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重点要点_第1页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要点_第2页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要点_第3页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要点_第4页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1道路基本组成:道路线形,结构组成(路基(横断面有:路堤,路堑,半填半挖)),路面,桥梁,隧道,交叉工程,排水系统,防护工程),沿线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管理设施,服务)。道路按用途分类:公路,2道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使用特点:公路,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分级依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林区道路,厂矿道路,乡村道路。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公路技术标准:在一定自然条件下能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所采用的技术指标体系。5道路建设项目三个程序:准备、实施、总结。具体分为:项目建议书(立项)、可行性研究(.公路可行性研究包括内容:总论,现有公路技术评价,经济与交通量发展预测,建设规模与标准,建设条件和方案必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工程建设实施规划,经济评价、)勘测设计、开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通车运行、后评价。6建设全过程包括:公路网规划,公路勘测设计,公路施工及养护。道路勘测设计阶段(1) 一阶段设计:即一阶段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地小型建设项目。(2)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3)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或隧道等。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等。8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1、设计车辆;2、设计车速;3、交通量;4、通行能力、设计车辆;、设计车速;、交通量;、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10设计车辆: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某一条车道或某个断面上,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小客车的最大数量。2.可能通行能力:在实际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一点所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13服务水平:车辆在道路上运行过程中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质量量度。14服务交通量:在普通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能保持规定的服务水平时,道路某一断面或均匀路段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量。15公路网(基本要求:四通八达,十支结合,布局合理,效益最佳):在全国或一个区域内,有各级公路组成的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16公路网系统特性:集合性,关联性,目标性,适应性。合理的公路网一般应具备的条件:具有必要的通达深度和公路里程长度,具有与交通量相适应的公路技术标准和使用质量,具有经济合理的平面网络。典型公路网结构形式:三角形,棋网形,并类形,放射形,扇形,树杈形,条形。我国采用:放射形,棋网形。19公路网规划根本目的:从总体优化角度,对区域公路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宏观控制。城市道路网四种基本形式:方格网式,环形反射式,自由式,混合式。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分界控制线。道路红线规划内容:确定道路红线宽度,确定道路红线位置,确定交叉口形式,确定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巽路的功能: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交通服务的特性,它包括通过功能和通达功能。通过功能: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安全,快捷,大量交通的特性。通达功能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与出行端点连接的特性。24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及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二章 汽车行驶理论1汽车行驶的保证:1保证汽车在路上行驶稳定,2尽可能提高车速。3行车通畅。4行车舒适。2汽车行驶性能(动力性能和运动性能能):动力性能,通过性,制动性,行驶稳定性,行驶平顺性。3汽车行驶条件:1牵引力大于行驶阻力。2牵引力必须小于等于轮胎与路面间的最大摩擦力。4汽车动力性能:具有加速度,上坡,最大速度等性能。5汽车行驶稳定性: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在外部因素作用下,汽车尚能保持正常行驶状态和方向,不致失去控制而产生滑移、倾覆等现象的能力。6影响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汽车本身的结构参数、驾驶员的操作技术以及道路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作用。7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1、纵向倾覆;2、纵向倒溜;3、纵向稳定性的保证(纵向倾覆;在坡道上行驶时,在发生纵向倾覆之前,首先发生纵向滑移现象。为保证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道路设计应满足不产生纵向滑移为条件。)8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1、汽车在曲线行驶所产生的横向力(u横向力系数,ih横向系数,1汽车在曲线行驶所产生的横向力(横向力系数超高坡度)横向倾覆条件分析(汽车在具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行驶时,超高坡度)2、横向倾覆条件分析(汽车在具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行驶时,由于横向力的作可能使汽车绕外侧车轮触地点产生向外横向倾覆的危险。为使汽车不产生倾覆,用,可能使汽车绕外侧车轮触地点产生向外横向倾覆的危险。为使汽车不产生倾覆,必须使倾覆力矩小于或等于稳定力矩。横向滑移条件分析(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使倾覆力矩小于或等于稳定力矩。3、横向滑移条件分析(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因横)向力的存在,可能使汽车沿横向力的方向产生横向滑移。为使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向力的存在,可能使汽车沿横向力的方向产生横向滑移。为使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必须使横向力小于或等于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横向附着力。横向稳定性的保证(使横向力小于或等于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横向附着力。4、横向稳定性的保证(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横向力系数的大小。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横向力系数的大小。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在发生横向倾覆之前先产生横向滑移现象)现象。横向倾覆之前先产生横向滑移现象。4、汽车行驶的纵横组合向稳定性:汽车行驶在具有一定纵坡的小半径平曲线上时,较直线汽车行驶在具有一定纵坡的小半径平曲线上时,汽车行驶在具有一定纵坡的小半径平曲线上时上增加了一项弯道阻力。对上坡的汽车耗费的功率增加,使行车速度降低。上增加了一项弯道阻力。对上坡的汽车耗费的功率增加,使行车速度降低。对下坡的汽车有沿纵横组合的合成坡度方向倾斜、滑移和装载偏重的可能。有沿纵横组合的合成坡度方向倾斜、滑移和装载偏重的可能。5、表征汽车发动机特性基本指标:有效功率,转速,扭矩,转动角速度。第三章平面设计平面线性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路线的平面、纵断面和各个横断面是道路的几何组成。3直线的特点:优点:路线短捷、行车方向明确、视距良好、行车快速、驾驶操作线形简单,容易测设。缺点:1直线线形多难与地形相协调,长度不当,破坏线形的连续性,也不与线形设计自身协调。2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3难以目测车间距离。4宜采用直线线形的路段:(1)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2)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条为主的地区;(3)长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4)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5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应注意的问题(1)在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更易导致高速。(2)长直线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为宜,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3)道路两侧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4)长直线或长下坡的尽头的平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等安全措施。6为什么要限制直线的最大长度?(1)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直线难以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路基,破坏自然景观。若长度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2) 过长的直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和急躁,易超速行驶,对安全行车不利7同向曲线: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圆曲线中间连以直线所形成的平面线形(最小长度:>=6V,6V不够长,调整单曲线或复合曲线)。反向曲线:两个转向相反的圆曲线之间以直线或缓和曲线或径相连接而成的平面线形(最小长度:>=2V)8圆曲线特征:具有与地形相适应,可循环性好,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1、任一点的曲率半径常数,曲率常数。2、任一点都不断改变方向,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3、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往往比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4、汽车在小半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觉条件差。视线受到路堑或其它障碍物的影响较大。5、可循性好、线形美观9在确定圆曲线半径时,应注意:(1)一般情况下宜采用超高为2%〜4%的圆曲线半径(2)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应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3)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最小值”。(4)应同前后线形要素相协调,使之构成连续、均衡的曲线线形。(5)应同纵面线形相配合,必须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10限制最小曲线长的控制理由1、操纵安全,汽车在曲线上行驶,若曲线短,则驾驶员操作方向盘频繁而紧张,高速行驶下是危险的。2、减小离心力的变化率3、当偏角很小时,产生错觉10 1)圆曲线的几何要素为:切线长:T=R・tana/2曲线长:L=0.01745aR外距:E=R(seca/2-1)切曲差:J=2T-LT一切线长,m; L一曲线长,m;E—外距,m; J一切曲差(或校正值),m;R一圆曲线半径,m;2)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公式与影响因素离心力的大小又与圆曲线半径密切相关,半径愈小愈不利,所以在选择平曲线半径时应尽可能采用较大的值,只有在地形或其他条件受到限制时才可使用较小的曲线半径。R=V2/127(u+i)式中R—圆曲线半径,m;V—彳丁车速度,km/h;u—横向力系数;i—超高横坡度,%。在指定车速V下,最小决定于容许的最大横向力系数和该曲线的最大超高。对这些因素讨论如下:关于横向力系数u(单位车重所受到的横向力)2、 横向力的存在对行车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越大越不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考虑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1、 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包括横向倾覆稳定性和横向滑移稳定性。2、 汽车在设计和制造时,已充分考虑横向倾覆稳定性,在正常装载和行驶情况下,不会在横向上产生倾覆。3、 在平曲线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横向滑移稳定性,即保证轮胎不在路面上产生滑移:(2) 考虑驾驶员操作弯道上行驶的汽车,在横向力作用下,轮胎会产生横向变形,使轮胎的中间平面与轮迹前进方向形成一个横向偏移角,致使增加了汽车在方向操纵上的困难,尤其是车速较高时,就更不容易保持驾驶方向上的稳定。(3)考虑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由于横向力的影响,行驶在曲线上的汽车比在直线上的汽车的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都要大。(4)考虑乘车的舒适性汽车行驶在弯道上,随横向力系数值的大小不同,乘客将有不同的感受。研究表明:的舒适界限,由0.10到0.16随行车速度而变化,设计中对高、低速路可取不同的数值。11极限最小半径:为保证车辆按设计速度安全行驶所规定的圆曲线半径最小值。12—般最小半径:各种公路对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舒适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指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最小半径.14缓和曲线作用1)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2)超高及加宽过渡3)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行驶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15缓和曲线的作用是什么?去顶其长度要考虑哪些因素(1)作用①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②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③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④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2)因素①旅客感觉舒适②超高渐变适中③行驶时间不过短15缓和曲线的形式1)回旋线2)三次抛物线3)双纽线16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1、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不过大2、行车道外侧因超高产生的附加坡度不过大3、行驶时间不过短4、满足视觉的要求U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在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18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旅客感觉舒适:Ls=0.036V3/R 超高渐变率适中:Ls=BAi/P行驶时间不过短:Ls=V/1.218缓和曲线长度的计算主要考虑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率、行驶时间和路容美观几方面。19平曲线线形设计一般原则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20行车视距定义: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能随时看到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需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停车视距: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停车视距构成1)反应距离2)制动距离3)安全距离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队向行驶的车辆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⑸动力因素.在海平面上,满载的情况下,汽车行驶中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表明了爬坡及加、减速的能力,反映了汽车的重要行驶性能21S型曲线:俩个相反圆曲线用俩个反向回旋线连接的组合形式。C曲线:同向曲线的俩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形式。复合曲线:俩个或俩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组合的形式。卵形曲线(复曲线):俩个或俩个以上半径相同,旋转相同的圆曲线径相连接或插入缓和曲线的组合曲线。回头曲线:是一种半径小、转弯急、线型标准低的曲线形式,其转角接近、等于或大于180度。22横向力系数不利影响有哪几方面:危机行车安全,增加驾驶操作的困难,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行旅不舒适。23为什么限制最小半径:对于陡的下坡路段,由于汽车的动量关系,容易导致车辆加速度行驶,造成圆曲线上车速增高,影响行车安全。24为什么限制最大半径:容易使驾驶员造成判断上的错误带来不良后果,长生俩种不良后果:1为控制曲线长度易形成小偏角。2加大偏角而设置长大曲线。25哪些情况下不设回旋线:1在直线和圆曲线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2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间,当小圆半径大于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3小圆半径大于一定数值。26运用平曲线半径指标的一般原则是:在地形条件允许可时,应力求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一般情况下或地形有所限制时,应尽量大于一般最小半径,只有条件特殊困难,迫不得已时,方可采用极限半径。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设计线直线和竖曲线组成)1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2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6.纵坡设计时,应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3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任务: 原则1、满足纵坡和竖曲线的各项规定2、纵坡均匀平顺。3、 结合沿线自然条件确定设计标高4、纵断面设计与平面线形和周围地形景观相协调。5、争取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6、以路线的性质要求为主,适当照顾当地运输、农业机械、等方面要求。任务:根据汽车动力性能,道路等级,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等,研究起伏空间线形几何构成的大小,长度,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4纵断面设计的方法和步骤1、准备工作2、标注控制点3、试坡4、调整5、核对6、定坡7、设置竖曲线3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最小纵坡:指的是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4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5最大纵坡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公路等级,自然因素6坡长(坡长:纵坡断面相邻变坡点的桩号之差,既水平距离。)限制包括最小坡长(最小坡长的限制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乘客的舒适性、纵面视距和相邻两竖曲线的布置等方面考虑的)和最大坡长(最大坡长限制是指比较大的纵坡对正常行车的影响)两个方面的内容。7缓和坡段:应设置在平面的直线或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以便充分发挥缓和坡段的作用,提高整条道路的使用质量。8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路段的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限制性指标。9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平原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2.丘陵地形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3.山区的沿河线,应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超过规定的限值,纵坡不宜大于6%。山区的越岭线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形。越岭展线不应设置反坡。5.山区的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的纵坡外,在可能条件下应采用平缓的纵坡。6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考虑,最大限度地保证路基的稳定和道路交通的畅通7填挖平衡是纵坡设计的重要控制因素,尽量就近移挖作填以减少借方,节省土石方数量和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8.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0纵坡设计的基本规定1最大纵坡度2高原坡度折减3平均纵坡4最小纵坡5)合成坡度6坡长限制7缓和坡段8桥上及桥头路线的纵坡9隧道部分路线的纵坡11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后从两端接坡。在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2、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起、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3、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应尽量避免出现“驼峰式”纵坡,4、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道路与道路交叉时,一般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不应小于最短坡长规定。11竖曲线: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12竖曲线作用:(1)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变坡点的冲击。(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3)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的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13变坡点:在道路纵断面上两个相邻纵坡线的交点。14最小半径限制因素:行驶的视距要求,行程时间(不过短)及缓和冲击(径向离心力)。15凸凹竖曲线(最小半径为极限半径的1.5-2.0倍)和长度(为各级道路设计速度的3s行程)影响因素的异同点是:1.凹形竖曲线的径向离心力和行程时间的计算公式与凸形竖曲线完全相同,但凹形竖曲线与凸形竖曲线所产生的径向离心力,前者是增重作用,后者是减重作用,当这种径向离心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都会使乘客感到不适。具体可参见凸形竖曲线。2.凸形竖曲线最不利的情况是以满足视距要求作为主要控制因素的,而凹形竖曲线最不利的情况是以径向离心力产生的冲击力不应过大作为主要控制因素,因为这种冲击力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凹形竖曲线更为严重。3.在公路等级和地形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值较之凹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值为高,这主要是凸形竖曲线的视距要求更高所致,将其取得大一些才更为合理。4.凹形竖曲线的视距是以保证夜间行车安全,前灯照明应有足够的距离来确定最小长度和半径的。设车前灯高度为h,车前灯光束扩散角为<5,则按竖曲线长度L与停车视距s停分两种情况。16为什么要限制纵坡和坡长:1.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以使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下坡行驶制动次数频繁,以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最小坡长限制:是边坡点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地段产生超重和失重频繁变化,导致乘客不舒服。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17平、纵线形组合的设计原则1.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的视线,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形在视觉、心理上保持协调。3.排水顺畅,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的配合与协调。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18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方法)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宜相互对应,且稍长于竖曲线2、合成坡度的设计应与线形组合设计相结合3、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应使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配合、协调4平曲线缓而长,且竖曲线坡差小于1%时,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5、竖曲线半径宜大于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以上。平、纵曲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1、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应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应长于竖曲线2、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均衡3、平曲线缓长、纵断面坡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19平、纵线形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3、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4、避免出现驼峰、暗凹、折曲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20爬坡车道:是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爬坡车道横断面组成:正线,路缘带,爬坡车道,硬路肩,土路肩。纵断面设计步骤:1淮备工作2标注控制点3试坡4调整纵坡5与横断面核对6确定纵坡7设计竖曲线纵断面设计成果,主要包括路线纵断面图和路基设计表。为何要设置爬坡车道和避险车道:(1)公路纵坡较大路段上,载重车爬坡需克服较大坡度阻力,使输出功率与车重比值降低,车速下降,大型车与小型车速差变大,超车频率增加,对行车安全不利。速差交大的车辆混合行驶,必然减小快车的行驶自由度,导致通行能力降低,增设爬坡车道,将载重车从正线车流中分离出去,提高小客车行驶自由度,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路段通行能力(2)供失速车辆驶入,利用制动破床的流动阻力和坡度阻力迫使汽车减速停车,可避免减轻车辆和人员损伤。25..什么是合成坡度,为什么要限制平均纵坡及合成坡度:(1)道路纵坡和横坡的适量和(2)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限制及缓和坡段,避免急弯和陡坡的不利组合,防止因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该方向滑移,保证行车安全。26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高速公路和一级: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采用路基边缘标高。改建公路公路路基设计标高:对于城市,设计标高指建成后的行车道中线路面标高或中央分隔带中线标高。27纵断面设计线由:直线(高差和水平长度)和竖曲线(半径和水平长度)组成28理想的最大纵坡:设计车型既载重车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V1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29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与容许速度V2相对应得纵坡i2.30最小半径为极限最小半径1.5--2.0倍。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设计速度的3S行程。31在纵断面变坡处为什么要设置竖曲线?《标准》在制定竖曲线半径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一:在变坡点处,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顺及视距所设置竖向曲线称为竖曲线。其作用如下:1)缓和纵向变坡处行车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击作用;2)确保公路纵向行车视距;3)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故《规范》规定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竖曲线。对于凹形竖曲线半径主要从限制离心力、夜间德国前灯照射的影响以及跨线桥下的视距三个方面计算分析确定;对于凸形竖曲线半径主要从限制失重不致过大和保证纵面行车视距两个方面计算分析确定。第五章 横断面设计1道路横断面: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他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2路幅是指公路路基顶面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3公路横断面的设计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坡,截水沟,护坡道,取土坑,弃土坑,环境保护。4路幅布置类型:(1)单幅双车道,适用:二、三级和一部分四级公路。(2)双幅多车道,适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3)单车道,适用:交通量小、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的山区公路或地方道路,采用设错车道的单车道公路,适用于地形困难的四级公路6整体式断面的路幅构成: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以及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避险车道等。7不设分隔带的整体式断面的路幅构成:行车道,路肩爬坡车道,错车道。9路肩:位于行车道外缘全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作用:1)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2)供临时停车之用。3)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加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尤其在挖方路段.还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5)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路拱:为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出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横坡的拱起形状。路拱的形式有:抛物线形、人字形、折线形。11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路缘石:设在路面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路缘石的形状:立式、斜式和平式。12四条或四条以上车道的公路,应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和路缘带组成)。其作用有:①分隔往返车流,以避免快速车辆驶入对向行车道导致交通事故;防止未分隔的多车道公路上车辆因认错对向车道而引起的事故;减少中线附近的交通阻力。②避免车辆中途调头,消灭紊乱车流,减少交通事故。③中间带有一定宽度时,或利用植树、或设防眩设施,可起到夜问防眩作用。④在不妨碍建筑限界前提下,可作为设置交通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⑤具有一定宽度的中间带,可用以埋设管线等设施。13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行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及绿带。14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类型:1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且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十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和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的城市道路。2双幅路:适用于各向至少具有两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的路段亦可采用。3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红线宽度》40米的城市道路。4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车速度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和15行车道宽度包括:快车道和慢车道。16行车道:道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的部分统称为行车道,分为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17平曲线超高:为抵消或减小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形式。17超高: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超高。超高过渡段(缓和):从直线段的双向路拱横坡渐变到圆曲线段具有单向横坡的路段。超高过渡方式:(一)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当超高值等于路拱横坡度时,只需行车道外侧绕中线外侧逐渐抬高,内侧不动,直至内、外侧坡度相等为止。2)当超高值大于路拱横坡度时有三种过渡方式:①绕内边线旋转(新建)②绕中线旋转(改建)③绕外边线旋转(特殊要求)。(二)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2)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转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作用:合理地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行驶在曲线上的稳定性与舒适性。18公路的超高设置有哪些方式?双车道公路:1.绕边轴旋转;2.绕中轴旋转3.绕边轴旋转有中央分隔带公路:1.绕中央分隔带中心线旋转2.绕中央分隔带两侧分别旋转3.绕两侧路面中心旋转。19平曲线加宽:指的是为适应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的需要,平曲线内侧相应增加的路面、路基宽度。19为什么要进行平曲线加宽、超高设计?加宽原因:汽车行驶在圆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后内内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圆曲线上的行车安全。设置超高的原因:将此弯道横断面做成向内倾斜的单向横坡形式,利用重力向内侧分力抵消一部分离心力,改善汽车的行驶条件。让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能获得一个向圆曲线内侧的横向分力,用以克服离心力,减少横向力,从而保证汽车在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能安全、稳定、满足计算行车速度和经济、舒适地通过圆曲线。20道路设置加宽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设置?制订加宽值标准的原理是什么?由于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每一个车轮都以不同的半径绕园心运动,汽车前后轮的轨迹不重合,因此,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所占路面宽度就比直线上宽。另外,由于曲线行车受横向力的影响,汽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摆动(其值与实行行驶速度有关),因此,为保证行车的安全,曲线段的路面应做适当的加宽。《标准》规定,当平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50m时,应在平曲线内侧加宽。加宽值与平曲线半径,设计车辆的轴距有关,轴距越大,加宽值就越大。加宽值还与车速有关。20平曲线加宽原因1、汽车曲线上行驶时,前后轮轨迹不重合,占路面宽度大。2、由于横向力影响,汽车可能出现横向摆动。3、行驶中车辆偏离行车道21路肩的作用:(1)支挡作用;(2)临时停车或堆料;(3)增加有效行车道宽度;(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5)精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公路的美观22中间带的作用(1)将上、下行车流分开,减少车祸,降低公路中线附近的交通阻力,提高通行能力。(2)可作设置公路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没施的场地,也可作为行人的安全岛使用。(3)分隔带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眩目,还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4)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可引导驾驶员视线,从而提高安全性与舒适性23选择路拱大小与形状应考虑的因素:1)排水顺畅;2)行车安全;3)不同的路面类型和行车道宽度,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不同的路拱坡度24超高方式图绘图规则:(1)按比例绘制一条水平基线,代表路中心线。(2)绘制两侧路面边缘线。用实线绘出路线前进方向右侧路面边缘线,用虚线绘出左侧路面边缘线。(3)标注路拱横坡度。向前进方向右侧倾斜的路拱坡度为正,向左倾斜为负。25公路横断面设计内容1、确定设计横断面各部分尺寸2、确定路基各部分高度面设计;3、路基横断面形状设计4、边坡坡度确定;路堤及路堑边坡,土质与岩石边坡26视距曲线:是指驾驶员视点轨迹线每隔一定间隔绘出一系列与视线相切的外边缘线。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曲线之间的距离。.在标准横断面土中一般包括:路堤、路堑、半填半挖、护坡路基、挡土墙路基。路基填挖的断面积:横断面图中原地面线与路基设计线所围面积。土石方调配:在路基设计和施工中,合理调运挖方作为填方的作业。土石方调配原则(1) 在半填半挖断面中,首先考虑在本路段内移挖作填进行横向平衡,再作纵形调配,以减少总的运输量。(2) 土石方调配应首先考虑桥涵位置对施工的影响,一般大沟不作跨越调运,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上坡运土。(3) 为使调配合理,必须根据地形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用以分析工程用土是调运还是外借。(4) 土方调配“移挖作填”不仅要考虑经济运距问题,还要综合考虑弃方或借方占地,赔偿青苗损失及对农业的影响等。(5) 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调配,以保证路基稳定和人工构造物的材料供应。(6) 位于山坡的回头曲线路段,要优先考虑上下线的土方竖向调运。(7) 土方调配对于借土和弃土应事先同地方商量,妥善处理。土石方调配方法:累计曲线法、调配图法、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经济运距:确定借土或调运的界限及距离。当调运距离小于经济运距时,采用纵向调运是经济的;反之,则考虑就近借土。平均运距:土石方调配时从挖方体积重心到填方体积重心的距离。33横断面面积计算及土石方数量计算与调配(一)土石方数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1)填挖方数量分别计算(2)土石方应分别计算(3)路基填、挖方数量中应考虑路面所占的体积(4)大中桥位处所占的路基土石方应扣除34土石方调配方法1、完成与复核土石方数量计算,注明可能影响运输调配的桥涵位置、陡坡、大沟等。2、弄清各桩号间路基填挖情况并作横向平衡,明确利用、填、挖数量3、根据施工方法和可能采用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4、结合沿线纵坡和自然条件,本着技术经济和支农的原则,具体拟定调配方案。5、经过纵向调配如仍有填缺或挖余,应会同地方政府确定借土或弃土的地点与数量第六章道路选线第六章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定路线中线的全过程。工作包括:路线总体设计,路线方案比较,路线布局到具体设计出道路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全过程。选线的方法和步骤:1)路线方案选择2)路线带选择3)具体定线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1.:在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要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不顾工程大小,片面追求高。3.处理好选线与农业的关系: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园(如橡胶林、茶林、果园)。路线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5.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它们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岩溶、泥沼等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设法绕避。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道路修筑,汽车运营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7.对于高速路和一级路,由于其路幅宽,可根据通过地区的地形、地物、自然环境等条件,利用其上下行车道分离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利用上下行车道分离的形式设线。选线步骤和方法;全面布局,逐段安排,具体定线。红路线控制点:指公路网规定的通过地点以及为便于分段布线,在选线过程中选定的对路线走向起控制作用的点。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1)路线方案,2)技术标准、工程规模及工程方案的拟定,3)线形设计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5)公路景观设计。路线方案比选指标:(1)技术指标(2)经济指标(3)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改革开放、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2)沿线在铁路、公路、航道、空运等交通网系中的作用,与沿线工矿、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3)沿线自然条件的影响。(4)路线主要技术标准和施工条件的影响。(5)沿线旅游景点、历史文物、风景名胜等的联系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1.收集与路线方案有关资料2.初步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3.对最佳的几个方案进行实地调查(也称踏勘或视察)4.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9.平原区路线特点:平原区路线选线要点: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2)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3)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4)注意土壤水文条件5)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6)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10平原区地形特点:①地面坡度平缓,相对高差较小,路线纵坡不受限制②一般多为耕地,地物障碍多③沟渠密布,河网池塘多④地下水位较高,取土困难,缺乏筑路材料。平原区路线特点:①线形好,标准高②路线短捷、顺直③前期工程为后期所利用。.12平原、微丘区定线步骤:1.定导向点2.试定路线导线3.初定平曲线4.定线。山区自然条件:地形复杂,地质复杂,水文径流复杂,气候多变复杂,材料来源复杂。山岭区选线形式:沿河(溪)线,越岭线,山脊线,山腰线。沿河(溪)线(沿河(溪)线:沿着河(溪)岸布设的路线)优缺点:优点:1)路线走向明确2)线形好,纵坡一般小于5%。3)材料来源方便4)联系群众多,服务性好。缺点:洪水威胁大,艰巨工程多,桥涵防护工程多,占地多。13山岭、重丘区定线步骤:(1)定导向线1)分析地形,找出各种可能的走法2)放坡定坡度线3)确定中间控制点,分段调整纵坡,定导向线.(2)修正导向线1)试定平面和纵断面2)一次修正导向线3)二次修正导向线。(3)定线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1.多方案比选,确定最优的路线方案。2.工程造价与营运、管理、养护费用综合考虑,合理采用技术指标。3.注意与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4.处理好路线与名胜、风景、古迹的关系。5.对不良地质地段,正确处理路线与绕避或穿越的关系。6.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修建道路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等问题。7.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合理采用整体式断面和分离式断面。选线的任务:就是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条符合设计要求、经济合理的最优方案。16.选线的方法和步骤:1、路线方案选择2、路线带的选择3.具体定线:1)路线方案选择(要是解决起、终点间路线基本走向问题。2)路线带选择(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3)具体定线(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在有利的定线带内进行平、纵、横综合设计,具体定出道路中线).总体设计:是在综合考虑建设规模、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对全线总体布局以及各专业设计的配套协调方面做出的综合设计。评价路线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路线长度(2)线形标准、技术指标(3)占地面积(4)工程数量:土石方、路面、桥涵、挡土墙、防护工程(5)材料用量:钢材、水泥、木材(6)劳动力:数量、来源(7)工程总造价。平原区地形特点:①地面坡度平缓,相对高差较小,路线纵坡不受限制②一般多为耕地,地物障碍多③沟渠密布,河网池塘多④地下水位较高,取土困难,缺乏筑路材料。平原区路线特点:①线形好,标准高②路线短捷、顺直③前期工程为后期所利用。低线:高出设计洪水水位不多,路基顺水一侧边坡常受到洪水威胁的路线。优点:①线形好②土石方工程量省、边坡低、易稳定③路线活动范围相对较大④跨支沟和主流方便。缺点:①受洪水威胁大②防护工程多③占田多,废方不好处理;高线:高出设计洪水位较多,基本不受洪水威胁的路线。优点:①不受洪水威胁②废方较易处理③遇有不宜设低线的河谷,可把路线提到谷地以上的山坡上。缺点:①路线在山坡通过,路线曲折,纵坡起伏,线形差,工程大。②跨河较难③遇到不良地质地带,避让或处理都比较困难。④施工和养护用水、运料都不如低线方便。丝山岭地区:山水相隔,山峦重叠,山高坡陡,谷深流急,地形曲折复杂,它一般包括分水岭、山脊、山谷、山坡等。选线要摸清山脉水系的走向和变化规律,使各种地形对路线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即山区高差大,复杂的地形使公路路线坡陡弯急;石多土薄、地质复杂(如滑坡、崩塌、碎落等),直接影响路线的位置和路基的稳定;山区河流曲折,比降大,水流急,雨季暴雨集中。洪水猛长猛落,流量大,流速快,冲刷和破坏力大;气候多变,冬季多冰雪,昼夜温差大,雾大.能见度低.对车辆的安全通行有很大影响。25沿溪线:在路线布线时,要结合地形克服不利影响,发挥沿溪线的优势,使公路更好地力社会服务。主要问题:择岸、路线高度、跨河地点(一) 路线布局:1.河岸选择2.路线高度3.桥位选择(二) 特殊地形条件下的路线布设1.陡崖峭壁河段2.较长河曲路段3.河床纵坡陡峻河段(二)地质不良地段的路线布线二、越领线:越岭线是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特点是需要克服的高差较大、路线长度和位置主要取决与路线纵坡的安排。(一) 路线布局1.垭口位置的选择2.过岭标高的确定3.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⑴放坡展线⑵展线方式(二) 局部方案问题:越岭隧道下列因素是选择越岭隧道的重要因素:(1) 对路线的改善大于投资的期望值。(2) 路线与隧道造价之比达到1:10,即修建1km的隧道能缩短10km路线的长度。(3) 隧道投资与运营费之比为1:6,即修建1km隧道能节约6km的运营费用(燃料、维修、行车时间、通路养护)。(4) 建设工期满足设计要求。(5) 地质条件良好,隧道轴线方向与地质构造成垂直方向。当不能避免轴线方向与岩层走向平行时,尽量使隧道供都处于层厚、坚硬、整体性好的岩体当中,对于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应争取垂直或大角度相交,如图1-5-26所示。23沿河(溪)线:沿着河(溪)岸布设的路线。越岭线: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越岭线的展线方式主要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三种。山脊线:大体上沿山脊布设的路线。沿河(溪)线主要解决:河岸选择、路线高度和桥位选择的问题。越岭线选线主要解决:垭口的选择、过岭标高的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山脊线布线时主要解决:垭口选择,侧坡选择,试坡布线。垭口:是指分水岭上一些马鞍形的凹口。垭口选择主要考虑四个方面:1)形口的位置;2)垭口标高的选择;3)垭口展线条件的选择,垭口展线条件的选择。过岭标高:是指路线采用不同方式通过垭口的标高。过岭方式一般有三种:1.浅挖低填,适用:过岭地段山坡平缓,垭口宽而厚的地形2.深挖垭口适用:垭口比较瘦削时。3.隧道穿越,适用:当垭口挖深在20〜25m以上,特别是垭口瘦薄时。丘陵区选线的布线特点:平坦地带——走直线具有较陡横坡的地带一一走匀坡线—,起伏地带一一走直线与匀坡线之间陞展线: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越岭线展线步骤:1)拟定大致走法2)试坡定线3)分析、落实控制点,决定路线布局方案。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三种: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自然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咀、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的展线。优点:走向符合路线基本方向,行程与升降统一,路线最短。缺点:避让艰巨工程或不良地质地段的自由度不大,只有调整坡度这一途径。回头展线:路线沿山坡一侧延展,选择合适地点,用回头曲线作反向相反的回头后再回到该山坡的布线方式。优点:便于利用有利地形,避让不良地形、地质和难点工程。缺点:在同一坡面上,上、下线重叠,尤其是靠近回头曲线前后的上、下线相距很近,对行车、养护、施工都不利。螺旋展线:当道路受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或位置,而采用螺旋状展线方式。螺旋展线优缺点:它虽比回头线具有线形较好,避免路线重叠的优点,但需要建隧道或高桥、长桥,造价很高,因而很少采用。越岭展线布局的基本形式:利用山谷与山脊展线。丘陵区地貌特点:山丘连绵、岗坳交错、此起彼伏,山形迂回曲折,岭低脊宽,山坡较缓,丘谷相对高差不大。常存在路路可通的情况。丘陵区路线的特点:1、局部方案多2、为了充分适应地形,路线纵断面会有所起伏3、路线的平面也是以曲线为主的。重丘区选线应注意:1)注意利用有利条件减少工程量2)注意平、纵、横应综合设计3)注意少占耕地不占良田。丘陵区路线布设方式:1)平坦地带——走直线,2)较陡横坡地带——走匀坡线,3)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丘陵区选线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选择决定路线走向的控制点和加密中间控制点。47.3S技术: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机结合。48山区公路的基本形式1、沿河(溪)线:沿河岸布置的路线2、山腰线:沿山坡半腰布置的路线3、山脊线:沿山脊分水岭布置的路线4、越岭线:横跨山脉的穿越路线49沿溪线的优缺点1)优点①路线走向明确②线形较好③施工、养护、运营条件较好④服务性能好⑤傍山隐蔽,利于国防2)缺点①受洪水威胁较大②布线活动范围小③陡岩河段,工程艰巨④桥涵及防护工程较多⑤路线布置与耕地的矛盾较大⑥河谷工程地质情况复杂50沿溪线布设要点1.河岸选择1)地形、地质及水文条件2)积雪和冰冻地区的影响3)考虑城镇及居民点的分部2.路线高度低线位、高线位3.桥位选择51适合于设置回头曲线的地形:(1)直径较大、横坡较缓、相邻有较低鞍部的山包或平坦的山脊2)地质、水文地质良好的平缓山坡3)地形开阔,横坡较缓的山沟或山坳52回头展线应注意的问题1、回头曲线间距应尽可能大,以分散回头曲线、减少回头个数2、回头曲线执行单独指标3、回头曲线路段纵坡应先确定,然后从两侧接坡4、回头曲线段不能作为缓和坡段使用53、决定山脊线方案取舍的条件:(1)分水岭的方向不能偏离路线总方向过远(2)分水岭平面不能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哑口间高差不能过于悬殊(3)控制哑口间山坡的地质情况较好,地形不过于陡峻凌乱(4)上下山脊的引线要有合适的地形可以利用。54修正导向线(1)平面试线(2)设计理想纵坡(3)一次修正导向线(目的是用纵断面修正平面,避免大填大挖)(4)二次修正导向线(目的是用横断面最佳位置修正平面,保证路线稳定)3、定线56越岭线布设要点:一)垭口选择、1.垭口位置选择:基本符合路线走向2.垭口标高选择:标高较低的哑口3.垭口展线条件选择:选择的哑口两侧山坡要有展线条件4.垭口的地质条件选择: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哑口二)过岭标高的选择三)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57山脊线的特点:(1)优点:土石方工程量小;水文和地质情况好,桥涵较少。(2)缺点:线位较高,一远离居民点,不便于沿线工农业生产服务;筑路材料及水源缺乏、曾加施工困难;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有云雾、易积雪、结冰等,对行车和养护不利等58山脊线的布线要点1、控制垭口选择,分水岭顺直,起伏不大时,每个垭口均可作控制点2、侧坡选择,在坡面平缓、整齐、顺直,路线短捷,地质稳定,无支脉横隔的向阳的山坡布线较为理想3试坡布线,固定控制点间布线,应力求距离短捷,坡度和缓59定线平、纵线形及其配合,注意以下几点:1、平面:平面上不强拉长直线,尽量利用与地形协调的长缓平曲线。2、纵断面:路线采用起伏坡形是为缩短里程或节省工程量,但切忌起伏太频繁、太急剧,坡度要用的缓和些,避免形成锯齿形和短距离的“驼峰”和“陷洼”;陡长坡段要插设缓和坡段。3、平、纵面的配合:长陡下坡尽头避免设小半径平曲线。平、竖曲线的位置及大小关系应符合相关规定第七章 定线定线:是根据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地形、地质等条件,综合考虑路线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具体定出道路中线的工作。定线的任务:是在选线布局阶段选定的“路线带”的范围内,按已定的技术标准,结合细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面的合理安排,定出道路中线的确切位置。定线按工作对象的不同,分为:纸上定线、现场定线、航测定线。纸上定线按操作方法可分为:直线形定线法、曲线形定线法。直线形定线法和曲线形定线法这两种定线方法的异同?1) 两种定线方法在本质上无区别,定线成果都是由直线、缓和曲线及圆曲线组成的中线;2) 但在定线手法上两者相反,前者是先定直线再定曲线,后者是先定曲线再定直线;3) 另外,直线形定线法可用于纸上定线或现场定线,而曲线形定线法只能用于纸上定线。平原、微丘区定线步骤:1.定导向点2.试定路线导线初定平曲线4.定线。7・山岭、重丘区定线步骤:(1)定导向线1)分析地形,找出各种可能的走法2)放坡定坡度线3)确定中间控制点,分段调整纵坡,定导向线.(2)修正导向线1)试定平面和纵断面2)一次修正导向线3)二次修正导向线。(3)定线8.直线形定线方法:1)路线标定2)曲线设置3)坐标计算。9・曲线形定线方法的定线步骤:(1)参照导向线或控制点,徒手勾绘线形娘适、平缓并于地形相适应的概略线位。(2)用直尺或不同半径的圆曲线弯尺拟合徒手线位,形成一条由圆弧和直线组成的具有错位的间断线形。(3)在圆弧和直线上各采集两点坐标固定位置,通过试定或试算,用合适的缓和曲线将它们顺滑连接,形成连续的平面线形。现场定线的工作步骤:1)分段安排路线2)放坡、定导向线3)修正导向线4)穿线交点5)曲线插设6)设计纵断面交点坐标的采集方法:1)直接采集法2)定前后直线间接推算法。移线条件:(1)路线平面技术标准前后不协调,需要调整交点位置和改变半径,或室内纵断面定坡后发现局部地段工程量过大时;(2)路线位置过于靠山使挖方过大,或过于靠外使挡土墙较高时;(3)增加工程量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平、纵线形标准时。实地放线:将纸上定线和纸上移线定好的路线敷设到地面上,供详细测量和施工之用的作业过程。纸上路线放到地面常用的方法: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和坐标法。(穿和直只适用于直线形定线,坐标法适用于直线形定线和曲线形定线)。穿线交点法可以分为支距法(量支距、放支距、穿线交点)和解析法(计算夹角、计算距离、放线)两种方法。道路选线新理念:①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全上的理念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④坚持质量第一,让公众满意的理念⑤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⑥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17缓和曲线的作用是什么?去顶其长度要考虑哪些因素(1)作用①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②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③超高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④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2)因素①旅客感觉舒适②超高渐变适中③行驶时间不过短18直接(实地)定线的工作步骤1、分段安排路线2、放坡,定导向线3、修正导向线4、穿线交点5、插设曲线6、纵断面设计19直接定线与纸上定线的比较(一)纸上定线的特点1、优点:精度高、准确性好。2、缺点:需要较长的周期,并且需要精度较高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二)直接定线1、优点:速度快、效率高。2、缺点:定线精度差。(三)直接定线的两个根本弱点1、研究地形的不彻底性2、平纵配合问题难以彻底解决。第八章 平面交叉口设计1道路交叉的交错点包括合流点—分流点和冲突点等三类,其中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的安全影响最大。1交叉口设计的意义和内容1意义⑴提高通行能力⑵减少交通事故。2内容⑴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交叉口的几何尺寸⑵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⑶验算交叉口的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⑷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雨水管道3交叉口车流交错性质分:叉点:同一方向行驶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食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4交叉口交错特点(1).冲突点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长而快速增长,由左转或直行造成的冲突点总数为:⑵.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⑶交通设置交通控制信号可以降低冲突点数量.5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1设置交通控制信号。禁止、限制交通,封闭支路等⑵.渠化交通⑶.选择合理的交叉口形式,正确组织交通。如组织单向交通。⑷.立体交叉6交叉口形式及使用范围⑴.十字形交叉特点: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处理。适用:用于相同等级或不同等级道路交叉中,是最基本的交叉形式⑵.丁形交叉特点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处理。适用通常用于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交叉,特殊情况也可用于两条十道相交。⑶.X形交叉特点交叉口范围狭长,对左转交通不利(正面碰撞),街角建筑不好处理。适用:特殊地形⑷.Y形交叉交特点叉口范围狭长,对左转交通不利(正面碰撞),街角建筑不好处理.适用:特殊地形7.交叉口形式的选择和改建⑴.形式要简单⑵.尽量使相邻交叉口之间的道路直通。⑶.斜交的交叉口,易改为正交或接近90°⑷.对于主流交通,线形应顺直⑸.避免近距离错位交叉。⑹.畸形和多路交叉,应尽量避免号简化改建:①.设中心岛②.封路改道③.调整交通8车辆交通组织1.任务⑴.保证车流、行人安全⑵.提高通行能力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