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218-2021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_第1页
DB22∕T 3218-2021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_第2页
DB22∕T 3218-2021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_第3页
DB22∕T 3218-2021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_第4页
DB22∕T 3218-2021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3.160CCS

A

0022 DB22/T

3218—2021"双随机、一公开"Specification

the

market

of

random

selectionsand

one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

布DB22/T

3218—20211范围合监管、结果运用和监督管理。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及受委托的组织在委托范围内,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random

selections

and

one

publicity”supervision

andinspection作计划,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在部门内部或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活动,依次完成涉及的相关检查事项,并将抽查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的一种监管方式。3.2部门联合抽查

joint

inspection由发起部门发起,其他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开展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活动。3.3定向抽查

targeted

按照企业类型、经营规模、所属行业和地理区域等条件随机抽取检查对象的抽查。3.4不定向抽查

inspection以辖区内全部被监管主体为基数抽取检查对象的抽查。3.5重点检查事项 key

inspection

item涉及安全、质量、公共利益等重要领域的检查事项。3.6一般检查事项 general

item重点检查事项外的一般监管领域检查事项。4 基本要求DB22/T

3218—20214.1 应遵循依法实施、问题导向、协同推进、全面覆盖、权责明确、规范透明的原则。4.2 除对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特殊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的重点监管外,态化监管机制。4.3 随机抽查应采取定向抽查和不定向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和市场秩确定抽查比例。4.4 在做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同时,对通过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数据监测等发现的违法违规个案线索,应立即实施检查、处置。需要立案查处的,应依法进行调查处理。4.5 应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线索一查到底,并将处罚结果记于相应市场主体名下,形成对违法失信行为的长效制约。4.6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经相应程序批准后不予公开的,抽查计划、抽查任务、抽查事项、抽查结果应在规定时限内向社会公开。4.7 全年抽查检查工作应覆盖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中所列检查事项,应完成抽查工作计划内容、抽查检查结果的归集和公示。4.8 应合理配置、统筹使用执法资源,提高装备水平,完善档案管理,确保有效监管。4.9 应统筹做好经费保障,将各有关部门工作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督察督导。5 工作基础5.1 建设“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5.1.1 应由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推进本辖区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工作平台”)建设,实现抽查检查和结果公示全程电子化管理。5.1.2 各级相关部门应依托工作平台开展部门内部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已有自建平台的,抽查检查结果应实现与工作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5.1.3 应对检查过程、检查材料和检查结果处理进行规范化控制,确保工作平台具备校验和记录关键数据录入、修改和删除的功能,实现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5.1.4 宜采用移动终端、

识别、扫码等新技术手段,应用在远程审批、调取检查对象信息、检查取证、过程数据现场处理等方面,不断提高工作效率。5.1.5 应依托工作平台,逐步实现纸质文件向电子化转换,提升资料备份的质量和便捷性,每一次检查形成专项电子档案,方便查阅。5.1.6 应向各级相关部门收集平台使用情况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和工作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平台功能。5.2 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5.2.1 应按照行政部门行使的监管执法事项和各级相关门市场监管工作要求,制定全省随机抽查事项清单。5.2.2 市、县级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全省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结合工作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市、县级随机抽查事项清单。5.2.3 应充分考虑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特殊重点领域监管需要和各领域监管方式特点,对其中监管主体数量少、专业性强、监管层级高的事项不宜纳入随机抽查事项清单。5.2.4 随机抽查事项应分为重点检查事项和一般检查事项。重点检查事项针对涉及安全、质量、公共DB22/T

3218—2021监察事项的抽查比例。5.2.5 应包括抽查项目、检查对象、事项类别(重点检查事项、一般检查事项)、检查方式、检查主体、检查依据等要素。清单样表见附录

A。5.2.6 应录入工作平台,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5.2.7 应根据监管工作需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情况动态调整,并及时通过工作平台或相关网站向社会公开。5.3 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5.3.1 应根据部门职责分工,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通过分类标注、批全部录入名录库。5.3.2 应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以及产品、项目、行为等其他主体。5.3.3市场主体宜采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识别码,产品、项目、行为等其他主体可为设计编码。5.3.4 检查对象信息应包括市场主体信息、机关事业单位信息和社团信息等。5.3.5 各级相关部门应根据检查对象设立、吊销、注销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5.4 建立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5.4.1 各级相关部门应建立本辖区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维护。5.4.2 纳入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的,应为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5.4.3 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应对执法检查人员按照执法资质、业务专长进行分类标注,可根据工作需要匹配具有特定执法资质和业务专长的人员进行检查,以保证检查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5.4.4 应综合考虑所辖区域地理环境、人员配备、业务专长、保障水平等客观因素,根据当次执法检随机抽选当次抽查工作的执法检查人员。5.4.5 各级相关部门应根据执法检查人员变动情况,对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实行动态管理,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应定期向上级部门备案。5.4.6 应积极探索其他科学有效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的管理和随机选派机制。5.5 制定工作细则和指引5.5.1 5.5.2 抽查细则应统筹考虑各业务领域检查的标准和重点,内容包括:a)

检查对象名录库的范围;b)

检查对象的抽取方式;c)

各级执法检查人员的随机选派方式;d)

各业务领域的检查标准和要点;e)

检查形式;f)

检查结果公示、文书格式;g)

其他相关内容。5.5.3 各级相关部门应针对不同检查事项制定详细的抽查检查工作指引,让执法检查人员易于理解和操作。内容应包括抽查事项、检查依据、检查内容和要点等。6 抽查实施DB22/T

3218—20216.1 抽查实施流程见附录

B。6.2 制定年度抽查工作计划6.2.1 应由各级相关部门根据监管工作实际情况,按照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内容,制定本辖区的年度抽查工作计划,报本级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后实施。6.2.2 应明确每项抽查任务的抽查任务名称、抽查事项、抽查类型、抽查时间、抽查对象范围、抽查对象总数、抽取比例、抽取数量、实施部门等要素内容。样表见附件

C。6.2.3 在执行过程中有调整的,应报同级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并公示更新后的工作计划。6.3 设置抽查任务6.3.1 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监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既要保证必要的抽查覆盖面和工作力度,又要防止检查过多和执法扰民。6.3.2 应推行差异化分类监管,根据企业信用等级调整抽查方式、比例和频次。对被投诉举报多、列加抽查频次,加大抽查比例。6.3.3 设置随机抽查任务,应实现:——全面实行部门内各业务条线的联合抽查,对同一企业的多个检查事项应一次性完成;——明确随机抽查的检查要求,规范检查方式、检查要点、检查程序;抽查监管平台等,实现监管数据可保留,监管痕迹可查询。6.4 随机抽取检查对象6.4.1 各级相关部门应按照年度抽查工作计划的安排逐批次抽取检查对象。6.4.2 在抽取过程中,应按照监管领域、执法队伍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风险程度、信用水平的检查果。6.4.3 抽取产生的检查企业的数量占辖区企业总数比例不得低于上级部门年度抽查比例的要求。6.4.4 抽取的检查对象名单一经确定不可更改。6.4.5 6.5随机抽取执法检查人员6.5.1 各级相关部门应针对任务要求调配好执法力量,随机抽取执法检查人员进行匹配。6.5.2 已抽取的执法检查人员不可更换,但因岗位调整、工作冲突、健康状况、执法回避等特殊情况选派,无须通过平台再次抽取。6.5.3因专业性强等原因无法独立完成工作的,在满足执法检查人员要求的前提下,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或聘请有关专家配合参与执法检查。6.5.4 对特定领域抽查,可允许具备相关领域资质的检查机构、科研院所、行业专家等参与,通过提供专家咨询意见等方式辅助工作,满足专业性执法检查的需要。6.5.5 涉及专业领域的,可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开展检验检测、财务审计、调查咨询等工作。6.6 公示抽查任务DB22/T

3218—20216.6.1 对市场主体的抽查任务应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6.6.2 对非市场主体的抽查任务公示形式可由抽查部门自行确定。6.6.3 公示内容应包括抽查计划名称、抽查类型、抽查事项、抽查对象范围、检查起止日期、抽查市场主体数量及检查对象名单等。6.7 执行抽查6.7.1 预查比对档案资料等方式,掌握被检查对象基本信息和动态情况。6.7.2 现场检查 在实施检查前,检查部门应制定针对本次抽查检查的抽查检查执行方案。应根据抽查检查方案要求,利用网络监测、数据搜索等技术手段,对被检查对象相关信息研究分析,确定具体的检查重点和方式。 检查方式一般应以实地检查为主,以网络监测、书面检查为辅,可以多种方式并用,对每个市场主体的具体检查方式,按照方案明确的原则,由检查部门根据实际自主决定。 检查小组应在现场检查前以发放检查通知书及电话、传真等形式,告知被检查对象检查的时对象透露有关情况,不发放检查通知书。检查通知书示例见附录

D。 检查中发现违法违规等异常情况的,视情况采取制作现场笔录、初步提取证据、责令当事人头方式、移动执法设备打印等方式。检查事项全部完成后,被检查对象应在检查情况记录上签字或盖章。被检查对象拒绝签字或盖章的,应由执法检查人员现场记录说明。6.8 形成检查结果6.8.1检查完成后应及时汇总各事项检查情况,形成抽查情况记录表,由检查组全体成员签字确认。宜采用具备电子签章功能的电子化技术手段,以避免纸质文件签章手续繁杂,提高工作效率。6.8.2应在检查结束后及时归档,妥善保管。档案中应主要包含检查表格、证据材料等。宜同时采用电子档案的形式予以留存。6.9 公示检查结果6.9.1各级相关部门应按照“谁抽查、谁录入,谁查处、谁录入”的原则,将抽查检查结果、查处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归集到市场主体名下。信息录入应及时、准确、完整。6.9.2 对于产品、项目、行为等检查对象,抽查检查结果能够记于相对应市场主体名下的,也应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归集到市场主体名下。6.9.3

个工作日内,将抽查检查结果保存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6.9.4 已实施检查但未公示检查结果的,视为未完成抽查检查。6.9.5 检查结果公开后不可擅自更改,确需变更的,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应予以更正。7 后续处理DB22/T

3218—20217.1 因被检查对象通过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无法联系、不予配合检查情节严重,致使无法开展实质性检查的,取得相关证据后直接形成相应的检查结果。7.2 对不予配合的、适用一般程序做出的行政处罚信息、法定抽查检查未通过的结果信息,应作为失信记录归集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7.3 对随机抽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应按照“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后续监管的衔接,防止监管脱节。7.4 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情况,应依法加大惩处力度;对需要进行后续处理的相关线索,应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对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7.5必要时,可通过向其他相关部门推送行政处罚、“黑名单”等相关信息的方式,实施联合惩戒。8 部门联合监管8.1 应依托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开展,各地已经建设并使用的工作平台应与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整合融合,避免数据重复录入、多头报送。8.2部门相关信息应通过工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满足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需求,为抽查检查、结果集中统一公示和综合运用提供技术支撑。8.3 省级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突出风险等情况,共同制定符合要求和本地实际,制定市、县级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8.4 各抽查事项的发起部门应按照本级联合抽查事项清单,主动协调配合部门,共同确定抽查工作安排,制定部门联合抽查年度工作计划,并报本级司法行政部门审核。8.5 各级相关部门应将本部门联合随机抽查计划报同级市场监管部门备案。8.6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汇总同级市场监管领域各部门的联合抽查年度工作计划后,制订并公布本地区部门等内容。8.7 发起部门应根据年度抽查计划、抽查方案在工作平台中设置联合抽查任务,明确任务名称、执行门、查多项事”。8.8抽查任务设定后,发起部门应通过工作平台中的随机摇号程序,从检查对象名录库中按照预定的比例抽取检查对象名单。名单通过工作平台派发至参与该项联合抽查任务的相关部门。8.9 检查对象名单确定后,各任务执行部门应随机抽取执法检查人员组成检查小组。任务发起部门的工协作完成检查任务。8.10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9 结果运用9.1 应建立健全随机抽查结果共享交换和互认互用机制,实现抽查检查结果政府部门间互认。9.2 各级相关部门应在涉及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公司、招投标、政府果作为对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的重要考量因素。DB22/T

3218—20219.3 应强化抽查检查结果分析利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监测、分析和挖掘,提升企业信用风险预测、预警和动态监测能力,及时防范区域性、系统性和行业性风险。9.4应开展监管效果评估,对检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为经济发展、监管风险的研判提供参考,为探索市场监管新模式积累经验。10监督管理10.1 应遵循“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的原则。10.2 除行政责任:——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抽查工作计划安排,已履行抽查检查职责的;——因现有专业技术手段限制不能发现所存在问题的;——检查对象发生事故,性质上与执法检查人员的抽查检查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因被委托进行检查的专业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等,导致错误判定或者处理的;——其他依法依规不应当追究责任的。10.3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承担行政责任:——未履行、不当履行、违法履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职责的;——未按要求进行抽查检查,造成不良后果的;——未依法及时公示抽查检查结果,造成不良后果的;——对抽查检查中发现的涉嫌犯罪案件,未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的;——不执行或者拖延执行抽查任务的;——抽查检查过程中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的;——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10.4 方式进行考核,必要时可将相关情况通报地方人民政府。DB22/T

3218—20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