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登幽州台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chuàngtì理解诗意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悲伤的样子。眼泪大意: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登幽州台歌品读诗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补充注释:燕昭王即位以后,想广招天下贤才辅佐自己,可是燕国地理位置偏僻、国力弱小,难以吸引治国安邦的良材,于是他采纳谋士郭隗(wěi)的建议:修筑一座高台,台上放置黄金(后人又称此台为“黄金台”),作为礼物赠送给前来燕国的贤士。此事传播于天下,果然吸引了乐毅、部衍等有才能的人前来归附,燕国因此强大起来。登幽州台歌品读诗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燕昭王郭隗汉武帝刘邦萧何唐太宗魏征重视人才,善于任用人才。登幽州台歌知人论世陈子昂胸怀大志,24岁便中了进士,后任右拾遗。他多次上书批评朝政。他的忠言不但不被采纳,甚至遭受打击。武则天延载元年,被诬为“逆党”而下狱。出狱时为表明自己为国效力的决心,随建安王武攸宜出。谁知武攸宜无才无能,且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致前锋大败,更将陈子昂降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招纳贤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品读诗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中是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愁苦之情。前代表着过去,后代表着未来。古人存在于千年,来者存在于未来的时光,而诗人站在现在的幽州台上遥想过去,烛照未来,茫然一片,看不到希望。古人来者和我遥隔千年万里,多么无助,多么悲凉。诗人在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更是在表达内心的惆怅、孤寂之情。登幽州台歌品读诗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中,“独”和“悠悠”形成对比,一想到天地悠悠,时间辽阔,空间无际、孤立无助,功业无成,无人理解,甚至无人言语,无边的痛苦、无处申诉的悲愁涌上心头。“我”就是这玄黄天地蛮荒宇宙中的一粒灰尘!“我”将消失得无影无踪!诗人在幽州台上怆然涕下,他的眼泪岂止感叹自己的人生,更是感叹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登幽州台歌领悟诗情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登幽州台歌背读诗歌请同学们再次和老师一起背读这首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猜读诗歌下面的诗句是在写谁的呢?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望岳走近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似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因此,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望岳杜甫的代表性作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这首诗就是这期间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望岳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àizì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发语词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指山色。不尽理解诗意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望岳理解诗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指天地,大自然聚集阴:山北水南阳:山南水北分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的景色集中在泰山上,使得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望岳理解诗意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通“层”山中层云升起,使人心胸震荡,我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望岳心胸震荡眼眶理解诗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终当,终要

登上全部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到那时,全部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品读诗歌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远望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近望这二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分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泰山“无情”地切断了山的阳光,使山的南北两面阴阳截然不同,也凸显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高大形象。望岳品读诗歌

如何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细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愿望托物言志。这句诗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人生哲理。

颈联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望岳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勇攀顶峰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领悟诗情望岳领悟诗情是什么使得全诗显示出一种激越、高昂的格调?①当时处于盛唐时期,天下太平,黎民安康。②当时诗人正处壮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襟。③泰山的昂扬挺拔给了诗人无限奋发向上的力量。望岳拓展积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元·贾鲁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晋·谢道韫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晋·陆机有关“泰山”的诗句望岳拓展积累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1.人心齐,泰山移。2.有眼不识泰山3.重如泰山4.泰山北斗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6.泰山压顶不弯腰7.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望岳登飞来峰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了解作者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理解诗意结合注释了解大意,用红笔勾画并补充重点注释。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听说千寻:形容塔很高。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害怕遮挡,遮住。因为“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登飞来峰品读诗歌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

高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登飞来峰品读诗歌为什么诗人没有描写飞来峰的美景,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呢?知识链接: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登飞来峰品读诗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夫人,功名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稀罕。——唐伯虎故奸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奸邪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王安石反用典故,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登飞来峰感悟哲理那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哲理?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登飞来峰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总结归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