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数模_第1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数模_第2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数模_第3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数模_第4页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数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数模1第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1引言

定义:描述系统中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叫做系统的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数学模型是分析、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因此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系统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什么是数学模型?第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1.1数学模型的特点

1)相似性,不同原理的系统可能具有相同的运动规律,相似系统可以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

2)简化性和准确性

2.1.2数学模型的分类

静态模型——描述静态条件(平衡状态)下变量之间的代数方程。动态模型——描述动态条件下,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例如: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等等。(包含导数项)

第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自动控制理论中用到的数学模型时域: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复数域:传递函数、结构图;频率域:频率特性。第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1.3建模途径和原则建立数学模型的两大途径

(1)机理分析法,通过对系统各部分所遵循的规律进行分析,确定模型的结构和参数。所得模型称为机理模型(解析模型)。

(2)测试法(辨识法),人为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并记录其输出响应,根据大量输入、输出数据,推断出被研究系统的数学模型。所得模型称为经验模型。第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建立数学模型的几点要求:

(1)全面了解系统的特性,确定研究目的以及准确性要求,决定能否忽略一些次要因素而使系统数学模型简化。

(2)根据所应用的系统分析方法,建立相应形式的数学模型,有时还要考虑便于计算机求解。

(3)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在模型的简化性与分析结果的精确性之间做出折中考虑。第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2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2.1列写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步骤(1)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2)根据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写出各元件的原始方程。(3)

列出原始方程式中各中间变量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式。(4)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原始方程式,消去中间变量,就得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方程式,并将方程式化成标准形。

第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2.2机械系统举例

例2-1

弹簧-质量-阻尼器串联系统。试列出以外力F(t)为输入量,以质量的位移y(t)为输出量的运动方程式。

解:遵照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有:(1)确定输入量为F(t),输出量为y(t),作用于质量m的力还有弹性阻力Fk(t)和粘滞阻力Ff(t),均作为中间变量。

KmfF(t)y(t)令Tm2=m/k,Tf=f/k,则方程化为第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2.3电路系统举例

例2-2

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系统。R-L-C串联电路,试列出以ur(t)为输入量,uc(t)为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式。

解:(1)确定输入量为ur(t),输出量为uc(t),中间变量为i(t)。

RCur(t)

uc(t)Li(t)第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6)整理成标准形,令T1

=L/R,T2=RC,则方程化为第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列写微分方程式时,一般应注意:

(1)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项写在方程左端,输入量写在右端;

(2)左端的阶次比右端的高。这是因为实际物理系统均有惯性或储能元件;

(3)方程式两端的各项的量纲应一致。利用这点,可以检查微分方程式的正确与否。

(4)系统中独立储能元件的个数=微分方程的阶数。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2.4线性系统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一般具有以下形式:式中,y(t)是系统的输出变量,r(t)是系统的输入变量。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2.5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MRauaLaiaif=常数Ea

直流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典型的机电转换装置。在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中,由输入的电枢电压ua在电枢回路产生电枢电流ia

,再由电枢电流ia与激磁磁通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MD

,从而使电枢旋转,拖动负载运动。

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3)列写原始方程式

电枢回路方程:电动机轴上机械运动方程:(4)列写辅助方程

Ea=keke—电势系数,由电动机结构参数确定。

MD=kmiakm—转矩系数,由电动机结构参数确定。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消去中间变量,得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2.6复杂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画出系统的方框图,标定各方框的输入量和输出量,确定系统给输入量和被控量。列写各方框内元件的微分方程,并按相互连接关系补充关系方程,最终使方程的个数与所选变量数相等。消去中间变量,得到系统的微分方程式。第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定义:相似系统—任何系统,只要具有相同的微分方程形式,就称为相似系统。相似系统的概念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很有用的,例如模拟技术。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3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控制系统可分为三种:1.线性系统:输入—输出特性为直线;有成熟理论。2.拟(近似)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在某工作点附近),可近似线性化,两种方法:

(1)小偏差法(增量法):△x→△y;即在工作点处用斜率直线代替非直线;

(2)用代数方法:Taylor(泰勒)级数展开法,去掉2次以上项,近似。3.非线性系统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几乎所有元件或系统的运动方程都是非线性方程。但在比较小的范围运动来说,把这些关系看作是线性关系,是不会产生很大误差的。所以常常利用线性化方法来简化所研究的系统。切线法(小偏差法),该方法适用于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特性函数(非本质非线性特性),其实质是在一个很小范围内,将非线性特性用一段直线来代替。2.3.1小偏差线性化的概念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3.2线性化的意义和方法(1)单变量系统

对连续的非线性系统y=f(x),在工作点y0=f(x0)附近展成Talor级数:线性化的增量式方程:第二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注意:

(1)线性化方程中的系数k与工作点有关。

(2)线性化模型在小偏差情况下成立。

(3)非线性函数需满足连续可导条件。

(4)线性化后得到的是增量化的线性方程。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小结微分方程的建立

(1)根据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写出各元件的原始方程。

(2)列出原始方程式中各中间变量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式。

(3)将上述关系式代入原始方程式,消去中间变量,就得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方程式。

(4)若存在非线性特性,则可根据小偏差法进行近似线性化,最后得到整个系统以偏量表示的线性化方程式。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微分方程的特点

(1)是在时域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

(2)在给定输入作用及初始条件下,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

(3)系统结构改变或某个参数变化时,需要重新列写并求解微分方程,十分复杂费时,不便于对系统的分析、设计。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4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2.4.1.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微分方程式r(t)c(t)求解代数方程时域解c(t)Ls的代数方程R(s)C(s)求解微分方程式s域解C(s)

L-1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解:设输入量为ur(t),输出量为uc(t)。写出电路运动方程

电容初始电压为uc(0),对方程两端取拉氏变换RC

uruc

例2-7

图2-16所示的RC电路,当开关S突然接通后,试求出电容电压uc(t)的变化规律。S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当输入为阶跃电压ur(t)=u01(t)时,

得式中右端第一项是由输入电压ur(t)决定的分量,是当电容初始状态uc(0)=0时的响应,故称零状态响应;第二项是由电容初始电压uc(0)决定的分量,是当输入电压ur(t)=0时的响应,故称零输入响应。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4.1.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

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1)对微分方程两边进行拉氏变换。

2)求解代数方程,得到微分方程在s域的解。

3)求s域解的拉氏反变换,即得微分方程的解。优点:1)求解简单,并且可得到完整解;

2)可以在S域研究解的特征、终值等问题。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4.2传递函数的定义

定义:在线性(或线性化)定常系统中,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的传递函数。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式为式中,r(t)是输入量,c(t)是输出量。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得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a0sn+a1sn1

++an1s

+

an

)C(s)=(b0sm+b1sm1

++bm1s

+

bm

)R(s)求出传递函数为2.4.3传递函数的性质

(1)传递函数是一种数模,与系统的微分方程相对应。

(2)传递函数是系统本身的一种属性,与输入量的大小和性质无关。

(3)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4)零初始条件有两方面的含义:

(5)非零初始条件下的解,可用叠加原理处理。

(6)传递函数一般为复变量s的有理分式,分母多项式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且阶次总是大于或等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即n

m。并且所有的系数均为实数。

(7)传递函数与脉冲响应函数一一对应。第三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G(s)的两种标准形式①零、极点表达式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②时间常数表达式③不同形式间的变换Ti=-1/pi,τj=-1/zj

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4.4传递函数求取方法(1)首先求出系统的微分方程,在零初始条件下对微分方程两边进行拉氏变换,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就是系统的传递函数;(2)列写控制系统输入输出及内部各中间变量的微分方程组,将微分方程组经拉氏变换化为代数方程组,消去中间变量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3)对于电网络系统,可以直接利用阻抗法,根据电网络的约束关系列写代数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例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例图示为两级RC电路串联组成的无源滤波网络,试列写以u(t)为输入,uc(t)为输出的网络传递函数Uc(s)/U(s)。解: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和电容自身的约束关系可得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面四个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到一组代数方程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消去中间变量I1(s)、I2(s)和U1(s)可得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为系统传递函数为

例有源网络(比例积分PI)如图(a)所示,求传递函数Uo(s)/Ui(s)。

(a)时域模型(b)s域模型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解:首先将有源PI网络的时域模型如图(a)所示化为s域模型如图(b)所示,根据s域模型可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对于复杂的系统,可以把其看作是由若干基本部件组合构成的,这些基本部件又称为典型环节。掌握了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就可以方便地组合成复杂的控制系统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自动控制系统是由若干元件组成的,从结构及作用原理上来看,有各种不同的元件。但从动态性能或数学模型来看,却可以分成为数不多的基本环节,这就是典型环节。一般认为典型环节有6种,分述如下:

1.比例环节(杠杆,齿轮系,电位器,变压器等)运动方程式c(t)=K

r(t)

传递函数G(s)=K

单位阶跃响应C(s)=G(s)R(s)=K/sc(t)=K1(t)

可见,当输入量r(t)=1(t)时,输出量c(t)成比例变化。

2-5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r(t)1c(t)t0K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惯性环节微分方程式:传递函数:式中,T是惯性环节时间常数。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有一个负实极点p=1/T,无零点。

j

01/T单位阶跃响应: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0tc(t)3.积分环节微分方程式:0.6320.8650.950.9821.0T2T3T4T传递函数:阶跃响应曲线是按指数上升的曲线。第四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单位阶跃响应:r(t)t01c(t)t01T

当输入阶跃函数时,该环节的输出随时间直线增长,增长速度由1/T决定。当输入突然除去,积分停止,输出维持不变,故有记忆功能。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c(t)=T(t)故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为一个脉冲信号。

理想的微分环节在物理系统中很少独立存在,常见的为带有惯性环节的微分特性:传递函数为:G(s)=Ts单位阶跃响应:r(t)t01c(t)t0T4.微分环节微分方程式为: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传递函数为:或式中,T>0,0<ξ

<1,n=1/T,T称为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ξ

为阻尼比,n为无阻尼振荡频率。振荡环节有一对位于s左半平面的共轭极点:5.振荡环节微分方程式为: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单位阶跃响应:式中,β=cos-1ξ。响应曲线是按指数衰减振荡的,故称振荡环节。c(t)t01ns1s2

jd

ξn

j

0第四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6.延迟环节微分方程式为:c(t)=r(t)传递函数为:G(s)=es单位阶跃响应:c(t)=1(t)r(t)t01c(t)t01第四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6系统的结构图2.6.1结构图的定义及基本组成

1.结构图的定义定义:由具有一定函数关系的环节组成的,并标明信号流向的系统的方框图,称为系统的结构图。例如讨论过的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用方框图来描述其结构和作用原理,如下图放大器电动机测速机urufuae+-第四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Ka1/keTaTms2+Tms+1KfUr(s)Uf(s)Ua(s)(s)E(s)+

把各元件的传递函数代入方框中去,并标明两端对应的变量,就得到了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第四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结构图的基本组成

1)画图的4种基本元素如下:

信号传递线是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传递线上标明被传递的信号。r(t),R(s)

分支点

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从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在数值和性质方面完全相同。r(t),R(s)r(t),R(s)第四十八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方框表示对信号进行的数学运算。方框中写入元部件的传递函数。R(s)R(s)

U(s)U(s)G(s)C(s)R(s)C(s)=G(s)R(s)+

相加点对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代数运算,“+”号表示相加,可省略不写,“”号表示相减。第四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结构图的基本作用:

(a)简单明了地表达了系统的组成和相互联系,可以方便地评价每一个元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b)信号的传递严格遵照单向性原则,输出对输入的反作用,通过反馈支路单独表示。

(c)对结构图进行一定的代数运算和等效变换,可方便地求出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2.6.2结构图的绘制步骤

(1)列写每个元件的原始方程,要考虑相互间负载效应。

(2)设初始条件为零,对这些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将每个变换后的方程,分别以一个方框的形式将因果关系第五十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表示出来,而且这些方框中的传递函数都应具有典型环节的形式。

(3)将这些方框单元按信号流向连接起来,就组成完整的结构图。

例2-10

画出下图所示RC网络的结构图。

R

C

u1

u2

解:(1)列写各元件的原始方程式

i第五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取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表示成方框形式(3)将这些方框依次连接起来得图。U2(s)1CsI(s)…1RI(s)U1(s)﹣+U2(s)1RI(s)U1(s)﹣+U2(s)U2(s)1Cs第五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G2(s)U(s)C(s)G1(s)R(s)U(s)

由图可知:U(s)=G1(s)R(s)C(s)=G2(s)U(s)

消去变量U(s)得

C(s)=G1(s)G2(s)R(s)=G(s)R(s)

2.6.3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

1.三种基本连接形式

(1)串联。相互间无负载效应的环节相串联,即前一个环节的输出是后一个环节的输入,依次按顺序连接。G1(s)G2(s)R(s)C(s)G2(s)U(s)C(s)串联环节的等效传递函数为各串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第五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2)并联。并联各环节有相同的输入量,而输出量等于各环节输出量之代数和。由图有

C1(s)=G1(s)R(s)

C2(s)=G2(s)R(s)

R(s)C(s)G1(s)C1(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