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课
10兰亭集序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点。2.理清文章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交融的特点。3.结合背景,深入探究作者“生死观”的可贵之处。4.品味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骈句点染,语言清畅精警的特点,并背诵全文。素养目标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得其父所藏之书学习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二王”。王羲之在诗文创作上也有独到之处,其文用笔洗练,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主要作品有《王右军集》《兰亭集序》。作者简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流觞(shāng),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诗作集成,由王羲之写成此序。题目解说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属书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知识卡片
《晋书•王羲之传》说:“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王羲之与朋友们徜徉于会稽的名山秀水之间,诗酒风流,逍遥度日。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聚会,便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的兰亭之会。聚会源于古代三月上巳日的“修禊(xì)”这一习俗。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41人。为了增加趣味,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挥毫作《兰亭集序》。两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魏晋……名士少有全者”。所以士大夫们普遍崇尚老庄之学,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则表述了不同于老庄思想的人生观。在王羲之看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写作背景“流觞曲水”的习俗“流觞曲水”之俗,溯其源流,得从夏历三月上巳这一古老节日说起。上巳,是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朝,已有于水滨祓禊之俗。朝廷会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诗经·郑风·溱洧》中,就涉及了当时郑国的人们每逢三月上巳日便手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习俗。到了汉代,三月上巳才被确定为节日。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这种风俗不仅在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习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人们将上巳节正式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流觞曲水”是从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后,坐在曲水之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彼此相乐,故称为“流觞曲水”。资料链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介词结构后置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县名映衬、围绕酒杯排列旁边乐器名词作动词喝酒作诗省略动词宾语举行都形作名春季的末一个月课文翻译与赏析参考译文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在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贤才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使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使动用法使纵展,使敞开穷尽实在自然界的万物值得这参考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广大无边的天空,向下看丰富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叙盛宴良辰美景雅事贤人暮春之初天朗气清茂林修竹清流急湍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因何而乐?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助词,引起下文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俯一仰之间之于通“晤”有的人同“取”不一样一时高兴的样子满足对……事情到达等到到、及过去连接因指“向之”句自然参考译文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消亡。古人说:“死和生是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三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无法抗拒痛之一:生命本体的内在欲望永难满足痛之二:外在世界的不停流转无法掌控欣于所遇,所之既倦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快然自足老之将至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痛哉欣于所遇所之既倦欢乐短促生命无常论死生人生苦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古诗十九首》人生似虚化,终当归空无。
——陶渊明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面对悲伤明白乃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未成年而死去的人无根据情趣一个个纵使这次(集会)的诗文参考译文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第四段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一死生”“齐彭殇”“虚诞”“妄作”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录了兰亭美景、雅集乐事,表达了兴尽悲来的忧伤。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生命之有限,并由此抒发了生死事大、不可虚度此生的感慨,以寄意于后世来者。总结全文:结构图解
1.如何理解作者的俯仰之“痛”与深沉之“悲”?“悲”和“痛”有何不同?痛在:“痛”在个体生命感情随外物而变化(情随事迁)和生命长短听凭造化。世间人虽有不同,但遇到自己喜欢的(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不作他想;但当自己对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感到厌倦(所之既倦)时,就会心生感慨,痛苦顿生。再者,个体生命无论长短最终都是不可抗拒地走到生命尽头(终期于尽),从结局来看,的确令人痛苦。深入探究悲在:“悲”在由个体生命之痛上升为人类同感生死之悲(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悲”古人,是因为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极其相似;作者亦“悲”后人,因为后人读作者的文章,犹如作者读古人的文章,他们也会询问古今,发出悲叹。“痛”与“悲”的区别:“痛”是个体的,是感性的,是浅层情感的直观表现;“悲”是人类共有的,是理性的,是深层情感的内在体验。作者在“痛”感个体的人情感多变、命有尽头后,忽然想起了古往今来的人都会感到生命的无常,自然想到后人难免也会有同感,那么这就是整个人类群体无法回避也无法改变的悲哀。2.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①前来聚会的人很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聚会时的活动文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二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为“痛”的感觉。4.文章第一部分抒乐,第二部分抒悲,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不突兀。因为兰亭聚会自然是乐事,但是有聚必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之离别,更令人悲从中来。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的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入悲伤的例子,俯拾即是。可见,聚散、生死这股悲凉之雾,始终笼罩着文学家的心灵。本文由乐转悲,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念和热爱,与上文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5.本文表现手法多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①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以此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得清幽爽心。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中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已经发生变化,但仍免不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④议论。第3段紧承上段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表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有终的感慨,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最后一段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叙述了作序的原因。这种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表现手法,使文章真切自然,极富情致和理趣。6.有人认为王羲之的这篇序是为了批评魏晋名士虚无的思想而作的,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请探究作答。东晋是名士云集的时代,大部分文人雅士崇尚佛老思想,谈玄之风盛行,务虚不务实,主张消极无为。有的逃离社会,寄情山水,呼啸山野;有的执着于生死,沉迷于炼丹服药,希求虚幻的长生;有的悲观绝望,终日饮酒,醉生梦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以此种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为时尚与潮流,凡此种人的形迹,常被称为“名士风度”。可见当时社会的整体意识是消极的。王羲之在这篇序里,显然对这种风气进行了委婉的批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生老病死是自然造化使然,并非人力所能左右,所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是从积极向上的态度出发,否定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在那样一种时代氛围下,这样的声音,确实具有警世作用。从这一点讲,将此文看作批评魏晋名士虚无思想的作品,亦未尝不可。7.袁宏道说《兰亭集序》“于死生之际,感慨尤深”,你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可贵在哪些方面?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既不因为要面对苦痛而去回避人必有一死的现实,也不因这样的自然规律无法逃避而“活在当下”;他敢于直面现实,并承担直面现实的痛苦。因为认识到死亡的痛苦,所以他珍视如兰亭集会这样的欢乐,看重生机勃勃的自然;因为认识到一切终将消逝,所以他并不沉溺于各种快乐之中,而是用哲人的目光审视它们;因为认识到生死之叹贯串古今,所以他寄望后人能与兰亭诸贤心灵相通。因为有了痛苦,所以珍惜欢乐;因为有了痛苦,所以思考生命;因为有了痛苦,所以寄情未来:这可能就是《兰亭集序》能够打动古今无数读者的重要原因吧。1.对下列加色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趣:趋向,取向所以游目骋怀骋:奔跑B.足以极视听之娱极:穷尽其致一也致:达到、实现C.悟言一室之内悟:领悟终期于尽期:期限D.信可乐也信:实在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答案:D
解析:A.骋:使……放开、敞开。B.致:思想情趣。C.悟:通“晤”,面对面。期:至、及。
课堂训练2.下列各项中加色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所之既倦不知老之将至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引以为流觞曲水C.或因寄所托因击沛公于坐D.当其欣于所遇亦将有感于斯文答案:D解析:A.动词,往、到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介词,因/介词,把。C.介词,依、随着/副词,趁机。D.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3.下列句中加色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感慨系之矣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或取诸怀抱
D.俯察品类之盛答案:A解析:A.古今义均为“有所感触而慨叹”;B.古义为“处境困难,走投无路”,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C.古义为“胸怀抱负”,今义指“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D.古义为“自然界的万物”,今义为“种类”。4.下列各句中加色的词,按照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群贤毕至②映带左右③齐彭殇为妄作④一觞一咏⑤所以游目骋怀⑥越国以鄙远⑦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⑧吾妻之美我者A.①⑥/②⑤/③④/⑦⑧B.①⑥/②④/③⑧/⑤⑦C.①③/②⑤/④⑦/⑥⑧D.①④/⑤⑦/②⑥/③⑧答案:B解析:①⑥形容词用作名词;②④名词用作动词;③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⑤⑦动词的使动用法。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和九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新皇帝即位颁布新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更换年号都称为“改元”。B.“癸丑”是干支纪年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C.“修禊”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三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D.“暮春之初”中的“暮春”也可称为“孟春”。中国古代以孟、仲、季分别称每个季节的第一、二、三个月,春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答案:D解析:“‘暮春’也可称为‘孟春’”错误,应是也可称为“季春”。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兰亭集序》中以“
,
”两句介绍了与会人数之多、范围之广。(2)王羲之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
,
”;再写低近处“
,
”,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3)王羲之认为世人“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并形象地概括了“静躁”两类人的生活方式:“静”者“
,
”,“躁”者“
,
”。(4)《兰亭集序》中写道,当人们遇到高兴的事,则“
,
,
”;等到对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时,又会“
,
”。(5)《兰亭集序》中表达了作者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答案:(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4)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7.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答案:(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临流饮酒,对酒赋诗,也足可以畅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2)抬头观望,宇宙广阔无边,低头细察,地上万物如此繁多,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可以穷尽视觉和听觉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3)(我)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解析:(1)盛:繁盛,形容词用作名词,可翻译为“盛况”。觞:名词用作动词,喝酒。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2)“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大之宇宙”“盛之品类”。所以:用来。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穷尽。信:实在。(3)固:本来、当然。一: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彭殇:分别指长寿的人和夭亡的人。妄作:虚妄之谈。《兰亭集序》高中语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目录第一部分新课导入第二部分作者简介第三部分整体阅读第四部分合作探究第五部分巩固提升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东晋琅邪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作者简介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作者简介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颜柳——唐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邢张米董——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虞欧褚薛——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古代书法名家文体知识“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文体知识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如《兰亭集序》。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文体知识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大都崇尚清谈,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背景介绍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全文仅320余字,先记兰亭盛会,再论人间死生。情景互见,淋漓满纸,也启人思考。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整体感知乐悲痛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2自然段合作探究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合作探究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合作探究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纳一下,可乐者几个?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可乐也山环水绕,境界清幽
二可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三可乐也此矣”。天朗气清,日暖风和
四可乐也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五可乐也
良辰,美景,赏心,佳事,四美齐臻——信可乐也合作探究‖课文研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ɡuǐ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春季的末一个月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县名映衬、围绕酒杯排列旁边乐器繁盛作诗省略动词宾语举行的都合作探究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2自然段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放开、敞开穷尽实在自然万物值得这合作探究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3自然段助词,引起下文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俯一仰之间之于通“晤”有的人通“趋”趋向不一样一时高兴的样子满足对…事情到达等到到、及过去附着因指“向之”句自然合作探究词类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觞:喝洒。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之人。少长咸集少:少者;长:长者。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死生亦大矣大:大事。③数词活用为动词: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④意动用法:(1)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作相等。(2)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做一样。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合作探究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合作探究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解园艺产业链的构成与运作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园艺师考试生态园艺知识试题及答案
- 社会认知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艺师考试的模拟考分析试题及答案
- 多元化农业经营的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艺师考试各科知识梳理试题及答案
- 花艺创作中的跨文化交流的试题及答案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时间管理方法试题及答案
- 农艺师备考自学方案试题及答案
- 园艺行业的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
- “条令条例学习月”主题授课课件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全面剖析
- 2024年湖北省中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卫星科普知识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届高三一模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含答案)
-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1 2 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
-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 酸和碱《如何证明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发生》教学设计
- DB37T 3862-2020 汽油清净增效剂技术要求
- 框架涵施工工艺标准
- 小学美术1《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ppt
- 病历书写奖惩实施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