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1.gif)
![初中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2.gif)
![初中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3.gif)
![初中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4.gif)
![初中语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731a5373a1a1737655b6d4021da1024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展示目标
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3.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二温故知新: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汲(
)取缺乏(
)锲而不舍()模样()根深蒂(
)固
模式()孜孜(
)不倦压榨()对称()契约()楔子()提纲挈领()2.解释下列红色字词的意思。汲取() 不言而喻()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根深蒂固()三学以致用:(一)、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举例论证的一项是()A、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B、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D、在创造的宇宙里,又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二)、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通过大量说理全面论证自己的观点。B、开篇提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C、为了论述运用知识才是具有创造力的条件,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D、文章告诉读者,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非凡的灵感”,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创造力的突破口。(三)、阅读本文1---6段,完成以下3个题目:1、对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2、文章由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引出中心论点的写法有何作用?3、语段中最后两段论述了有关知识的问题,这两段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四)、阅读3---6段,回答问题。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5.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6.提出上面这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也是一种修辞)?7.第六段“对此我完全赞同。”这句话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五)、阅读第11与12段,回答问题: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1)不言而喻________(2)推敲________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4.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六)、课文内容分理解1.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B.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C.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D.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最基本因素。2.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D.麦哲伦于1519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七)、课外阅读(1)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5)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0)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B.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C.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戴震幼时读书善于提出疑问的事例,直接证明了文段中的第________句话。(填序号)3.作者认为,要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常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怀疑→□□→□□→□□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知识术语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分深入。本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分析:高效课堂只有两个判断标准: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效果不理想。接下来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书”理念。教材分析: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原因是,“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推而广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接着,作者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如果你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既然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需要寻求其他答案。怎样寻求呢?课文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①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紧接着,又引申出如下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有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接着的论述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并对这个结论进行分析。实际上,自以为“不具备创造力的人”,是自我压制;而“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的人,则“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像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等杰出的人物也都如此。总之“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最后,课文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教学建议一.引导学生确立课文学习目标。一般说来,可确立一下两条:第一,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第二,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围绕这两条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当然,自己另外确立学习目标也是应该鼓励的。二.可采用问题式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除课后练习外,还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课文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2.“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追求,这一点非常重要”?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5.发挥创造力的关键说什么?6课文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说明了什么?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和课文练习中选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可以作多种引申。例如,课文的多种解读,问题的多种解法,完成一个任务的多种途径,等等。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引申得越多越好,越广越好。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评测练习:一、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举例论证的一项是()A、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B、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D、在创造的宇宙里,又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二、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通过大量说理全面论证自己的观点。B、开篇提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C、为了论述运用知识才是具有创造力的条件,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D、文章告诉读者,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非凡的灵感”,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创造力的突破口。三、阅读本文1---6段,完成以下3个题目:1、对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2、文章由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引出中心论点的写法有何作用?3、语段中最后两段论述了有关知识的问题,这两段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四、阅读3---6段,回答问题。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5.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6.提出上面这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也是一种修辞)?7.第六段“对此我完全赞同。”这句话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五、阅读第11与12段,回答问题: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1)不言而喻________(2)推敲________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4.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六、课文内容分理解1.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B.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C.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D.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最基本因素。2.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D.麦哲伦于1519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七、课外阅读(1)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5)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0)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单元综合测试卷(人教版 2025年春)
- 2025年压纹机合作协议书
- 北京课改版英语八年级上重点词组及句型
- 2025年二手车交易买卖合同参考范文(2篇)
- 2025年代理进口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人才服务代合同范文(2篇)
-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 2025年五年级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五篇)
- 2025年二手房转让买卖合同简单版(2篇)
- 2025年临时工劳动合同证明模板(三篇)
- 城市基础设施修缮工程的重点与应对措施
- 油气勘探风险控制-洞察分析
- GB 12710-2024焦化安全规范
- 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卷1(南京专用)
-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指南
- 【牛客网】2024秋季校园招聘白皮书
- 2024-2025银行对公业务场景金融创新报告
- 2025届郑州市高三一诊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下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 建筑工程三通一平技术方案
- 肿瘤中医治疗及调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