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展示纪录片《大黄山》中的一段:河南郑氏的南迁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第一次,北方人口的南迁高峰还有哪些?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徙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解读课标。师:汉语中关于“中原”的故事有很多,你知道哪些?“中原”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它代表的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吗?第一篇“逐鹿中原——看经济格局”【课件展示】“中原的地理位置”,学生回答在今天的地理分布。师:这一地区也正是历史上的“”经济区。【课件展示】《汉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究完成表格。区域特点原因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学生完成表格,老师引导,分析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性的特点,并指出由于历史开发较早,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成为我国古代的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过渡)“中原”地区因其重要的经济、军事、政治等地位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战火纷飞、人民苦不堪言。第二篇“战火纷飞——看人口南迁”战争破坏生产,民不聊生。历史上上的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促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流民潮。(学生看教材,自主完成表格)。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包含了流民的血与泪,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也为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一起去欣赏张籍的《永嘉行》,去领略那个动荡、苦难的年代。《永嘉行》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旋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学生齐声朗读)师: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看出中原动乱带来了影响有哪些?(学生合作探究)积极:(1)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消极:给外迁人民经受了苦难。(设计思路: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的开发离不开南迁中原人的不折不挠的奋斗,故江南的开发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南迁人民的血泪史)(过渡)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他们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最终促成了南方经济超越了北方,经济中心从中原移到了江南。展示配乐诗白居易的《忆江南》。师:可是,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却是另一幅景象。《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学生探究:汉时的江南是一派荒凉、落后的景象。)师:“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合作探究小组探讨(看课本P12-13)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老师总结。①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政治环境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③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④江南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⑤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⑥北方地区屡遭战争破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师: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农业、手工业、商业进步,奠定了基础;中唐以后农、工、商业和都会继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期,南强于北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完成转移。师:如何理解经济中心南移?经济中心南移的表现是什么?展示数据材料。(合作探究)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超越北方,国家赋税仰仗东南,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师:经济重心南移会带来哪些影响?(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①经济: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②文化:促进了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重心的南移;③政治:南方士人崛起成为参政的重要力量,扩大了统治基础;江南成为“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知识拓展】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国家对东南地区财富的依赖程度增加;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知识构建】本节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汉代以来我国形成了、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区域经济,全国经济呈现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二是由于天灾人祸不断,我国在两晋之际、唐朝后期和两宋之际形成了三次人口南迁浪潮;三是全国经济重心经由六朝、唐朝和两宋完成了南移的过程,经济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第四篇“引领潮流——寻江南足迹”南强于北的局面在历史上最终形成。南方经济从此引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从古代的扬州、到清代的广州再到近代的上海、现代的深圳,无不在经济领域缔造着属于江南的一个个神奇故事。今天,以珠三角经济区和长三经济区为引擎的南方经济再次领跑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也辐射和影响着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的政权方针的指引下“南北协调、东西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新格局,一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梦”必将很快实现!【板书设计】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四大经济区的分布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三次南迁高潮2、主要原因3、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2、过程3、文化重心的南移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效果分析】知识体系构建合理,各环节之间衔接过渡很好,问题推进很合理,知识的讲授在学生探究间完成,方便了学生理解和记忆。注意了历史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如“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由学生思考归纳让后小组进行交流合作,在各小组互相补充的基础上生成答案,效果较好。本课在对课堂的驾驭和把握方面,也较为到位。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对历史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探究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老师对课堂的引领和释疑作用贯彻较好,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目标。情感的教育也很到位。通过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学习认识到了历史上经济的辉煌,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四篇章的情感升华,增强了学生对我国今天经济发展的认知,感受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树立学生热爱祖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评测练习】1.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某一水利工程的描述:具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作用,它应该处于以下四大经济区中的哪一经济区()A.经济区B.山西经济区C.江南经济区D.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2.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即西汉末年氾胜之(今曹县人)的《氾胜之书》、南北朝时贾思勰(今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B.发达的文化影响C.地方官员重视农业D.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3.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丝绸之路的衰落B.政治中心的转移C.程朱理学的兴起D.经济重心的南移4.下面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反思】知识的体系方面比较科学。四个篇章,句式比较新颖,内涵丰富,很好的对相关知识的教学做了承载。在内容的推进中,章节过渡合理,前后呼应比较合理。在对课堂的驾驭和把握方面,较为到位。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对历史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探究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老师对课堂的引领和释疑作用贯彻较好,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目标的学习。但相关史料不够新颖,在录播教室中上课师生都一些放不开,以后应强化这方面的训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分析、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分析古代经济的发展的特点;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