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联网专业群建设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19号文件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的要求。在分析国家、省、市物联网相关政策和产业需求的基础上,按照物联网的三层体系架构,整合软件技术国家级重点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青岛市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国家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青岛市中高职联盟项目牵头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3+2”贯通人才培养专业的优质资源,组建物联网专业群。专业群创新“三三递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中兴学院”,建设专业群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课程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物联网专业群,打造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发展要求的特色专业链,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杰出技术技能型人才。一、建设背景(一)产业政策背景分析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所以物联网技术是融合了IT、ICT等电子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复合型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云计算与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发展。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物联网将使得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加便捷,最终将使人类社会、空间信息和物理世界(即人、机、物)融为一体,这对人类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国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战略,推动物联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2013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出了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的目标。随着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提出,物联网相关产业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的新领域,现已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国家在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等八大政策领域给予重点支持,为我国大力发展物联网等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环境,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国内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6.08万家,这些企业均属于物联网产业链企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99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4.09万家,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5.4万亿元,产业从业人员达1000多万,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我省在2010年出台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已经建成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自主可控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近期,山东省颁布了《“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鲁发改服务〔2016〕1140号),该规划对山东省信息服务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和措施,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行省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在交通运输、农牧业、节能环保、物流、电力、安全、家居、城市管理等领域重大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先导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全面开展。青岛市颁布《关于印发青岛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发〔2016〕21号)中指出,“十三五”时期,充分把握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机遇,通过促进信息通信技术(ICT)、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重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以互联网为实现工具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推动基于泛在感知的智慧青岛建设和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化建设。从而实现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电子信息产品,嵌入式软件、互联网平台等特色软件与信息服务,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等融合型新业务快速发展。到2020年底,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超过3500亿元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133.8亿元、同比增长5.5%,按照10%的年均增速,2020年产值将达到3436.5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2015年软件业务收入1301.7亿元,同比增长24.6%,按照15%的年均增速,2020年收入将达到2618.2元。(二)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物联网产业包含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信息通信业等产业,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计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软件开发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很长的产业链,需要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产业被列为我国重点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市场。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政策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物联网相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联网行业将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30%左右,到2018年,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图1: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图产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人才结构性矛盾,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偏差。超高的增长率意味着产业对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这就意味着从业人员数量缺口巨大,要实现产业目标和任务,需要大批产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等物联网领域的人才需求旺盛,RFID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安装调试、物联网硬件开发、传感器技术开发、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物联网相关就业岗位缺口较大。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方向,分析目前新型物联网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培养物联网产业链所需的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安装调试、物联网硬件开发、传感器技术开发、售前售后技术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按照物联网技术的三层架构,针对物联网产业链中软件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区域经济中人才需求旺盛的相关产业,整合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的优质资源,创新“三三递进、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三级项目的课程体系,组建物联网专业群。通过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中兴学院”、与海信集团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措施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到2019年,将专业群建成校企协同育人、特色鲜明、实训条件先进、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专业群。建设期内,学生获得技能竞赛省级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1项;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和专利6项;改造共享型实训室8个校内实训基地、紧密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基地保持在30家左右;协同专业群资源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施“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利用专业优势,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可供专业群共享的精品课程资源,建成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引进微软、Oracle、华为、Linux等认证考试标准,建设3——5门认证考试课程;从美国合作院校引进3——5门优质专业课程资源,中外教师团队合作开发2——3门双语课程;加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培养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2名、青岛市教学名师1——2名,新增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完成4项省级教改项目,2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专业群正式就业率不低于98%,对口就业率不低于65%,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达95%以上。建设期间获得省级标志性成果不少于10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不少于3项。图2:物联网专业群结构图(二)专业群建设的具体目标物联网专业群将在校企共建特色二级学院、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三级项目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共享课程资源建设、创新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群共享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双师型”师资团队、技术积累与社会服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特色文化建设等11个方面进行专业群的建设工作,具体完成的建设目标如表1所示:表1:物联网专业群预期建设成果一览表序号建设项目成果形式1三、建设思路(一)整合专业群资源,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在物联网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优势协同育人,引进企业资源,通过共建特色二级学院、共建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等措施,探索产教融合机制。整合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课程体系,发挥各专业特色,培养在物联网产业体系中不同层面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山东省和青岛市的物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二)发挥专业优势,引领信息化教学改革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采用学院教师自建、引进优质的校外课程资源等方式,建设可供专业群共享的课程资源,引进云课堂等移动端的学习平台。发挥专业优势,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信息化教学改革,在信息化环境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分层建设校内外实训资源,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按照校内共享型实训室、校企共建物联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三个层次建设专业群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物联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打破专业界限,各专业老师和学生协同工作,共同创新、创业;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杰出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四)加强国际合作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团队加大企业工程师等兼职教师聘用力度,注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师资培训。加强与美国院校的合作,引进国外院校专业课教师和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培训,构建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四、建设内容(一)体制机制创新1.校企共建“中兴学院”,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1)创新二级学院管理机制。校企联合成立董事会,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级领导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任命,引入市场机制,实施企业化的日常教学与管理。探索管理机制、绩效分配、教师聘任、资产配置新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专业群在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2)多方位协同育人。校企双方从“共同招生、共同科研、共同育人、共同就业”等方面实现协同育人。通过“企业主导、师生参与、校内实施、市场应用”的科研合作模式,引入企业研发项目,推动物联网专业群中与ICT产业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3)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学校的专业教师每年到中兴通讯进行不少于两个月的专职研修;中兴通讯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赴学校进行专业课程授课。通过该机制,让师生了解ICT相关行业最新技术和社会对该行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提高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4)多种对接方式实现深度产教融合。通过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随ICT产业发展来动态调整专业,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的培养能力;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产业技术驱动开发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按照生产工作流程重新设计课程序列,深化物联网专业群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和训练。图3:校企共建特色二级学院,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2.与海信集团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依托应用电子专业,成立由我院、海信集团、山东家用电器行业协会等组成的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委员会,共同推动院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成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通过建立招生招工一体化方案、制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和管理机制,校企行三方联合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招生制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主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过渡。3.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打破专业限制,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制。建立健全选课、学分互认等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学分制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灵活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1)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专业学生达到毕业资格的学分要求,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模块化课程架构。探索职业资格证书折算学分、企业培训课程折算学分、选修互联网平台课程折算学分等多种学分转换方式。(2)加强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教和学的方式,通过MOOC平台、课程网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灵活、便捷的课程学习资源。采用通过性考试等措施改革课程考核方式。(3)在学院学分制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各专业加大跨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制定学生跨专业选课办法,为学生选课、教师开课、学生学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二)创新“三三递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整合专业群资源,发挥政校企行各自优势,创新“三三递进协同育人”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素质训练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按照项目开发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图4:专业群“三三递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三三递进”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技术技能训练与素质养成的具体实施方式。构建课程项目、课程群项目和综合实战项目三级项目课程体系,以校内共享实训基地、物联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三级实训平台为实施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协同育人”是指采用多种协同工作方式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按照“专业共建、基地共享、课程共担、工学交替、学徒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协同“政、企、行”多方资源,共同参与专业群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专业群“双师型”师资团队资源、专业群校内外实训条件,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通过专业协同、理实协同,实现物联网复合型人才培养,整合专业群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构建基于三级项目的课程体系依托青岛软件园等合作企业,以及中国软件产教联盟、青岛市物联网协会、青岛市软件行业协会、青岛市服务外包协会等行业协会,开展深度调研。在分析专业群典型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专业群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构建基于三级项目的专业群课程体系。1.分析专业群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确定专业群课程及课程标准专业群各专业对应的物联网三层架构中岗位群的项目开发工作过程包括项目需求分析与设计、项目实现、项目测试、项目实施与维护、项目营销5个环节。图5:专业群项目开发的工作过程与对应的岗位群以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为主线,纳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新知识、新技术,在详细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归纳出各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进行序化,转换为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模块化课程设计思想,重构课程并确定课程标准,做到人才培养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规格明确。图6: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专业群将根据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建立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作出专业结构调整规划。新建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新开设虚拟现实、大数据技术应用等相关课程,完善物联网产业链的专业及课程体系,保持物联网专业群在全国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2.建设基于三级项目的课程体系根据物联网行业相关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工作过程,以及典型工作岗位对人才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结合专业群特点,系统化和项目化并重,改革专业群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构建基于三级项目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实现项目与课程的有机融合。一级项目为毕业设计或第五学期综合实战项目,该项目涵盖学生在前两年所学习的专业课程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并实现复杂产品和系统的能力;一级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二级项目,二级项目是课程群整合后的课程群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核心知识的能力,课程群内课程均融合该项目;三级项目是随课程进行的课程项目,是二级项目的细分,是单门课程融合的项目,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的某一项技术的运用能力。图7:三级项目结构如图7所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通过三级项目课程体系,实现项目教学。学生通过持续、系统化的项目训练,实现对专业理论知识和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逐步提高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新知识技术获取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专业群项目体系如图8所示:图8:三级项目课程体系(四)打造“产学研用”三级实训平台针对专业群面向的物联网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企业岗位群,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硬件实训平台,深入开展实训标准、管理制度、实训体系等实训内涵建设,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个性化)需求的、校内外结合的专业群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构建适合专业群特点的“三级”实训平台。图9:“三级”实训平台在实训平台建设中,突出体现物联网专业群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建立仿真的职业环境,引进企业真实项目,以产品项目为载体,采用基于项目(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和岗位能力,三个层次逐渐递进。依托落户我院的软件技术国家实训基地、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省、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产学研用”的技术积累与实训一体的环境。1.建设校内共享型实训室,打造一流校内实训基地根据物联网专业群各专业的共性和各自特点,按照多元教学模式与实训室建设的相融合的理念,创建校内专业群共享型实训室和融合“云大移物智”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室。实训室主要面向群内相关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实训活动。新建共享型实训室7个、校企共同研发“物联网+VR”智慧教室1个、互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3个,将校内基地建设为市级或以上的专业共享实训基地。专业群现有实训室及拟建设实训室情况如图10所示:图10:物联网专业群实训室结构图专业群计划新建、改造的实训室情况如表2所示。表2:专业群新建、改造实训室情况一览表序号实训室开展的实训项目培养目标主要设备或软件预算(万元)对应专业性质1专业群在建设校内实训室的同时,将利用物联网、VR、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优势,校企合作共同研发、建设融合管理、教学、体验、服务于一体的“物联网+VR”智慧教室,并填补国内空白,实训室主要建设内容有:(1)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技术,通过采集网络感知系统的各种数据,智能化控制基础设施系统和教学系统。(2)将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AR/VR)与技术技能培养相结合,构建课堂空间场景的硬件,实现沉浸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系统控制,开展先进的体验式教学。(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室建设成为新型互动、录播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室,实现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角色可转换为“小组协作学习”,支持师生互动、小组协作,从而满足日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4)以BYOD(BringYourOwnDevice让学生携带自己的信息终端设备进入学校课堂)新型教育信息服务理念设计教室功能,并实现智能化管理。2.多方协同,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将以物联网产业需求为目标,以物联网应用技术转化为主导,依托物联网产业发展,按照“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解决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校地、校校、校行、校企等合作,围绕行业、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协同开展技术创新攻关与开发,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杰出技术技能人才。(1)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中心由我院牵头,在青岛市经信委、黄岛区科技局的指导下,吸纳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物联网相关的生产与应用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等共同组建。围绕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物联网产业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组建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如图11所示。图11:“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结构图(2)构建规范高效的组织管理办法中心管理架构由中心理事会、技术委员会及中心主任组成。中心理事会是协同创新中心的最高决策及监督机构,主要职责是各职能委员会的组建和调整,中心主任和副主任的聘任,中心运行管理办法的审核、重大工作事项的决定等,中心具体组织架构如图12所示:图12: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具体实施部门是技术研究部、技术服务中心、人才培养研究部、运行管理中心。技术研究部负责协同中心创新平台建设、队伍组织、研发任务实施、技术集成、技术发展规划与咨询,是协同创新中心人才、技术、任务、成果、资源的汇集地;人才培养研究部负责协同中心人才培养标准研究及校企行协同人才培养工作;运行管理中心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营与管理工作;技术服务中心下设技能名师工作室、创客中心、IT文化体验中心、技能鉴定与考试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计划建设信息技术与虚拟现实、无人机开发等专业群相关技能名师工作室3——5个,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生为主体的创客中心3——5个,形成创新创业氛围;校企共建IT文化体验与发展中心一处,建设、展示各时期有代表性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软件及计算机发展史,提高物联网专业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IT职业素养;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国际IT大企业等权威机构合作,开展物联网专业群相关的技能证书鉴定和考试、技能大赛组织等工作,并结合国培、省培和高职联盟培训,开展教师培训,计划三年承担各级社会相关考试、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组织技能省级大赛不少于1项,组织市级比赛不少于3项,组织校级大赛不少于10项。(3)技能素质提升与创新创业相融合,培养“双创”人才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通过教师带学生的“师生协同”、学生团队间的“生生协同”,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入到教学活动、教学项目和实际项目中,实现“做中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4)创新人才管理办法教师、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优秀学生等应用技术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按照市场机制,根据项目任务需要组建技术攻关团队,探索固定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聘用办法,实行以服务企业贡献和成效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激励办法。3.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产业零距离对接(1)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企业紧密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深入开展应用电子专业与海信集团建立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结合青岛市和青岛市西海岸新区HP大数据等大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现有黄岛区物联网协会平台,将专业群紧密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基地保持30家左右,松散型合作关系企业保持在100家左右,充分利用校企优势,派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顶岗和就业奠定基础。(2)牵头成立“青岛市信息技术职教集团”,联合相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按照平等、公正、互利、自愿和依法办学的原则组成的区域性职教集团。集团将坚持以服务青岛及山东半岛都市圈物联网与信息技术产业、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校际、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从而构建中高职及本科教育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青岛、服务山东的综合能力。(五)创新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2013年开始,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3+2”对口贯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前已招收4级学生,毕业1届学生,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总结现有“3+2”对口贯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指导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形成融合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优点、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调整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模块之间结合紧密,衔接合理,浑然一体,课程体系突出提升能力的T型知识结构,横向强调“厚基础”,纵向强调“强能力与深专业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六)建设一流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起草教育部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装备标准和嵌入式专业顶岗实习标准、主持开发山东省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牵头建设青岛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联盟项目为契机,根据物联网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对应关系,建设融信息化技术与课程内容于一体的一流立体化课程,并实现专业群内共建共享,形成对校外相关专业群的辐射。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3所示:图13:物联网专业群课程体系图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形成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建设专业群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分为专业群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专业群基础课程,以及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资源标准化,形成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在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电子教案、演示文稿、教学案例、项目实训案例、教学视频、单元习题等课程资源方面,实现标准化。按照统一的标准实现课程的教学过程,保障课程的授课质量,从而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建设期内,完成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其中1门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任务,实现2门课程在MOOC平台上线运行。主要建设课程包括专业群公共“平台”课程和专业群专业“共享”课程。建设3门专业群公共“平台”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在完成3门课程标准化资源建设的同时,至少建成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8门专业群专业“共享”课程:《Java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移动互联应用开发》、《虚拟现实应用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综合实训》、《物联网通信技术》《RFID技术与应用》、《WLAN无线网络技术》在完成8门课程标准化资源建设的同时,至少建成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联想集团合作共建3——4门课程资源。2.编写立体化教材完成3——5本讲义的编写任务、3——5本立体化教材的出版任务,其中包括十三五规划教材2本。完成虚拟现实教材1本。(七)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重的原则,通过重点培养专业领军人物、增强骨干教师实践技能、推行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改革、提升引进兼职教师质量等举措,建设一支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团队。1.加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培养培育力度通过加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设,鼓励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脱颖而出。通过设置专项经费等措施为专业带头人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建立起院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培育梯队,建设期内,培育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2名,青岛市教学名师1——2名,院级教学名师2——3名,培养“教练型”教学名师1名。同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设期内,新增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2.加强“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通过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开展社会服务,定期参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师资培训,以及赴国内外进修学习,深入企业参与企业产品、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等多种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每个专业的专业带头人1人,要求专业带头人能对本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具有丰富的实际项目研发与设计经验,具有创新与开发相关专业新课程的能力,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实践服务。培养专业群骨干教师20名,要求骨干教师主持1门项目或案例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或者承担2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指导工作。完善专业教师进企业研修和考核制度,加强教师企业研修基地建设,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做企业技术支持工程师等举措,校企合作共同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同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办法,严格兼职教师任教资格审核、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引进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3.拓展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任务通过建立教师工作室等措施拓展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任务,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按照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落实培训资金和培训任务,同时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档案建设任务,将教师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建设期内,建设3——5个技能名师工作室,探索专业与就业、创业相融合的专业教学方式。4.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针对性的对物联网专业群老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技能。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专任教师在云计算、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学习与培训,采用“翻转课堂”、“多师同堂”、“线上线下混合”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融合。建设期内,专业群教师在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或微课大赛中获得奖项2——3项。(八)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依托青岛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与应用,从而使校企以更加紧密的合作实体方式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探索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合作开展技术研究的模式,通过人员互聘、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的结构与运行机制:1.依托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校企联合社会技术服务项目3——5项;2.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的引入和申报5——10项,提升团队科研能力;3.申报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3——5项;4.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教育教学培训等社会培训人次1000——2000人次,申请国培、省培项目2——4个;5.利用学生社团、社区学院等平台开展IT知识普及、新技术体验、设备维修维护等公益活动10——20次。(九)实施“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引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学生学习和教师办公环境,整合项目案例资源库与日常课堂教学资源,结合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实施“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打造互联网+课堂。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群内95%的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引领全院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及课程改革。图14:“五位一体”信息化教学与管理1.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现代化信息化教学环境(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研讨和互动型实训室,满足日趋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将教师、学生“教”与“学”转换为“小组协作学习”,支持师生互动、小组协作,从而使课堂的表现形式更丰富。(2)建立基于云桌面的教师工作办公环境利用桌面虚拟化技术,建立教师云桌面办公环境,使得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访问属于自己的桌面系统,同时确保办公与教学所需数据的一致、安全和稳定。2.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管理、实训室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提升管理的时效性和规范化。在现有智能实训室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发挥专业群的技术优势,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增加温湿度监控子系统、门窗自动控制子系统、实训设备故障报警子系统,进一步提高实训室管理的智能化。3.建设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构建基于“私有云”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在原有专业群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我院承担的山东省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工作,引进或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高规格、高标准的物联网专业群课程资源、项目化教学案例资源,形成专业群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为学生提供无缝连接的实践教学环境。将实验项目、案例所需的系统、工具、环境、配置文件等前置内容提前预设在实践环境内,采用线下(Offline)的方式,进行实验课、课程设计、项目课堂教学。利用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做线上(Online)进阶学习补充,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规范化课程资源,将授课内容标准化,做到授课效果实际可控,保证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将该成果辐射到我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4.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信息化教学建设一套覆盖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一站式、个性化的专业学习云平台,集成授课内容、学习进度及操作环境。每个学生有一个独立的账户,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不受地点、时间限制的信息化学习环境。5.利用信息化提升教学评价水平、实现过程考核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能力评估模型,开发“学生学习(实践)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平台,采集教学过程数据,获得真实而可量化的数据报表,积累评价数据,研究量化考核指标,完成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价,实现信息化的过程考核。对“技能达成度”、“岗位达成度”等进行多维度分析,及时掌握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与实施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据此调整教学、实践内容、时间进度、教学方法与训练手段,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十)国际合作与交流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纽约州立大学科贝尔斯基农业与技术学院中美合作项目为基础,通过引进美国合作院校优质课程资源、聘请外教承担专业课程授课任务、专业教师赴国外进修等方式,加强专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1.推行双语教学制定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规范,加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料的积累与改进。建设期内,专业群内能够进行双语授课的教师6——10名。2.引进国外合作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国际化课程建设期内,从国外合作院校引进3——5门优质专业课程资源,加大聘请外教力度,聘请2——3名外教承担专业课程授课任务,中外教师团队合作建立课程大纲、教案等中英文对照的课程资源2——3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完成1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3.引进国内外一流IT相关认证体系,建设基于国际认证培训的教学资源物联网专业群所处的IT领域权威认证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外各大企业的认证,如微软、Oracle、华为、Linux、华三、新大陆等认证考试;一种是国家有关机构举行的考试认证,如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等。专业群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国际、国内行业认可的Oracle、Linux、华三以及软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等IT证书及其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体系,将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企业岗位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或者鉴定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高度融合,做到“课证融通”,引入或建设3——5门课对应的认证培训资源。4.加强专业教师赴国外进行专业培训力度建设期内,每年选派3——5名教师赴国外合作院校进行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双语授课能力。5.拓展中外学生交流渠道,打造海外教学基地建立与国外合作院校学生交流机制,每年选派5——10名学生赴国外进行交流学习,积极参加国际化技能大赛,与纽约州立大学科贝尔斯基农业与技术学院等海外院校机构合作,打造海外教学与实习基地1——2个,实现课程对接与学分互换。(十一)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合作专业先进教育理念及质量标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按照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规范和要求,建立面向专业群的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对教学决策、教学运行、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等内容,按照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检查(Check)、改进(Action)四个环节,形成闭环控制。建立专业质量、师资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障机制,建立自我诊改体系,实现持续改进提高。1.教学决策与组织系统(1)落实主体责任:成立由行业、企业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物联网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实施、监督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管理与反馈机制。(2)按照学院全员育人的大课程观体系,建立有院级领导、学生工作、教研室等部门组成的信息学院教学决策与组织机构,见图15,在专业群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开展教学决策与组织活动。图15:教学决策与组织机构图2.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教学管理与运行系统按照教学决策指挥系统的指令,根据人才培养规律及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为载体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及运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并认真实施,运用各种有效机制和方法,科学组织各专业开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系列教学活动,并对整体教学进行运作、协调、检查和指导,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与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运行与管理。详见图16。图16: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框架图3.教学评估与自我诊断教学评估与诊改是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标准对教学系统的运行结果进行测评,对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自我诊断。建立教学工作评估、教研室工作评估、专业建设工作评估、课程建设工作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顶岗实习评估等指标体系,建立物联网专业群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经常性的内部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改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推进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4.专业质量保障(1)专业建设与规划:根据专业特点,执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规范和要求。(2)结合软件项目、物联网产品开发的企业规范与流程,制定专业群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并将标准和规范作为教学过程实施和考核的依据。(3)课程质量保证,建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资源开发、更新、完善制度,及时将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流程引入到人才培养中。构建全面课程质量保证体系,以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为一体,以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运行经费等方面为切入点,解决运行保障机制问题。遵循制订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评价的程序执行构建任务。在构建时要全面落实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等相关指标。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协同管理的机制。5.师资质量保障(1)专业层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学、一致、可行;按照学校、院系、专业的发展目标建立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师资建设规划与学校相互衔接,侧重教师专业技能提升。(2)为师资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3)制定专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资格标准;开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师资质量保证机制。6.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保障(1)建立专业群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引进企业的员工评价机制,制定学生素质与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和实践过程跟踪与监控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实施。(2)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规范与管理制度,利用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软件,保证顶岗实习有序实施和有效管理。(3)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素质教育方案制定科学,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十二)打造“现代信息技术+传统文化”的特色文化环境加强专业群物联网与信息技术特色文化建设,打造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文化环境。通过在实训、教学等场所内,展示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最新的科技产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营造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科技氛围;建立师生创新作品交流展示区,为师生搭建创新交流的平台;按照企业项目开发的过程与要求,在校企共建实训室的基础上引进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业文化及相关制度,建设模拟产品开发环境和企业氛围的科技文化,完成文化建设与职业环境建设。建设基于信息技术传统发展史的信息技术文化体验与发展中心一处,并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信息技术类大赛、社团及志愿者活动和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讲座、参观等活动,营造IT文化氛围。结合“传统节日”、“古典文学”、“书画艺术”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打造传统文化特色环境。五、建设进度项目子项目建设基础2017年11月(预期目标、监测要点)2018年6月(预期目标、监测要点)2019年9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六、保障措施发挥行业、企业、政府、毕业生等多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专业群管理与运行机制,实现群里各专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探索和实施灵活、有效的专业管理机制,提高专业拓展能力。(一)成立“物联网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行业代表、企业代表、相关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相关方,负责规划、实施、监督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管理与反馈机制。负责建立健全专业群管理制度,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同建设与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高各专业的滚动发展能力和持续成长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二)成立专门的专业群项目建设团队团队由核心层、紧密合作层(简称紧密层)组成,并对“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核心层由专业群中相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构成,对专业群建设项目在关键技术、总体方向和关键问题上的研究工作。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协调等,并对专业建设整体进度与质量负责;骨干教师主要负责各专业具体资源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核心课程建设等工作,并对专业群建设具体进度和质量负责。紧密层由各专业专职教师、行业人员、企业人员组成,负责具体建设任务的实现,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同时,负责各课程在建成之后的推广应用和更新维护工作,切实根据建设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实施,提高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可控性和有效性。九、建设经费的预算项目物联网专业群建设项目名称子项目名称2017年度(万元)2018年度(万元)2019年度(万元)小计备注合计七、预期效益物联网专业群按照物联网技术的三层架构,协同专业群师资、课程和实训条件等相关资源进行一流专业群建设,针对软件开发、物联网系统集成、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服务外包、智能制造等区域经济中人才需求旺盛的相关产业,将专业群建成校企协同育人、特色鲜明、实训条件先进、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专业群,培养杰出的物联网技术技能人才。(一)预期综合效益整合专业群资源,建成校企协同育人、特色鲜明、实训条件先进、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专业群,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700人左右,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物联网产业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1.整合专业群资源,形成“三三递进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整合专业群资源,发挥政校企行各自优势,形成“三三递进协同育人”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建成课程项目、课程群项目和综合实战项目三级项目课程体系,以校内共享实训基地、物联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三级实训平台为实施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协同政、企、行多方资源、专业群资源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年培养毕业生600人以上,正式就业率不低于98%,对口就业率不低于65%,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达95%以上。2.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与国内领先的IT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校企联合成立董事会,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创新二级学院管理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实施企业化的日常教学与管理。探索管理机制、绩效分配、教师聘任、资产配置新机制。建立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3.专业群建成基于三级项目的课程体系,建成专业群共享的课程资源库根据物联网行业相关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工作过程,以及典型工作岗位对人才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结合专业群特点,系统化和项目化并重,改革专业群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构建基于三级项目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教学,实现项目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资源标准化,形成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在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电子教案、演示文稿、教学案例、项目实训案例、教学视频、单元习题等课程资源方面,实现标准化。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MOOC在线课程。4.建成“产学研用”三级实训平台根据物联网专业群各专业的共性和各自特点,创建校内专业群共享型实训室和融合“云大移物智”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共享型实训室8个,新建互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3个,建设国内首创的“物联网+VR”智慧教室,将校内基地建设为市级或以上的专业共享实训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终止保安服务合同声明
- 购销合同简化版疑惑
- 婚姻保证书合同
- 文件翻译服务协议示例
- 水电站项目评估合同
- 海洋开发设备机油购销合同
- 煤焦油销售协议样本
- 热水系统设备采购
- 校园清洁保养招标指南
- 劳务分包合同涉及干挂石材施工
- 2024年长江产业投资集团限公司招聘【150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指南
- 中医基础理论(暨南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暨南大学
- 休闲体育生涯发展展示
- 19R505-19G540室外管道钢结构架空综合管廊敷设
- MOOC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规则意识良好习惯班会
- Unit7SectionB(2a-2e)教案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2024年)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指南
- (高清版)TDT 1036-2013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 如何有效落实护理查对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