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毫针刺法绪言一、概念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理及防治疾病并阐发其机理的一临床门学科。
内容: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二.针灸学特点
适应症广: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针灸治疗43种疾病。国内用于临床有300多种疾病,现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
疗效明显:特别对偏瘫、痛证、面神经麻痹等各种功能性疾病。
操作方便:只须针具、艾绒和消毒药品。
经济安全:费用低,创伤小,安全性高如六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
心胸内关谋,少腹三阴交。针刺的工具
针,是刺法治疗的主要治病工具,古代即有九针,其形状、名称、用途各不相同。目前的针具材质有金、银、合金、不锈钢等不同,而且制针的工艺和形状亦有区别,临床常用的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等多种.其使用方法亦有差别。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1)毫针的构造毫针的结构可分为5个部分即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2)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
毫针的规格(一)毫针的粗细规格直径:mm(二)毫针的长短规格号数26272829303132直径0.450.420.380.340.320.300.28旧规格inch0.511.52345新规格mm132540507510012593)毫针的检查和保藏毫针的检查:针尖、针身、针柄、针根。毫针的保藏:毫针的检查(一)检查针尖(二)检查针身(三)检查针根(四)检查针柄11二、针刺的练习1).指力练习2).手法练习
速刺练习
捻转练习
提插练习练到一定程度,可将3种方法综合起来练习,使之浑为一体。3).自身试针三、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的选择
毫针刺法选择针具的质量:优质的针具不仅防锈蚀、耐热,而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价格合理,不锈钢针具有上述优点,故现临床多选用此类针具。2、选择针具的规格: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刺环跳选用3_4寸长针,刺百会选用1寸短针;成年人多用长针,婴幼儿多用短针;体弱者宜用细针,体壮者可选用粗针。临床上选针时应注意:选择针具的长度应大于应刺腧穴深度0.5--1.0寸,如针刺曲池,应刺深度1.0寸,可选用1.5--2.0寸的针。2).体位的选择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印堂、百会、膻中、中脘、足三里等穴。
2、侧卧位:适用于头、侧胸、侧腹、上肢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环跳、肩髃、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3、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扶、委中、悬钟等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位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髃、曲池等穴。5、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听宫等穴。
6、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颈、后头、颈肩、背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背俞等穴。3).消毒1、针具器械的消毒a.高压消毒b.煮沸消毒c.药物消毒2、医者手指消毒3、施术部位消毒四、针刺方法
1).进针法
临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押手”。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1、单手进针法:只用单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2、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3、管针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其以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透皮肤。
2、双手进针法: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入,常用的方法有:(1)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将针刺入皮肤,适用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夹持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入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指的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3、管针进针法: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针管代替押手进行的方法。所需器具:针管、毫针针管:比针短5毫米,直径为针柄的2-3倍毫针:平柄毫针操作方法:将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之中,将针尖所在的一端置于穴位上,左手夹持针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管上段露出的针柄尾端,使针尖刺入穴位,再退出针管,施行各种手法。2).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浅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针刺同一腧穴,如果方向、角度和深浅度不同,则刺达的组织得到的感应和疗效就会有显著的差异。临床上对所取腧穴的针刺方向、角度、深浅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病情需要、患者体质强弱和形体胖瘦等具体情况而定。
1、针刺的方向:指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某一方向和部位,一般依经脉循行的方向、腧穴的部位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定。(1)依循行定方向:根据针刺补泻的需要,为达到“迎随补泻”的目的,在针刺时结合经脉循行的方向,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一般的说,当补时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一致;而当泻时,针尖须与经脉循行的方向相反。(并非全部,如印堂)(1)依腧穴定方向:根据针刺腧穴所在部位的特点,为保证针刺的安全,某些穴位必须朝向某一特定的方向缓慢刺入;针刺廉泉穴时,针尖应朝向舌根方向缓慢刺入;针刺背部某些腧穴针尖要朝向脊柱等。(2)依病情定方向: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刺的感应达到病变所在的部位,针刺时针尖应朝向病所,也就是说要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采用行气手法时须依病情决定针刺的方向。2、针刺的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横刺三种。(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深刺或浅刺均可适用,尤其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2)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度角,倾斜刺入,使用于骨骼边缘的腧穴,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的部位,或为避开血管及癍痕部位而采用此法,如胸、背部的穴位,如至阳等。(3)横刺;又称平刺,或称沿皮刺,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横向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处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如百会、列缺等。3、针刺的深度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而言。每个腧穴的常规针刺深度,见腧穴各论。察形气定深浅:针刺首先要观察患者的形态。一般的说,体强形胖者宜深刺,体弱形瘦者应浅刺。观年龄定深浅:年老体弱和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辩病情定深浅:凡表证、阳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阴证、实证、久病宜深刺。识部位定深浅:头面和背胸等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等肌肉丰满的腧穴宜深刺。五、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摇柄法、震颤法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先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据浅部、较深部、深部、为天、人、地三部。“提”是将针从天部刺入人部、地部,或从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上操作过程。“插”是将针从天部刺入人部、地部,或从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下操作过程。提插法就是提针与插针的结合应用。2、捻转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运用。(二)辅助手法:1循法:用手指沿针刺穴位所属经脉循行路线的上下左右轻轻的揉按或叩打的方法,称为循法。2、刮柄法: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用拇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以拇指,中指夹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的刮动针柄3、弹柄法;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操作时应注意用力不可过猛,弹的频率也不可过快,避免引起弯针。4、搓柄法:将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单向捻转的方法。此方类同于捻转法,但搓法向一个方向捻转,幅度略大,故皮下组织往往有轻度缠绕针身现象。5、摇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意出针泻邪。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6、震颤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做。(三)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1、得气亦称为“针感”,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2、候气候气是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地留针;亦可间歇地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至。3、催气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轻轻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这就是催气。4、守气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散失,这就是守气。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基本原则《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基本补泻手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其它补泻方法: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平补平泻:“平”即“均”的意见也就是说对于虑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得气后可施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七、留针与出针
1).留针
当针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静留针”。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应继续施用手法,或为加强针感,或为达到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2).出针出针法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若拔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可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轻按压片刻即可。八、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到,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2).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嘱其不要紧张,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3).弯针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处理出现弯针后,便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版回迁房购房合同
- 灰砂砖代理购销协议
- 别墅品质专业保证
- 瓷砖质量保证书承诺
- 房屋租赁合同补充协议纠纷处理
- 借款保证书的书写
- 工作失责反省书模板
- 经济印刷服务合同
- 电信服务合同仲裁程序说明
- 艺人签约经纪人合约
- 学习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体会和意义
- CDNL-MR08 高温试验测量方法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V1.0
- 康复中心工作汇报专家讲座
- 拓扑学(黑龙江联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 新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期中期末试卷)
- 计划课件应用文写作
- 《艺术概论》结课考试题库(重点300题)
- 《工程造价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 国开电大成本会计形考任务6参考答案
- GB 20031-2005泡沫灭火系统及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 GA/T 832-2014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