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018_第1页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018_第2页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018_第3页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018_第4页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0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少年期常见精神障碍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孙凌88188996adertong@1631第一页,共六十七页。2第二页,共六十七页。.3第三页,共六十七页。.4第四页,共六十七页。.5第五页,共六十七页。.天津市青少儿心理问题现状:

天津市大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包括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3%~16%,按最保守数字10%计算,我市约有近20万大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其问题影响到的家庭已超过50万家;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国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建立。2023/6/106第六页,共六十七页。.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科室定位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维护的综合性的,包括心理评估、早期识别、早期诊断与治疗;心理功能康复;危机干预和预防性干预;相关咨询等医、教、研、防为一体的全面的医疗效劳机构。7第七页,共六十七页。.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科室人员组成西医中医护理心理测查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多角色的团队有助于患儿全面康复,促使他们尽快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校园。8第八页,共六十七页。.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分类:心理发育障碍以智力发育低下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精神发育迟滞;以言语和语言、学校技能、运动技能等发育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定性发育障碍;以孤独症为代表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抽动障碍,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儿童社会功能障碍非器质性遗尿症和遗粪症,喂食障碍和异食癖,刻板性运动障碍及口吃等。2023/6/109第九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retardation)是一组起病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以前,以智力发育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WHO报告〔1985年〕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轻度为3%,中、重度为3‰~4‰,男性多于女性,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并以低收入、低文化家庭中常见。全国0-6岁儿童中(2000年),智力残疾儿童95.4万。精神发育迟滞是导致人类残疾的重要原因。2023/6/1010第十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病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1.感染和中毒2.脑机械损伤、缺氧3.代谢障碍与营养不良4.出生后患脑部疾病5.不能明确的出生前因素和疾病6.染色体异常7.未成熟儿、早产或低体重儿8.重性精神障碍9.心理社会因素10.其他和非特异的病因2023/6/1011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临床表现:精神发育迟滞的主要特征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智力水平的上下以智商〔IQ〕来反映,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IQ假设低于70,说明患儿存在智力低下临床上将其分为四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2023/6/1012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50~69之间,成年以后可到达9岁~12岁的心理年龄,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75%-80%。语言发育延迟,词汇不丰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差,抽象思维不兴旺。一般是在上小学以后教师发现患者学习困难。通过职业训练只能从事简单非技术性工作,可学会一定谋生技能和家务劳动。2023/6/1013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35~49之间,成年后智力水平相当于6岁~9岁正常儿童,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12%。语言发育差,表现为发音模糊不清,词汇贫乏以致不能完整表达意思。计算能力为个位数加、减法的水平。不能适应普通小学的就读。能够完成简单劳动,但质量差、效率低。在指导和帮助下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2023/6/1014第十四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20~34之间,成年后智力水平相当于3岁~6岁正常儿童,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8%。在出生后即可出现明显的发育延迟,经过训练最终能学会简单语句,但不能进行有效语言交流。不会计数,不能学习,不会劳动,日常生活需人照料,无社会行为的能力。可同时伴随显著的运动功能损害或脑部损害。2023/6/1015第十五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智商在20以下,成年后智力水平低于3岁正常儿童,在全部精神发育迟滞中占1%~5%。完全没有语言能力,对危险不会躲避,不认识亲人及周围环境。以原始性的情绪,如哭闹、尖叫等表达需求。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常合并严重脑部损害,伴有躯体畸形。2023/6/1016第十六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诊断及鉴别诊断:对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三条:①起病于18岁以前;②智商低于70;③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鉴别诊断通常须与儿童孤独症、儿童多动综合征、瓦解性精神病、儿童精神分裂症等疾病鉴别。2023/6/1017第十七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治疗及预后1.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对先天性代谢病、地方性克汀病,早期采取饮食疗法和甲状腺素类药可以防止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对某些有内分泌缺乏的性染色体畸变者可适当给予性激素以改善患者的性征发育。促进和改善脑功能的治疗:可选用多种氨基酸、脑复康、γ-氨酪酸等。对症治疗:对伴发的活动过度、注意障碍和行为异常等病症,可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其他精神药物;对合并癫痫者要用抗癫痫治疗。2023/6/1018第十八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2.教育培训特殊教育和训练应尽早开始。内容涉及生活、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两大方面,强调个体化的原那么。对轻度精神发育迟滞者着重训练他们的工作、就业能力。对于中度以上的患者重在训练他们的根本生活技能与自理能力,并将有照顾管、教育、训练精神发育迟滞者的科学知识和根本方法示范、传授给家长,按训练的步骤和目标进行教育训练。2023/6/1019第十九页,共六十七页。.精神发育迟滞3.预防监测遗传性疾病、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围产期并发症、防止和尽早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预防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措施。一些兴旺国家依据专门的法律对所有新生儿实施一些常见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血液生化筛查,能有效预防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也为早期治疗提供了病因学治疗的依据。对于病因明确者,假设能及时采用病因治疗,可以阻止智力损害程度的进一步加重。2023/6/1020第二十页,共六十七页。.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类型。通常起病于3岁以内,以男孩多见。

临床特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感知觉障碍智能障碍和其他损害2023/6/1021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七页。.儿童孤独症病因:遗传因素围产期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最新的研究提示患者脑内阿片肽含量过多与患者的孤独、情感麻木及难以建立情感联系有关,血浆阿片肽的水平与刻板运动的严重程度有关。2023/6/1022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七页。.儿童孤独症诊断:起病于3岁以内;有严重的社交障碍;不同程度的社交用语障碍和(或)语言发育障碍;兴趣和活动局限;重复与刻板单调的动作或行为;排除其他精神疾病。2023/6/1023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七页。.儿童孤独症鉴别诊断: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精神分裂症Heller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Rett综合征2023/6/1024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七页。.儿童孤独症治疗:孤独症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针对其行为缺陷及早进行教育训练,尤其是学会与人交往。特殊教育:目的是提高社交技能和自理生活能力。药物治疗:常用药物(1)中枢兴奋药物;(2)抗精神病药物;(3)抗抑郁药物;(4)抗癫痫药物可以消除患者的精神病性病症、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强迫病症等问题,有利于保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平安,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预后:一般认为其预后与智商水平、是否存在言语发育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三个因素密切相关。2023/6/1025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edisorder,ADHD〕主要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国内调查发现患病率1.5%~10%,国外报道学龄儿童中患病率3%~5%,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4:1~9:1。美国儿童少年精神病学会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患病率在小学生中男性10%,女性5%。2023/6/1026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学因素:脑电图、脑诱发电位异常,提示本症具有生物学根底。神经递质:近年来相继提出了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假说。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亢进。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如父母感情不和、离异、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放任均可增加儿童发生多动症的危险性。其他因素:营养和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以及调味品、人工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可能使儿童易产生多动症。2023/6/1027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表现: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冲动学习困难神经和精神的发育异常品行障碍2023/6/1028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程和预后近半数患者在4岁以前起病,但很多患者在进入小学以后因为注意缺陷导致学习困难,或者因为表现出严重的行为问题而就诊。约30%患者在青春期以后病症逐渐消失,但大局部患者的病症将持续进入青春期,成人期时40%~50%患者仍然存在临床病症,20%~30%患者不仅有临床病症,且合并反社会行为、物质依赖、酒依赖等问题。导致预后不良的因素有合并品行障碍、阅读困难、情绪障碍,不良的家庭和社会心理因素,智力偏低者等。2023/6/1029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假设儿童在7岁以前开始出现明显的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多,并且在学校、家庭和其他场合都有这些临床表现,持续6个月以上,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可诊断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分为三种临床类型:注意缺陷型冲动多动型混合型2023/6/1030第三十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鉴别诊断: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儿童常有多动病症,但主要病症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学习接受能力差,成绩不良,多数仅能到达较低水平,重度者不能接受教育,判断力和理解力差等特点可与多动症区别。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可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其他行为改变,但有情感、思维障碍。幻觉、妄想等精神分裂症的根本病症可以区别。品行障碍某些品行障碍的儿童也常表现不安心学习、多动,但根本突出问题是以反复的、持续的违反社会道德准那么,侵犯别人和公共利益的反社会行为。2023/6/1031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1.综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对控制多动行为、冲动行为有效,恰当地运用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可使患儿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克服注意松散和多动。感觉统合训练:可以促进多动儿童更好的自我控制,增强自尊和自信。家庭治疗:对于长久改善患儿的成长环境有益,合理安排日常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注意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的典范,教养态度一致等均为综合治疗重要组成局部。2023/6/1032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药物治疗:中枢兴奋剂是治疗多动症首选的药物,目前临床常用哌甲酯(利他林),每日剂量10~40mg,分2次服(早晨及中午服药)。通常节假日不上学时可停药;一般需服药数月或l~2年,病症控制后,可逐步停药。中枢兴奋剂无效时可改用其他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或小剂量氟哌啶醇等治疗。2023/6/1033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针对父母的教育和训练教育和训练可采取单个家庭或小组的形式,内容主要有:给父母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让他们学会解决家庭问题的技巧,学会与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奖惩协定,有效地防止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掌握正确使用阳性强化方式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使用惩罚方式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2023/6/1034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ODD〕主要特征为对抗、消极抵抗、易激惹以及令人厌烦的行为等,与CD、ADHD一起组成了“破坏性行为障碍〞。ODD患病率在2%~16%,男女之比约为2:1。2023/6/1035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病因:发育理论认为:ODD是个体发育固着于肛恋期〔个体从所依恋的对象分开期〕和“认同危机〞期的一种表现。这一理论反映了个体适应的失败。学习理论认为:ODD的病症是阴性强化的结果。家长和老师常对孩子的对抗行为进行提醒、责备、训诫、惩罚,试图改变孩子的对抗行为,使其顺从,而这些阴性强化那么增加了不顺从的频率和强度。生物学家认为:可能与大脑前额叶和边缘叶结构发育不良有关。有人认为ODD也属于多基因遗传病。2023/6/1036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临床表现:1.对立、违抗情绪和行为:ODD儿童在童年早期就可能经常表现腹痛、烦躁不安、脾气大。ODD儿童倾向于以隐蔽的方法和被动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权利的挑战和敌对的情绪。学龄期以前的儿童往往在不如意时出现这种行为,当要求得到满足或经过一段时间后常会自然恢复。学龄期以后的儿童那么经常与老师或父母对着干,不服从管教,常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与大人争吵。ODD女孩较男孩更加不合群,不愉快,有更多的内向问题〔如焦虑、抑郁、退缩等〕。2023/6/1037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2.学业及社会功能受损:ODD儿童的对立违抗表现在学习方面,便会出现对学习无兴趣,难于接受知识,学习成绩差等。临床上发现ODD儿童在某些执行功能方面也存在缺陷。比方说意志力薄弱,行为缺乏目的性、方案性,工作学业没有效率,没有上进心等。视觉持久性注意测查显示:ODD与ADHD患儿一样存在持久注意缺陷,容易出错。由于患儿常烦扰、怨恨、敌视他人,所以他们与同伴相处困难,孤僻,不合群,不愿或较少参加集体活动,与父母、教师等缺乏交流,社会适应不良等。2023/6/1038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诊断:病症标准:至少有以下3项: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⑦经常成心干扰别人2023/6/1039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严重标准:上述病症已形成适应不良,并与发育水平明显不一致。病程标准: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排除标准:排除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2023/6/1040第四十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鉴别诊断:1.ADHD:ADHD是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为特征,常以“失去自控能力〞来描述。而单纯的ODD患儿不具备上述特征。ODD较ADHD在注意不集中方面较少,而学习和工作表现较积极和刻苦,但在内向问题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单纯ADHD对利他林治疗效果明显,而ODD根本无效。一项对照研究证实ODD儿童脱氢雄甾酮硫酸盐(DHEAS)水平明显高于ADHD患儿,所以通过DHEAS水平鉴定ODD及ADHD已成为可能。2023/6/1041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2.CD:与CD的鉴别尚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ODD与CD应该考虑为严重程度不同的同一个障碍,ODD常可开展为CD。另一观点那么支持ODD与CD是两个独立的诊断。大量研究说明二者有明显不同,ODD儿童倾向于以隐蔽的方法和被动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权利的挑战和敌对的心情,而CD那么以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作为其主要表现,因此ODD儿童对别人权利的阻碍程度较CD为轻;ODD的起病年龄较小〔平均为5.4岁,CD平均起病年龄为8.9岁〕,行为障碍的程度较轻,其预后较CD为佳。2023/6/1042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3.精神发育迟滞〔MR〕:主要病症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学龄前期,一些MR儿童因为不顺从或被动抵抗,而被误诊为ODD。也有很多ODD孩子对大人的召唤和要求假装听不见或没反响,所以被认为是MR。通过临床表现,智力测验,社会适应量表及儿童行为量表等测查和评估,对二者不难鉴别。

2023/6/1043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4.其他:儿童青少年别离性焦虑可与对立违抗行为相依附。躁狂与轻躁狂可以伴有违抗行为,应考虑鉴别。ODD还可以与学习及人际交往障碍合并存在。另ODD与选择性缄默症也应鉴别,以免误诊。2023/6/1044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治疗:1.心理、行为治疗:父母干预训练〔PMT〕,即父母在家里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治疗程序,父母应首先接受正规的训练,然后再对儿童进行训练。另外通过个体、小组和家庭治疗等方式,针对孩子别离、自主、依赖等问题,使ODD儿童的父母、老师等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持久性的支持网络是十分必要的。2023/6/1045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

2.药物治疗:

单纯的ODD尚缺乏有效的药物,合并ADHD、CD和抑郁或焦虑的ODD病人可应用相应的药物。1.利他林2.可乐定3.丁螺环酮4.抗抑郁剂5.维思通2023/6/1046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七页。.对立违抗性障碍预后:1.约8%儿童痊愈,多数为学龄期以前的儿童。2.大局部儿童随访后仍维持ODD或ODD/ADHD的诊断。3.约24%出现焦虑障碍或情感障碍等其它诊断。4.学龄前期诊为ODD/ADHD的儿童罹患情感或焦虑障碍的风险较单纯的ODD为高,且其风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5.单纯的ODD开展为CD的可能性很小。在学龄前期诊为ODD的儿童较学龄期首次诊为ODD的儿童转变为CD的可能性小。6.ODD/ADHD合并发育障碍的可能性要比单纯ODD为高。7.儿童语言理解困难常在追踪前被误诊为ODD。2023/6/1047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七页。.抽动障碍是一组主要发病于儿童期,表现为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的疾病。根据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是否伴有发声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临床类型。多数起病于学龄期,运动抽动常在7岁前发病,发声抽动多在11岁以前发生。国外报道学龄儿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12%~16%。学龄儿童中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者占5%~24%,慢性抽动障碍患病率1%~2%,男女性患病比率为3:1~4:1。2023/6/1048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七页。.抽动障碍病因:抽动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神经电生理方面脑电图异常者到达12.5%~66%,但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头颅CT异常;神经解剖研究认为可能与基底节通路功能失调有关;围生期损害如产伤、窒息、感染、服用药物等可能引起抽动障碍;儿童受到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影响时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病症,故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是本病的病因之一。2023/6/1049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七页。.抽动障碍1.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儿童习惯性痉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大多起病于5~7岁,男孩多见。通常头面部是首发部位,表现为皱眉、眨眼、噘嘴、咬唇、露齿、点头或耸肩、甩手、跺脚、踢腿等动作,少数表现为简单的发声抽动,如清嗓音、咳嗽、擤鼻或哼哼声等。抽动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或数小时,紧张时加重,情绪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此型病症较轻,治疗效果较好,局部病例可自行缓解。2023/6/1050第五十页,共六十七页。.抽动障碍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表现为简单的或复杂的运动抽动,或表现为发声抽动。但两者不并存。抽动病症累及广泛。除面、颈、肩部外,常累及上、下肢和躯干的肌群,发作频繁并持久,病程往往超过1年。此型对治疗的反响稍差,且不易完全控制。2023/6/1051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七页。.抽动障碍3.Tourette综合征即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常从面部轻微抽动开始,逐渐涉及全身多部位肌肉。可表现为简单性运动抽动如眨眼、伸舌、转头、作怪相,也可表现为复杂性运动抽动,如不可克制的冲动性触摸物体及他人;大多数病例同时或先后出现发声抽动,表现为单音叫喊、咳嗽、清嗓或无聊的语调、重复刻板的秽语、模仿言语等;出现秽语者约占患儿的10%,约有半数患儿伴有注意短暂、活动过度、任性冲动、学习困难、情绪紊乱等表现。此型为缓慢病程,病症时好时坏,对患儿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经治疗多数病例病症可改善,但治愈较困难。2023/6/1052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七页。.抽动障碍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仔细观察抽动病症和一般行为表现,可助诊断。短暂性抽动障碍是指每天都有抽动,持续2周以上、1年以内者。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指单有运动肌抽动或单有发声抽动,持续1年以上者。如果两者同时存在,且持续1年以上者,那么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2023/6/1053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七页。.抽动障碍鉴别诊断:风湿所致的舞蹈症:以舞蹈样运动异常为特征,无发声抽动,有风湿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阳性结果,抗风湿治疗有效。肝豆状核变性:由铜代谢障碍引起,有肝损害、锥体外系体征及精神障碍,角膜有K-F色素环,血浆铜蓝蛋白减低可资鉴别。2023/6/1054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七页。.抽动障碍治疗:1.心理治疗应注意调整环境及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对患儿的影响。要让患儿本人、家长及老师了解本病的特点,对他们不歧视、不过分关注;可根据病情轻重适当减轻学习负担,增加睡眠,防止过度紧张及剧烈运动,适当开展文体娱乐活动。2023/6/1055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七页。.抽动障碍2.药物治疗(1)氟哌啶醇:0.25~0.5mg,tid,一般为0.5~2mg/d。(2)泰必利:开始剂量为50~100mg/d,逐渐增加至200~300mg/d,用于对氟哌啶醇无效者。(3)可乐定:0.05mg/d,每日分2~3次口服,对控制抽动发作有较好的作用,对伴有多动注意障碍、情绪障碍者有较好疗效。本药有透皮缓释贴片,较适宜儿童使用。预后: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抽动-秽语综合征病程迁延,药物治疗可控制病症,但需较长时间维特用药。2023/6/1056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情绪障碍儿童少年期的情绪障碍〔emotionaldisorders〕有两类,一类与成人的情绪障碍相同,如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抑郁症等,这类情绪障碍可能持续到成人期;另一类情绪障碍特发于童年期,与成人期的情绪障碍无连续性。特发于童年期的情绪障碍与社会心理因素、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或害羞等异常情绪,患者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病程多呈短暂性。据国内调查各类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为17.7%,女性较男性为多,城市患病率较农村为高。2023/6/1057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情绪障碍病因:遗传易感素质幼儿期养成的害怕、敏感或过分依赖的习惯家长对儿童过分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儿童患躯体疾病等因素当儿童遇到一些心理应激因素,如打架、受严厉批评、学习负担过重、紧张疲劳、初次上幼儿园、新学期开始、转学等促使发病。2023/6/1058第五十八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情绪障碍别离性焦虑障碍: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尤以母亲为主)出现过分地焦虑或惊恐不安,担忧亲人可能会出意外或一去不复返,或害怕离开父母后自己被伤害、被绑架等每次别离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病症,或因害怕别离而不想上学,甚至拒绝上学。别离后出现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等过度情绪反响,平时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活动。夜间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上床就寝,或反复出现与别离有关的恶梦,以至屡次惊醒。2023/6/1059第五十九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情绪障碍儿童期恐惧症: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表现为患者过分害怕某些事物和情境,但实际上这些事物和情境并不具有危险性,或者虽有一定危险性但患者所表现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恐惧内容有两类:恐惧身体损伤,如怕死、怕出血等;恐惧自然事件,如害怕黑暗、动物等。当患者接近恐惧对象时,恐怖情绪持续存在,并出现回避恐惧对象的行为,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2023/6/1060第六十页,共六十七页。.儿童情绪障碍学校恐怖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