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0《师说》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六单元10《师说》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六单元10《师说》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六单元10《师说》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六单元10《师说》课时1导学案一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劝学》课时1(一)(1分钟)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2.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理结合论证的写作方法。(2分钟)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古人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不朽之作——《师说》,他就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13分钟)一、基础知识1.字音①句读(dòu)②近谀(yú)③郯子(tán)④苌弘(chánɡ)⑤老聃(dān)⑥经传(zhuàn)⑦贻之(yí)⑧巫医(wū)⑨师襄(xiānɡ)⑩李氏子蟠(pán)2.重点实词(1)师说(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一种)(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4)君子不齿(鄙视,不屑一提)(5)圣人无常师(固定的)(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作《师说》以贻之(赠送)3.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不要)二、初探课文研读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古之学者必有师()(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吾从而师之()(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明确:(1)求学的人。(2)介词,在/介词,比。(3)古义中是两个词。跟从/并且。(4)学习/哪里/句末语气词,呢。2.翻译下面的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3.“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古之”“必有”各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这句话针对时弊,提出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4.为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观点,这一段分哪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明确:第一层论述教师的作用。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之中,“传道”是核心,“受业”是手段,“解惑”是“传道受业”中不可避免的环节。第二层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有了以上有力的论证,“从师”是不容置疑的。第三层论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23分钟)朗读感知,理解文意研读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或师焉,或不焉()(5)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明确:(1)更加/愚人/愚昧。(2)自己/却。(3)副词,表猜测,大概。(4)有的/同“否”。(5)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6)低于。2.你知道“巫医”是怎样的职业吗?明确:巫是祷告神灵赐福的人。女子能侍奉无形的鬼神,用舞蹈使其显灵,称为巫。从构字上看,巫是一个象形字,像人舞动双袖跳舞。从性别看,女的称巫,男的称“觋”(能以斋戒等方法见到鬼神或招致鬼神的人)。旧石器时代中后期,原始的巫教意识开始形成,那时的巫尚未职业化。商周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巫师,他们能代鬼神发言、歌舞等,还能医治疾病,有的甚至参与朝政,指导国家政事、策划国王的行动。随着巫师群体内部进一步分化,便出现了比较专职的巫医,他们比一般巫师更专于医药。从殷墟甲骨文可见,殷周时期的巫医治病,在形式上看,是用巫术造成一种巫术气氛,对患者有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真正治疗身体上的病,还是借用药物,或采取技术性治疗手段。到了周代,特别是周朝末期,医药知识与经验开始逐渐从医巫合流的堤岸中分流出来,按自身的规律发展。文化价值的取向成为医巫的分水岭,医药的取向是科学、理性、实用,而巫则基本上转向神秘主义和下层社会。3.翻译下面的句子。(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明确:(1)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2)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4.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采取错误态度,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5.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三个对比的顺序正与之相照应。6.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每次语调有哪些变化呢?语调的变化又有什么意义?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的变化,不仅使文气流畅,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7.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明确:通常的看法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句读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弥补人的不足。(1分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教师,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2分钟)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的原因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表示反问语气D.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答案】A【解析】所以:是用来……的。2.韩愈在《师说》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