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_第1页
泰兴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_第2页
泰兴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_第3页
泰兴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_第4页
泰兴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PAGE31-泰兴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泰兴市环境保护局2017年12月

目录TOC\o"1-2"\h\z\u1、前言 52、泰兴市区域概况 62.1自然概况 62.2地表水调查 72.3地下水调查 72.4土地资源调查 82.5工业布局 83、泰兴市土壤现状 103.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103.2土壤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103.3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03.4土壤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3.5面临形势 114、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工作目标 134.1指导思想 134.2基本原则 134.3规划目标和指标 145、主要任务 155.1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155.2加大现有污染源管理力度 175.3坚决防范新增土壤污染 205.4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215.5开展农用地分类管理与安全利用 225.6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235.7严格土壤环境保护执法 255.8提升科学治土水平 265.9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285.10强化目标考核与责任落实 306、保障措施 326.1加强组织领导 326.2明确职责分工 326.3落实目标责任 326.4拓宽资金渠道 336.6加大科技创新 336.7实施考核评估 34附件1优先保护的重点区域清单 35(1)产粮/油区清单 35(2)蔬菜产业重点清单 35(3)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清单 35(4)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清单 36(5)永久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清单 36(6)重要果园清单 37附件2:重点监管对象清单 38(1)化工园区、集中区清单 38(3)各地重点监管企业清单 38(4)近年关停重污染企业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PAGE30-1、前言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提出,“重点治理农村土壤和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土壤环境监管”、“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国务院2016年5月28日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提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简称“土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要编制各自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泰兴市地处长江中西游地区。工业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土壤环境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当前,我市土壤污染状况底数不清、历史遗留污染地块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各地各部门土壤环境管理基础相对较弱,已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2、泰兴市区域概况泰兴置县于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县名来源于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之意。1953年属扬州行政公署,1983年属扬州市。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泰兴市(县级),由江苏省直辖、扬州市代管。1996年8月由新设的地级泰州市代管。2011年,泰兴市被列入江苏省省直管县(市)试点。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南部、长江下游东岸,东接如皋市,南接靖江市,西濒长江,北邻泰州市姜堰区,东北与海安县接壤,西北与泰州市高港区毗连,全市总面积1253.9km2,其中水域面积230.3km2。辖1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和1个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172平方千米,人口121.22万。2.1自然概况泰兴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宁通构造带,属于苏北坳陷区和苏南隆起区的交接地带,地表系长江冲击母质逐渐发育而成,难以形成大的地震。全市土壤质地可分为高沙土地区、沿靖圩田地区和沿江水田地区。高沙土地区的主要土种有:沙土、薄层沙土、黄灰沙土、沙夹黄土、腰黑沙土、底黑沙土等。沿靖圩田地区的主要土种有:小粉浆土、沙心小粉浆土、腰黑小粉沙土等。沿江水田地区的主要土种有:淤泥土、薄层淤泥土等。泰兴市前第四系地层隶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江南地层小区,主要有中生界白垩系以及新生界第三系地层,地表无基岩出露,均被第四系和上第三系松散层覆盖,基岩埋深在300m左右,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加大,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浦口组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第四系地层发育齐全,厚度介于240-260m之间,自下而上分别为下更新统河床相中粗砂和漫滩相细砂、中砂,中更新统河流相粉细砂,中砂,含砾中粗砂等,上更新统河口相和海陆相砂与粘土互层,全新统粉土,粉砂及粉质粘土。泰兴市全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略呈倾斜,地势相对平坦,地面高程(以废黄河入海处为零点),一般在4.5-5.5米,最高亢地高程达7.2米,最低洼地高程为1.8米。本区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盐城-南京台拱褶带,镇江-潥水断隆沿江凹陷内。区域性断裂为靖江-如皋断裂,呈北东向,断裂两侧在地史各阶段地质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2.2地表水调查泰兴西濒长江,是一个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密布,现境内河流统属长江水系。泰兴市境内共有有名常流河道350多条,总长约700km,以人工河道为主,均由节制闸调节水位,经闸控流入长江,水流流向和流速受节制闸控制。泰兴市境内河流统属长江水系。长江泰兴段长37.74公里,途径马甸、大生、开发区、蒋华、七圩5乡镇,江港岸线北起古马干河引江段,南至靖泰界河。江面宽4-5公里。江潮每月涨落各两次,每月农历十一、二十五日为换潮日,潮水位全月最高(称为月头潮和月半潮)。据统计(过船水文站),长江最高潮位多在7-8月份(丰水期),最低潮位多在1-2月份(枯水期)。最高潮位5.93米,最低潮位-0.53米,平均涨潮历时4个半小时,平均落潮历时7个半小时。全市现有定名常流河道三百多条,无名小溪不可枚数。境内河港纵横,宣堡港、古马干河、如泰运河、天星港、焦土港横贯东西,两泰官河、东西姜黄河、增产港、新曲河、羌溪河沟通南北,南有靖泰界河与靖江作界。这些河流多为人工开挖而成,其水位及水流均受人工节制闸控制,也受降水量大小的影响,属感潮河流。据历年观测(过船水文站),内河最高水位4.23米,最低水位0.10米。枯水期平均水位1.86米,丰水期平均水位2.49米。2.3地下水调查=1\*GB2⑴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泰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水文地质亚区,主要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在350米深度内可分为潜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承压含水层组。泰兴市区内开采利用地下水,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止,先后凿深井16眼,井深多在100~150m之间。主要分布在市区及近郊。限于地下水质原因(矿化度高,不宜饮用),且泰兴市位于长江边,因此区域地下水基本不作为生活供水水源,生活供水水源主要为自来水(长江水)。地下水开采多用于工业冷却和空调用水,开采方式以分散点状为主。目前,泰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自流引江,其现状需水总量的80%依靠各通江干河自流引江的供给。近些年,泰兴市地下水开采仍总体维持较低水平,开采量总体不大,主要用于工业和冷却用水。由于本区大厚度含水层地下水十分丰富,在开采时可得到地下水侧向补给,因而在目前开采条件下,未形成开采降落漏斗。2.4土地资源调查全市土地总面积116954.83公顷,其中:农用地79408.60公顷(耕地65854.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90%;建设用地25455.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77%;未利用地12090.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3%。土地形态以平原为主,河流纵横其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渐次倾斜。按地形特征,全市地貌可分平原、河流、滩地3种形态。2.5工业布局我市的工业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以化工、染织行业为主,近年来实行集中管理,形成“一区四园”的工业格局,四大园区各自都拥有独特的产业特色。泰兴经济开发区位于长江之滨,规划面积44.5平方千米,按功能定位划分为四大板块:精细化工园区、科技工业园区、港口仓储物流区及综合服务区;黄桥工业园区创建于2003年,2006年8月升格为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特色园区,成为市“一区四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我市东部历史名镇黄桥镇,并将溪桥工业园区纳入园区版图,规划范围10平方千米,该园区以小城市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乐器生产、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虹桥工业园区2009年1月21日正式挂牌,园区实行“以区管镇”模式,下辖蒋华、七圩两镇,总面积111.6平方千米,已经初步形成船舶制造、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城东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侧,处于姚王镇,积极发展机械、电子、新材料和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等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园区是泰兴市市委、市政府新组建的集信息、科研、生产、加工、物流于一体的专业化功能园区,2009年3月6日正式成立,园区地处泰兴市域的东北部,园区以“这里是农产品的天下、这里是天下的农产品”为发展目标,总规划7平方公里,建设五大功能区即粮油加工区、果蔬加工区、畜禽加工区以及仓储物流区、商贸服务区。2015年,全市重点产业增长较快、工业经济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41.88亿元,其中,“一区五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6.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1.3%。3、泰兴市土壤现状3.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历年来泰兴辖区内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地区存在污染现象。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总体较轻,大部分区域土壤中金属元素检出浓度较低。3.2土壤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壤环境保护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一是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部分区域土壤重金属、化工及农药残留物污染日趋严重;二是重污染企业周边土壤污染严重,存在健康和生态风险;三是搬迁、关停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土壤存在严重环境风险隐患;四是不法分子违法填埋、抛撒危险废弃物等可能导致土壤严重污染。3.3土壤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一是土壤环境质量例行调查未形成制度化。近年来,土壤保护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未能形成长期化、定期化的监控制度。由于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能力较为薄弱,目前对土壤监测一般只局限于重金属调查,对高残留的农药等化学品及一些典型的新型污染物监测项目尚未铺开。因此针对全市的土壤环境质量普查至目前尚未开展,仅针对重点区域进行了抽样调查。二是土壤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竣工监测工作中,除了生态类建设项目需要长期跟踪土壤污染以外,其他建设项目还没有较为详细的土壤环境管理规范及环境保护要求。近两年颁布的农药、制药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始详细规定了建设项目土壤本底调查的要求,但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环评,土壤本底调查仍然较为主观。特别是泰兴市早期“东西南北中、处处是化工”的局面对目前全市土壤调查带来较大的难度,上述化工、电镀等企业均未开展过本底调查,土壤污染成因往往缺少土地的背景值和土地使用历史状况说明。3.4土壤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场地土壤污染管理办法有待完善。随着“退二进三”、“退城入园”等一系列城镇开发进程,城市及乡镇周边大量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化工、电镀生产工业场地用途发生变化,场地被大批量转为商业、住宅用地,或更改为轻污染的食品加工企业等。上述变更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食品、居住安全隐患。目前上述地区未明确要求开展土地性质变更环境质量评价,尚未形成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二是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忽视水土复合污染。土壤和地表水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密切,涉及水污染防治的条例、法规往往忽视水土复合污染防治的重要性。三是土壤污染责任的认定有待进一步明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避免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预防土壤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未涉及土壤污染应有的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规定“谁污染、谁治理”,但没有提供可操作的土壤污染责任追究、认定、赔偿程序。其中相关数量的土壤污染还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有些污染企业的责任已很难追溯到具体的污染者或责任人。3.5面临形势随着全市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以及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日益关注,土壤环境保护面临压力将持续加大。3.5.1人均环境容量小,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泰兴市人口密度较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与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转变。在“两个率先”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短板”和薄弱环节,也是躲不开绕不过的一道坎。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资源能源约束将不断加剧。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仍占有较高比重。3.5.2土壤环境问题趋于复杂化,防控难度加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部分化工、印染、医药、农药、电镀企业等进行搬迁、关闭或停产。这些企业关停并转后遗留的场址,将成为城市土地再开发的重要来源,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如果不进行评估和治理,盲目开发利用,将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3.5.3历史遗留土壤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艰巨泰兴市早期工业发展经历了“东西南北中、处处是化工”,小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在全市到处开花,自2007年以来,淘汰了小化工、小印染、小冶炼、小电镀、小炼油等高污染行业,但这些乡镇企业遗留土壤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部分企业遗留污染场地责任主体灭失或难以查找。偿还历史形成的土壤污染治理欠帐任务相当艰巨。总之,泰兴市土壤污染正处在偿还历史旧账难、防治新污染压力大的关键阶段,全面解决土壤环境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4、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工作目标4.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严格保护土壤资源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美丽江苏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安全保障。4.2基本原则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保护优先。针对土壤环境问题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全市耕地资源紧缺,人口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紧迫的特点,突出保护优先,提出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重点防止耕地和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土壤受到污染。2、加强源头控制。以强化各类污染源监管为重点,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强化产业环境准入约束,加大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和加大污水灌溉、污泥农用控制力度,从源头上控制各类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3、强化风险管控。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为目标,采取基于风险管控的土壤环境管理模式,在对污染土壤开展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污染场地等土壤环境风险防范措施。逐步建立工业用地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与备案制度。4、试点示范先行。通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合本地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为大规模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总结经验和奠定基础。5、分类分区指导。针对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加大污染土壤修复力度,防范土壤污染风险。通过“一区五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落后产能、高污染企业淘汰力度。加大污染土壤修复力度,防范土壤污染风险。6、突出工作重点。充分认识当前土壤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任务的艰巨性,整合各方资源,集中有限力量,以保护耕地、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和提升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能力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和治理。4.3规划目标和指标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结合我市特点,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摸清土壤污染底数为基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o"农产品000061"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严防新增土壤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确保实现与全面小康相适宜的环境目标。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受污染耕地的治理与修复面积均达到省统一要求。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5、主要任务5.1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1、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制度在现有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组织开展的土壤相关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和农用地为重点,开展我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根据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方案和技术规定,2017年上半年制定我市详查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和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调查。(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农委、市卫计委、市经信委等参与,各级乡镇政府负责落实。)大力推进“泰兴市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开展泰兴市水土环境野外调查工作,工作区覆盖泰兴市辖区,并开展系统资料收集分析、地面调查、现场访问等工作,获取系列野外调查原始资料,为掌握泰兴市水土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奠定基础。野外调查工作土壤调查点350个以上,重点污染企业15家以上,固废场地6个以上。该调查覆盖主要的土壤、地下水污染以及污染高风险区,布设针对性污染范围、程度和风险调查工作。2、开展工业地块土壤污染调查针对我市化工、电镀、印染、医药、农药、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以下简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尚未再开发利用的已关闭搬迁企业遗留地块,从2017年起开展详查工作,2020年底前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退二进三”土地上市须严格遵守再开发利用地管理要求,对存在环境风险的地块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污染地块须治理和修复后才能投入使用,到2020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经信委等参与)3、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调查根据国家和省统一要求,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耕地为重点,针对已有调查发现的超标点位区域进行加密调查,进一步摸清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在典型区域开展土壤与农产品协同调查。(市环保局、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卫计委等参与)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根据国家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评价,有序推进我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2020年底前建立分类清单,划定结果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划定结果上传市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定期进行更新。(市环保局、市农委牵头,市国土局等参与)4、建设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根据国家要求完成全市国控监测点位设置;2020年底前,结合土壤详查情况,在“重金属防治”重点区域、主要果蔬菜种植基地、主要畜禽养殖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固废集中处置场及周边地区、重点信访区域等重点区域,补充设置监测点位,结合“泰兴市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监测系统,逐步完善我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覆盖。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动态优化管理,充分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变化情况,定期对点位进行动态优化调整,确保监测点位设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农委等参与)5、形成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在已有土壤环境例行监测试点基础上,全面开展我市土壤环境例行监测,每5年完成一次例行监测,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示范区等重要农产品基地同步监测土壤和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市环保局、市农委牵头,市国土局等参与)6、提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提高全市土壤环境和污染源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水平,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市环保局、市农委牵头,市国土局等参与)7、提高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国家和省统一要求,利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相关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排放、耕地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检测、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建设我市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力争2018年上半年完成。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的大数据服务功能,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市环保局、市农委、市国土局牵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市卫计委等参与)5.2加大现有污染源管理力度1、加强企业日常环境监管主要针对五类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梳理排放相应污染物的重点行业企业,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和工业园区名单,并按年度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布。2017年起,列入名单的企业每年要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对其用地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各级环保部门定期对辖区内重点监管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每5年完成一遍,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频次。监测数据及时上传我市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出现恶化时,相关责任方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风险管控。(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参与)2、防范企业拆除活动污染土壤各类企业,特别是化工、医药、农药、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企业,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地下管线和污染治理设施时,要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备案;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安全处理处置,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废渣暂存地,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储备应急物资。(市环保局、市经信委牵头)3、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处置全面整治各类工业废弃物、污水处理装置污泥等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电子废物、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活动进行清理整顿,引导有关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大力推进危险废物填埋及焚烧处置工作、一般工业废物填埋工作(市环保局、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经济开发区参与)4、强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业、关闭,并将企业名单向社会公开。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完善重金属相关行业准入条件,禁止新建落后产能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设项目。落实国家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有关要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生产工艺和技术。2020年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量要比2013年下降10%。对目前散布在全市的电镀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支持黄桥工业园区作为重金属污染防控区继续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黄桥工业园区负责)5、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建设,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现代植保机械,推行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制定农药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置方案,建立以“经营单位负责回收、专业机构集中处置、公共财政提供支持”为主要模式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推广成熟适用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模式,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80%以上。(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供销社等参与)6、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积极推进可降解农膜的开发及使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试点建立废旧农膜回收机制,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回收。探索建立试点区域的企业、农户及专业合作组织回收残膜补贴机制。(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供销社等参与)7、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开展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全程产品质量可追溯监管,组织开展兽用抗生素的专业整治,提高养殖场安全用药意识和水平;推广低氮、低磷和低矿物质饲料产品,鼓励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产品,促进畜禽粪便中不良物质减量排放,加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报检和监测,严格控制饲料中总砷含量和铜、锌用量。加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积极推进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利用发展试点工作。鼓励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80%以上。(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参与)8、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开展灌溉水水质监测,每年对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示范区等灌溉水水质至少开展一次监测。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市水利局牵头,市农委参与)9、减少生活污染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农贸市场有机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的末端处理设施及收运体系,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制度,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加强垃圾转运、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监管,提高环卫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市住建局、城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参与)10、加强废物回收利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或处置设施建设,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鼓励社会环境资源协同处理处置污泥。强化废旧电池和含汞荧光灯管、温度计等含重金属废物的分类收集和安全处置。减少过度包装,鼓励使用环境标志产品。(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经济开发区等参与)5.3坚决防范新增土壤污染1、强化空间布局管控加强对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环境利用的空间引导与约束,重点开展“一区五园”片区内风险源清理和退出工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开展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行动,开展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委等参与)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入园进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城区、集镇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继续推进废弃物集中处置,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工业生产过程协同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合理确定畜禽养殖布局和规模。(市发改委牵头,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农委等参与)2、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相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自2017年起,辖区内重点行业企业应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向社会公开。(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参与)3、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外,其他任何建设不得占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推广降解膜使用等措施。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要履行土壤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市国土局、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水利局等参与)4、加强未利用地环境管理按照科学有序原则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拟开发为农用地的,须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估;不符合相应标准的,不得种植食用农产品(市国土局、市农委牵头,市环保局等参与)。各地要加强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定期开展巡查(市国土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农委等参与)。加强排污口整治,依法严查向未利用地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市环保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等参与)。5.4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1、建立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各地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参与)2、分用途明确建设用地管理要求自2017年起,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相关信息上传泰兴市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定期开展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有关责任主体要及时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市国土局牵头,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等参与)3、落实联动监管责任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监管。建立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负责)4、严格用地准入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市国土局、市规划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5.5开展农用地分类管理与安全利用1、保障受污染农用地的安全利用以耕地为重点,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地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位于工矿企业周边、城市郊区、污水灌区、交通要道两边等区域的水稻、蔬菜等敏感作物开展重金属专项检测,实施风险管控。加强对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和鼓励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通过科学化、专业化的生产,减少产地污染,提升农产品安全生产水平。到2020年,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达到省要求。(市农委牵头,市国土局等参与)2、严格管控重污染耕地用途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各级政府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落实有关措施。到2020年,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省要求。(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参与)3、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草地、果(茶、桑)园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大生物农药、引诱剂使用推广力度。加强对重度污染林地、园地产出食用农(林)产品质量检测,发现超标的,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市农委负责)5.6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1、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参与)2、推进试点工作,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积极推进南沙地区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并比选形成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积极筹划泰兴市受污染农田保护区修复项目,对区内2条主要河流进行整治,清淤整坡,调水提质,从源头上减轻污染。对区内土壤污染进行技术修复,8000亩耕地适当休耕。组织制定各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结合详查工作,把解决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作为重点,明确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工程、责任单位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同时完善全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入库项目信息,将具备条件的项目优先申报纳入国家、省级项目库。(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等参与)3、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各市(区)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确定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面积,到2020年,完成受污染耕地的治理与修复。(市国土局、市农委、市环保局牵头,市住建局参与)4、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建立台账制度,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确保污染土壤得到有效处理处置,严防二次污染。工程施工期间,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查。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参与)5、定期评估治理与修复成效市环保局定期汇总全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展,并于每年底向上一级环保部门报送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清单。(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参与)5.7严格土壤环境保护执法1、推进法规制度建设根据《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制定情况,研究制定泰兴市土壤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相关规定。(市法制办、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等参与)2、严格执行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配合我省开展的土壤环境管理相关标准研究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农膜标准、农药包装标准、肥料、饲料、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等标准。(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质监局等参与)3、明确监管重点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钒、铜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六六六、DDT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重点行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城镇建成区、畜禽集中养殖区、农业示范区、重要湿地等区域。(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市水利局等参与)4、严惩环境违法行为结合我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针对造成土壤污染的重点行业在产企业,开展专项环境执法,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执法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环境监管网格,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放、倾倒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针对尚未再开发利用的已关闭搬迁企业历史遗留地块,开展土壤污染专项整治工作,采取管控措施,严防土壤污染扩散,杜绝环境安全隐患。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严格落实赔偿制度。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市环保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农委、市安监局等参与)5、完善行政执法、司法联动建立健全环保警察工作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环保、公安、检察等部门和单位协作,完善案件移送、受理、立案、通报等规定。(市环保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参与)6、提高土壤环境执法能力完善环境执法机构,加强环境监管队伍建设,重点增加基层执法机构、重点乡镇(街道)及工业园区(集聚区)的环境监管人员。改善基层环境执法条件,配备必要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等执法装备。对全市环境执法人员每年开展1轮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培训。(市环保局牵头,市公安局等参与)7、有效处置突发土壤环境污染事件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与保障措施等,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提高土壤污染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建设,定期组织土壤污染事故处置应急演练。(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等参与)5.8提升科学治土水平1、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强化科技对土壤环境管理支撑作用,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污染应急处置等技术转化与应用,推广适应我市土壤和水文地质特点的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药剂)。(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农委、市卫计委等参与)2、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人才队伍建设从健全激励机制入手,吸引国内外土壤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人才到我市工作,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市级土壤环境保护领域的专家库,发挥专家的决策支持作用。(市环保局牵头,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等参与)3、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建立适用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根据我市土壤污染特点及其区域分布,针对受污染农用地和工业污染地块,在经济开发区、黄桥镇、虹桥镇等分批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打造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典型案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模式,力争2020年底前完成。(市环保局、相关市财政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等参与)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环保企业的科研技术力量,建设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成果共享与转化平台,推动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鼓励市属科研机构、企业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土壤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技术领域的合作。(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农委等参与)4、大力发展治理与修复产业通过政策推动,加快完善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支持实力较强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在我市拓展市场。扶持我市治理与修复环保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土壤修复处理技术装备产业化基地,推进先进适用的治污、修复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发展。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估等活动。(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等参与)5、规范治理与修复产业市场规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落实土壤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领域招投标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健康发展。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的信用评级制度。(市发改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等参与)5.9构建全民行动格局1、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有关资金,重点支持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治理与修复、日常监管能力建设、科技研发、试点示范等工作。各级政府应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加大专项整合力度,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资金,更多用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市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等相关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企业对涉重金属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并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建设基金的支持。(市财政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委等参与)2、完善激励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相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制定扶持有机肥生产、废弃农膜综合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的激励政策。(市财政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农委、市国税局、市供销社等参与)3、促进多元融资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受污染耕地和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引导作用,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提供支持。推动企业债券融资工具发展与创新,大力推广小微企业增信结合债、项目收益债、专项债券等新型债券品种,积极发挥企业“绿色债券”融资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推进作用,在靖江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试点。(市环保局、人民银行泰兴支行牵头,市银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等参与)4、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积极做好全市高风险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工作。督促保险企业定期对参保企业进行现场勘查和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推进涉重金属、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运输等土壤污染高风险行业企业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鼓励其他排污企业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和污染事故理赔机制。对参保企业贷款授信、申报污染防治资金等方面可以给予政策支持,逐步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面。(市环保局、人民银行泰兴支行牵头,市银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等参与)6、加强社会监督推进信息公开。市人民政府定期公布土壤环境状况。重点行业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市环保局牵头,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等参与)引导公众参与。健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众、环境保护义务监督员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信函、电子邮件、政府网站、微信平台等途径,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市环保局牵头)。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优先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实施耕地地力提升项目。(市农委牵头,市环保局参与)7、推动公益诉讼鼓励依法对污染土壤等环境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检察机关可以以公益诉讼人的身份,对污染土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也可以对负有土壤污染防治职责的行政机关,因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支持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对污染土壤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民事诉讼。(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牵头,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委等参与)8、开展宣传教育制定我市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加强舆论引导,组织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并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我市土壤状况和防治情况。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和公务员录用方案以及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完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环境宣传网络,采取播放宣传短片,发送宣传短信,利用微信微博社交媒体发布常用土壤环保相关法规知识、解答群众问政等多种形式,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壤日、世界粮食日、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市环保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城管局、市规划局、市粮食局、市科协等参与)5.10强化目标考核与责任落实1、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全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要于2017年6月底前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工作方案应明确污染治理目标、重点任务、资金政策保障和监管措施。2017至2020年,逐年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年度目标、治理项目及责任分工。(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农委等参与)2、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市人民政府建立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本部门工作实施方案。市各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做好本部门、本辖区内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每年12月底前将年度工作总结报市环保局汇总。市环保局要抓好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检查,每年1月底前要将上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向市人民政府报告。积极参与周边地区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加强城市间互动合作。(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科技局等参与)3、落实企业责任各有关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保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损害评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责任。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行业自律机制。(市环保局牵头,市国资委、市经信委等参与)4、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市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分年度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2020年对本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市环保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审计局参与)评估和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市财政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5、实施问责制度对年度评估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要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完成前,对相关地区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市环保局负责);整改不到位的,要约谈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市环保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参与)。在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重大失误,造成严重损失,产生恶劣影响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PAGE36-6、保障措施6.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土壤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方案实施工作。通报工作方案实施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市人民政府是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实施的主体,相关部门(环保、发改、国土、财政、农业、住建)等部门按照在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享数据信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6.2明确职责分工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综合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土壤环境保护的财税、产业、价格和投资政策。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土壤修复和场地风险管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支持与引导。工业部门要严格行业准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遗留场地的环境治理恢复,保障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加强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厂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建设开发利用过程监管。农业部门要加强对科学施用肥料、农药和使用农膜的指导,从源头防范农田土壤污染。6.3落实目标责任把行动计划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园区和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并把工作方案目标与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重点防控区和防控企业。本方案有关工作任务,应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负责制,健全土壤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土壤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建立排污单位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排污单位要认真落实工作方案要求,明确本单位的土壤环境保护职责。对造成土壤环境危害的单位要依法追究责任,依法进行环境损害赔偿。对违规企业主要责任人及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要坚决查处,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6.4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落实企业治污责任,激励社会投入,促使社会资金参与土壤环境保护项目,实现土壤环境保护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落后产能淘汰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断提高行业淘汰标准、扩大淘汰产品和工艺范围。发挥信贷税收综合调控作用。继续制定和完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工艺)名录,对重点行业和产品,落实、完善相关信贷税收政策,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污染产品生产。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重点防控区内的重点防控企业必须实施污染责任保险。6.6加大科技创新市级各类科技专项资金应重点支持开展土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