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1页
阴阳应象【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2页
阴阳应象【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3页
阴阳应象【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4页
阴阳应象【内经教研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篇经文选读内经教研室本章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应:即对应、相应。象:即形象、表象、现象。主要是指事物的功能和行为之象。应象:相应的征象。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涉及的医学命题意义重大,所以称之为“大论”。本篇是联系自然界的相应征象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一篇重要论文。其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阐明阴阳的概念、内容及其在人体中的运用,并就以五行演绎自然万物和人体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和阐述,故名。[内容提要]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3.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掌握阴阳的可分性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一、阴阳的概念、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1.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法则

(1)概念:(从广泛性上回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神明之府也)

“天地之道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和规律。

“万物之纲纪”: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纲领。然“变化之父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界“生杀之本始”:是事物发生、消亡的根源。

“神明之府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人“治病必求于本”阴阳(2)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本:阴阳。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明·张介宾:“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阴阳无谬,治焉有误。”原因:(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之异。(3)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4)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3)阴阳的性质和功用:性质:轻清、重浊(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动、静(阴静阳躁)功用:生长、杀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化气、成形;(阳化气,阴成形)生浊、生清。(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天地、静躁、生长杀藏、化气成形、寒热、清浊等,说明阴阳是对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的性质归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P28)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温煦主动,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以寒热为例,再次论述阴阳的作用。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阴阳;注意:转化需要条件—极(本指古代房屋中间的大梁,由于位置最高,所以后引申为尽头,极点。)(5)阴阳升降反作致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人体:清气应升而反降,则生飧泄;浊气应降而反升,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李东垣:“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降,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由于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能宣通则气滞而为胀。药如瓜蒌、薤白、檀香、枳壳等可选。后世对于清阳下陷引起的飧泄,多宗李东垣升阳益气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之类,疗效显著。病案举例—中气不足泄泻

王某,女,1992年10月19日,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饮食不好,胃部膨胀,喜嗳气矢气,子宫下坠,脉弱色淡。此中气不足之征,治当补中运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9g当归9g黄芪12g白术9g陈皮9g升麻3g柴胡6g生姜2片枳壳9g木香6g大枣3枚甘草6g

服上方三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6)阴阳对立、互根、转化(以云雨的形成为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上为云下图示云雨的形成:地气雨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转化条件转化条件阳化气阴成形热气生清寒气生浊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阳)(阴)天气云虽地气之升,实本天气所降之雨雨虽天降,实本地气所生之云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7)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指精微物质(分泌物)。浊阴,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阳气(卫气)。浊阴,指阴精(精血津液)。走,充养。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实,充实,使…

健壮。归,传化并滋养。注意:[1]阴阳的相对性

[2]必须确定阴阳范畴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病案举例—升举清阳治疗耳鸣耳聋

李某,男,50岁。初诊:1985年8月30日。主诉:在旅途中左耳陡然失聪,嗡嗡鸣响,听力下降。2个月之后,耳鸣由微转亢,听力比平时差。血压正常,大便偏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证属旅途劳顿,起居失常,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浊阴蒙蔽清道。治用升清开窍法,意在挥戈一击。药用:升麻3g,柴胡3g,菖蒲3g,路路通10g,葛根10g,漏芦6g,马兜铃10克,丹参10g,益母草10g。药进5剂,耳鸣大减,听力上升。原方加减,连服40剂,鸣声平息。按:经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若因饮食劳倦,寒温不适,七情内伤而致脾胃受损,则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清阳不升,浊阴必然不降而上潜,于是五官诸窍被浊阴之气弥漫笼罩,使清窍致病。所以,一旦耳窍被蒙,易耳鸣耳闭。治宜升举清阳,重用升提药,以冲开闭塞耳窍之顽症。本病因旅途中陡然耳聋耳鸣,时历2个月,耳鸣由微转亢,说明阴霾蔽阻日愈加剧,所以,用重剂升清升阳之品以冲散阴霾。升麻、柴胡升清降浊,菖蒲、路路通开窍通络,马兜铃宣通肺经之耳中结穴笼葱,漏芦通滞,丹参、益母草养血活血。全方共奏升清化浊、养血通窍之功,使阴霾消散,气血调和,鸣聋自愈。2.阴阳法则及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气:阳,味:阴。

(2)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药物饮食化(气化、化生)气(真气、元气)形气(阳)精味(阴)精食气化生精味归形气生形形归气形食味气归精精归化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於味饮食药物进入人体后的转化过程(3)临床意义:对后世精气互根理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对临床治疗虚证更有指导意义.(P30)(4)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阴为味味厚为阴中之阴泄(泄热通便,如大黄、黄连)

味薄为阴中之阳通(通利小便,如猪苓、茯苓)

阳为气气厚为阳中之阳发热(助阳发热,如干姜、附子)

气薄为阳中之阴发泄(发汗解表,如薄荷、荆芥)

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P31)(5)气火关系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蚀)气,气食(饲)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药物饮食气味辛热纯阳者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亢阳)药物饮食气味淡薄温和者

生理上阳和、温煦之火(阳气)

壮火少火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亢盛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壮火、少火的理论,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理论中“火”概念的内涵

①生产生活常识中的“火”概念。是中医理论中抽象“火”的原型。“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为阴,火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②

五行概念中的“火”。“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焚烧、明亮、上升等特性及作用的事物之属性皆可概括为“火”,此时“火”表示的是具有上述特性及作用的事物之五行特性而非“火”的原型。如自然界中的南方、夏季、气候中的暑热、颜色中的赤色、滋味中的苦味、人体的心、小肠、脉、舌、汗、喜、笑等的五行属性均为“火”。③生理概念中的阳气。少火“君火”——心阳“相火”——广义:除心之外其他各脏腑之阳。狭义:肝胆之阳、肾阳、三焦之阳、心包之阳称为“相火”。其中肝藏之相火称为“雷火”,肾寓之相火为“龙火”,或曰命门之火。④病理概念。实火——壮火虚火——相火饮食劳倦或喜怒忧思所生之心火——阴火⑤病因概念。六淫之“火”。⑥六气概念中的“火”。“六气”是《内经》对自然界三类六种气候的抽象概括。热气和暑气同是盛夏气温偏高的气候特点,五行属性都属“火”,《内经》为了区分二者,于是将热气命之为“君火”,暑气命之为“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⑦药食气味概念中的“火”。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阳阴若药物饮食气味阴阳太过,可引起人体阴阳偏

盛偏衰的危害。

药物饮食之气太过,耗伤人体的阴精;

药物饮食之味太过,损伤人体的形体。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元气。

酸苦涌泄太过,则机体阳气损伤;

辛甘发散太过,则机体阴精耗损。(6)阴阳偏胜及转化病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①联系药食气味阴阳性能,指过用酸苦涌泄等阴性药食,可能损害人体阳气;反之,过用辛甘发散等阳性药食,则可能损伤人体阴精。

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从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

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转化病机: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极为转化条件)

3.寒热之邪伤形、伤气的规律及诊断要点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寒(阴邪)伤形(阴)——肿热(阳邪)伤气(阳)——痛说明了不同性质的邪气伤犯的病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审(辨)证求因各从其类4.五气偏胜病机

“风胜则动”:风气内盛,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肝风内动

“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火热薰灼肌肤致痈肿“燥胜则干”:燥胜津伤,则出现津液干涸的表现。

津亏内燥“寒胜则浮”:寒盛伤阳,阳气不能行水,水聚成为浮肿。阳虚内寒

“湿胜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内湿停积注意:

“五气”乃病变类型,与六淫有关,但不等于“六淫”。临床意义:

对临床分析病机、确定证候类型、确立治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5.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的病机、病证“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喜怒伤气(七情太过,损伤五脏气机)

寒暑伤形(六淫邪气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

暴怒伤阴(肝气横逆而血乱)

暴喜伤阳(心气弛缓而神逸)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情志活动不能节制,使气机逆行向上,盛满于经脉,产生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的昏厥病证)“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健康)。”

说明邪气伤人各从其(阴阳之)类.6.四时感邪,伏气致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重”病变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感受四时邪气所致的病证(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外感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则寒邪内伏,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逢阳化热。若复感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则发为温病。后世医家据此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奠定了“伏气温病”理论的基础。(2)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季感受风邪,风属木,木气通于肝。若当时发病即是外感病;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伏藏于体内,至长夏脾土当令之时,木郁乘土,则发为飧泄。临床常见:腹痛,飧泄,泻后痛减,证属木郁乘土,治以疏肝健脾,宜用痛泻要方加减。(防风、白术、陈皮、白芍)(3)夏伤于暑,秋为痎虐痎虐,疟疾的总称。夏季伤于暑邪,立即发病的,则表现为暑病。若不立即发病,暑邪留连于体内,至秋季又外感秋凉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虐。(4)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指夏末秋初的湿盛时节。若此时伤于湿邪,当时即病,则发为湿邪困脾的濡泻等证。若当时不病,湿邪蕴积于体内,郁而化热,至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引动内热,上乘于肺,则发为咳嗽(热嗽)。若湿伏体内,聚而成痰饮,至冬季又感受寒邪,内引痰饮,则发为咳嗽(寒嗽)。二、五行的归类法则

和阴阳的对立互根

1.五行归类及五行生克法则(自学)

本段以阴阳化生五行为基本观点,着重从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阐述四时五脏阴阳应象的关系,揭示人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五行的取象比类本文根据同气相求,取象比类的方法,以五行为中介,根据物象特征,将人体与自然界进行归类联系,从而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外相应的系统机构。见下表。五行的生克关系本文通过五脏、五志、五味、五气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五行的生克规律。相生关系一指五行母子之间的相生。如“筋生心”“血生脾”“肉生肺”“皮毛生肾”“髓生肝”等。二指五行同行事物之间的相生,实际上指五行同行之间的衍生、归类关系。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相克关系本文主要通过五志、五味、五气之间的关相胜,阐述了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如五志相胜理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为临床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再如五味相胜理论“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可以指导临床药物的组方配伍。如“辛胜酸”:酸收之剂中配用辛散之品可防酸涩太过;“苦胜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阴,治疗失血性休克;“酸胜甘”:酸甘并用治疗糖尿病等。常用药如五味子、山茱萸、金樱子、五倍子、乌梅、白芍等酸味药,辅以黄芪、山药、白术等甘味药,共凑酸甘化阴,滋阴润燥,养肝健脾,益肾固摄之功,经临床验证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五志过激致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正常情志既是人体与外界交流的精神活动,也能够调节脏腑气机,调畅气血运行。但情志过激,超出正常承受能力,则能导致五脏气机紊乱,所藏精气神受伤,而产生疾病,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2.阴阳的广泛性及互根互用关系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①阴阳是人体气血的根本。男女,根本。②之,连词,与,和。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运转是自东向西旋转,称右旋。日月星辰不断地自左向右旋转,才有昼夜、四时的变迁。《内经》受此影响,认为左右为阴阳升降之道路。即原始、本始的意思。能,通“胎”。镇守于内使役于外

阴阳的广泛性

阳:天上气男左火外

阴:地下血女右水内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阴藏精,居内以充养固守阳气

阳在外,阴之使:阳化气,行外为阴之役使相互为用相互转化阴阳者,万物之能(胎)始也:阴阳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本原。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1.解释病理——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和预后阳偏胜(阳证)的证候特征——身热、腠理闭汗不出,喘粗俯仰,齿干而烦闷,腹满,耐冬不耐夏;阴偏胜(阴证)的证候特征——身寒,汗出身常清冷,寒慄肢厥,厥则腹满,耐夏不耐冬。阴阳失调(以阴阳划分证候)指出阳胜病“能冬不能夏”,阴胜病“能夏不能冬”的观点即阳胜的病人,在夏季会因暑热而更加损伤阴液,使病情加重;若在冬季,则可借助冬季之寒凉,来驱散体内之热邪,使病情稍有好转,故阳胜的病人“能冬不能夏”。阴胜的病人,在夏季可借助夏季之暑热助体阳,以驱散寒邪,使病情稍有好转;若在冬季,则冬寒会更伤阳气,使病情加重,故阴胜的病人“能夏不能冬”。《内经》这一理论反映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属于阳证的疾病,一般在白天或夏天加剧,夜间或冬天减轻;属于阴证的疾病,一般在夜间或冬天加剧,白天或夏天减轻。临床诊治应当把疾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指出阳胜病、阴胜病的预后转归

阳热盛极,隔阻气机

阴寒盛极,凝遏气机出现“腹满”一症时,表明脏腑气机阻绝不通,脾胃之气衰败,则预后不良。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病虽重,若脾胃之气尚存,当有可生之机;若脾胃之气衰败竭绝,必不免于死。这对于临床上判断疾病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腹满死2.法阴阳以养生:

知七损八益以调阴阳;法天地阴阳以养生。3.以天地阴阳类比人体形身: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4.因时因地制宜治则:

“故治(养生与治疗)不法天之纪…则灾害至矣。”5.早期治疗的治则(治未病):“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本段原文论述人体外感邪气的发病规律。一是提示了外邪伤人,发病迅速,传变快。二是揭示了外邪伤人的传变规律:从皮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三是提示医者一定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早期诊断治疗,防微杜渐。6.外邪性质不同,侵袭人体的部位也不同“故天之邪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天上的无形之邪伤害五脏;

饮食寒热的有形邪气伤害六腑;

地面的湿气伤害皮肉筋脉。

7.指导治疗(针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巨刺法、缪刺法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8.指导诊断(1)诊法原理“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运用上述诊治方法,就不会发生延误病情的危险。殆,危也。过,疾病,过失,不正常。①通过细微的变化,可以探求其更严重的机理。②通过局部的变化,探求整体的病变。指实证,邪气盛。指虚证,正气虚。本段原文指出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运用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法原则。此句意思是: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的结果。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2)诊法辨证纲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3)具体方法审清浊(望诊):清(清晰鲜明)—阳,浊(浑浊晦暗)—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

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

权衡—阴,规矩—阳按尺寸(按、切诊):

按尺肤:滑—阳,涩—阴;

切寸口脉:浮—阳,沉—阴小结本篇论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所论内容较零散,简单归纳如下:

一、阴阳的概念及特性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阴阳(从广泛性和重要性上回答)广泛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相对性可分性:如药食气味的厚薄转化性: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规定性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不可反称性):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即本体阴阳):“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特性概念:阴阳关系对立制约: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互根互用:云雨互变,“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如云雨互变,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对立制约中的消长互根互用中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说明人体生理活动:“阳生阴长…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腑”、“阴在内…阴之使也。”

2.说明病理变化:(1)阴阳偏胜及转化病机;(2)阴阳升降失常病机;(3)气火关系病机。

3.归纳证候:“阳胜则身热…

病之形能。”4.说明诊法原则:“善诊者…知病所生。”

5.说明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与效用:

“味厚者为阴…厚则发热。”“气味辛甘…酸苦涌泄为阴。”

6.说明治则治法:(1)治病必求于本;(2)早期治疗:“善治者…半死半生。”(3)因时因地制宜:“治不法…则灾害至矣。”(4)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7.指导养生:(1)协调阴阳以养生:“七损八益”。

(2)法则天地阴阳以养生:“惟贤人…以养五脏。”[思考题]试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之机理及临床意义。试述“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中“清阳”、“浊阴”的含义。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如何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药物是如何分阴阳的?其临床意义和作用如何?五气偏胜致病的机理如何?试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解析经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释词:(1)飧泄;(2)䐜胀;(3)壮火;(4)少火;(5)濡泻;(6)七损八益。第二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篇解]藏气,指人体五脏之气。法时,效法四时。本篇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以五行生克理论为依据,分别从生理、病理、治法、药食等方面阐述了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五味的关系,说明五脏的虚实病证、补泻治法、药食宜忌以及传变预后等都与四时有着密切的联系。“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是本篇的中心论点,意即人身五脏之气皆象法于四时五行,医生临床应充分考虑这一联系而施以合适的治法,故名。[原文分析]一、强调人身形与四时五行相联系。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帝曰:愿卒闻之。遵从四时五行的规律来治疗疾病。法,遵从。更,更替。明·吴昆:“五行之道,当其王时则贵,非其王时则贱。”结合判断预后把五脏之气与五行的配伍情况,五脏之气的盛衰情况确定下来二、用五行生克预测病情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理论依据:动词,侵犯

邪气常于主令之时侵犯所胜(所克)之脏而发病。如,风邪于春季伤脾而致病,火邪于夏季伤肺而致病等。加,侵凌。五脏之病,到了其所生之脏当旺之时,就容易痊愈。

五脏之病,到了克己之脏当旺之时,就会加重。

五脏之病,到了生己之脏当旺之时,就会平稳而不增不减。

一指起色。二指发病。时脏五行归类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四季时日时段肝春甲乙平旦寅卯心夏丙丁日中巳午脾长夏戊己日昳辰戌丑未肺秋庚辛下晡申酉肾冬壬癸夜半亥子根据生克关系,研究肝病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明·马莳:“病在肝者,以肝性属木,其病从春始也。至夏属火,则火能克金,而金不能克木,故肝病当愈于夏。”肝属木,秋属金。依五行相克的关系,金克木。到了秋天,金气旺盛,故属木之肝的病情就会加重。

病情平稳,不增不减一说指疾病减轻。另一说指病情复发。天亮的时候病情减轻。慧,清爽晡,申时,相当于今之15~17时。指用收涩法治疗根据生克关系,研究心病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病当禁燥热食品、温热衣着,因心恶热。用咸味的药来缓其急同“软”

根据生克关系,研究脾病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未时正中左右,即下午两点左右

丹波元简注:“据前后文例,当是云‘日中静’”。根据生克关系,研究肺病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丹波元简注:“据前后文例,当是云‘日昳静’”。根据生克关系,研究肾病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㶼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用火烘烤的衣服

烧烤煎爆的食物

此指一日中的辰、戌、丑、未四个时辰,依次为7~9时、19~21时、1~3时、13~15时,为一日中土旺之时,土克水,故其时肾病加重。三、五脏病所禁肝病:禁当风——木气通于风,风木之气通于肝,风与肝均为木行,受了风邪,更容易侵犯肝脏,易致肝病加重。心病:禁温食热衣——心病当禁热饮食或燥热性食品、温热衣着,因心恶热。脾病: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运化无力,不适合吃得过饱,太温热的饮食在此状态下对脾的运化也是不利的。同时由于脾恶湿,不要居住在潮湿的环境和穿潮湿衣服。肺病:禁寒饮食寒衣——寒饮食入胃后,寒气可以通过经脉影响于肺(因为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行胃口,上膈入肺)。肺主皮毛,衣寒皮毛受寒,亦可影响肺脏,使肺病加重。肾病:禁犯焠㶼热食、温炙衣——煎炒、油炸的食物不宜给肾病人吃,因为肾为水脏,服用一些燥烈、辛热的东西,更容易损伤肾中精气。用火烘烤的衣服或热的衣服,穿了也更容易使人上火,损伤肾水。四、五脏所苦(p246)肝苦急——肝病筋脉拘急不舒——急食甘以缓之,如甘草。心苦缓——心脏有病,心气涣散不收,心神散乱——急食酸以收之,如五味子、酸枣仁汤。脾苦湿——脾病水湿不运——急食苦以燥之,如苍术、白术。肺苦气上逆——肺病肺气上逆而咳喘——急食苦以泄之,如黄芩。肾苦燥——肾的阳气亏虚不能发挥蒸腾气化作用,导致津液不能蒸腾气化而为燥——急食辛以润之,如附子、肉桂、真武汤。五、五脏所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本性条达,若肝不能条达而抑郁,肝气郁结故欲散,“辛甘发散为阳”,故“急食辛以散之”。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辛散适肝之性,即为补,酸收与辛散相反,故为泻。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火亢盛而急,故心气需要平和,应当及时给患者服用咸味之药使之和软;因咸为水,水克火,可制约心火亢盛,所以用咸味药来软其急,泻其心火。甘为土之味,咸为水之味,土克水,所以甘咸相对,一补一泻。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急而不舒缓,故欲缓,即脾气需要和调,应用甘味药以缓其急,如小建中汤用饴糖。苦燥与甘缓作用相反,故一泻一补。肺欲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