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_历史_高中_董桂超_370983000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_历史_高中_董桂超_370983000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_历史_高中_董桂超_370983000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_历史_高中_董桂超_370983000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_历史_高中_董桂超_370983000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课题:《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型新授课教材版本岳麓版课时1课时授课班级18班授课教师教学目标本课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知识和能力上:了解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情况,包括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知道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并根据自主阅读课本结合主动思考总结每一个民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归纳能力。过程和方法上:通过自主预习、阅读材料,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表格的方式,学会不同知识之间的对比,认识中国民主与西方民主的区别联系。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实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通过了解中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识。通过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民主政治和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和尊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或教学反思导入课件展示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史实图片和开国大典视频。同时老师说导入词: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次受到侵略,但现今的中国人并没有屈服,而是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一个崭新的中国在北京天安门庄严宣告成立了。之后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是如何建设新中国的?观看图片和视频《开国大典》,体会1949年10月1日那天的庄严时刻。同时思考问题: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且之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目标讲解黑板展示学习目标并讲解: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阐述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史实。认识新中国人大制度和西方代议民主制的区别联系,并能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实质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讲解,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本课的主要任务,之后齐读学习目标,加深印象历史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使课堂能高效进行,学习目标的展示和讲解可以使学生明确任务,也可以使老师依据目标随时调控课堂。预习反馈课件展示预习反馈题目并讲明预习反馈时的要求。预习反馈题目: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目的、内容、性质、意义?2、人大制度的确立、人大代表产生方式,人大组织原则?区分人大、人大制度、全国人大3、区分政治协商、政协会议、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法律依据、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先后顺序。学生展示完预习反馈问题答案后要适当进行小组评价。并针对学生在预习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点拨。学生课前根据导学案中的课前预习案进行适当预习。课上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和处理预习问题,之后看课件预习反馈问题,主动进行回答。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之后学生根据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来重点听老师的讲解并做好笔记。这样设计一方面体现教学中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获得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更难以忘记。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反馈可以更加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明确自己预习中的问题,可以有重点的来听来记。合作探究与精讲点拨教师以课件方式展示合作探究的题目和要求:题目:1、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异同。2、人民大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代议制度的异同点。3、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实质。要求:1、先自己思考、再合作探究,各成员要积极参与,分工要明确2、在展示时,首先写上代表的组、题号,其次书写要规范、认真、简约,(如内容较多可以写关键词,再讲解具体内容。)3、没有展示的小组继续交流和思考,并观察展示小组的答案,展示完后进行点评、质疑和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点评来进行评价(要注意多方面评价)同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和精讲,如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实质,特别是人大如何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政党制度的“新”,如何理解参政党、执政党和在野党(结合西方的两党制),新型民族制度的“新”等。1、学生看课件明确合作探究的任务和要求。2、自己先独立思考,明确大体的思考思路,小组长根据组员特点做好小组分工。3、小组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独立思考的疑惑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老师参与小组交流。4、小组交流完后按展示要求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可以继续讨论,也可以看展示小组答案,思考展示小组答案和自己小组的是否一样。5、展示完后,想点评的小组按点评要求进行点评,其他小组倾听点评,并随时质疑。这样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且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探究的形式来突破重难点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展示和点评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保证课堂的效率。评测练习课件展示评测练习的要求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题目。进一步回扣学习目标本课总结学科课代表就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小组表现进行总结以学生总结的方式回扣学习目标和奖励优秀小组板书设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权建设1、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2、开国大典二:法制建设:1954年宪法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型政党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型民族制度四: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实质小结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基本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自主完成基本知识的预习,并通过同学交流和老师点拨对重难点完成突破,当然本课也有一些不足,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这也是自己今后改正的地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学情分析《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中学生,高中学生在知识和思维上有以下特点:在知识上:高中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和日常生活(特别是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对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如新中国建立,一些相关的民主制度等。但这种了解是无意识的、是零散的,所以没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所有在教学时,要给予一定的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课本和日常知识基础上,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在思维上,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对于知识的归纳总结,思维的发散和整合都有了一定提高,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需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探究意识。所以在教学时要适当提供一些对比和探究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生及教师的适当点拨,培养学生在合作意识,探究能力,逻辑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效果分析1、在学习目标达成上:本课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和课上小组预习交流和反馈达到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法制建设和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史实。对其中的一些概念辨析,通过师生交流,学生展示基本可以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的方式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民主政治的异同,理解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实质。最后通过评测练习,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学习目标达成上得到了很好的效果。2、在课堂效果上: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点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自主学习、交流展示为主要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的积极性。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小组分工合作也较为合理,每位同学都能从小组活动中有自己的收获,课堂整体气氛活跃。从课堂学生表现和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课堂效果。3、从学生能力提高和自身发展上: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和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在学习能力上也有了相应提高。如以自主预习的方式来掌握本课基础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材料来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如通过知识对比表格的方式使学生知道了知识对比的思考方式和对比角度,培养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而且从参与学生的小组交流来看,学生完全不拘泥于课件的对比提示,能够做到发散思维。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突破重难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不同意见的碰撞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通过课件的提示、多媒体的应用、老师的讲解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自身而言,知识理解和能力发展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材分析《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节课选自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节课。本课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开国大典、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本课线索,可以把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新中国政权建设、法制建设和民主制度建设。期中新中国政权建设为了解模块,但要注意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和职权、性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特别是新中国标志的是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第二和第三模块是重点模块,特别是1954年宪法的基本史实,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在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对比归纳的方式总结和整理其中的知识。一是两大重要法律文件的对比;二是新中国民主制度和西方民主制度的对比,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后要根据教材归纳总结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实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测评练习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1949年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B.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的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执政党地位B.属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C.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度D.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5.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了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法律依据:A.《论人民民主专政》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下列不属于民主党派参政基本任务的是:A.参加国家政权B.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8、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9.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0.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来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权力B.能够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C.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D.能调动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实际教学,并结合课后学生的反应,这节课尽管在学生合作氛围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上有一定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得到一定体现。但在回顾自己当初的设想时,及询问学生后得到的反馈意见来看,本节课仍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是,本课有很多政治概念,在教学时尽管有所涉及但效果其实并不明显。在后来学生反馈时学生问了很多政治的概念内涵问题。诸如什么“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战线”、“在野党”、“反对党”、“执政党”、“参政党”、“民主集中制”、“国体”、“政体”、“联邦制”等等。因为在上课准备时自己以为学生在政治课上应该有所了解,所以就没有过多涉及,所以造成学生在理解时过于浅薄,有些囫囵吞枣。二是教学时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强调学生的活动,在整堂课中尽管学生气氛相对较好,但这种气氛过于片面,有些探究看似活跃,学生也积极参与,但在方式上仍有一些问题存在。有些探究题的设计可以更加合理些,或者加一些材料引导。同时在学生合作探究时要适当加一些自己的引导。三是在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特点时,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对比中西民主政治的不同和结合课本,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集思广益,在教学效果上也相对较好。但通过课后思考认为其实在学生合作探究前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材料,让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并结合小组学习可能效果会更好。毕竟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历史史料的认识和解读。而且有了材料历史才能有血有肉,不至于让学生只是干巴巴的面对知识。所以这是自己在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