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区域分析课件_第1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区域分析课件_第2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区域分析课件_第3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区域分析课件_第4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区域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区域分析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区域分析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区域分析专题四区域分析永州市三中高三地理备课组永州市三中与长沙市一中联合制作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主要应当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回答。区域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交通、聚落、文化等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永州市三中与长沙市一中联合制作一、问题提出归因,即由结果寻求原因的过程。已有研究探讨了归因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给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另有研究具体探讨了归因方式与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我们的研究基于已有研究,详细考查初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归因特点,并对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二、研究方法1.量表编制。根据韦纳三维归因理论自行编制量表。量表分五部分,题型有判断、单选、多选、简答。量表编制完成后,进行小样本预测,结合个别访谈,对其中部分题目进行删减和修改,最终形成调查问卷。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无记名)与个别访谈相结合。3.数据统计。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56份,有效问卷150份,采用Microsoft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其中,根据对“你认为自己的数学学习在班内处于什么水平”的回答,将问卷自行分为三组:优良(56人)、一般(52人)、不太好(42人)。对个别题目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三、调查结果分析1.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归因习惯。统计数据表明:64%的学生在每次考试后,都会主动寻找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37%的学生在成绩不好时不得不向家长和教师解释失败的原因;43%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主动归因的意识和能力。A1―每次考试后,我都会主动寻找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A2―每次成绩不好,我都不得不向家长和教师解释失败的原因。A3―考试成绩会直接影响我的情绪和接下来的学习。表1数据表示各组内学生赞同A1、A2、A3说法的百分比。通过对比分析,学业成绩优良组学生更多地在进行主动归因。对于A2的统计表明,学习成绩优良组学生较其他两组学生进行被动归因的比例稍大,即他们中更多的人会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向教师和家长进行解释。这恰好表明,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对他们较关注,被认为是学习中最具潜力的群体。对于A3的统计表明,考试成败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影响更大。即与其他组相比,成功或失败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明显,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强烈。只有43%的学生认为成绩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后继学习,对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感到不解。通过个别访谈发现,成绩并非不影响学生的情绪,而是他们认为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的学习情况,不应让它影响现在的学习。我们看到学生正在理智地看待分数,尽量避免考试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教师的访谈证实了这一看法,教师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他平时就鼓励学生“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调查表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因能力,且具有良好归因习惯。2.大部分学生已具备正确归因方式。问卷第三部分采用五点评定,从完全赞成到极不赞成对考试失败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表2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正确归因方式。对于失败,74%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70%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未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赞同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很重要;59%的学生认为注意力影响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分析,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努力、学习方法、注意力等因素可以有效支持学习,并且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按原因来源,它们属内部因素,这种归因让学生产生愧疚感,但却是可控的,因此也不会降低学生的信心,反而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期望水平和成就动机有所增加。3.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具有积极情感体验。68%的学生都不赞同或极不赞同“我不喜欢数学,太难了,也太没意思了”的说法,只有12%的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没意思。教师认为,现在的新教材无法照本宣科,很多内容不得不让学生参与。学生表示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还是比较有趣的。C17“我数学成绩虽然不算好,但我仍不会放弃努力的”,87%的学生赞成或完全赞成这种说法,并且85%的学生认为“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努力,下次自然就学好了”。以上统计至少表明,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具有较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观念。4.正确归因背后的隐患。(1)将成功归于努力而非能力。问卷第二部分采用假设归因,潜在假设是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对于“假如你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原因可能是”这一问题的统计表明,63%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只有15%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数学能力强。实际上,国外研究表明,当学生成功时,他们更愿相信是自己聪明或能力强,而不是运气好、任务简单或努力(因为努力并不代表今后还有成功的可能)(Weiner,1994,2000)。这种归因方式,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不无关系。与努力相比,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控的内因,短时间内改变不了,将成功归于能力显示了成功背后的必然性,因此这种归因更能使学生产生自信心、自豪感和强烈的胜任感,并对所从事的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2)将所有失败都归于努力不够。对于B2的统计表明,若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偶尔一次没考好,仍有31%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没有努力;B4统计表明,如果在考试中失败一次,76%的学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实际上,在B2的潜在假设下,失败更可能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对于B4,我们认为学生有将所有失败都简单归于努力不够的倾向。通过对D1的统计表明,学生成绩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71%的学差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基础不好。如前所述,将失败归于努力不够可以提高学生成就动机,属正确归因方式。问题在于,将所有失败不分情况都简单归于努力不够,很可能使学生无法了解失败的真正原因,也就无法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导致以后的失败。若学生一直很努力仍无法获得成功,学生就无法用“不努力”去解释自己的失败,他们会否定努力的作用,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由于学生习惯从自身找原因,面对多次失败,这类学生最易将失败归于能力低、脑袋笨或力不从心等。对于C12“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学不好,可能我真的不是学数学的料”的统计表明,41%的学差生赞同这种说法,而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种归因方式。(3)将不努力作为不思进取的借口对于C6“我不是学不好,只是不愿努力,如果和别人一样用功,我也能学的很好”,其中60%的学生赞同或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并且,70%的学差生赞同这种说法,比例高于学业良好组(38%)。一方面,我们应看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无视它的负面影响。“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归因理论的核心假设(Thompson,Davidon&Barber,1995)。研究表明,学生在面对多次失败时可能会降低努力程度以维持这种观点――即只要我想努力还是可以成功的(Jagacinski,1990)。实际上,这时将失败归于不努力只是不思进取的借口,时间长了,学生通常会降低成就动机,表现为学习不努力、不主动,经常怨天尤人,抱怨数学难学,教师教的不好,而从不真正努力。四、教学对策1.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以上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归因于不稳定的可控的内因,尤其能认识到努力的作用,这是我们教育成功之处。但凡事过犹不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全面分析导致学业失败的原因。除了诸如努力、注意、学习方法、知识掌握程度等内部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外部因素,诸如任务难度、家庭环境、教学质量等,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另外,分析所有因素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并对可控因素进行及时调整,以优化学习环境。2.对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调查表明,学差生认为影响他们数学学习(下转60页)(上接42页)的主要因素有:基础不好、学习不努力、未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业优秀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基础、比较努力是他们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对于中间生的统计表明,学习方法对他们学习影响最大。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归因习惯和正确的归因方式,教师应将学生观念层面的认识转化到实际行动中。3.教师应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期望。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关于自己学业表现的反馈信息最终将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归因方式(Bandura,1997),并且有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的研究发现,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实现教师的预期。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方式表达,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延长等待的时间。较长时间的等待意味着对学生的高期望,由此可提高学生的成绩(Tobin,1987)。4.让学生体验成功。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信息,让学生体验到努力所带来的喜悦;其次,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适当降低作业和试题的难度,让学生觉得学习任务并不是那么困难,凭借能力,经过努力能取得成功。但研究表明,太容易的作业并不能产生胜任感,因为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技能或理解并未提高,因此要安排有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最后,各尽所能,给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通过别人的认可来增强其自信,从而改变不良归因方式。五、结语以上调查结果基本符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由于研究多属描述性统计结果,结论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摘要在新课标指引下,通过以教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因地制宜,指导学生进行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适当引导学生自找课题,进行研究性探索等方式,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为培养未来国家需要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现今的新课程数学必修教材中,设置了“课题学习”即“研究性学习”。这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课,作为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认识知识探究与问题探索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针对一切活动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农村中学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谈点看法。1以教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中学由于条件相对较差,一些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研究的课题学习根本无法进行,为了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探究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选出探究的切入点,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必修1(北师大版)《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节教学中,我把这节重点知识作为课堂探究的切入点,不是直接揭示性质而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画出以下函数图像=2,=3,=4……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观察并形成各小组的结论,然后全班进行相互交流总结,得到了指数函数的性质。为了使学生从模仿到独立,设置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你能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是如何研究函数的吗?”“你知道函数性质有哪些吗?”“你所画的指数函数的底数完全一样吗?”“这些底数与1比较如何划分?”“性质与底数有关吗?”“你能设计一个表格反映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吗?”等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了指数函数性质的得到过程,加深了对性质的理解,这样以教材为切入点,渗透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置于探究和研究的气氛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因地制宜,指导学生进行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新教材中的研究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必修1-5(北师大版)教材中主要有一下一些课题:《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正方体截面的形状》、《调查通俗歌曲的流行趋势》、《确定线段等分的算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究=(?%r+)(>0,>0)的图像》、《摩天轮中的数学问题》《教育储蓄》等,学生通过课本中探究的教学体验了探究的方法和思路,就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探索学习的能力。在教材的课题中,就可以选取适合农村中学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在学生学习完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知识》,布置了《正方体截面的形状》的课题研究。整个活动分成四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课前争取班主任配合进行动员,鼓励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密切合作,同时做好实验用的器材准备(如:泥巴、土豆、萝卜、橡皮泥、花泥、透明空心正方体等),并强调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2)研究阶段:让学生四人一组,对课题学习中的引导问题逐一研究讨论、得出结论,并帮助指导学生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对于学习困难的小组进行适时的点拨。(3)交流、评价、论证阶段:一周后将学生写出的课题研究报告在各小组传阅,并对阅览的每份报告进行评价,然后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分组报告研究结果,阐述理由,接受师生的质疑并将各组报告汇编成册,以此办一期黑板报展示研究活动中的得出的一些结论。(4)引申拓展:对质疑的问题或由活动中引申的新问题,特别是特殊情形下的截面是何形状等,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去继续探索研究,待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后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报告结果。通过这样开展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所学的舞台,而且达到了借助课题的研究对所学知识应用和反思的目的,加深了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3适当引导学生自找课题,进行研究性探索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定为课题进行研究。如:通过集合学习后,确定课题《集合子集的个数与集合元素关系》、《参数的取值对指数函数图像=(>0且≠1)的影响是什么?》、《圆台、圆柱、圆锥及其侧面积间关系》、《按揭购房》等等。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指导学生去完成,也可以引导他们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即兴所思的问题等等去选取课题,进行综合研究探索,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总之,在农村中学新课改教学中,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学生由教材切入,逐步使学生适应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就一定能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并富有探究能力,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创新人才。专题四区域分析永州市三中高三地理备课组永州市三中与长沙市一中联合制作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主要应当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回答。区域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交通、聚落、文化等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永州市三中与长沙市一中联合制作位置(区域定位)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区域范围,确定一个具体地点)10028100°永州市三中与长沙市一中联合制作位置(区域定位)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区域范围,确定一个具体地点)100°图例河流D湖泊o地级市省会城▲山峰陆高(m)■5000°A永州市三中与长沙市一中联合制什位置(区域定位)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区域范围,确定一个具体地点)如下图所示,A、B、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