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江苏盐城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江苏盐城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江苏盐城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江苏盐城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盐城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賡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宇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上不洋的奇施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上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不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公,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3分)

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一律拆除。

D.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4分)

5.近日,我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废物

柳青

王得中是我们营部的一个马夫,依照这个怪老头子自己的说法,便是给一个“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这以前,他初参加部队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后来做第三连的伙夫: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

现在,他等待着什么似地站在我们面前,不肯听从调动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现于我们脑际了。

“你不要太固执!”营长将他膝边的那块地图掀开,挪动了一下腿子,向王得中说,“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

“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

“尽搞些怪名堂,你!”营长打断了他的罗索,说:“调你到县游击队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个人带三天的干粮,两天的生粮,天又落了雪,这一仗打下来还有你没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装里,还不是想让你多吃几天小米饭哩!”

他一辈子是一条光棍,没有妻室儿女,没有财产和固定职业。阳春三月,他也许背起搭桩上庙会去赌博;而当农忙了的时候,他便给随便什么人做几天短工。1937年开始的这个战争一一谢天谢地,他说一一结束了他的永无休止的流浪。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

“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说。

我初到这营里不久的一次行军中,在大休息的时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拐一拐地双手送到我的而前。我感谢地接过来喝着,他站在旁边等待着他的碗。我喝完时将它交给他,他没有立刻走开,迟疑了好久,终于问道:“刘干事,听说你是才从延安来的……”

“是的。”我说。

“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说,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嘿嘿,“收留’老人的地方有没有呢?”

他是一个“废物”,已经开始打听安养老年的事情了。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突然,营长猛地转身过去,暴叫了起来:“脱掉你的军装,给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王得中冷不防这一着,打了一个寒噤,脸色刷地白了起来,瞪着眼了。好久,他才稍稍复原了一点一一他弄不清这是吓唬,还是真要他离开队伍……

王得中却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颤声说道:“俺跟队伍走。”

这使得我们都张起嘴来,莫名其妙了。对于这个老头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就在这时,从我们所驻的村庄后边的高山上传来了喇叭声。我们立刻静悄悄地屏住气听着,号音落了的时候,教导员对营长说:“去吧,团部在叫我们两个。”

王得中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说。

我们收拾了地图,揣测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新的情况。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们才回转来了。庭院里的积雪已经可以埋住鞋袜,天空的雪朵还像往下筛一般地落下来。我们猜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可能提早行动。但是谁料五点钟晚餐,六点钟便走呢?

王得中的事当然无法解决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担心一半鼓励地说:“王得中,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王?放心!”他头一转向我说,正像他吹牛的神气一模一样。雪落在他的军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一—他低头看着路,一拐一拐地追赶着队伍;他的那个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杖,帮助着他……·

在部队开始行动和在战斗中间,军政首长们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三天两整夜之内,我们进行了两次战斗,突破汾河和同蒲铁路,越过耸入云天的绵山,跑上了几百里路。我们谁也没有碰到王老头子。只在到达一个叫作马跑泉的山村里时,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战斗以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了。

驻扎在马跑泉村,我们的任务便只有恢复疲劳。可是,我刚刚闭起眼来,还没睡去,王得中便一拐一拐来到我的面前……

“俺跟队伍走。”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这个“废物”心里难过到怎样。我知道这没有丝毫用处,然而我不能够克制我自己。但到驻扎这里的第三日,当我们的便衣收容队的同志们赶来,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王得中的结局时,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们卸去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一一他们说他牺牲了。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我想大约同我见到的一样,还贼着“巴格亚鲁”,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当地的居民说那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

1941年5月13日在杨家岭(原文及标题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得中坚持要跟队伍走,是指望部队解决他死前的一切问题,以消除后顾之忧。

B.开头交代王得中之前被频繁调动的经历,为后文部队要调他去县游击队作铺垫。

C.营长在解释、劝说王得中调去县游击队无果后,就用要他离开队伍来吓唬他。

D.当地居民目睹了王得中牺牲的全过程,小说对此进行了细致而真实的描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题目“废物”一词多次在文中出现,表面上是王得中的自称和“我”对王得中的评价,实际上在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颇含深意。

B.小说通过插叙交代了王得中参加部队前的流浪经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革命队伍把一般老百姓转化为人民英雄的熔炉作用,丰富了主题。

C.小说中的营长和“我”都担心王得中掉队,但营长担心的是他牺牲,“我”担心的是他被俘,营长的形象在“我”的衬托下更加高大。

D.小说中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如王得中经常说“俺……”,营长经常加重语气,而“我”说话直截了当,突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8.本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了王得中的形象,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9.沈从文先生主张小说要“贴着人物写”,而贴着人物的心理写是“贴着人物写”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展示了王得中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势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优。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11.下列对课内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B.《春秋》是“六经”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C.“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与“君子不齿”(《师说》)中的“君子”指代对象一致。

D.《师说》中的“说”是古文中一种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的文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职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14.你认为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天下英才?(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

【明】钟芳

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

【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犬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钟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16.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1)“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也运用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3)姚鼐的《登泰山记》中,作者用“,”两句用独特的喻体描写了在日观峰看到的日出前山峰耸立,云雾缭绕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香雪她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同一片蓝天下,她们同样怀有远大的理想,生活的容迫并没有磨灭她们的斗志。

“荷花淀派”的杰出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表达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①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②,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对此,风娇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③的细节是:香雪在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④。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18.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发支支吾吾出人意料委曲

B.萌发磨磨蹭蹭出人意料委屈

C.萌发支支吾吾出其不意委曲

D.激发磨磨蹭蹭出其不意委屈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B.“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心灵。

D.作为“荷花淀派”的杰出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20.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北京话”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同志的报告看着很长,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21.以下描写秋天的诗句中,意境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寒树老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暑的“终极”就是热射病。它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出现异常导致的疾病。①。生鸡蛋是一个液态的状态,在给鸡蛋不断地加温后,它的蛋清和蛋白就变成了固态,这个过程称蛋白质变性。人体内包括大脑、心脏、肝脏、肾脏等等,所有的组织、脏器、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参与组成的。而当人体的温度异常增高的时候,这些脏器内的蛋白质就会像开水煮鸡蛋一样发生变性,(),体内的脏器也就不能执行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热射病会导致体内多个脏器功能受损和衰竭。加之②,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因此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死亡率是极高的。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如蒸桑拿、泡温泉,这里的温度都在40℃左右,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蒸泡时间过长,不及时补水,③。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旦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B.万一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C.一旦变性之后,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这些生理功能

D.万一变性之后,蛋白质就失去了原有的这些生理功能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4.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诗人瓦特·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盐城市大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答案

1.D2.A3.D

4.①对比②聚村而居③合作④继承

5.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

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表述绝对,材料二原文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B.“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分析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选项曲解文意。

C.“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是“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选项忽略了“可能”一词。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分析错误,材料二原文有“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说明这是假设的情况出现的结果。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材料认为:“合村并居”是为了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D.“可以取缔”不符合“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作为民间艺术一个分支,云南山歌属于乡土原生文化,应该予以传承和保护,而不是取缔。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四段,第一段,先说中国乡下的居住情况,再说美国乡下的居住情况,指出两种居住情况的不同之处,“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从而揭示中美乡村的差异,这是对比论证,故第一空填“对比论证”;

在对比中,强调“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突出中国乡村“聚村而居”的特点,故第二空填“聚村而居”;

第二段,“中国农民聚村而居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下文从四个角度分析原因。“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强调“合作”,故第三空填“合作”;

“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强调“继承”,故第四空填“继承”。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可知,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结合材料一“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可知,要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结合材料一“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可知,要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

结合“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可知,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6.B7.C

8.①体现了人物的成长,使形象更真实丰满;②增强情节的曲折性。小说前后情节对比鲜明,富有变化和波澜;③凸显主题。通过人物成长,展现革命军队是一个改变人的熔炉的主题。

9.①第一个阶段:加入八路军初期,无处为家的王得中只希望能在队伍里安身养老;②第二个阶段:战斗任务日趋繁重,他认识到作为八路军战士很光荣,拒绝领导保护他的好意,“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坚决不肯离开,要跟着队伍走;③第三个阶段:营长、教导员接受任务回来后,王得中做了牺牲的准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是指望部队解决他死前的一切问题,以消除后顾之忧”说法错误。王得中坚持跟队伍走,是源于对部队的信赖、对革命的忠诚。

C.“就用要他离开队伍来吓唬他”说法错误。营长是真的要王得中到县游击队去,不是“吓唬”。

D.“居民目睹了”“小说对此进行了细致而真实的描写”说法有误。从“他大约……”“我想大约同我会见到的一样”等处可知,王得中牺牲的有些细节出自“我”的想象,不一定是居民目睹的,也没有对此进行细致而真实的描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但营长担心的是他牺牲,‘我’担心的是他被俘,营长的形象在‘我’的衬托下更加高大”理解不当。营长说的理由是担心王得中牺牲,这是照顾他的感受,真实想法也可能是担心他被俘。况且,两种担心没有好坏之别,两人的形象也没有高下之分,“衬托”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本文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文中的诸多描写体现了人物成长过程,比如:“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先写人物不中用,参军是为了解决死前的一切问题,大家怕他被俘会出卖军队,可是最后他却与敌人同归于尽,体现了人物的成长,使形象更真实丰满;

其次,增强情节的曲折性。“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一开始以为王得中是“废物”,被俘会叛变,后来王得中执意跟着队伍,并在无法赶上队伍快被俘时与敌人同归于尽,前后情节对比鲜明,富有变化和波澜,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

第三,凸显主题。“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王得中一开始是为了“占便宜”图有吃有住参军,但是后来坚持跟队伍走,表现了对部队的信赖、对革命的忠诚,后来更是壮烈牺牲,通过人物成长,展现革命军队是一个改变人的熔炉的主题。具有凸显主题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

第一个阶段:

由“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说,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又是托儿所,嘿嘿……养老院有没有呢”可知一开始无处为家的王得中只希望能在队伍里安身养老;

第二个阶段:

“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跟队伍走”“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可知他认识到作为八路军战士很光荣,拒绝领导为保护他调他到县游击队的好意,坚决不肯离开,要跟着队伍走。

第三个阶段: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王得中,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俺老王?放心”“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可知营长、教导员接受任务回来后,王得中做了牺牲的准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10.B11.C12.A

13.(1)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

(2)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地上的泥土,向下饮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14.①母亲的教导;②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③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欧阳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

“轼之才,远大器也”判断句,“轼之才”是主语,“远大器”是谓语,结构完整,故在“才”后断开,排除AD;

“然后”意为“这样之后”,是联系紧密的两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士大夫之族,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两句中的“君子”指代对象不一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错。由文章第一段“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可知,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冠”,等到二十岁;“通”,通晓;“言”,字。

(2)“利弊”,利弊的地方;“修”,修订;“进止”,进入停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母程氏亲授以书”“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可知,母亲程氏教子有方;

结合“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可知,苏轼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

结合“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可知,受到欧阳修赏识,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议论不休,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15.B16.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钟诗最后两句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误。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陶诗中,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陶渊明是士大夫出身,但其厌倦了官场的黑暗现实,所以自愿归隐乡间。这里作者写劳动中露水沾湿衣服,但作者并不以此为意,表明自己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诗句中洋溢着归隐的恬适和理想实现的坚定。

与陶诗不同的是,钟诗最后两句“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意思是晚上酒醉归来,与妻子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是陶朱之富也比不了的。这句诗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17.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18.B19C20.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辨析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①空,“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的发生。“激发”,刺激使奋发。根据横线后“朦胧的少女情愫”应用“萌发”。

第②空,“支支吾吾”,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磨磨蹭蹭”:形容行动迟缓,做事拖拉。横线后面写了凤娇把鸡蛋塞给乘务员,所以此处是凤娇的动作应用“磨磨蹭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