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综述_第1页
失独者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综述_第2页
失独者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综述_第3页
失独者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综述_第4页
失独者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1失独者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综述失独者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综述本文关键词:干预,心理问题,综述,策略,失独者[1][2]10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规模不断增大的失独群体凸显出许多社会问题[3]。Alam等[4]研究表明,相比于失去其他亲人,孩子失独者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综述本文内容:失独家庭[1]是指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2]特指失独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1007.6的失独群体凸显出许多社会问题[3]。Alam等[4]研究表明,相比于失去其他亲[5]11.4%[6]心理因素居首位。本文将失独者的现存心理问题及相应的干预模式进行综述。1、失独者的心理状态、常见心理问题、抑郁和焦虑失独者普遍存在抑郁症状高发现象。韦艳等[7]通过失独家庭与一般家庭的5Chan[8]65.5%患有[9]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自评焦虑量表(SAS)ft405(33.8Cao[10]于汶川地震发生18个月后通过对失去子女的父母进行研究也发现:失独者仍有抑郁79.5%现抑郁和焦虑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流逝,失独父母的抑郁状况并不会得到很好的改善。Rogers等[11]将失去子女后的父母和一般家庭的父母进行比较发现,失去子女的父母健康水平较低、抑郁状况远高于对照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是在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且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12]PTSD10573(69.5%)PTSD。Murphy[14]517327.712.5PTSDChristiansen[15]18PTSD。、自我封闭及自我效能感低[16]5张必春等[17]20xx、其他姚琳等[16]对武汉市5[18]20xx会开展的调查发现:失独者心理变化以"敏感"表现的比例最高,占被调查对象的65.7%,"脆弱"其次占57.1%88.6%,48.6%,22.9%。、失独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失独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失独者的不同特征、已故子女特征及环境的影响。、失独者的不同特征虽然都经历了丧子之痛,但不同失独者的心理状况仍有所差异。韦艳等[7]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失独者心理福利较好,即其抑郁水平低于低龄失独者,社会交往更多,可能的解释是教育水平高的老人更能找到适当方式调整自己的此一致[19];郑志坚等[9]研究发现有孙子女的失独父母亲较无孙子女的失独父;Christiansen等[20]通过对361位失去婴儿的母亲和273心理学家将面临可察觉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称为应对策略[21]要有三种:以问题为中心、情绪为中心和回避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策略属于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情绪为中心和回避策略属于消极的应对策略。Anderson等57、已故子女特征研究[7]发现丧失儿子的失独父母,其情感支持和社会交往都比丧失女儿的父母少;丧子为成年的父母更不愿意与人交往,社会支持较为封闭和狭窄,这主要可能和中国比较看重男孩的传统观念及子女成年后与父母感情更加深厚有关。、环境的影响社会交往可以给予个体精神支持,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研究[9京市、合肥市、ft东巨野县心理自评抑郁量表评分父亲的为42.9、39.3、43.0、41.8、59.331.2、31.444.733.834.249.651.652.8、46.750.045.031.032.231.426.133.031.226.1;Adams等[23]针对由于疾病丧获得相关知识后表示,培训会增强其使命感,从而会对失落和悲伤做出积极的调整。其他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在孩子临终期间满足父母的需求能有效地促进其心理调适[24];子女去世后,足够的支持和同情是缓解父母悲伤情绪的重要方法[25]。1.3、失独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李秀[13]通过对失独者的访谈,总结出失独者的悲伤调试过程主要经历否[25,26]失独者在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李秀[13]所访谈的失独者中,否认期的持续时间波动在半个月至3~43入重整期。2、失独人群心理状态的干预模式及方法、意义重构理论对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孩子是父母生命意义的来源,失去唯一的孩子即[13]我国流传甚广,佛教思想和佛教仪式都有助于失独者以宗教视角来理解自己的受苦经验,赋予死亡以意义,从而释放丧失子女的痛苦,这些常常能抚慰失独者伤痛的心灵;并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意义、世界本质等优秀思想和理念各个阶段的特征,结合佛教及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协助失独者完成意义重构过程。、增能理论[27]来分析失独家庭增能的介入方法[29,30]。、微观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指利用个人及社会群体的力量帮助失独者及其家庭改善心理及生活状其心理状态;其次,心理咨询师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陪伴[31,32]。、宏观社会工作方法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仅仅从微观层面上对其进行精神与心理的帮助和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宏观的层面来检视影响失独家庭自身潜能发挥的制度和政策性因素。首先,社会要关注、重视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其次,政府需出台明机构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第三,加大社会工作行政的力度,我国当前社会工作行政介入力度不足,且缺乏主动和创新的工作方式[29,32]。、医务人员干预模式Garstang等[33]回顾了因疾病丧失子女后父母需求的相关研究后,发现父母普遍需要专业医务人员提供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的需求内容有所变化,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子女刚刚死亡。这一阶段父母希望能够陪伴孩子,跟孩子进行告别。如果父母没能陪伴孩子,他们会非常遗憾和后悔。第二阶段:子女死亡后数日。在此阶段,父母希望从专业人员那里了解孩子的死子女因疾病去世后父母希望能从医务人员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他们离开母能够在庄重的环境中正式和孩子告别;父母离开医院之后,医务人员要与父母保持联系,为他们提供疾病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到孩子的死亡原因,并给予[26],母接受丧亲健康教育课程也会有很大帮助[23]。综上,失独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PTSD、自我封闭及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者进行心理支持,社会增能理论则同时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给予失独者心参考文献[1]刘健."失独者"群体问题探析[J].青春岁月,20xx;8:369-70.穆光宗.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J]20xx;36(6):25-33.[J]20xx;4(12):267-8.AlamR,BarreraM,D’AgostinoN,etal.Bereavementexperiencesofmothersandfathersovertimeafterthedeathofachildduetocancer[J].De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