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通用11篇)_第1页
语文教案(通用11篇)_第2页
语文教案(通用11篇)_第3页
语文教案(通用11篇)_第4页
语文教案(通用1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语文教案〔通用11篇〕【必备】语文教案〔通用11篇〕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庄严深沉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宏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重难点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庄严深沉的情感。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学情预设1】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学情预设2】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p。2.学生齐读,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3.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展朗读。4.老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5.老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3.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4.联络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2、领会“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3、品读文章的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教学难点: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作者简介:杨羽仪〔1940—2023〕,广东宝安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沉浸文本、品读赏析:〔一〕考虑:1、作者在介绍水乡茶居的生活时,引用了哪句诗作为线索贯穿全篇的?2、“草草杯盘”在文中是怎样表达的?3、既然把水乡茶居用“草草”一词来形容,可见其小而简,但是为何又缀以“共一欢”?此欢何来?4、作者为什么把这种“草草杯盘共一欢”称作是水乡生活中的诗呢?5、由此可见,作者在这喝茶品茶的国粹中寻觅到的是什么呢?〔二〕讨论:〔1〕为什么说“叹”茶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2〕“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一句中,“淡”和“浓”含义分别是什么?〔三〕赏析:1、散读课文,选择最让你陶醉的语句。2、点评你陶醉的理由。3、齐读语段,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四、拓展延伸: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如今身处茶室,围绕校园生活,和你的左邻右舍聊一聊。交流聊天内容和感受。五、总结:六、作业:1、阅读散文《品茗》,完成练习。2、双休日闲暇时刻,泡壶茶,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写一写。随笔《茶的联想》。语文教案篇3教学目的:知识和才能:会认会写7个一类字,会认5个二类字。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过程和方法: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想象小娃采白莲的情景,到达识字、表达与感悟诗意的统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平时身边的小事勤于观察,体会童趣。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7个一类字。2.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学会结合诗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的方法。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音乐磁带、词语头饰。教学时数: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认读一、二类字,识记一类字。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你还记得吗?你能背诵给大家听吗?(《暮江吟》、《草》、《池上》)。今天,我们要共同进一步学习《池上》二、指导朗读古诗:1.听老师配乐范读古诗。2.自己练习读或在小组内读一读。3.指名读,(配乐)。三、感悟诗意:1、读过古诗后,你能说一说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假如要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应该画些什么呢?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你是根据哪句诗这样画的呢?(老师或学生在黑板上为诗配画)结合图讲诗的大意:小孩划船把篙撑,自以为很聪明,偷偷去摘白莲而归,但离去时不知道,分开的浮萍还没有合拢,留下了他的痕迹。2、再读古诗,试着背诵下来。3、认读一、二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四、学习生字。五、指导书写一类生字,完成课后练习:1.读词语:小艇,汽艇,浮萍,萍水相逢,漂浮,浮力,跟踪,无影无踪。2.读诗句,想诗意。语文教案篇4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刘胡兰为了严守党的机密,面对凶残的敌人英勇不屈、荣耀牺牲的悲壮事迹,激发学生对刘胡兰的崇敬之情。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比喻句和毛____同志的题词。3、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结合上下理解难句。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句“刘胡兰像像钢铁成似的,一点也不动摇。”2、理解毛____同志为刘胡兰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荣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用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方法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刘胡兰齐读课题。二、范读课文。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记下懂的内容。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考虑:这一有几句话?第句讲了什么?2、“阴沉沉”、“寒风”是什么意思?环境描写在这里起什么作用?3、第一自然段应用什么语气读?指导朗读。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默读考虑:想想敌人对刘胡兰采用了哪些手段?在敌人面前刘胡兰是怎样说的的,怎样做的?2、分组讨论:联络上文,理解“刘地像钢铁铸似的,一点也不动摇。”3、看第一幅插图,画面上反映了刘胡兰怎样的英雄形象?4、指导有语气地朗读。5、小结学不:二读标句子;二读抓重点语语,理解句子,三读有语气。四、自学第三自然段。1、〔投影〕默读考虑:〔1〕敌人又采取了什么手段?〔2〕面对残暴的敌人,刘胡兰怎样与敌人进展斗争?〔3〕刘胡兰的这些举动说明了什么。2、看第二幅插图,理解课文内容。3、练习有语气朗读。五、学习第四自然段。1、考虑:“生”、“伟大”、“荣耀”什么意思?2、联络各段的内容,谈谈对____为刘胡兰亲笔写的挽词“生的伟大”,“死的荣耀”的理解。3、练习有语气朗读。六、小结全文。语文教案篇5教学目的:1.学会7个生字,认读7个字。2.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并按田字格范字正确书写。3.识字过程中,感受汉字的魅力。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教学难点:“充”“已”的间架构造和写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喜欢)星期天的光阴很美妙。你们能说说为什么喜欢星期天吗?指名3、4个学生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星期天的光阴多美妙》这篇课文,体会星期天的快乐。(师范读课文)二、自主识字(一)初读课文。1.轻声自由读课文,不会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说说你上个星期天去干什么了。(二)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要求。1.读准字音。2.想想这几个生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哪个字比拟难记,哪个字需要老师指导。3.说说这个字所在的句子。(三)学生小组交流,互相帮助。1.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好方法。2.提出难记的字,小组讨论、交流好方法。3.老师巡视指导。(四)汇报自学效果。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2.小组派代表汇报。3.老师指导重点生字。(1)“已”是独体字,书写时注意“竖弯钩”要出头。仔细观察“已”“己”,你发现了什么?——“已”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出头了,“己”的最后一笔不出头。(2)板书“充”字,边写边说笔顺。学生在本上写。4.组词,积累词汇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生字。你能用这些生字说出其他的词或者句子吗?三、稳固练习出示生字卡片,读字词。四、按田字格写生字1.说一说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想提醒大家注意?2.指导书写指名板书,其他学生将生字写在田字格本上老师巡视指导五、读课文(一)读一读课文中词语所在的句子要求:正确,尽量流利。检查:指读、评读。(二)读课文同桌互读,互查。六、积累运用,展开想象学生认读生字组成的词。选择一个或两个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作业朗读课文。板书设计:3.星期天的光阴多美妙妙吹已艳运充语文教案篇6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学会10个生字,认识8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死海吸引游客的地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情感与态度:理解和探究大海与人的关系,感受大海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自学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进步阅读才能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知道四大海的特点,及给游人带来的欢乐。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结合语言文字和插图,体会作者的感受及死海的神奇。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插图、有关死海的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1、看人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的画面。人怎么能躺在波浪上看书,喝咖啡呢?这是什么地方?你想知道其中的机密吗?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不懂的词。考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学生读生字,正音“阻”是平舌音。“幻”注意字形,不要掉了左边一点,右边不要加横。“仰”字不要多加一撇。2、指名分自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3、学生答复(作者游览的死海的所见所感)三、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想想死海吸引游人的地方在哪里?2、学生小组交流,老师指导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作者阅读死海,留下深入印象,死海哪些地方吸引游客?二、学习课文死海吸引游客之处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风光美丽、奇异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五颜六色,像彩虹,变幻多彩的光晕。2、名字奇特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后半局部,理解“死海”名字由来3、浮力大引导学生读第6-9自然段,领会作者好奇兴奋的心情,感受死海的神奇补充有关死海资料,激发学生兴趣。三、再读课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四、作业设计1、写生字。2、小练笔:向大家介绍你游览过的最感兴趣一处景点。语文教案篇7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本课“琥、珀、嗡”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拂拭、挣扎、怒吼、推测”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3.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课前准备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提醒课题。1.课件出示:这是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的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学生们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2.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理解些什么呢?3.《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如今就请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2.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划动、晌午、热辣辣、吞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泥沙推测、详细、情形3.指名再读生字词,老师正音。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生动、详细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根据。)老师提示:按“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把文章分为三局部。①第一局部(1-12):写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②第二局部(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③第三局部(18):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三、老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文中的那块琥珀,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又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语文教案篇8一、默读“导读”,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二、出示长城的远景图,简介:这是我国的长城,它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你们知道有关长城的故事吗?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进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接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三、观察图画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展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2、同学间互相说。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2、自由读第一段。3、指名读。五、学习第二段。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巩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确实又高又巩固。2、指名读第二段。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4、朗读第二段。六、自学第三段。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2、有感情地读一读。3、理解“考虑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宏伟巩固,构造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慨。〔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七、自学第四段。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作业设计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识记生字词。板书设计2长城伟大的奇迹高大巩固歌颂劳动人民课后小记语文教案篇9【学习目的】1、认识“坑、考”等6个生字,会写“着、藏”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着名”等20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第二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4、理解童年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产生疑问,并设置悬念,引发下几段内容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1、谈话激趣: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捉迷藏?谁来说说,你都喜欢藏在什么样地方呢?为什么喜欢藏在那儿?2、介绍李四光:你们都是聪明活泼的好孩子,跟李四光一样。(板书:李四光)李四光是谁?你们知道吗?3、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李四光和奇怪的大石头之间的故事。(板书:奇怪的大石头)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老师:同学们赶紧读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词句问问同桌!(学生读课文)大家都是认真的好孩子,把课文都预习好几遍了。卢老师特意找了一些难读的字词来考考大家:转来转去、考察、秦岭、遗迹、研究、严严实实、躲闪、突兀、流域、砸、孤零零、成果、震惊、大坑、陨石(个别读,开小火车检查)三、学习第二段1、给合课文上的图片来认识“孤零零”“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在文中所有的效果。2、再认读第二段,找一找其中精彩的字词,并说明原因。3、看着图画把第一段中,捉迷藏的内容复述下来。四、观察图片,设置悬念为下一课时做准备1、哪一位是李四光,并说明原因。2、他在想什么?此时此刻的李四光脸上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3、请带着这样的表情读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4、“接下来的故事又会如何开展?这个问题会不会一直困扰着李四光?”请小朋友课后自己学习以下内容。五,书写指导1、认读生字。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语文教案篇101、教学目的⑴理解与《口技》有关的知识,理解作者林嗣环等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毕、几”等文言词语,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词语〔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等〕;顺畅朗读全文。⑵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绘。⑶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口技”表演条理井然、细腻生动的记叙与描写。难点:多方面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3、教学方法根据本文表达流畅描写生动的特点,拟用以下几种方法施行教学:诵读体悟法;译述品评法;讨论置疑法;拓展探究法。4、教学时间两课时。5、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相关知识,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理清表达思路,努力译述课文。教学步骤:1、导语激趣〔录音机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带〕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用你的语言简单描绘一下。〔学生描绘老师点评〕是啊,阳光明媚的春光中鸟儿欢快的百啭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间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儿咩咩的叫声,还有牧童悠扬的笛声,多么美妙动人的春光图阿!其实这是口技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借助简单道具,模拟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透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你会领略到这种传统技艺的无比美妙。2、走进文本预习检查,反应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给加点字注音。少顷〔shǎo〕呓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