成部分的标记语在其习得过程中是否存在发展规律。实证性研究偏少实证性研究的一个优点是为理论性研究成果提供检验。我国现行讨论英语学生语用习得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理论性或思辨性的(其中低水平重复现象以及针对性弱较严重),运用严格的实证调查予以验证的成果还比较少。事实上,中国学生二语习得中的实证性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其研究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作为语用学与二语习得的交叉领域,语用习得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引入二语习得中的相关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抽样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语料库法等。此外,就已经开展的语用习得实证研究而言,大部分是横断研究(c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附属工程合同正规范本完整版
- 二零二四年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餐饮加盟经营合同:加盟商与总部之间的权利义务
- 保安服务劳务派遣合同
- 二零二四年存储介质回收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邮箱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实务指南3篇
- 2024年度委托代理合同标的为知识产权申请2篇
- 2024年立德育人树形象演讲稿(2篇)
- 二零二四年影视制作与发行服务合同
- 漆包线基础理论全解课件
- 项目成本分析附表 样本
- 2021年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危大工程验收记录表(基坑工程)
- 工程停工申请表和停工报告
- 《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指导课件
- 小学道德与法治 五年级上册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
- 学会学习 班会课件
- 日本侵华简史
- 某蔬菜大棚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 企业管理基础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最全电子教案整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