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_第1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_第2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_第3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_第4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单选题(共50题)1、下面是教师在教授《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是()。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的角度,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答案】B2、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A.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B.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C.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D.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答案】D3、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A.分组及布置组内任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B.写作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C.三个实践活动难度相当体现了教师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D.第一组学生改写所需时间过长,会耽误全班的教学进度【答案】B4、教学《雷雨》,教师导入: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B.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答案】A5、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答案】B6、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是()。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答案】D7、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答案】D8、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这三项作业共同体现了读、写、说的有机结合B.这三道题的设计难度相当C.这三道题都旨在人物描写的学习和应用D.这三道题都与文章的内容没有关系【答案】A9、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表达的艺术”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强调语言得体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搜集表达得体的语句。下列学生搜集的语句中,表达不得体的是()。A.欢迎光临寒舍,若招待不周,还请见谅B.这篇文章我刚刚完成,希望您不吝赐教C.感谢您莅临指导,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D.你知道最近的超市在哪儿吗【答案】D10、教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使动用法,特举出以下示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于使动用法的是()。A.衣锦还乡B.既来之,则安之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常以身翼蔽沛公【答案】B1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A.培养学生的观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B.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答案】B12、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具有自传色彩的名家名作,供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A.高尔基《童年》B.钱钟书《围城》C.郁达夫《沉沦》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答案】B13、研读修辞的知识时,为使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师搜集了古代文人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居易《琵琶行》)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答案】C14、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当的是()。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答案】C15、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答案】C16、学习《故都的秋》后,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收集描写景色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A.云蒸霞蔚B.阳春白雪C.虎踞龙盘D.鸟语花香【答案】B17、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A.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B.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因为文中女子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C.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D.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答案】C18、学习完《观沧海》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默写诗歌《观沧海》。”下列对该作业设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该作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及自主性B.该作业更适用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C.该作业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声韵美D.该作业重在及时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答案】B19、某教师在新一学期安排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A.该教师在教学本任务群时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B.该教师让学生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C.该教师在教学后安排学生写作,在完成本任务群教学时,共安排了6次写作任务D.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答案】C20、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答案】A21、语文小测验后,老师发现学生对于已讲过的课文理解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分数有的高,有的低。对上述案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该案例表现了学生的差异性B.学生对同一现象理解的差异,定会造成学生成果的差异C.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不必改变教学策略D.教师不需要考虑如何建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预期的教学内容【答案】A22、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看到学生为诗中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所动容,于是趁机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中的爱情”主题研究,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下列诗句中不符合爱情主题要求的是()。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答案】B23、执教《故都的秋》,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对比阅读粟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和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A.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B.引导学生把握求同辨异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C.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D.意在通过思考和讨论,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答案】D24、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答案】D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答案】A26、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散步》一课的总结环节设计片段(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A.回归生活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B.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提高一步,对于树立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C.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提问D.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作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的设计欠缺深度,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答案】C27、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恰当的是()。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答案】A28、教师讲解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儿化具有区分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下列可以作为举例说明的是()。A.头儿盖儿B.鱼儿叶儿C.人儿棍儿D.歌儿馅儿【答案】A29、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答案】D30、教师讲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可怜”的词义,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下列合适的是()。A.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B.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C.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答案】D3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思考【答案】B32、阅读两位教师教学《孙权劝学》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A.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为学生后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B.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C.教师甲的总结有助于达成知识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D.教师乙的总结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答案】D33、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教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夕阳”在古诗词中渲染意境、表达情感的作用,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A.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B.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C.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D.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答案】C34、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A.老舍《骆驼祥子》B.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答案】C35、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A.多样性原则B.综合性原则C.灵活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答案】C36、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答案】D3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问题的好习惯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答案】A38、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其中属于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的是()。A.水平一B.水平三C.水平四D.水平五【答案】D39、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爱国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A.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C.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D.史铁生《我与地坛》【答案】D40、在“文言分身”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搜集一词多义的句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A.圣心备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籍吏民承籍有宦官C.荆轲和而歌对酒当歌D.七月既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C41、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教师指出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此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答案】A42、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其中属于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的是()。A.水平一B.水平三C.水平四D.水平五【答案】D43、阅读《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A.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新课内容,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B.用关键词以“造句”的形式把故事复述出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C.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执行学习常规,以便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抓住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为后续的解读打下情感基础【答案】C44、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答案】B45、教学《鸿门宴》这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试对这两种回答作一些评论。对于这一教学提问,分析不正确的是()。A.问题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找准问题切入点B.这种问题没有具体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C.这种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能力D.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应该仅仅给出判断,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答案的依据【答案】A46、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答案】D47、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答案】B48、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将破折号使用错。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破折号.教师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句子,其中破折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D.今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春天里,这激情的足音——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纪实》,并对此发表了《心近才能生情》的评论。【答案】B49、在学习完《丑小鸭》一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海的女儿》B.《卖火柴的小女孩》C.《农夫和蛇》D.《小海蒂》【答案】C50、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答案】A大题(共10题)一、案例:阅读下面一篇高考作文,完成后面的第题。成才校园招生广告①亲爱的朋友们,欢迎你看到此广告后来我校就读!陶行知曾说:“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没错,如果你有一点野心与雄心,不满足于现状,请来我们这里吧。在这里,你的思想与行为将会得到完美结合。一位船主感谢修船工为他的船补洞这样一件小事,放心,在这里,教你做的都是大事,助你“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校秉持“生愚人之智,开愚人之窍,同生存,共发展”的办学宗旨,开创了这独一无二的精英教育辅导班,不信,请往下看:一、适时拍马屁系系主任:牛博士②身处如今社会之中,想要升官,想要发财,想要更进一步,不拍马屁行吗此系教你如何拍马屁:大拍,适用于官场;小拍,适用于生活;随时拍,适用于商场;恰当拍,适用于任何地点!此系精英教育会让你把黑的吹白,把白的吹黑,把好的吹坏,把坏的吹好。君不见,有人竞瞎说绿豆能治百病,引来无数粉丝追随。哎,只可惜,他生不逢时,最后落个开门陪钱的凄惨下场;君不见,无数自学成才的人凭借一张金口骗取他人信任.集资逃跑了吗他们也算是成功人士吧君不见,我校培养出的一批精英人物成为传销组织的骨干,功成名就了吗不要再迟疑,来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宝地吧!二、游刃有余系系主任:老狐狸③朋友,你是否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不用慌,来这里,你将“柳暗花明又一村”。朋友,你是否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你来这里吧!朋友,你是否想“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那你就来这里吧!在这里,你将会变得机智、聪明,成龙成凤!如果你想避免屈大夫被逐、岳元帅被杀、陆游被贬镝的境地,此系是你的必佳选择。幸好此类好系数不胜数,来此之后,你一定会满意之至!④(顺便说一下,我系毕业的学生不能随便利用所学知识干违法之事,因为,我校不少精英已深陷牢中,后悔不已!其实我校境况已日薄西山了,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最美妈妈”“铁血将帅”“最美师傅”,这些弘扬真善美的平凡人,严重打击了我校的发展。)⑤朋友,不能不说,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会让大事更顺利地完成:微小之事,会让干涸的心得到滋润;微小之事,会让生活更美,更真;微小之事,会让社会更安定,祖国更富强!请记住,从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事业!【答案】文章的不足有几处:第一,此文有几个很明显的错别字,且个别句子还有语病,比如“这些弘扬真善美的平凡人,严重打击了我校的发展”一句,“打击”与“发展”显然搭配不当。第二,既用了“招生广告”这种文体,就要首尾兼顾,考虑周全。此文前半部分语气、用词颇有“招生广告”语招揽生源的腔调,但在最后关于“成才校园”这样发广告者的落款也没有。作者既想用这种新鲜的文体,又考虑是在写高考作文,难免顾此失彼。第三,小作者虽有一定的灵气和悟性,但行文中也能看出有点流于随意,“笔力不逮”处也很明显。从篇幅的分配上,“反话”所占比重太大,后面的“正话”寥寥几笔,虽已点明,毕竟给人留下“反话”喧宾夺主的印象。且终于开始说“正话”时,转得太急,衔接有些生硬,到“微小之事,会让社会更安定,祖国更富强”处,在喊口号了。点评:小作者有一定的灵气和悟性,在紧张的考场上急中生智,能采用“招生广告”的表述和文体,说明小作者有一定的积累,文章引用处颇多,从陶行知“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古诗文,引用准确且用得都比较恰当;另外,小作者的语言也较为流畅,有些文字还很凝练,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如“生愚人之智,开愚人之窍,同生存,共发展”,“如果你想避免屈大夫被逐、岳元帅被杀、陆游被贬谪的境地”,“微小之事,会让干涸的心得到滋润;微小之事,会让生活更美,更真”等。二、阅读材料,完成题。苏轼《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课文介绍《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答案】一、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明确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采用明暗线结合的方式,即明写泛舟宴乐,暗写自己心境由“乐一悲一喜一笑”的变化过程。通过夜游时的所见所感来抒发人生的感慨。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月下泛舟(1),凭吊古今(2~3),阐述哲理(4~5)。二、品味课文,突破重难点,品味景色之美,体味景中之情1.齐读第一段.画出写景的句子。2.研讨:作者笔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从而表现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作者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风而行,简直就要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饮酒赋诗,真是“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带来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乐、诗酒之乐”。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品读情感的变化,研讨以下问题:(1)主客各自是怎样表现的(2)作者对主客的思想倾向如何明确:三、案例:阅读下面一篇学生习作.完成16-17题。生命中的痛与歌①不是每一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在某些阴暗的角落寒冷正在蔓延;不是每一棵小草,都能生长于肥沃的土壤,在险峻的石壁上,贫穷正在生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被上天恩赐,在另一个地方,缺陷正挂在脸上。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不幸而又幸运地被世界以痛吻过的人,请不要悲伤。②其实,我也是这样一个被世界痛吻的人,自我出生开始,那个永远无法抹平的痕迹就刻在了我的脸上——一块紫色的胎记.③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这是她特意留给我的印记。她还说,她怕我丢失了,这样就能很快找回来。我偎依在妈妈怀里.听着这样一个近乎美丽的故事。④当我第一次发现我的脸不同于其他同学时,我哭了。那是开始我学业生涯的第一天,当我高高兴兴地背着我妈妈亲手缝制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时.从陌生同学眼中发出的奇异的眼光,让我惊慌得不知所厝。最后畏惧地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我仔细地听着同学们之间取笑我的对话,心开始剧烈地疼痛。我真的很恨妈妈.恨她为什么对我美化一个让人可笑的生理缺陷?但是,当我发现妈妈因此而愧疚得流泪时。那些埋冤却又烟销云散了。这怨不得母亲!⑤我开始试着去面对这块胎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因为母亲曾经对我讲过,塘泥虽然污浊,但是它能育出洁白的荷花。我一直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战胜这心理的阴埋。⑥现在,我已经慢慢长大了。很多事理我都能明白,我都能面对。记得有人说过:当上帝把所有的门都关闭时,总会给你留下一扇窗。也许。母亲的那话就是她留给我的那扇窗,她替我将阳光接进屋来,藏在心房。朋友们,请善待世界留给你的痛,打开心窗,将阳光注入心房。⑦当你在漫步田野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健全的双脚:当你在尽情歌唱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甜美的歌喉;当你在挥毫作画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柔韧的手臂……如果上帝没有赐予你这一切,请不要悲伤,试着用心灵歌唱。记住,没有比心灵的歌更美的声音.而这声音正来自你的心房。⑧阴暗的土地得不到阳光的恩惠,却滋吸养分,育出了一片鲜绿的苔藓,供蚂蚁觅食,蜻蜓歇脚。石壁上的百合,虽然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却在陡峭细密的岩缝中练就了柔韧的根须,开出了洁白的花朵,让蜜蜂采蜜,供游人观赏。池塘里的淤泥虽然污浊丑陋,却不言辛苦,滋养了荷塘里绚丽开放的花朵,供蝴蝶起舞.供游鱼蔽荫……⑨这一切的一切,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唯有善待生命中的痛,唱出欢乐的歌,才能让你的生命活得精彩,像那百合一样,永远绽放出绚丽的光彩!问题:【答案】习作的成功之处在于:(1)习作能抓住文题中的关键性词语“痛”与“歌”来立意、选材和组材,立意准确。选材恰当。(2)明确文题的寓意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前提,文题中的“痛”喻指生活中的挫折、困难、误会、委屈等;“歌”则喻指人们对待“痛”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习作以先天的生理缺陷为“痛”.抒发了自己对这一“痛”的顿悟与正确态度。(3)选材要围绕文题来设置中心,特别要注意文题所暗示的详略和侧重点。显然,习作在围绕“痛”与“歌”组材时,是以“痛”为生发点,以“歌”为落脚点的,能避轻就重,详略得当,使文章主题显得鲜明而突出.习作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入题不够直接,语言有些拖沓。(2)文章前部分的过渡显得突兀,不够自然。(3)遣词造句欠斟酌,有错别字、病句、用词不准、语义重复的现象。四、爱在屋檐下①母爱深。虽然刚出生我们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就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当我们呱呱堕地时,便占据了母亲的心;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第一句便是“妈妈”。在我们的身边,永远有母亲的伴随。母爱像身边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充满世界;它又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母爱是最无私、最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光和热;母爱是肥沃的土壤,为儿女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母爱是无垠的宇宙.任儿女自由遨翔。②母爱深,深的无法比拟。③父爱沉。父亲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严肃,那么不易接近。小时候,父母亲总爱站在我的左右两旁张开手臂,每次我都习惯性地向右边的母亲跑去,而忽略了站在左边的父亲。然而,如果没有父亲.怎会有我和母亲幸福快乐的生活那粗大的手是家庭的支柱,那宽阔的肩是子女的靠山。他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教导子女,总是赏罚分明。④父爱如江流,澎湃奔涌;父爱如草原,辽阔无边;父爱如酒,需细细品尝;父爱如诗,需认真品读感悟。⑤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⑥师爱暖。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那老师便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耐心细致地拔正我们的航向:我们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的时候,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我们的清醒剂。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⑦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它的温暖不亚于母爱的深,父爱的沉。⑧友爱浓。当我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时,我们开始寻找朋友。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爱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当我们难过时,朋友是肩膀,可以依靠着哭泣,友爱就像熨斗烫平我们心中的苦恼;当我们绝望时,朋友是一双手,把我们从绝望中拉出来,友爱就像火把重新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当我们快乐时,朋友是巨浪,可以把我们的快乐推向更高处,友爱就像乐曲增添我们前进的动力。⑨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⑩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答案】1、错别字:第①段中“呱呱堕地”改为“呱呱坠地”,第⑥段中“拔正”改为“拨正”。病句:第⑥段“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搭配不当,删掉“和痛苦”。2、优点:结构严谨匀称。该作文围绕“爱在屋檐下”,采取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写了母爱、父爱、师爱、友爱,且每个部分都是论述加总结的格式进行写作,如论述完母爱总结“母爱深,深得无法比拟”;论述完父爱总结“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写完师爱总结“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写完友爱总结“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并在最后一段用“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总结全文并点题。缺点:论述方式单一,详略不当。全文在论述母爱、父爱、师爱、友爱时,每个部分采用的都是道理论证,且每个部分所用篇幅大致相同,这样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也不是很能打动读者。建议可以多元化论述,比如加入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如在写“师爱”时,可以记叙生活中的事例,这样更能够打动读者,引起情感共鸣。另外,在论述上可以有所侧重,对某一两个点进行详写,其他略写。五、阅读材料,完成题。巴金《小狗包弟》原文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1959年的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或以后的夏天,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1966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提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堵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被扫掉了.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答案】一、导入文革期间,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跟女朋友用英语打电话,其目的是为了练习口语,但被人告发,说他是“里通外国”,于是被关押批斗,最终因无法忍受屈辱跳楼而亡;热爱生活、幽默风趣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文革中屡遭批斗终因无法忍受人格的侮辱、身体的蹂躏而跳湖自尽。两人的悲剧命运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革十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一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人性的扭曲和变异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走近那个荒唐的年代,同时感受巴金老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带给我们的感动。二、简介文革十年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里是这样评价“文革”十年的:“在这十年,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相互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的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的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是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它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最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那么‘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残害。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文章写了什么故事明确: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2.为小狗包弟建立一个档案。(包括姓名、籍贯、旧主人、个性特征)明确:姓名:包弟籍贯:日本旧主人:瑞典个性特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忠诚等3.在与包弟相处、相离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与小狗的亲密接触——欢快如何安排包弟——忧虑送走了包弟——轻松六、阅读材料,完成题。《鱼我所欲也》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课文导语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挟择时,该怎么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后练习【答案】(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昧,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参考答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七、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咏月诗三首》原文把酒问月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月下独酌【答案】示例(1)李白《把酒问月》赏析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具气势。诗人停杯沉思,仰苍发问.实际上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现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紧接着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我们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它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示例(2)李白《月下独酌》赏析开篇第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开题明意,指出自己的“独”。也正是在这种极度苦闷下,渴望能有一知己对酌倾诉,才能够产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示例(3)杜甫《月夜》赏析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歌的首联和颔联互为因果关系。首联写出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颈联是诗人想象妻子在福州望月思恋自己,“湿”“寒”二字突出了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在家辛苦的思念,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而尾联的言外之意是:希望结束天下乱离的悲哀,期待有一个四海升平的安定社会。八、案例: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学生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①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②“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能不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能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答案】本题考查写作教学的基本理论,即考查考生的作文评析能力。【解题思路】这是一篇考场作文,要对考场作文进行点评,就要做到全面准确,既要对优点予以肯定鼓励.也要指出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本篇习作所存在的缺点。注意联系新课标对作文及其评价提出的要求来作答,评析语言要确切.具有启发性和情感性。【参考答案】本文考生直接从材料中选择“寂寞”这一提示语作为自己文章的主旨.省去了审题的麻烦.也避免了偏题,可见该考生考场应变能力确实很高。立意深刻,条理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典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然后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如果考生只是在谈寂寞。那本文只是一篇一般的考场作文而已,但作者把寂寞提升为奉献,让人仰望,主旨就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因此这是一篇颇有韵味的考场作文。但考生一定要注意书写及标点符号的用法,注意考试作文不要写错别字.这些简单的语言表达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场作文的得分。九、阅读材料,完成题。苏轼《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