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2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2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2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2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绿色蝈蝈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绿色蝈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以反映自然界的内容为主题,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的科学探索,这些内容都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其中,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把文学与科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出一个丰富而奇妙的昆虫世界。”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更是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吗?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文章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感受法布尔对待科学的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上。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让学生对<昆虫记>充满浓厚的兴趣,以便了解更多的<昆虫记>里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感情.课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赏析文中语句的作用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2、找出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其作用。3、学习法布尔探索大自然奥秘和观察实验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其作用。学习法布尔探索大自然奥秘和观察实验精神。教学难点:概括内容,品味语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猜谜语:教师出示谜语: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谜底:蝉、蝈蝈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作者介绍1、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散文家。自幼时开始,法布尔就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极大的兴趣,后来次子朱尔因病早逝,成了法布尔撰写《昆虫记》的最大动力。他甚至认为,若没有昆虫的陪伴,自己绝不可能挨过人生的起伏与悲痛。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2、《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惜没有等到诺贝尔委员会下决心授予他这一大奖,这位歌颂昆虫的伟人就已经瞑目长逝了。而且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预习交流给加点的字注音。参考:喧嚣xiāo喑哑yīnyǎ静谧mì篡夺cuàn喙huì窸窣xīsu作响将横线处的文字替换成成语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2、异常有力而又高又大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3、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4、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填写蝈蝈档案。蝈蝈档案表姓名美称外形习性叫声居住方式品味语言(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该句中的“窃窃私语”是否可以改成“小声鸣叫”?(2)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毫不犹豫地”可否换成“也”?为什么?方法指南①某个词在这里解释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大声朗读,细细品味好处,然后说出你的看法,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好吗?《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行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总的来说是体现在使用修辞方法和运用优美的词语。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大声朗读,细细品味好处,然后说出你的看法,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好吗?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老师给同学们举个例子:我喜欢“绿色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这个句子,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而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流露纸上。或不举例,以免学生思维被束缚]1.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这几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还有“喑哑、尖锐、急促、清脆”等词语形象的写出了蝈蝈的叫声,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这里也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蝈蝈的外貌特点,作者把蝈蝈描写得很美,没见过蝈蝈的人一想象就知道蝈蝈长什么样,而且那么很美、很可爱,自然也会喜爱上这小蝈蝈3.蝈蝈也有安静的时候。“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其中的“抓抓脚底”、“擦擦脸和眼睛”、“闭着双眼”、“躺在沙上”,这里仿佛不是在写蝈蝈,而是像在写一个人吃饱了喝足了,无忧无虑的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美好的幸福生活。蝈蝈的此时的动作和神态它也太悠闲自得了。课外延伸第三章《石蚕》

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第十三章<大孔雀蛾>孔雀蛾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为了这一目标,它们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途多么远,路上怎样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碍,它总能找到它的对象。在它们的一生中大概有两三个晚上它们可以每晚花费几个小时去找它们的对象。如果在这期间它们找不到对象。那么它的一生也将结束了。赏析: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表现出石蚕的艺术才能,让人会心一笑。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甲虫和石蚕的斗争,“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赏析;这里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孔雀蛾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昆虫的热爱,对事物观察仔细,同时也是对生活的热爱。课堂练笔——写一写请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看谁介绍得好。要求:你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先不要说出这种动物的名称,然后,再请你的好朋友来猜一猜你写的是什么。例文:我家的它显得有些任性,我行我素,有时候你怎么叫它,它都当没听见,它像小孩一样爱撒娇,它寂寞时会爬上你的膝盖,或者随地跳到摊开的报纸上坐着,尽显娇态。完成作业1、拓展:课外阅读《昆虫记》。2、仿写:(任选其一)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形体特征;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学生自我评价1、能否认真听老师讲课a能b经常c偶尔d不能2、遇到我会的问题能否主动举手a能b不能3、遇到问题能否善于思考a能b不能4、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否提出自己的看法a能b不能5、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是否掌握a是b否6、综合练习是否独立完成a是b否教学反思总之,本节课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1、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没有把握好,导致该课后段略显匆忙。原因是课堂驾驶能力仍有欠缺。尽管我在该课中有几个细微处应机处理较好,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机智,但在课堂的宏观管理上没前瞻性。在处理生字词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记录在书上,用去了较多时间。而此环节不是教学重点,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不必作过深的挖掘。2、未充分体现学生的小组合作的评价本课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应在过程中进行评价,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绿色蝈蝈》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便于展开互动型的教学。2、学生好奇心强,乐于观察自然,喜爱小动物,学习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3、学生有速读课文的经验,能够较快概括内容,但仍需提高。4、对语言的赏析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5、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教学方式应丰富灵活。课堂教学效果分析教师执教班级八年级一、二班科目语文课型新授分值等级得分评价项目评价标准ABC95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参与度1.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550A52.自我调控能力强,参与时机恰当;认真听讲7A63.学习习惯良好(记笔记、眉批、改错本等)5B4师生互动4.有师生课堂互动形式多样,提问问题有针对性4A45.有生生课堂互动体验,体现合作学习4A4自主探究6.有创新性思维,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正确见解10A107.学生有自主学习意识,能自主探究,能发现问题。5B48.体现自主学习;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发现,不能由教师包办10A9教师教学目标完成度9.“三维”目标制定符合课程要求,切实有效330A310.全体学生各有收获,如期达标;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5A5教学方法11.能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4A412.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入学法指导4A413.问题的设置有启发性;多使用鼓励语言;3A3教学过程14.问题设计具有正向思维价值3B215.教学内容充实准确,针对性强3A316.学生学习训练探究积极主动3A317.评价检测反馈矫正科学及时2B2小组合作18.小组合作学习真实有效,积极交流讨论2020A18总体评价教学内容充实准确,对于去括号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高。改进措施在课堂中应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绿色蝈蝈》教材分析《绿色蝈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以反映自然界的内容为主题,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的科学探索,这些内容都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其中,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把文学与科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描绘出一个丰富而奇妙的昆虫世界。”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更是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吗?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文章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感受法布尔对待科学的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上。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让学生对<昆虫记>充满浓厚的兴趣,以便了解更多的<昆虫记>里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感情.《绿色蝈蝈》评测练习赏析下面的句子第三章《石蚕》

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第十三章<大孔雀蛾>孔雀蛾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为了这一目标,它们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途多么远,路上怎样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碍,它总能找到它的对象。在它们的一生中大概有两三个晚上它们可以每晚花费几个小时去找它们的对象。如果在这期间它们找不到对象。那么它的一生也将结束了。《绿色蝈蝈》教学反思首先,在上课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认真的解读。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所以,我将抓住绿色蝈蝈生动传神的语言作为文本解读的重点.其次,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如,在搞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后,我接着启发学生:“作者是怎样发现蝈蝈的这些特性的呢?”学生说;“是先聆听蝈蝈的声音,再观察蝈蝈的外形,再观察蝈蝈捕蝉,知道它爱吃蝉,”“你们看法布尔对蝈蝈的习性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愈来愈全面,他用的是什么方法?”“聆听”“观察”“试验”“思考”……“没错啊,同学们,这就是法布尔的科学精神,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多聆听、多观察、多思考、多实验。这样引导学生有兴趣的认识蝈蝈,其实科学并不神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我们都像法布尔一样调动各种感官,多聆听,多观察、多思考、多实验,我们也一样可以解开很多动物的奥妙,揭开自然界神秘的面纱,不信大家都试试。”同学们高兴起来,一个劲地点头。学习作者的科学研究精神这个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完成。再次,注重学法指导。在品读赏析优美句子后,总结归纳出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比喻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