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_第1页
教案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_第2页
教案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_第3页
教案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的情感变化过程。2.理解母亲的苦难与伟大。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理解地坛对作者的启示,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来临时,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将陷入痛苦与无助中。史铁生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位。初中时,我们学过《秋天的怀念》,对史铁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文字中,去探寻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生命感悟。二、整体感知《我与地坛》是一篇自传体散文,全文共七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二部分。预习完这篇文章,你对史铁生有了怎样更进一步的了解?概括一下你的阅读感受。明确:(1)和《秋天的怀念》比起来,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更深刻了。(2)史铁生通过观察地坛中的动植物受到启发,思考生死问题。(3)作者的母亲为了他,过得好苦,太不容易了。三、品读课文(一)感悟地坛带给作者的启示1.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并思考:对于作者而言,地坛是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短语。并勾画出文中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小组讨论概括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情感。(1)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2)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3)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明确:横线上可填“他的精神家园”“心灵的港湾”或“情感的栖息地”,都可以。从(1)中可以看出当作者身体残疾、失魂落魄、颓废迷茫时,地坛让他产生了情感共鸣;(2)中的“意图”指他觉得地坛的出现就是让他得以在其中冷静地思考;(3)史铁生“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是因为地坛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获得生命的启示。2.作者在地坛中思考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都解决了?预设:(1)人为什么要出生——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是由自己决定。(2)关于死的事——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能决定的只是生存的方式。明确:作者思考了生和死的问题,而生死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是自然法则,大可坦然面对。但怎么活——需要在地坛中长久地思考。3.作者从地坛中得到哪些启示?点拨:研读作者描写地坛中各种生命的语段,从中寻找答案。(1)第3自然段景物描写。(略)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地坛形体改变——作者身体遭受残疾。此时作者就如古园一样,被不幸的命运抛出正常轨迹,此景与作者失魂落魄的心情息息相通。(2)第5自然段景物描写。(略)明确:轰然落地的露珠是否在昭示:卑小的生命只要积聚力量就足以演绎生命的辉煌?“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抗争:我虽残疾,却不应颓废。明确:地坛的生机让作者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3)第7自然段景物描写。(略)明确:文章用六个“譬如”描写了六种事物:“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落叶和气味”,表明了地坛虽然形体被改变,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它们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更加坚定了他面对苦难顽强生活下去的态度。小结:这些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的心境,作者从地坛的景物中获得了关于生死、关于生活的启示;景物本身就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的形象解读。(二)体味母亲的苦难阅读文中第二部分,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母亲心中的“苦”?说出你的理解。PPT:作者在《我与地坛》第三部分提到:“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可以说,她这一生都是在折磨当中度过的。直到死之前,在弥留之际,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还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预设:(1)“我”去地坛以后,母亲在家里很担心。预设:(2)“我”不愿待在家里,母亲害怕“我”去地坛出事,但还是不敢阻止“我”去。明确:“我”去地坛,母亲送。——从情感上讲,母亲担心儿子出去会做傻事;但从理智上讲,母亲知道儿子需要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去完成对人生的认识。这时的母亲既担心无奈又必须隐忍。“我”在地坛,母亲忧。——这时的母亲心神不宁又坐卧难安,在痛苦和惊恐中祈求“我”还活着。“我”久在地坛,母亲找。——这时的母亲茫然又急迫,生怕儿子做出傻事。(三)体会母亲的伟大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母亲是什么反应?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1)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2)母亲找“我”时,“我”决意不喊她,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明确: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不能理解母亲。而母亲承受着双重的痛苦却毫无怨言。当作者倔强地拒绝了母亲的爱时,母亲还是选择默默隐忍。2。小组讨论,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这是母亲希望的吗?明确:当“我”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以后,想用“写作成名”的方式来报答她,让她高兴。文中提到“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说明母亲唯一的希望只是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还是干别的都可以。3.自读文章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含义。PPT: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明确:“车辙”就是作者的心路历程。作者经过在地坛的长期思考,参透了人生的意义,从残疾自伤走向了坚忍顽强。但是,他的思索结果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是母亲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四、小结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从地坛的荒芜但不衰败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摆脱了残疾的阴影,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第二部分“我与母亲”也是写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只是通过“母亲”的生命历程来体现他的思考。作者最后懂得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以坚忍的意志去面对苦难的生活,踏实而不张扬,用爱去回报世界。五、作业1.推荐阅读:张海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