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历史第五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2高中历史第五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2高中历史第五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2高中历史第五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2高中历史第五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范围:第五、六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1840年)战争?……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下列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结论,正确的是()A.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鸦片和茶叶的冲突是战争发生的根源C.英国发动战争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英王D.进行战争是维护正当贸易的必要手段2.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作为。这一认识()A.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B.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C.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D.便于投降派推卸责任3.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D.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备受冲击4.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据此可知,李鸿章认为应该()A.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以创办民用企业为主D.大力发展资本主义5.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倡“改制”的孔子,并说他的变法主张就是继承孔子的事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A.基于传统儒学推行变法主张B.继承孔子的“改制”事业C.借助传统文化解释变法理论D.借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6.“(它)的宗教思想本身是中西文化混合的产物,对腐朽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大扫荡,客观上为洋务运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材料评述的这一事件()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B.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C.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质D.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7.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8.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这反映出当时()A.附国籍者有民族自豪感B.辛亥革命引发知识分子分裂C.王朝意识受到严重冲击D.朝廷腐败遭到爱国士人不满9.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正确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10.“一种求生本能或王朝自救意识终于把一个油干灯枯的王朝推上了改革之路……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姿态显示了曾经扑杀或仇视过变法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变法决心。”“改革”当指()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改订新约11.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又颁《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主要反映了()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B.列强入侵影响社会习俗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12.1912年2月,袁世凯通电南京临时政府:“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袁世凯所为与之相悖的是()A.就任临时大总统B.镇压二次革命C.签订“二十一条”D.宣布洪宪改元13.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特准探采铁矿暂行办法》,规定铁矿公司需官办或官商合办,“须用完全中国资本,不适用矿业条例及其关系诸法律内关于中外合办矿业之规定”。此规定一定程度上()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D.实现了政府对矿业垄断14.据侯家驹《中国经济史》统计,从1894年到1913年,中国国产机纱取代进口机纱的比率从23%增加到38%。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国家政策推动B.中华民国建立C.列强放松侵略D.洋务运动促进15.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科学理论不断取得新突破B.民族工业萧条,技术无用武之地C.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D.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的科学指导16.20世纪初,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已大多是租用式的商业化经营,人们主要是临时租用。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经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这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A.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B.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C.消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D.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的含义。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理由是什么?(4分)(2)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占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4分)(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4分)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什么核心思想主张?有何重要影响?(4分)(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前期(五四运动前)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这一改变过程经历了哪几个层次?(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4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300余人(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要求考生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被崇拜者孔子孟子孙中山崇拜人数1536117——摘编自《考师范之笑话》,见1913年7月1日上海《时报》材料二1923年北大建校25周年之际,对来贺的师生、校友等约1007人作了一次民意测验,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心目中的国内大人物”,其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国内大人物票数国内大人物票数孙中山473李大钊25陈独秀173冯玉祥7蔡元培153袁世凯5胡适45孔子1康有为33诸葛亮1梁启超29曾国藩1——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两次民意测验结果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不同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民意测验是否能够完整反映当时的民意,并说明理由。(4分)20.(12分)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辛亥革命有着非同凡响的历史意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3月5日)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时报》描写的社会新事物所涉及的领域。针对引文描写的现象,试评述民国初年社会的新陈代谢。(2)据材料二,概述西方学者对民国政体的评价。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参考答案1.解析:A。在鸦片战争片前,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A项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C项错误;鸦片贸易不是正当贸易,D项错误。2.解析:B。民众没有认识到外部发生的变化,认为“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的不作为,说明当时民众并未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腐朽才是造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一认识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故答案为B项,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把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归咎于主事官员的不作为是在谴责投降派的妥协退让,排除C、D两项。3.解析:B。注意限定信息“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即西方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B项强调的是政治上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这是中国的沉沦,属于革命史观,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都符合文明史的角度,不符合题意,排除。4.解析:A。根据材料中“有裨民生日用”“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可知,李鸿章兴办军事工业之时就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军事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两项与江南制造局的军事性质不符,排除。5.解析:D。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将孔子虚构成“改制”形象,且说自己的变法主张是继承孔子事业,D项正确。6.解析:A。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拜上帝教”属于中西文化思想的结合物,该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A项正确。B项是洋务运动,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D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皆排除。7.解析:C。义和团的“扶清”与太平天国斗争“反清”目标不一致,A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项错误。材料中的“义和团是爱国者”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C项正确。材料中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无关,D项错误。8.解析:C。由材料“支那”“清国”等信息可知,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所述不符;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表达的不是留学生对清廷的不满,D项错误。9.解析:D。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探索实践,故选D;“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不适合洋务运动,排除A项;“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一”,三个历史事件都不适合,排除B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只适合辛亥革命,排除C项。10.解析:C。材料信息“一种求生本能或王朝自救意识终于把一个油干灯枯的王朝推上了改革之路……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姿态显示了曾经扑杀或仇视过变法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变法决心”说明为了挽救清王朝,仇视戊戌变法的统治者开始决心变法改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改革”指的是清末新政,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统治阶层还存在强大的顽固势力,清王朝没有表现出变法的决心,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被统治者扑杀了,故B项错误;改订新约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D项错误。11.解析:D。材料中1912年、1916年、1928年政府屡次颁布条例禁止妇女缠足,这说明缠足屡禁不止,主要反映了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A项错在“决定”,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和列强入侵无关,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就曾经倡导废止缠足,故C项错误。12.解析:D。洪宪元年(1916),表示袁世凯称帝,与材料中论述的君主政体一致,故D项正确;材料中指出袁世凯承认共和国体,就任临时大总统没有改变这种国体,故A项错误;二次革命是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成果而举行的,袁世凯的独裁与材料中的君主政体无关,故B项错误;“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毁灭中国的条约,与材料中的共和国体之间不存在联系,排除C项。13.解析:B。根据材料中“须用完全中国资本”可知,此规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铁矿公司需官办或官商合办”可知,此规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无关,排除A、C两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4.解析:A。1894~1913年,即从甲午战争爆发到民国二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实行“新政”,奖励实业;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也实行奖励实业的政策,上述政策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时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当时处于一战爆发前,列强并未放松对华侵略,C项不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D项不符合题意。15.解析:C。“当时的人谈到‘科学’时很少讲具体的技术,更多讲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的层次”表明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西方科学理论问题,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和马克思主义,故B、D两项不符合题意。16.解析:A。由材料信息可知,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租用,较大地满足了不同身份和不同等级的人们的需求,这淡化了人们之间的身份等级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贫富差距的缩小,排除B、D两项;C项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17.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理由: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