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紫藤萝瀑布》课标分析

《课标》关于本节课的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由浅入深,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主动探寻文章的美点,美文美读读出美,好文章是读出来的,设计读美、品美、悟美三个环节,层层深入,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

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是:

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设计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和哲思。

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的散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树立生活中处处语文的大语文观打下基础,让学生学会品味语句,理解作者十年前后的情感变化,初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打基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因此,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出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人生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竞争打擂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情感;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当堂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迸溅(

)

伶仃(

)盘虬卧龙(

)

仙露琼浆(

)

酒酿(

)

伫立(

挑逗(

凝望(

忍俊不禁(

2、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进溅:

挑逗:

忍俊不禁:

伫立:

仙露琼浆:

伶仃:

察言观色:

盘虬卧龙:

3、《紫藤萝瀑布》中写道: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可花儿并没有枯死,“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作者赞美藤萝顽强的

,并由此联想到人的生命。文章运用的是

的写法。

4、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中的格式相似,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我愿是一朵欢乐的浪花,为大海营造一点生机。

仿写:

反馈矫正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3、学完本文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4、有人评论说《紫藤萝瀑布》既是一幅精致的画,又是一首深沉的歌,这两方面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作简要回答。

观课报告孔祥芝: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创设了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学效果很好。课堂上由于与学生配合默契,师生共同投入,也造成在同一个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过多,在时间把握上还有些欠缺。吴建: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激励机制,呵护学生的表现欲望;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注重面向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生尽可能有均等的发言机会。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言需求,渴望在课中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由此,我们应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散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抒情色彩的语调描绘了紫藤萝的外形特征,并回忆起十年前的藤萝花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人生哲理,由此解开了缠绕心头的由于手足情、生死谜带来的忧虑与悲伤。因此,文章的内涵极为丰富。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语文教学过程经常成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使思维狭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又使课堂变得琐碎冗长。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就采用设计“主问题”的形式,在全文中设置一个能一线串珠地贯起全文内容的值得学生深层探究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一问题的提出将会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既可以减少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又可以带动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把琅琅的读书声还给课堂,“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朗读到位,还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充分明确文章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审美能力。《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领会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生动细腻的描写。2、学习领会作者蕴含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2、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3、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教学难点: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对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导入同学们都接触过不少花草树木,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植物呢?为什么?女同学一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譬如我,我就很喜欢向日葵,不为什么,只是看到向日葵就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愉悦感,看到向日葵就开心!我高一的那个暑假去贵州玩,坐车的时候看到满山遍野的向日葵,让人感觉那个山头都充满了阳光、希望和欢乐!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我的生日花,居然那么巧,就是野生向日葵!野生向日葵的花语是“投缘”,据说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是理想的情人,更是最佳的终生伴侶。呵呵,不知道准不准,不过我喜欢向日葵的时候还不是因为它的花语,最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一种快乐的意象。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的弟弟身患绝症的时候,面对紫藤萝花产生了联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盛开的紫藤萝,她所见所感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二、检查预习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给文章分成三个部分。2、字词学习。

叫嚷

麦穗

船舱

绽放

凑合

酝酿

迸溅

挑逗

伫立

伶仃

风帆

依傍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三、整体把握1、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赏花——忆花——悟花”是作者构思本文的思路,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看看你们是怎么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的?板书: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1~6):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爱花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7~9):睹物释怀。——惜花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10~11):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花2、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本文是一篇睹物释怀、借景抒情的散文。与紫藤萝盛开的意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处于特定时期的作者的悲痛、郁闷的心情。宗璞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她和弟弟从小就在清华园中长大。但就是因为他们知识分子的出生,在文革中,作者一家都受到了迫害。好不容易熬过了十年浩劫,作者的弟弟,一个才华横溢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却身患绝症(肿瘤),生命垂危。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所说的“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怎么一回事,“生死迷、手足情”指的又是什么。这句话还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变化。板书:心情变化: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3、哪个语句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作者看到紫藤萝之前,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她的心上,但当她看到了“闪光的、盛开的藤萝”,她却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作者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悟到了“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新的事业之中。在作者揭示出她的感悟之后,紫藤萝就不仅仅是纯自然的生物,而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象征生命的再生,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象征时代的更迭,象征美的不灭……作者的对紫藤萝的赞礼,是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表达出作者振奋精神、阔步前行的昂扬状态。4、文章从“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篇,而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尾,有何妙处?首位衔接、呼应,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停住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引人入胜;“加快了脚步”是被生命的活力所催促,作者在对生命有了这样的感悟之后,有了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那就是振作和奋斗。5、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对花的命运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文章写于1982年,当中提到“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根据这里说的“十多年前”往前推,可以隐约知道作者指的是1966年~1976年这十年之中的文化大革命。由“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一句可以证明这个推断,因为如今听来这么荒唐的、极“左”(激进的、偏激的、片面的)的论调,可以说是文革的一个特色。文章说到的紫藤萝的命运——从稀落,到毁掉,再到繁花似锦,也正是那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所以,当作者看到了盛放的紫藤萝,她的心情由焦虑、悲痛变成了宁静、喜悦,并振奋了起来。在经历过文革的浩劫和弟弟的死亡这些厄运之后,看到曾经衰败的紫藤萝热闹地盛开,作者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永远沉浸在悲痛之中,必须加快脚步,好好振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感情变化很有代表性,她的心曲也正是那时候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可以说,这篇文章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枯木逢春的写照。全国人民从十年动乱之中回过神来,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全力开展经济建设,全国上下呈现出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美好局面。

四、修辞手法分析1、全文紧紧围绕这树盛开的紫藤萝来写的。那么题目为什么叫“紫藤萝瀑布”呢?我们能不能将它改为“盛开的紫藤萝”呢?(1)外形相似:这一树花开得繁密、茂盛,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像一条流动的瀑布,飞流直下,不可遏阻。(2)意义相联:这一树“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紫藤萝瀑布,就像一条生命的长河,绵延不绝,永无止境。(3)以“紫藤萝瀑布”为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盛开的壮观景象,又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使生命长河无止境之意得到诗意的表达。2、修辞方法的运用:比喻、拟人、通感。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感受到了它使用的妙处。文中像这样精妙的比喻还有很多,另外还有拟人和通感的方法。请到文中去找一找,动情地读一读,然后在旁边空白处写上它的精妙之处。(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比喻,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从总体上形象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的繁密和茂盛,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像迸溅的水花”,比喻,相对“瀑布”而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生命的活力;“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拟人,贬义褒用。以“欢笑”和“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突显出顽皮、活泼、可爱的形象,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拟人,虽无人赏花,也没有狂蜂浪蝶,但它们并不寂寞!而是快乐地独自生长,放出自己生命的异彩!(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拟人,生的快乐和欣喜,形象地表现出来。(5)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比喻,用“帆”和“舱”比喻花朵的外形,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而且用“忍俊不禁”来比拟花朵含苞待放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显得美好可爱,不仅让人看到了紫藤萝花生命的活力,而且看到了她生的喜悦。(6)“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修辞上称之为通感。(7)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比喻,物我交融,既写出了一树繁花的壮丽,又书法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五、局部品味(一)第一部分1、第一段独立成段的作用是什么?“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心有所动才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立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下了悬念伏笔。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2、文章第2~6段正面描写紫藤花,描绘非常形象、优美,同学们读朗读第一部分,思考:(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紫藤萝花的?从整体到局部。先写花瀑: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再写花穗: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最后写花朵: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长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板书:花瀑——花穗——花朵(整体——局部)(2)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特点?板书:花形——犹如瀑布花色——热烈沉静花香——朦胧长久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再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上深下浅,好像紫色的沉淀”。再从描绘的神态看,写花儿一串串“挨着”、“接着”,花儿彼此“推着”、“挤着”,“在笑”、“嚷嚷”……以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童稚般的欢乐,让人觉得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嘻闹。(二)第二部分1、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觉得这流动着的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2、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看花前,作者因小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看花后,“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3、作者是怎样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的?第8段开头一句就是过渡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就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了梦幻的境界,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4、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5、为什么作者在第9段又说“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作者从紫藤萝的劫难和眼前的勃勃生机的变化中,对花瀑有了新的感受,对人生有了新的感受,所以说用“流向心底”来表达这种感受,表达这种认识的升华。这种升华在第三部分表达了出来。(三)第三部分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花舱”的比喻引出其中装的是“生命的酒酿”比喻,正是这“生命的酒酿”让花儿张满了帆,航行在这花的河流上,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多么壮丽辉煌!人生如花,航行在这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不幸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儿正用得上我们才学过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于是作者“加快了脚步”,融入了这永无止境的生命长河之中,去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2、齐读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情感。(四)紫藤萝的意象美1、美在对盛开的紫藤萝的形象渲染。2、美在淡紫色的弥漫。3、美在对可爱小花的描绘。4、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

六、宗璞的语言特色宗璞的语言,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简洁含蓄之美,又有外国语言的长处,并把这两点巧妙地融合在了一体,在情景创造和意境处理方面,炼成了独特的功力。她的语言极其流畅,细腻而富有余韵,萦绕着一股柔婉之美。细究其成功之道,一是语言的基调选得好,淡雅冲和,让读者的主管意识积极参与其中,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象外之趣;二是语言的功底深,句式并不繁琐复杂,然而简洁中透着高远的内涵,并不一览无余,却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主要是因为她自幼生长于清华园(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可以说,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有着很纯净的记忆。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她的作品之中总有一种别人学不来的大家之气,冲和之态,甚至有一种率真、洁白的“学生腔”。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说她是过分的单纯,书卷气过于浓厚。

七、写作手法借鉴1、如何写好写景抒情的作文?——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2、如何把景物写得细腻,写得生动、亲切?——修辞运用。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3、如何借景抒情?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紫藤萝瀑布效果分析本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有利于发挥大多数学生的主体作用。主问题的设计,答题范围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如针对第一环节的问题设计,语文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从花的外形着眼进行回答,而底蕴深厚,思维深刻的同学就可以从由花得到的感悟之深展开描述,可见,虽是一个看似平凡的问题,却暗含着分层教育的效果,可引领多数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行思考;第三个环节的设计更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这与只有几个尖子生在唱主角的课堂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本堂课教师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他们的回答,尽管有些还不很成熟,但只要自圆其说,又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师总是予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提倡答案因多彩而精彩,使得学生在思考、回答时丝毫不受各种干扰,大胆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哪怕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大胆提问,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点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教学总是遗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