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材料:“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事例。(2)为改造国民的旧心理和使人格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又做了哪些努力?设计意图:回顾复习所学知识,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承上启下作用。2、背景:设问: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3、概况:要求学生回答,完成下面表格: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活动基地

主要内容前期⑴提倡______,反对____;⑵提倡______,反对_______;⑶提倡______,反对_______;⑷提倡______,反对_______。后期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层层设问:阅读材料,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办学宗旨?“兼容并包”方针的实质是什么?这两则材料表明20世纪初国人的思想存在哪些问题?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后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做铺垫。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俩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设问:1、“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其内容是什么?2、它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如何?3、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4、材料中“西洋人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具体有哪些事件?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课件展示:材料一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材料二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设问:(1)新文化人士为反对旧道德提出了什么口号?其实质是什么?(2)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3)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4)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课件展示鲁迅先生及《狂人日记》的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请一位看过《狂人日记》的同学给大家简要介绍其梗概及主题思想。教师对学生的介绍给予点拨,指出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的呐喊。用什么来救孩子?用旧道德行吗?这样让学生自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计意图: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自然引出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并深化了学生对此项内容的理解。

设问: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事件及原因社会思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教师点拨:封建伦理道德造成中国的危亡;使民主科学不能实现;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说明批判旧道德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学会分析同类历史事件的原因。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课件展示: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的民意测验显示,赞成“友俄”与赞成“友美”的比例约为5:1。……北京大学的民意测验还显示,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占第一位。思考:如何理解“新发展”?教师点拨:1、1915年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潮流:“民主”、“科学”。2、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潮流与无产阶级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并存。

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把中外历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能力。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材料二:“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材料三:《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毛泽东说看的谈的讨论的都是《新青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材料四: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节选)材料五: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学生分组讨论。l

教师点拨::1、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设问: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你能找出这方面的论据吗?学生思考、举例。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课件展示: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点拨: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设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课堂总结】提问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评价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知识结构。回应导入,突出主题。易错易混点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不是《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2.《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3.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载体;4.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5.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虽是运动的一大缺陷,但不能掩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贡献。这场运动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又是新时代开启的前奏,特别是运动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后期思想的主流。6.从某种程度看,新文化运动是对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同属资产阶级运动,都是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发展资本主义。虽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努力不成功,但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弘扬民主和科学方面的贡献超越了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知识结构(板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2、概况:

l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l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l

帜:民主

科学l

主要阵地:《新表年》

l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十月革命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l

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l

积极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l

局限性: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高二学生处于认知水平从形象向抽象过渡,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转折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进取心,富有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通过本课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基本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反思,体会到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师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方法指导方面存在不足,希望今后以此为起点,再接再厉,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一选择题1.“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2.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革命B.尊孔C.帝制D.亡国

3.某同学查阅《青年杂志》、《狂人日记》、《文学改良刍议》等资料,请推断该同学探究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新文化运动

4.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5.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一段话,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首倡民主与科学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D.宣传马克思主义

6.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五卷中谈及中西文化时说,“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法子,绝对是两样”,“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对此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A.正确评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B.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C.承认文化的时代性和社会差异性

D.认为儒家文化传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能力提升

7.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文章作者应该是A.洋务派B.维新派

C.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代表

8.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A.洋务运动的影响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材料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李大钊

材料二(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

材料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四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般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1)材料一中李大钊为什么说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材料三中鲁迅为什么说孔教是“吃人”的礼教?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的“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对民族精神有什么影响?

(3)材料四中陈独秀表明了什么观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什么以反孔教为突破口开展新文化运动?

1.答案D

解析“传统均不再神圣”意味着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已被打破,“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隐含时间限制,D项符合要求。A、B、C侧重于政治变革,传统思想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从时间上看,三个时期内布尔什维主义还未传入。故D是最佳选择。

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民国三四年”“复古主义”“忠孝节义”等信息可知,这种思想是指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这是袁世凯在为其复辟帝制作准备,故文中空缺的是“帝制”二字。

3.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三个资料均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故答案为D。

4.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在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故选D。

5.答案C

解析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是为了配合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批判而写的。

6.答案A

解析这一观点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不正确。

7.答案D

解析从“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及“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代表。

8.答案D

解析时间“20世纪20年代”和孔子地位下降可知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D项。

9答案(1)孔孟儒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礼教使人民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

(2)反抗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使整个民族缺乏民主意识,容易产生阿Q式的民族病态心理。

(3)保共和,反孔教。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倒行逆施、尊孔复古等阻碍了社会发展,所以李大钊、鲁迅指出了孔教的弊端。第(2)问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第(3)问仍然是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出发,认识到共和制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关键是因为缺少一场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为此,他们与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展开坚决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兴起。岳麓版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主要的上课思路就是围绕着解读新文化运动这个标题来展开,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首先它是一场文化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其次它“新”在哪些方面;最后分析出现这些“新”的原因。

1.关于本节课几个环节的处理。

(1)导入问题。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展示材料: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最终结果都“落空”了,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课堂内容的展开。本节课我的思路是围绕着“新”字来展开教学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是运用了材料来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材料,从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前面所学内容归纳对待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