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课题石钟山记

1.知识目标

(1)作者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郦说、李说和苏说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鼓”、“殆”、“莫”、“发”、“何”多义词的意义;

(2)了解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3)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

教学难点

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笔记

一、新课导入

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

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

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

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

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

教学过程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的成就:

诗:清新豪健,想象丰富,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

称“苏辛”;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

书法:“宋四家”之一(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3.写作背景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

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

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

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

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

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

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3.文体知识

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山水游记:

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景、抒情)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景、议论)

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抒情)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景、议论、抒情)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彭蠡(1T)郦元(11)钟磬(q1ng)

杼止响腾(fu)铿然(keng)/蟀碗(k6ng)

栖鹘(qThU)磔磔(zhe)鹳鹤(guGn)

噌咳(ch6ngh6ng)穴罅(xia)簇坎(kudn)

无射(wdyi)镀鞫(tangta)

2.《水经》云:“彭蠡(11)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i)元以为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ing)置水

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水经注》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花钟山)下面靠

近深潭,微风掀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

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

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3.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样

(fa)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e

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山所在地,在深潭边发现两块山石,敲击聆听它们(发

出)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

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李渤)自己认为找到了(石

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

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4.积累重点知识

微风鼓浪鼓:名T动,激荡、掀动

而独以钟名名:名T动,命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动,使...发出声响

三.合作探究

1.概括段意: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交代石钟山的位置,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质

疑。

可分三层。第一层,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

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

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

以取信于人。

第三层,提出季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

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

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

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硅

(kong)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就职饶州德

兴县的县尉(管治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寺

庙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块敲击,石空座地响。我本

来就觉得可笑并且不相信。

3.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u),闻人声亦惊起,磔(zh6)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

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gua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眩(chengh6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a),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到了夜晚月光明亮,(我)特地和苏迈乘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

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似

的);山上宿巢的隼,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在云霄中磔(zh6)磔地鸣

叫:又像老人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内心

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在水上发出,”噌咳“地响着像钟鼓的声

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慢慢的观察发声之处,山下都是石穴裂缝,不知

道它多深,细微的水波进入那里。(波浪)激荡冲击。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4.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

相吞吐,有薪(kudn)坎镇(tang)整(ta)之声,与向之噌(cheng)眩(h6ng)

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森

坎镶鞫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船调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间,上面可坐百

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霰坎镣

塔的声音。和先前的噌咳的钟鼓声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

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咳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霸(kudn)

坎镇(tang)辂(td)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啊。

5.概括段意: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探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可分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

间、同行者和缘由。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

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季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6.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有何作用?与

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

(1)绝壁下的情景:

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

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

声,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

之感。

(2)作用:渲染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氛围,突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

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任何事不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却根据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或没有,可以吗?郦

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相同,但是记载的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意乘小

船在夜里停泊在绝壁的下面,所以不能知道;而渔人船夫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

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

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录这

件事,叹惜郦道元的简略,而嘲笑李渤的浅陋啊。

8.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郦元一言之不详(叹)

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下

鎏S渔工水师——知而不能言”目)

但陋者——考击以求(笑)

9.本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

一“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

二“笑”,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三“笑”,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

10.李渤真的可笑吗?苏轼的说法就一定正确吗?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又何在呢?

苏轼的说法不一定正确。

他探访石钟山的过程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也表现在

他对渔工水师的轻视上)的弊病。后人也有以山上有洞,形如覆钟非议他的。

尽管如此,《石钟山记》传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不迷信,不轻信,反对

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视调查研究的态度。

11.因为作者固笑而不信,所以亲自考察。考察中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用原文回答)

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听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

大声发于水上,噌噬如钟鼓不绝(这是水上的声音

12.本文哪一句表达了主旨,请说明理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

钟山命名的由来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

乎”的观点,表现了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的

精神。

13.小结课文结构

郦说——人常疑之提出问题

(游因——质疑

李说——余尤疑之r

4V

看法一因声命名蹴问题

记《游历——解疑

方法——实地考察[

VV

〔游感一结论: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杼发感想

14.你觉得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

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一察一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

文。而且议论、记叙层层深入,全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2)笔墨集中,结构紧凑。

本文写得很集中。从头至尾,紧扣石钟山的命名来写。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段

解决问题,第三段得出结论。文中写寺僧使小童扣石出声,是为了核实李渤扣石

发声之说,是为了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与石钟山命名关系不大的则一笔带

过或略而不写。如作者与寺僧的语言对答,如乘舟夜游,“舟人大恐”时的对话,

这些作者均未写出。又如,只有他“笑谓迈日”,而无苏迈的回答,这也是回避不

写的。作者集中写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使得文章结构显得很紧凑。

(3)行文波澜起伏,有缓有急。

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如夜游石钟山一段,写得极为精

彩,作者先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同伴、方式,语气比较舒缓;接下来是环境

描写,大石“森然欲搏人”,栖鹘惊飞,鹳鹤怪叫,写得阴森可怕,寒气逼人,读者

读到这里真有点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

忽又有“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不仅“舟人大恐”,读者也不免为

之“大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经过“徐而察之”,发现原来是“水石

相搏”的声音,读者紧张的心情才渐趋平缓。

四、巩固提升

后人考证石钟山的命名原因的三种观点:

一是主声派,认为此处水石相击,声似洪钟。《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认为:山

名由来是因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人李渤在《辨

石钟山》中认为:石钟山的石头可以发出类似铜铁的声音,因此山乃以声得名。

宋人苏轼经过实地考察,“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认为:声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