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考前讲座——40、41题解题技巧一、第40题1.命题手法:古今贯通,中外关联(1)单考中国通史:古今贯通,多从古代考到晚清。如11古代选官制度——春秋至190513.1古代海洋利用——商朝至19世纪60年代14.2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清军入关至1911年15.1儒学发展——先秦至晚清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康雍乾至晚清(2)单考世界通史如12交通信号灯——1868到20世纪80年代2021/5/921.命题手法(3)中外对比:如132爱因斯坦热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141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明朝中外对比152孟子与苏格拉底——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外对比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中外对比
总之,40题既关注“小切口,深分析”,又关注“大跨度、宽领域”,既注意专题板块的条文绦细,又注重同一时代、同一角度的中外对比。2021/5/93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年份主题问题能力11古代选官制度概括变化,简析原因,评述认识归纳、比较、分析、评价12交通信号灯的发展演变指出背景,简述成果,说明哪些归纳、分析、阐述、说明131海洋利用概括特点,分析变化,分析启示归纳、分析、解释132爱因斯坦热说明原因,指出态度,予以评析归纳、分析、评价141宋应星与牛顿指出特点,指出背景,分析原因归纳、分析、解释142东北移民概括特点,简析作用归纳、分析151儒学发展史指出不同,概括发展,指出共通,态度归纳、分析、比较、解释152孟子与苏格拉底概括观念,说明背景,说明价值归纳、分析、比较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说明原因及影响,概括主张,简要评价归纳、分析、比较、评价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概括趋势,指出特点及原因,说明贡献归纳、比较、分析、解释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概括共同目的,指出异同,指出发展归纳、比较、解释2021/5/943.能力呈现:关照四大能力,但以前三大能力为主,第四大能力为辅示例:在试题中的呈现: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以探讨和论证事物为辅。4.呈现热点如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二胎政策落地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国国际移民报告》蓝皮书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精准扶贫2021/5/95
A、材料题的方法——5部曲1个原则:先看问题,后看材料。(如何看材料见选择题解题指导)2个注意:标点符号和括号里的信息(时间、层次、出处等)3个来源:材料+教材+脑子①“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现象、特点、趋势”——答案在材料里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原因、意义等”—答案在教材里③“综合上述材料……谈认识(启示)”——答案在脑子里2021/5/964审:利用四类语言,分解题干,提高审题能力。题型语(规定回答问题的方式)简述、分析、说明、概括、指出、评价、评述、评析、简评、论述、论证、阐述、阐释、描述、比较、解读答项语(规定回答问题的内容)——历史事物的三个要素①背景(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②内容(过程、经过、活动、情况)③意义(性质、影响、评价、教训)限定语(规定回答问题的范围)时间:年、年代、世纪、时期、当时;地域:中国、西欧、江南、中西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方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答案来源:据材料……,据所学知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心语:要求回答的中心内容。材料题审题方法2021/5/972021/5/98
材料题答题方法5化
(呈现在卷面上的答案)(1)提示化,要善于使用提示语,问题的关键词、要点的关键词要写在前面。(2)序号化,要善于使用序号,使答案要点分明,条理清楚。①……②……(3)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尽可能打开思路,多角度列出要点。答题语言尽量做到概括,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4)段落化,最好能一个要点一段,即使空间不够,也要尽量做到每个要点之间留2个字的间隔,尽量使要点一目了然,便于老师阅卷。(让评卷教师很喜欢你的试卷,不自觉就给你高分。)(5)准确化,杜绝出现错别字或最大限度地减少错别字。2021/5/991.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2.一般应分段处理,逐段提取信息,段的划分应以句号为标志。如果句号较长,就以逗号、分号、省略号(前后一般表达不同的观点)为标志,提炼出的信息应分别与课本知识相对照,最后形成答题思路。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看材料,划句号,句号太长找分号,关键信息提取好,无效信息过滤掉。材料题阅读方法2021/5/910B、如何解答“特点”题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2021/5/911二、第41题
2010年起高考历史主观题首次出现了开放性设问,即“恩格斯观点题”,但此时尚未独立命题。从2011年起,主观题开放性设问独立成题,即第41题,共12分。该题开放、灵活多变,可概括为:四类,“四类”是指:学术观点评述题;历史图片信息说明题;目录修改题、公式或图表探讨题。
41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分析问题能力,对考生具有较大挑战性。因此,研究该题的解题方法,形成模式,强化训练,对高考提分有很大帮助。2021/5/912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年份卷别试题内容(素材)试题设问2011课标欧洲崛起的方式“评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课标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3卷1东汉唐代地方区划方式的比较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于说明”卷2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的比较“提取图片中的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2014卷1关于抗日战争的“教材目录”“对该目录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卷2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2015卷1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卷2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2016卷1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卷2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卷3近中国开埠通商代“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2021/5/913年份试题材料呈现题型语能力要求11年西方崛起论述式文字材料评(论)……观点②评论历史观点12年冲击与反应历史事件结构图评析……模式②评论历史观点131汉唐地图历史地图提取信息……说明①论证历史问题132中英建筑历史图片提取信息……比较①论证历史问题141抗战目录教科书目录提出建议……说明理由③提出不同看法142世界史目录教科书目录指出不同……分析原因③提出不同看法151生产力公式公式运用史实……探讨②评论历史观点③提出不同看法152节假日变化数据统计表指出趋势……说明原因①论证历史问题161社会契约论述式文字材料自拟论题……简要阐述①论证历史问题162玄奘与鉴真地图与文字材料提炼观点……加以论述①论证历史问题163通商口岸历史地图提取信息……简要分析①论证历史问题171世界历史年表历史表格自拟论题……简要阐述①论证历史问题172钟表的演变历史表格自拟论题……简要阐述①论证历史问题173东西方文明冲突论述式文字材料自拟论题……简要阐述①论证历史问题一、高考回眸2021/5/9141.重在创新,年年“变脸”;2.强调学科素养(时空观、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多元化);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试题特点2018年高考41题依然将是有限开放!但又不会拘泥于前7年的题型,而会有创新!!2021/5/915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从2015年河北省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体得分偏低。2021/5/916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1.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纵观近7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2016全国卷自拟论题。(2)历史探讨题:观点提炼+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2021/5/917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提升小结提升小结2021/5/918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021/5/919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2021/5/920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任何历史认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存在基础之上的,而时空就是历史存在的方式。因此,运用材料论证时,必须对材料进行时空上的甄别,以免出现论证逻辑错误。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公式进行探讨。如果考生采用世界史在新航路开辟前的史实和中国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史实,就会出现史料与史论时空不对应,史料不能印证史论成立。2021/5/9214.新史观新视角,客观论证,恰到好处
纵观这5年的高考41题,不难发现每道题目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立意主题,依次是:不同文明之间是相互融合与影响的(2011年);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类型是外塑基础上的内源型崛起(2012年);行政区划的依据应因时而变,建筑是政治制度文化的一种外显形式(2013年);国共两党及其军队都是抗战的主力,世界近代史亦即全球化的历史(2014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节假日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2015年)。资产阶级代议制践行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主张(2016年)从以上立意主题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以多元史观为指导的特点。作为考生,要注重更新史学观念,学会运用新史观解读论证历史,不仅迎合了命制人意图,也往往是点睛之笔。2021/5/9225.了解评价体系,分层论证,逻辑严密等级观点(4分)史实论证(4分)理论提升(4分)一等(12分)紧扣评论对象合理引用事实运用史观观点明确进行多角度评论政治学原理论证充分进行理论提升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因此,“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2021/5/9232017全国卷一(12分)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四、高考回顾——评论历史观点2021/5/924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论述的问题或对象;(有待证明)论点:你对论述问题的观点;(完整的判断句,观点要明确,态度要鲜明)2021/5/925(可微观论题,也可宏观论题)
论题: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差异性明代朝贡贸易与殖民贸易的差异性明代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差异性明代东西方人文主义作品的差异性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文明在碰撞、交融中发展1500----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分水岭14-17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似性14-17世纪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性。。。。。。。。。。。。。2021/5/926论题:
1、新航路开辟给明代的影响阐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一条鞭法改革,推行货币地租,征收统一的银两;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值;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带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占据澳门、台湾,威胁着封建统治,损害了国家主权。
总之,新航路开辟既给中国带来了积极影响,又给中国带来殖民侵略的威胁。2021/5/927论题:
2、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阐述: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
新航路的开辟后,中国的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人口的增值。欧洲传教士东来,传播了天主教,也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传教士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进步。
总之,新航路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2021/5/928(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四、高考回顾——评论历史观点2021/5/929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观点1:西方崛起是欧洲自身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果----------------------------------------------------------------------------------------------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命题呈现的材料中为观点1提供的有效信息要比为观点2提供的多,所以作答观点1相对难度较小,得分率往往较高。不足:缺少总结性评价;书写范围超出答题框限制。(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021/5/930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史观”。因此可以说材料中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2021/5/931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2021/5/932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之外来势力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的转变。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争。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体。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2021/5/9332021/5/934四、高考回顾——论证历史问题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1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2021/5/935【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考生还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作答:信息1:汉代各州范围较大,唐代长江流域各道范围较小;说明1:唐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中央对长江流域控制加强。信息2: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说明2: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发展。信息3: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说明3:汉至唐边疆民族关系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强,民族进一步交流、融合。信息4:从汉代的交州到唐代的岭南道,、所辖范围变化不大:说明4:说明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21/5/936(2014高考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四、高考回顾——提出不同看法2021/5/937建议4分事件本身的价值4分(为什么)增删之后的好处4分(怎么样)增加国民政府抗战的内容结合具体事件回答(示例: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的全貌。(“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2021/5/938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勇抗战”。
理由:
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3.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11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思路1.是什么?(观点或修改建议)2.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3.怎么样?(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2021/5/939修改意见可以是:增加“国民党积极抗战史实”包括增加国民党“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等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包括增加“八一三事变”、“国民党抗战自卫宣言”合并“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两个子目从史学动态“全民族抗战”路径思考2021/5/940从抗战时期经济、文化、社会路径思考修改意见可以是:增加抗战时期的经济发展,包括“民族工业的内迁”、“中国经济区域结构的改变”等增加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增加抗战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侵略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流亡和人口迁徙”2021/5/941从新史观“全球史”“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径思考修改意见可以是: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包括“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战”、“苏英美对华援助”、“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增加国民政府外交方面的内容,包括“美英废除治外法权”、“参与联合国的创建”增加海外华侨对抗战的支持2021/5/942(1)理解题意有误:错把“目录找缺陷”理解为“目录找错”
多数考生审题不清,理解题意有误,误以为本题所提供的“目录摘编”存在文字上的表述错误,从而想方设法从“目录摘编”中寻找错误表述并进行修改,即把“修改建议”单纯理解为从目录中“找错误”。考生考场易出错之处2021/5/943(2)“修改后的目录”偏离目录整体结构“修改后的目录名称”一定要与试题核心历史事件相联系,也要与与原有目录的整体结构相吻合,否则视为跑题或理由不充分恰当。2021/5/944(3)答案史实错误、张冠李戴。原因是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历史时序混乱。2021/5/945上图是一幅破损了的中国古代文人画作品。若对该绘画作品进行修复,请提出两点修复建议,并说明理由。变式练习题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2021/5/946答案示例:
修复建议一:在破损处围绕画中主题画面增加一首诗词。修复建议二:在破损处增加篆刻落款。理由:古代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从画面中所保留的鸭子看,整幅作品可能是一幅明清时期的花鸟画,因此,按照文人画特点,破损处应该是文学(诗词)和篆刻(落款),故予以修复补偿。2021/5/947(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②评论历史观点③提出不同看法2021/5/948【答题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
(说明:从得高分的角度看,专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所以对其“合理性解读”更易于展开和获得高分。)(2)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3)结论:生产力诸要素的乘法效应有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说明:问题要求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与之最直接的就是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推动。任选自己熟悉的一次工业革命中相关史实论述即可。也可用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述,其逻辑列表如下。)2021/5/949【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2)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3)结论: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管理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
(说明:该答案选择一个要素生产管理进行论证,线索相对更清晰,也更有利于作答。选择什么要素,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自己熟悉的问题入手。)2021/5/950【答案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一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2)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
(3)结论: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变化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说明:该答案选择一个要素劳动对象进行论证,与现实联系更加密切。)2021/5/951【赞同观点论证方案】技术水平落后的农业时代,生产力进步速度有限;进入工业时代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得以改进,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等,这些因素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速度加快。事例科学+技术各生产要素工业革命牛顿力学、热学、蒸汽机等蒸汽时代(劳动工具),工厂制(生产管理),煤炭被大量开采(劳动对象)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磁感应理论、发电机、内燃机等电气时代(劳动工具),内燃机及汽车(劳动工具),大企业制(生产管理),石油化工新兴行业及钢铁传统工业的技术革新(劳动对象)等第三次科技革命量子力学、相对论、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等信息时代(劳动工具),原子能(劳动工具),“经营者革命”(生产管理),第三产业兴起(劳动对象)等特别提示:论证中要有2个或2个以上从不同角度选取的世界近现代史正确的史实,并对其中一个史实进行有理论联系的论证。2021/5/95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员工聘用协议书2023
- 个人租房的合同协议书范本10篇
- 再婚离婚协议书2025年
- 重症肌无力样综合征病因介绍
- T-CIECCPA 011-2024 高杂贵金属冶炼渣资源化处理技术规范
-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教材知识速查模块2中国近代史第1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公开课一等奖省
- (2024)汽车内饰用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本(一)
- 2023年金属门窗及类似制品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纺织产品项目筹资方案
- 《开环伯德图的绘制》课件
- 机械CAD、CAM-形考任务一-国开-参考资料
- 电气专业述职报告
- 腰椎病的中医护理查房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成都锦城学院《操作系统与nux管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课件
- 中职班级建设三年规划方案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2024年中级安全工程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业实务》考试题库(含答案)
- 弘扬抗战精神课程设计
- 康复护理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